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2018级建筑设计寒假作业展
发布时间:2022年3月4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740
主办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学委员会承办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务办公室
承办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
展览班级:建筑181
指导老师:郭璁
本次设计立足于当前社区现状,畅想未来社区形态。从人们熟知的机械益智玩具“魔方”(鲁比克方块)出发,研究其空间形态,发现其通过旋拧的操作,每一个单元方块都能够彼此联系起来,若是能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能变得像魔方一样巧妙,是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社区来实现我的想法。这个社区设计首先采用了与魔方相类似的“中心轴”结构,中心轴是整个操作系统的核心枢纽,可以完成“旋拧”的操作。社区建立于水面之上,因而可以借助水的流动性来达到自由旋转的目的,设置了层层水坝,可以控制水面高度以此来改变社区的垂直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以通过水坝调节水流速度,以此来控制社区旋转速度。通过这种结构,社区可以在多个维度上产生变化。我想通过这么一个未来社区,暂且放下现实里的种种束缚,把人们从俄罗斯方块似的高层建筑中解放出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块土地,拥有自己的花园和菜地,可以自己定制单元房屋,通过3D打印技术建造,并随时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将房屋通过“中心轴”的机械臂搬至另一块土地,使同一属性的人群更方便聚集。
本次设计中,居住小区路网遵循规则设计的原则要求,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人车分流“的方式,根据”遇而不畅,顺而不单“的要求进行规划。组织道路交通,以形成良好的区内环境。另外,还组织了完善的步行系统。
许多在都市打拼的年轻人心中,一直都存在着某种田园情结。城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混凝土森林给人以压抑、冰冷的感觉,工作中的受挫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自古以来,进取和退隐,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就一直盘亘在人们心中,难以把握对其的取舍。居住区以“田园住宅”为主题,通过对内部绿化、水体的组织,为在都市中打拼的年轻人打造出一种遐思、一份超然的居住空间,在受挫时可以藏匿自己的疗伤地。
本次设计重点旨在强调都市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核心斜向轴线将自然引入小区,同时在各个居住组团内置入绿化点,从而将自然充分融入居民们的生活中。通过本次设计我认识到要做好小区建筑规划设计,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地形道路、景观绿化、相邻建筑等之间的关系,满足这些硬性功能需求是住户获得良好体验感的重要前提。
项目针对"三合一"居住空间的成因与现状,提出了“分形"这一概念。将服装作坊的产业链环节微分化,将场所空间细分,将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规范化、精细化设计,结合大数据的智能调控,做到"针灸"式的设计体验。从"可变"与"不变"出发,保留了基地内小作坊生产的特殊区域特征,延续了原本的城市肌理,改善现有的交通体系,将原本的生态格局优化,引入商业游览的功能,合理拓展该地区的潜在价值。可变模块与可变街道带来满足多重功能需求的可能性,也适合该地区人口波动大,变化需求大的特征。
延续传统风韵,以宅、苑、肆、驿、署,诠释现代住区概念,与南京城市文化形成交流回应。单体从友邻谐居概念出发。家庭共享空间促进家庭内互动,核心筒内活动沙龙则联系不同家庭,共享互动健康是单体设计的主调。
许多在都市打拼的年轻人心中,一直都存在着某种田园情结。城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混凝土森林给人以压抑、冰冷的感觉,工作中的受挫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自古以来,进取和退隐,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就一直盘亘在人们心中,难以把握对其的取舍。居住区以“田园住宅”为主题,通过对内部绿化、水体的组织,为在都市中打拼的年轻人打造出一种遐思、一份超然的居住空间,在受挫时可以藏匿自己的疗伤地。
此次居住区规划设计选址为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畔,将整个场地视为一块苏派盆景,欲学习点石理水的匠人精神,由小见大,将建筑从地形中生长出来,使住宅、商业、办公等部分紧密结合,创造出一个带有苏州特色的居住综合体,打破如今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
此次设计的主题为让绿色融入建筑,乃至融入整个小区。绿化在小区规划中随处可见,但是在现代小区设计中,绿化的设置大部分只是为了满足建筑中硬性规定的要求,而不是自然的成为整个小区的重要部分,为住户所使用。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好的绿化能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休憩溜圈,互相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绿化不仅仅能够装饰小区环境,同时也能为住户带来许多,是住户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在此基础上,此次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将绿色自然的出现在规划,如何让绿化成为小区的一部分同时自成体系。最终能用绿化将整个小区联合起来,做出既有点状景观的分散又从整体上看有各个结构相互融合为一体的效果。
1990年初代初期,中国在几个主要城市大规模重建肌理以应对无可忍受的拥挤环境破败老旧不堪的住宅,以及大量从乡村进入城市的城乡移民。转化古城中的尺度和速度远远超过过去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住宅计划,前所未见。不可否认,在极短的时间内,上百万居民的居住环境获得大幅度的改善,然而,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中国的住房计划规模巨大、改变迅速,以致于规划的基础原型与建筑型态采用简单而可以快速复制的型态。在这过程之初,规划单位、开发商与建筑师都墨守成规,鲜少挑战常规的都市型态,这包括以不断增高的高层建筑、不断重复的行列式建筑极宽间隔的街道、漠视人与自行车交通的超大封闭性街廊。在这种系统下,相继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高层建筑之下,高楼林立使得人们缺少一个合理的人体尺度,多数人不希望在高层之下休息、停留;行列式建筑,千篇一律的住宅之间并没有给人亲切感,因此常常见到板式住宅间的公共场所并没有活力;封闭性的小区缺乏与城市的沟通,使原本低迷的小区更加死气沉沉。由上造成了小区间邻里关系的淡薄相比传统的步行街,为人际之间丰富且亲密的连接提供了一个物质载体,并且为各种年龄层的人群提供了广泛的服务、食品、工艺及娱乐。因此,为寻求邻里关系,增加社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本设计将古文化街的尺度延续于社区,在保证社区居民的生活前提下,一定程度对外开放,使得社区居民甚至是外部人员可以在街上自发形成交流活动。
此次课设的主题为居住小区规划。在此次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前期对于周边小区的调研,感爱道路、区域与体量感受,以及通过了解有关城市居住区及居住小区规划和住宅等建筑设计的各类规范与政策性文件,结合选址的相关地形,做出适合人居环镜要求的居住小区规划,同时还可以结含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对地方立化、居佳模式、生态环境等深层次问题有所创意。
在时代飞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高楼耸立而起。在过去快速发展的产业链中,我们习惯于相互孤立的布置建筑,使之成为独栋建筑群落,建筑功能固化。在这次的设计中,我想要打破传统的空间体系,提高功能的复合性,使其灵活多变,满足新产业时代的诉求。
参展班级建筑182
指导老师
邵耀辉
主办单位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务办公室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
在本次的课程设计中我们首次尝试了对基地的整体规划设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整个小区空间构思及组团、单体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创造了良好的邻里交往空间,给人回家的归属感。设计中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对地方文化、居住模式、生态环境等深层次问题都有所探索和创意。
寒假期间我们在上学期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并将小文本重新整理拼合成大体量图纸,使整个规划设计更加清晰整体。
面对海平面上升,提出将房屋架空,同时为抑制全球变暖,提取“树”的概念,将树的主干转化为住宅的支撑柱,树冠转化为住宅的主体部分,支撑柱向上延伸形成种植屋顶保留“树”的绿,空中的道路将作为主要道路体系,人们可以通过架空的廊道到达任何一个组团。
江海平原之上,山与水两种元素以人文和自然的方式交织在一起,遂提取崇川山、水、塔寺楼台的城市意象,以水为线索实现城市空间的延续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仿照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模式,营造文人墨客笔下蓬瀛气象的理想家园:家寄仙山,水有根源,奔流入海,直至未来。同时加入现代生态理念,建筑结构与绿植虚实结合,交相呼应,呼吸自如。不同高度层次的云道联系着小区各中心,穿插林间,融入自然。狼山不高,却深藏着坦荡悠远的性格特征,水气翻涌成云,在这片河流雀跃的大地上方能生长出浪漫的府邸直抵苍山……从小区整体的规划到单体住宅的设计,是逐步将理想落入现实的过程,在此学习过程中,也使得我们对自己生活居住的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问题和理想都会不断出现,而坚持将使得历史的记忆永远封存。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需要以城市的尺度去看待空间,期待所规划的区域可以给这片街区注入新的故事。其实绍兴是一个新旧边界不甚明显的城市,鲁迅先生在此地用笔记录下了绍兴的生活,而我希望能通过建筑语言来记录此地的仓桥直街。在设计过程中,我享受前期调研的部分,我期待发现曾经在这里所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和人们在这儿留下的痕迹,也希望能将居民们对此处饱含情感的回忆与描述转化成空间留在这片土地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本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通过“四线”提高小区的健康环境;其中包括健康纽带、空中公园、沿河天际线与垂直森林。提高居住环境可通过水平与垂直两个维度,垂直方向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高度分别进行设计,水平方向由三种设计手法。
创造一些多元化和生态化的空间,在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时,增强邻里交流,增添居住区的活力,打造一个“生态、活力、交流”的居住小区,从而“引导人们走向健康而愉悦的富足"。首次面对规划设计,整体布局能力提高,并且将A3文本的图纸内容重新排布成大图纸,也是对整体统筹能力另一种锻炼。
本次设计以“老树新枝”为主旨,通过不同的室内外场所空间的设计,将居住与交流休闲相结合,满足不同年轻层次的需求。年轻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与创业,老年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回老街坊们,即使是疫情来袭也可以通过阳台的空间来进行隔离式交流,而年轻人们与老年人也可以在小区内进行交流,年轻人可以学习老年人的通透豁达,老年人的心态更加年轻。
绿植层层环绕,鸟语花香,自在舒适。高层如山环于外部,景观环水丰富内部。本设计的主要理念是:让邻里亲近交流,让景色充分展示。针对这两个点,尝试在建筑中搭建廊道加强联系;使用大阳台充分观景,同时通过转化阳台的形状大小,使建筑外形更为灵动有趣。依据场地周边建筑性质,将本设计的适用人群分为三类:社会精英,大学教职工及商场员工。为改善小区环境,增加了趣味空间,打造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
在此次设计中,通过查询和阅读各种设计规范,了解了居住小区设计中对于光照、绿化等自然环境的要求;同时通过设计小区内的交通流线组织,更好的理解了流线对于人们生活便利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性。
这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培养了我整体统筹规划的意识,道路分级的习惯和建筑群整体的把握。也第一次进行整体的文本排版,收获颇丰。
当全社会已将关注环境作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时,该小区规划设计以叙事教化为主旨,通过不同的室内外场所设计将居住与娱乐休闲相结合,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城市外溢及周边增长客群的需求。充分关注人、关注生活、关注环境,以发展了的现代科技及设计手段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的被动接受,到工业革命后的相对对立,而演绎为人与自然的再度融合,从而达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互动。
住宅小区是一个城市和社会的缩影。其规划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影响 到社会的秩序和安宁。反映着居民在生活和文化。居民的居住生活包含着居住、休想、教育养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动。也需有生活服务设施等的支持。这些都要在居住用地上作为恰当的安排一一规划。居住小区的规划是满足这些方面药物的综合性建设规划。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
本规划设计在共享住宅的基础上,考虑未来户型发展趋势,旨在创造一个布局合理、 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态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初步确定这样的大方向后,再逐步依照城市道路肌理,将城市脉络延续到居住小区内,形成形态有序的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将共享居住的理念加以融合,为住户提供一个布局优美、设施完善、生活方便的居住小区。
小区建筑规划设计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物单体与总图、建筑与景观、建筑与道路交通、地面建筑与地下车库、小区与周边环境之间是深刻联系的、相辅相承的矛盾的综合体。要做好小区建筑规划设计,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地形道路、景观绿化、相邻建筑等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筑设计师对人们的居住模式、居住心理和居住观念必须有更深刻的了解,采用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从而创造出一个高品质、高效益的人居空间,实现城市环境、住户与开发商多方共赢的目的。
本设计从构思到设计再到方案的成型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每个环节都深思熟虑,都离不开和老师的交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善自己的不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习到在理论中学不到的东西。在设计和选择户型时,根据居住生活的性质对住宅内部进行分区,即套内合理布局应将起居厅、餐厅、厨房集合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将卧室与卫生间集合在一起形成私用活动区,公用区靠近入口,私用区设在住宅里部,公私、动静分区明确,使用顺当。房间的面积和尺度要适当,现在有的住宅套型面积很大,每个房间也非常大,布局空旷,实际是小面积平面布置的简单扩大,既不精细,面积又浪费,成为大而不当的住宅。各房间的面积也应适度扩大,更应是增加不同功能的空间数量,如设置学习室、独立餐厅、餐厅、多个卫生间、工人用房、家务间、可入贮藏间等,有的还可设家庭团聚室、电脑工作室等,从而使住宅套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只有合理的房间布局与配置,才能使家居舒适。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