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的背景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子系统之一,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知识共创共享将越来越普遍,学习将在智能互联的环境中变得更加主动、更加有意义。未来的发展将整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创造一个基于数据和开放资源的生态,教育尤其如此。
尽管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机遇,但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仍然是不完全和不公平的,被排斥在教育机会之外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数据,50%的小学学龄儿童并不具备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此外,1/11的儿童没有接受小学教育。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1/3的少年儿童失学,女孩的情况比男孩更为严重——女孩失学率是男孩的1.23倍。这些现象可以归因于贫穷、战争、文化、信仰等因素。除此之外,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超过十亿学生不得不通过线上形式接受教育,数字鸿沟、学习资源、线上教育服务的使用性、可访问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在考验着疫情下的全球教育。
因此,智能时代,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紧急行动,确保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并尽量降低道德和治理方面的潜在风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4年就提出,“全纳教育”是指“通过提高在学习、文化与群体交流中的参与度,及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并于2017年重申了确保教育包容性和公平性的重要性。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关于“教育的未来”全球倡议的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呼吁我们在一个日益复杂、不确定和脆弱的世界中,一起重新思考教育。报告指出,面向2050年,我们应该共同行动,从教学法、课程、教师、学校以及教育机会这五个关键维度出发,重新定义和变革教育,通过国际合作形成跨文化、跨学科的教育生态,以支持学生获取和创造知识并培养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确保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的每个人都能享有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于2018年开始启动“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每年举办一届,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与国际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等密切合作,邀请世界各地的师生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解决方案,为人类拥有更好的教育机会而努力。
大赛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将联合国内外组织机构、高校与知名科技企业于2022年3月-9月举办2022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目标包括:
1)在智能时代,深化不同群体(如教育者、学习者、政策制定者等)对教育设计的理解,思考未来教育的形态。
2)应用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新兴技术解决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增加认知维度,满足学生在复杂和不确定世界中的需求。
3)设计充足而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问题,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确保教育的全纳性。
促进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探索教育创新解决方案,共同建构教育的未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设计思维是教师和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本次大赛鼓励使用设计思维,边做边学,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可以运用设计思维从自己的视角提出有创意的教育设计方案,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展示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设计案例。
本次大赛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的一次探索性学习和创新过程。谈到教育设计,一些组织,例如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针对学习的“通用设计”,具体是指产品、环境、方案和服务的设计应该在无需修改或特别设计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让相关的群体都能使用。通用设计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并在充分尊重人的尊严、特殊情况的基础上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
本次大赛也将继续为跨国家、跨学段、跨学科的国际学习和交流提供机会,汇聚来自世界各高校、不同专业领域的有关未来教育的创意,增强学生的沟通和设计技能,分享各国教师的优秀案例,创造跨空间的实践机会。我们还将继续在建立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教育的关键作用。
大赛简介
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是一场挑战参赛者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新型赛事。该比赛采用晋级赛的形式,参赛团队将在教育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大赛命题,从原始需求入手,深入分析目标用户、干系人、竞品、情景等各个设计要素,不断筛选、优化,输出产品功能与原型。通过将不同的设计维度和设计方法进行结合,整理出一个可供设计思考与分析的思路框架,最终完成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和产品原型。
2018年大赛活动在北京隆重举办,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的50余位学生参与了比赛,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设计出了自己关于未来教育的设计作品。
2019年大赛在中国、塞尔维亚、突尼斯同步开展,三国共有近千名选手报名,仅中国赛区的报名选手就覆盖全国10多个省市30多所高校10余所高职院校。
2020年大赛暨展演活动通过“云设计”的形式在线上开展。共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0多个省份,全球共150多所院校的500多名同学参与比赛。
2021年大赛特设教师学生双赛道,分别面向大学生和中小学教师开展,共有全球1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高校和100多所中小学参与其中。
2022年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也将继续为跨国家、跨学科的国际学习和交流提供机会,汇聚来自世界各高校、中小学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有关未来教育的创意,增强参赛者的沟通和设计技能,创造跨空间的实践机会。我们还将继续在建立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教育的关键作用。
组织架构
总顾问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组织委员会
联席主席 周作宇 北京师范大学
副主席 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
裁判委员会
联席主席
刘德建 网龙网络有限公司
宋慰祖 北京设计学会
指导委员会
主席 陈光巨 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
副主席
刘敏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处
郐红艳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
赛事主题
主题一:人工智能与教育
人工智能可以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转型,尤其是人工智能将在智慧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机器协同、家校协同等方面带来无限可能。我们需要设计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让教育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主题二:元宇宙与教育
元宇宙教育本质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在线学习空间,构建教育教学情境,提供在线教育的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学习支持服务和认证机制等。我们需要设计解决方案,将元宇宙应用于教育中,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互动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主题三: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与当地的减贫及进步息息相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等问题正在侵蚀、磨灭农村教育。我们有必要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克服上述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主题四:全纳教育
目前,世界各地仍然有不少人群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尤其是有身体残疾的学生、有各种健康障碍的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性别歧视导致的妇女和女童、因各种危机(如新冠疫情)导致的失学儿童等。我们需要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所有群体都能接受教育,从而实现全纳教育。
参赛对象及组队要求
学生组
全球高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教育、设计、计算机科学及其他相关专业;
以个人形式注册,之后在官网完成组队,最终以5-6人的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建议包含至少3种不同专业背景);
大赛形式
基于云设计,我们希望所有参与者:
通过线上的形式进行交流、分享想法,设计模型,将模型可视化并最终参与线上评审;
线上报名,线上组队合作,线上提交最终作品;
作品须真实、保持原创,思想积极,体现未来教育设计的理念。
赛事安排
初赛
报名及组队: 2022年3月7日-4月17日,参赛选手完成参赛报名、项目发布(由队长完成)、组队等事项;
线上学习及作品提交: 2022年4月18日-5月18日,参赛选手完成官网“培训课程”模块中的线上课程学习,参与组委会组织的线上集中培训,参与每日打卡,提交过程性材料,完成阶段任务,并提交最终作品(最终作品提交通道将于5月12-18日开启);
作品评审及公示: 2022年6月,组委会组织专家组进行初赛作品评审,评选出晋级名单,并在大赛官网上公示;
48H全球决赛
全球初赛胜出队伍将一起进行48小时线上比赛
具体时间待定,通知将提前1个月发布。
注意事项
·时间节点:以上所有赛事节点开始时间,均为当日北京时间00:00:01;截止时间,均为当日北京时间23:59:59(如报名及组队时间为2022年3月7日00:00:01 至2022年4月17日23:59:59);
·每日打卡:组队成功后,参赛者需要参与每日打卡,上传团队共同讨论的项目进展等证明材料,如文档(50M以内)、视频(MP4格式,50M以内)等。每日打卡的内容将成为“优胜团队”最终评定的重要参考之一;
·组队:参赛选手需在规定时间内发起项目成为队长或选择加入队伍成为队员,超过时间未组队成功的同学将面临退赛风险。
赛事主题
本次大赛旨在展示智能技术如何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反映技术为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具体主题如下:
人工智能与教育:人工智能可以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转型,尤其是人工智能将在智慧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机器协同、家校协同等方面带来无限可能。我们需要设计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让教育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元宇宙与教育:元宇宙教育本质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在线学习空间,构建教育教学情境,提供在线教育的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学习支持服务和认证机制等。我们需要设计解决方案,将元宇宙应用于教育中,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互动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的减贫及进步息息相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等问题正在侵蚀、磨灭农村教育。我们有必要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克服上述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全纳教育:目前,世界各地仍然有不少人群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尤其是有身体残疾的学生、有各种健康障碍的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性别歧视导致的妇女和女童、因各种危机(如新冠疫情)导致的失学儿童等。我们需要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所有群体都能接受教育,从而实现全纳教育。
作品要求
参赛者需基于大赛规则设计作品,并阐释作品背后的理念、构思和想法,分析作品的可行性。
初赛提交材料(PPT和项目设计报告为必选项,视频和海报可二选一)
1)作品介绍PPT: 自主确定PPT样式及模板,PPT页面需呈现大赛LOGO,作品需体现创新性;
2) 项目设计报告:要求使用组委会统一提供的项目设计报告模板
3) 海报:(适合平面设计类、产品设计类作品)
海报尺寸:800mm(宽)* 1800mm(高),分辨率:250DPI以上,JPG图片(RGB色彩模式);
海报内容:包含产品名称,LOGO,产品介绍(创新思想和概念描述等),核心功能,应用场景,设计图/平面/用户界面屏幕截图,团队成员等;
使用组委会统一提供的海报模板
附件:海报模板下载
4)视频:(适合产品设计类、多媒体设计类作品)
产品设计类作品视频:图像比例16:9,分辨率1920x1080,时长:不超过3分钟,MP4格式,大小不超过100M。主要展示产品的整体外观、使用方式、主要功能和设计创新点。
多媒体设计类视频:视频不超过3分钟,mp4格式,大小不超过100M。
注:
可以另附视频介绍团队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设计工作花絮。
初赛最终作品提交时请将提交材料打包成一个压缩包,以“队伍名称+项目名称”命名, 再进行上传
评估标准
问题意识:应从现象中分析背后的原因,发现真实的问题;
创新精神:具有原创性,能提出新方法、新观点,同时符合科学和教育学规律;
科教融合:能够基于设计的思维将未来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大胆设想,找到适切的解决思路;
社会责任:发现社会热点问题,跟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其是有利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DG4的实现;
应用前景:应针对特定的教学场景设计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赛事收获
1)大赛组委会将根据参赛情况,分别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并颁发相应的奖金或奖品、奖牌;
2)获奖作品将收录于《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优秀作品集》,以开放教育资源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3)获奖者将有机会获得国际组织颁发的证书、实习工作机会、专家推荐函等。
4)获奖作品有望转化成成果,例如知识产权、论文、专利等;
5)获奖者可基于作品申请其他项目或者奖励;
中小学教师组
征集范围
全球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目不限,包括正式教师以及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群;
可以个人、团队、学校或学校联合名义(集团校、帮扶校等)参与;
一个人只参与一个案例。
征集内容
1. 案例主题
本次征集旨在展示智能技术如何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反映技术为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具体主题如下:
人工智能与教育:人工智能可以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转型,尤其是人工智能将在智慧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机器协同、家校协同等方面带来无限可能。我们需要设计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让教育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元宇宙与教育:元宇宙教育本质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在线学习空间,构建教育教学情境,提供在线教育的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学习支持服务和认证机制等。我们需要设计解决方案,将元宇宙应用于教育中,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互动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的减贫及进步息息相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等问题正在侵蚀、磨灭农村教育。我们有必要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克服上述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全纳教育:目前,世界各地仍然有不少人群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尤其是有身体残疾的学生、有各种健康障碍的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性别歧视导致的妇女和女童、因各种危机(如新冠疫情)导致的失学儿童等。我们需要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所有群体都能接受教育,从而实现全纳教育。
2. 案例类型
案例需基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点,采用新兴技术和教育教学理念,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1) 教学设计(例:呈现某个年级某个科目的教学设计过程)
2) 课程实施(例:针对某节课的实施方案和课堂实录,比如某农村教学点利用信息技术和外部优质资源上课)
3) 课外学习(例: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等)
4) 学生培养(例: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制定的培养方案)
5) 科技创新(例:针对教室或其他场所,制定有科技感的空间设计方案,如创客教室、STEAM教室、图书馆、科技馆等)
6) 教具或工具(例:针对学科、教师或学生研发的学科教具、学科资源、教育网站、教育APP等)
7) ICT培训(例:针对教师的ICT培训方案、资源、工具等)
3. 案例提交要求
1) Word(1个):按照模版要求填写内容,建议适当利用图片和表格,图片不超过10张,文字不超过4000字。
2) 附件(若干个):可同时提交案例中涉及到的相关产品或成果,如PPT、课件、视频、APP、网站、设计图等。
征集办法
在案例制作过程中,大赛组委会将不定期安排线上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新兴技术、设计思维、教育理念、汇报技巧等,以提升教师对未来教育的认识。大赛的报名、培训及重要通知,都将通过大赛官网发布
1. 报名及案例制作
在线报名及案例提交:2022年3月7日-5月18日
大赛培训:2022年4月-5月,不定期举行线上培训
注:如以团队、学校或学校联合名义,填写负责人信息即可;报名成功至5月18日期间均可提交案例
2. 初审及案例优化
案例初审及公示:2022年6月
案例优化及培训:2022年6月-7月
入围终审的案例,将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进行案例优化。
3. 终审
案例终审:晋级者参与线上案例汇报。(具体时间待定,通知将提前1个月发布。)
评审办法
1. 评审原则
1) 评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案例征集、初审、终审的过程,严格程序、依规进行。
2) 案例初审:从所有提交的案例中进行筛选,由国际评审团队评选出优秀的案例,入围终审。
3) 案例终审:入围终审的案例,在大赛组委会的指导下进行案例优化,参与线上汇报,由国际评审团队评审出相应奖项。
2. 评审标准
1) 问题意识:应从现象中分析背后的原因,发现真实的问题;
2) 创新精神:具有原创性,能提出新方法、新观点,同时符合科学和教育学规律;
3) 科教融合:能够基于设计的思维将未来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大胆设想,找到适切的解决思路;
4) 社会责任:发现社会热点问题,跟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其是有利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DG4的实现;
5) 应用前景:应针对特定的教学场景设计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3. 评审结果
1) 获奖案例数原则上不超过案例总数的30%。
2) 大赛组委会将根据参赛情况,分别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颁发相应的奖金或奖品、奖杯;
3) 获奖案例将收录于《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中小学教师案例集》,以开放教育资源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4) 获奖者将有机会获得国际组织颁发的证书、专家推荐函等。
联系我们
选手咨询
电话:
86-010-58807206
86-010-58807219
邮箱:d4fe@bnu.edu.cn
合作咨询
电话:
86-13810333653 (郐红艳)
86-13260279072(万曼)
邮编:100082
邮箱:d4fe@bnu.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A座12层(北京师范大学南院)
大赛官网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