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风景园林2021级硕士研究生《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2年4月8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674

前言

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专业基础课,本着服务于当前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人居环境,立足风景园林专业领域热点进行实践探索,综合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规划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采取专题和设计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组织,以团队协作方式对拟定的设计任务进行实操。经过专题分享、场地调研、合班研讨、分组协作、设计制图、结题汇报等教学环节,最终形成如下9件设计作品。

目录

01课程成果-曹琬筝、陈旭熙、陆建武组

02课程成果-屠娉婷、宗育靓组

03课程成果-谢晨宁、姚磊、唐可欣组

04课程成果-侯博显、秦铖组

05课程成果-陈曦、张雨灿、雷雯瑾组

06课程成果-张涵、袁维唯、游斯宁组

07课程成果-张澳、王梦炎组

08课程成果-邱悦、梅依宁组

09课程成果-卫秦鹏、李骞忆组

01课程成果-曹琬筝、陈旭熙、陆建武组 

作品名称:一池三境,三生九景

团队成员:曹琬筝、陈旭熙、陆建武

指导教师:郭松、崔勇

 图一 设计策略

图二 总体结构

图三   植物分析

图四 净水体系

图五 立面空间解构分析

 图六 空间解构分析

图七  策略分析

图八 鸟瞰图

图九 效果图展示

图十 效果图展示

图十一  最终排版展示01

图十二  最终排版展示02

 图十三  最终排版展示03

设计构思:以“一池三境,三生九景”为路线,依托”一池“,重构“三生”,打造“九景”,塑造“三境”。通过详细分析生境,构建三生(人生/水生/鸟生)的健康共生系统。采用健康运动环路构建健康生活的空间,水生境通过一连串的水体净化分析设计,完善健康水体系统,为红嘴鸥等鸟类提供安全栖息环境。旨在打造出全新的、连续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在设计中保留大观公园原有的古典园林元素,充分结合了城市慢行系统、水质改善、大观楼长联情境再现、弹性景观等理念,营造了九个长联描绘的意境。

课程收获: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涉及设计思路、策略的思考等,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最终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加深了对风景园林设计创作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02课程成果-屠娉婷、宗育靓组

作品名称:风景园林视角下流浪动物友好型营地

团队成员:屠娉婷、宗育靓

指导教师:郭松、崔勇

 图一 世界各地区人畜共患病传播途径及数量种类统计分析图

图二 营地建立流程图

图三 流动营地设计

图四 流浪动物处理措施图

图五 最终排版展示01

图六 最终排版展示02

设计构思:作为世界不发达国家之一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非盟总部所在地,其新生儿死亡率位居世界前列。高婴儿死亡率直接导致过早失去生产力、造成高达60%的经济损失。致死率过高的原因众多,其中之一是人畜共患病(zoonoses)问题,特别在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下,包括但不仅限于COVID-19、SARS、埃博拉、H1N1(猪流感)和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肆虐。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估计,现有60%的人类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尤其贫困和边缘化人群被感染风险更大。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发现埃塞俄比亚自由放养和不受控制的狗和猫是热带人畜共患疾病(NTZD)的储库和传播者,因此我们提出了完善“诱捕——绝育——归还”流浪动物解决措施:第一步,首先运用废弃木材在城市各处建造小型流动诱捕点,控制流浪动物行走范围进而控制传染体大面积流行;第二步,对诱捕点内动物进行捕捉接种疫苗,切断传播源的同时一部分动物能够被直接领养,另一部分可进入流浪动物友好型营地;第三步,在“流浪动物友好型营地”内人类可亲密接触动物,或者动物接受相关训练成为被社会所需的工作型动物。达到“流浪动物友好型营地” 可持续运营。最终减少埃塞俄比亚城市内不规则流动动物以及热带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改善环境及生态平衡,减少婴儿致死率。

课程收获:通过本次课程学习,无论是设计想法还是软件制作都得到锻炼和提升,特别是外网搜索文献能力有了初步探索。从了解并分享各大竞赛逻辑出发,再通过分享后形成自己想法互相沟通学习。良好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让我们学习到各类竞赛逻辑和制图风格,开阔了思维和视野。

03课程成果-谢晨宁、姚磊、唐可欣组

作品名称:FANJI COMPREHENSIVE COMMUNITY(方集综合社区)

团队成员:谢晨宁、姚磊、唐可欣

指导教师:郭松、崔勇

图一 平面图

 图二 历史背景

图三 日照、风向、风温、相对湿度分析

图四 温度、太阳直射、平均云量分析

 图五 单体集装箱效果图

图六 集装箱群效果图

图七 学田区效果图

 图八 鸟瞰图

 图九 最终排版展示图

设计构思:方集综合社区中“方”意为方圆几里,“集”直接理解为本次方案中运用的集装箱元素,其在古代意为集市,而“方集”表达了所设计的场地位于该区域的核心地区并集合商业、紧急避险等综合作用。总体设计核心点在于疫情期间短期的自给自足、社区缓冲带、人文关怀、功能带动联系。社区中心路线由环形跑道连接在一起,功能布局上按人使用的频率顺着跑道由静区至动区。将动静相结合,由跑道将功能之间串联起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程收获:掌握了使用科学的数据对环境进行理性分析,并采取正确的手段进行设计,而不是单纯的在设计并未考虑到环境的多方面影响。懂得了景观与建筑、景观与环境更深层次的关系。

04课程成果-侯博显、秦铖组

作品名称:间隙衍生——社区缝隙空间的主题景观设计

团队成员:侯博显、秦铖

指导教师:郭松、崔勇

图一 重塑空间系统策略

图二 文化场景营造策略

图三 社区共建共治策略

 图四 最终排版展示01

 图五 最终排版展示01

设计构思: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旧小区中的居民们正面临着充满生活气息的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配套设施过于落后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随着城市的无序扩张正在愈演愈烈,形成了许多缝隙空间。这些缝隙并非是废弃的空间,而是我们在生活中因为各种社会活动而自然形成的一种人居环境,正是这些“缝隙”使街区充满活力与生活气息,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因此,我们选取了南宁城区中老旧小区进行缝隙空间的景观重构更新。

作品不仅反映了市井烟火记忆的情怀氛围,也是承载着诗意栖居理想的生活夙愿。我们希望能通过一种现代语境下的景观,来维持人与自然间的微妙尺度,重构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赋予景观文化传承的机能,形成“一半市井烟火寻常,一半自然诗意绽放”的社区特色景观。

课程收获:通过课程学习,我们对设计的生成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设计不是凭空出现的,作为设计者首先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在场地分析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逐渐发现了活动空间尤其是住宅建筑间的公共空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以此展开设计。

05课程成果-陈曦、张雨灿、雷雯瑾组

作业名称:粤享童心,比林而居——基于广州流动儿童“家空间”认知视角下的生态景观设计

团队成员:陈曦、张雨灿、雷雯瑾

指导教师:郭松、崔勇

图一 场地与流动儿童“家空间”的问题研究

图二方案概念与形态推演

图三 最终排版展示

设计构思:中国城市早期的无序扩张,以及绿道的高速建设,催生出了景观同质化、传统文化流失等文化病症。而城市区域的高速发展,使家庭移居、流动成为常态。其中,作为随迁流动重要群体——儿童,省市、城乡的空间跨越以及文化差异让他们对“家”空间有着许多负面的理解。

2020年广州流动人口占比为42.1%,约1500万,而项目地块周边多为校区、居民区,“随迁流动儿童”将会是场地的主要使用人群。立足于“本地文化”粤剧来打造“家”空间的不同体验是本次设计的核心内容。

作品以“自然之家”、“村舍之家”、“共生之家”三个分区来描绘景观视角下的“粤剧文化三部曲”,并遵循城市更新、绿色发展的设计理念,打造一个讲述粤剧文化、体验“家”空间的综合性景观区域。

课程收获:课程学习让我们对植物花园、生态景观与社会人文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通过深入探讨流动儿童“家空间”认知缺失和“本土文化唤醒”的问题,形成对不同主题的植物配置处理方式、景观设计与社会现象的关联、场地布局与局部功能的关系、生态环境与植物作用的构成表达。

06课程成果-张涵、袁维唯、游斯宁组

作品名称:药愈物语·温故自然

团队成员:张涵、袁维唯、游斯宁

指导教师:崔勇、郭松

图一 区位分析

图二 设计范围

图三 场地现状

图四 人群活动

图五 后疫情时代的人群需求设想

图六 文化提取

图七 设计定位

图八 设计愿景-释放压力,健康生活,城市新生,回归自然

图九 设计策略

图十 平面推演

图十一 植物配置

图十二 最终排版展示01

图十三 最终排版展示02

设计构思:亲自然是人的基本属性,后疫情时代来临,人们对于城市健康、环境健康、公共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加,城市里的绿色空间却在不断被侵蚀,或老旧或消失,这时的人们非常渴望再次拥抱自然、拥有健康。

作为广州早期建设的公园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老旧,或硬件设施落后,或景观功能衰退,不能满足人们对自然、健康环境的需求。基于场地现状,我们发现广州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重养生食疗,广东传统药食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即用可食用植物药材,入汤入茶入宴,方能调配养疗盛宴。从广东地域药食文化入手,提取可食用植物药材进行景观营造,通过药用植物的颜色、芳香、本土情怀等营造自然之境,既有更新激活场地的景观效果,又是以“药愈”人心的疗愈作用。

在有限的空间里连接与再造人与场地、人与自然的联系,温故自然,药愈人心,感受城市新生,探讨后疫情时代景观新的存在方式。
课程收获:在主题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阅读了药食起源的文献,了解到广州地域药食文化,从而展开设计。同时,发现设计的每一个新思路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要有一定的调查数据和大量文献内容的支撑,在一些设计分析要有逻辑推理,也更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设计。

07课程成果-张澳、王梦炎组

作品名称:野径斜·韧性景观理念下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团队成员:张澳、王梦炎
指导教师:郭松、崔勇

图一 植物涵养水土与小气候  演变分析

 图二 河岸养护与景观生境分析

图三 植物专项分析

图四 花镜的管理与养护

图五 最终排版展示01

图六 最终排版展示02

设计构思:作品为满足人们对自然、健康环境的需求,防止城市中心区原有绿地空间老化消失,通过对场地进行改造设计,利用乡土植物涵养绿地、提高生态活力;利用微地形设计提升场地趣味性;设计花境、阶梯花田和滨水景观等达到营造自然生境,创造安全性与趣味性兼具的自然植物景观。 
课程收获:掌握了对小地块以植物为主营造景观的造景手法,在设计中对地域气候、文化及植物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了当前流行的智慧景观理念,使作品整体更加贴近实际,具有合理性。认识到作品不仅要新颖,还应立足于创新,使图面与内涵更好地融合。
 
 

08课程成果-邱悦、梅依宁组

作品名称:Soak and inhale the natural smell——Rural renovation project based on modern spa and recreation system
团队成员:邱悦、梅依宁
指导教师:郭松、崔勇

图一 汤泉平面空间演变

图二 汤泉古今功能历史变迁

 图三 汤泉空间历史变迁

图四 最终排版展示01

图五 最终排版展示02

设计构思:近年来,我国城市景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同时也涌现出“重视觉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的环境品质,景观建设流于形式,景观空间不适宜人们的日常活动交流,更有甚者还带来环境隐患,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保证我国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我国城市景观的建设现状,提出了“健康景观”的设计理念。从物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入手,对健康的物理景观环境与空间景观环境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相关设计策略,并引入“温泉康养”的概念,形成与古代温泉同源但又创新的温泉康养景观。

课程收获:通过这次的课程学习,我们在场地分析以及设计的生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探索了景观设计与自然空间相融合的多种可能。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让我们拥有独特的创新思维。

09课程成果-卫秦鹏、李骞忆组 

作品名称:开心加油站

团队成员:卫秦鹏、李骞忆

指导教师:郭松、崔勇

 图一 总平面图

 图二  轴线分析图

 图三  人文分析

图四  设计背景

 图五  设计策略

图六 节点设计

设计构思:以“开心加油站”为主题的减压治愈景观设计。通过对原有场地中游乐设施的进行改造,作为新景观节点中的小品设计。整理原场地的景观,利用有东南亚元素的植物、南宁本土植物进行造景。在人群上打破原本低龄化的游乐园定位,重新定位为学生、青年整体。利用景观缓解现在的90后、00后的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内卷压力等等。

课程收获:深入学习了公园和地形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展板排版的技巧,了解到风景园林设计一定是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