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2届环境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发布
发布时间:2022年5月3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944
专 业 介 绍
《阿曾的故事——港头村公共空间再思考》
作者 | 蔡玲玲(研究生)
指导老师 | 郭又新
我国沿海地区的小体量渔民的生活方式仍以捕捞为主,以海为家,居住在由橡胶、木头组成的方格状的渔排上,由于缺乏资金,家庭为单位等,使其规模小。生活环境艰苦,基础设施不完善,在渔排上进行着差于常人的生活。本设计意在以新型“海上渔排”来解决渔民们的生活问题,改善渔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渔民收入,整体提升渔民们的幸福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渔排这个非遗文化遗产,留住了不断流失的从业人员,吸引年轻人能从事该行业。从长远眼光看,新型“海上渔排”也拥有促进渔民与海洋和谐共处的长远作用。
儿童阶段是个人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而童年最重要的成长方式是游戏,但在当今城市化及科技发展下,大部分儿童的休闲时光都只能在室内中度过。在这样的背景下,儿童减少了出门的次数,与自然关系越渐疏远,因此儿童出现身心问题的概率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大部分儿童游戏空间功能趋向单一娱乐化,大部分游乐场只充斥着五颜六色的滑滑梯,缺乏自然元素的参与,普遍单一的娱乐功能没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游戏对儿童潜在的教育功能。针对以上问题,萌生出了此方案想法,不同于以往充斥着绚丽多彩的单一游乐设施,该方案以自然体验型和寓教于乐为设计原则,以此展开新型寓教于乐的儿童户外游戏空间设计。
以永春香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将传统香文化带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做出富有地域性、本土化、传统继承与发展的设计,进行创新应用,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魅力,并对该地区人民进行文化感受上的刺激。
城市的滨水空间是城市发展重要的公共资源。从城市到滨水区的步行联系体系出发,利用场地原有高差,建立连接城区和滨水区和河岸滩涂的新的通行方式,置入人行步道,与环境形成三个层次的空间。丰富道路两侧通行方式,建立人行天桥。在大程度保留原有绿地空间环境的前提下,丰富场地,让人们重回滨江。
设计为渔排民宿改造,以罗源县渔排为基础,提取其中网格化的布局,采用可定制、易生产、成本低的模块化建筑作为居住单元体,以六边形为基本元素作为片区设计的骨架,对渔排进行改造。利用栈道连接近海沙滩和核心民宿部分,适应人们戏水、休闲、游泳、垂钓、居住等多项活动,并以沙滩景观和海洋景观为基础,形成了综合管理、进水游玩、核心居住、观景平台四个核心区域,打造具有渔排特色的海上景观。
以运河文化融入城市文脉的设计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越河街里运河文化长廊中洲岛,周边复杂的环境也是造成淮安运河历史文化风貌区游客众多的原因。该设计以“运河文化融入城市文脉记忆的当代表达”为思想内核,探求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建立一个多样性的生活剧场,真正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生活需求、关注人本身,再现民俗文化,重构地缘温情。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中心地区的住宅几近饱和,土地匮乏变得明显。由于土地供应的整体障碍,城市公共区域往往面临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问题。公园的传统公式——“广场+绿地+健身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本设计中,我将以福州祭酒社区公园为例,诠释如何在面积不大的城市绿地里将空间设计成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的复合型公园,并将绿色景观纳入娱乐、健康和城市文化。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