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研究生毕业展 |传统文字艺术设计研究、视觉设计研究、服务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2年6月20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859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强调专业深化研究与项目课题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传统设计学科和新型学科研究的相交叉;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并行实践的相融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以今年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与格局变更,设计正日益成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广义学科间大交叉和专业方向内深融合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完成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价值创新核心。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aracter Art Design
《AR实时动态文字景观》作者 / 李夕林
导师组 / 王子源教授、周博副教授、托马斯·卡斯特罗(外聘)
作品探讨了文字在AR(增强现实技术)环境下设计角色的转变:以北京三里屯为背景实时将环境语音转化为文字,以AR技术将文字渲染为实时文字景观,使文字信息携有特定的时间和区位特征并产生多维度的视觉呈现。联动环境因素对文字进行模型构建、并与真实环境中的文化符号扩展为多重感知的场景化表达,促成了公众的媒介性阅读。
项目展示了文字在AR场景设计中的新可能。借助AR技术通过声音联动将环境语音转化为的实时文字景观,成为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内的视觉化表达,增加了环境的趣味性、互动性及信息的可延展性,也促成了一种新的媒介性阅读。
——王子源教授
《OpenType草书字体设计研究2022》作者 / 张晁彬
导师组 / 王子源教授、周博副教授、托马斯·卡斯特罗(外聘)
长久以来草书因其不羁的形态语言一直被排除于重在标准化的汉字正文系统之外。本研究首次将OpenType技术引入草书字体设计,为草书字体赋予“一即多”的单字变化及整体排版上更为直观和丰富的连绵书写、轴线摆动、体量对比等草书的章法特征,借助文字生产新技术尝试在现代汉字信息环境中对中国书写传统进借鉴和创新。
该作品对新技术支持下的汉字草书正文字体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性的探索。以设计学视角对草书的书写形态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同时以严谨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了草书字体应用中的丰富版面表情设计。项目实现了对汉字深厚传统的开放性研究,也体现出设计师对汉字数字化设计语境的回应。
——王子源教授
《木摇床-母体的延伸》作者 / 艾克热木·艾尼瓦尔
导师组 / 杭海教授、肖勇教授、王子源教授
林存真教授、蒋华教授、何浩副教授、何君教授
木摇床是中国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生活中常用的育儿工具。该作品的目的是,基于木摇床文化的研究,采用信息图形、书籍、装置相互结合的形式从多个角度向大众解释“木摇床是什么”。作品的两大部分包含着木摇床文化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信息,主题物和关于女性、生命的想象之间的联系将作品的两大部分连接在一起,以此为理解木摇床提供新的视角点。
木摇篮,一个司空见惯的日常器物成为研究的主题,艾克热木的研究质朴、细腻、缓慢,蕴含深沉的情感与敏锐的洞察力,安于小,方有大境界。
——杭海教授
《蓝色记疫》作者 / 唐潮
导师组 / 杭海教授、肖勇教授、王子源教授
林存真教授、蒋华教授、何浩副教授、何君教授
疫情三年,佩戴口罩成为了全民的集体记忆。口罩本该在使用后便成为遗弃物,但从3月12日开始,我收集了我在一个月中使用过的蓝色口罩,将其分别封印在三十个树脂当中,并附上相关信息,使日用的口罩成为了具有纪念意义和展示价值的标本。同时,我把个人的每日行动轨迹抽象成了三十个模件化图形,将口罩、轨迹图形、记录性图像等信息汇集成一册关于疫情的日常诗集,以新的视角展现疫情下的个人记忆。
唐潮专注于视觉设计模件化理论的研究,并将之延展到当下疫情中的日常思考,作品理性、深刻,同时体现出良好的审美素养与诗意的感受。
——杭海教授
《1个和3个:(或未)完结的时代》作者 / 吉子艺
导师组 / 何君教授、杭海教授、王子源教授
肖勇教授、林存真教授、蒋华教授、何浩副教授
时间知觉的丧失,是否存在锚点?其实这是以日常物品与物像意义的淡出为参照的。结合文本、图像、影像,并用三种讲述方式:陈述、疑问、祈使;分别描述同一个:以“可分节的时代”为参照的个人微历史。
重新描述,重新发问,重新表态;企图针砭时弊、展现当下境遇的未决与混沌,以及对于“时间线”的概念更新。
其次是对于当下“内卷”趋势的隐喻;在“无法分节”的时代中,每一天的“知觉”都是“被重复”的,如此状态到底有无意义?如此重复是否能够让人们过好每一天?又是否可以从“混沌”中找到一些确切的“时间的刻度”······
结合作者个人经历与视角,作品中隐喻的议题是从另一向度推导其毕业论文,是对于当前“内卷”趋势的主观体现。同时也体现作者对物件、文字、图像间的关联的质疑,以及对所在专业的思考。
——何君教授
《俗风纹韵》作者 / 杨书雅
导师组 / 林存真教授、杭海教授、肖勇教授
王子源教授、蒋华教授、何浩副教授、何君教授
麻将是街头巷尾常见的游戏,麻将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表现出了民俗性与地域性的特点。作品《俗风纹韵》以广东麻将、四川麻将为例,结合不同地域麻将游戏的种类、规则与地域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地域性麻将纹样设计,以此来展现不同地域的麻将文化与社会风貌,提高麻将纹样设计的文化性,实现“立象尽意”的目的。
作品《俗风纹韵》以纹样为表达媒介,以麻将为传播手段,通过抽象与重构,以有形之符号承载无形之文化,将各地域的民俗风采与社会文化现象转译为视觉上的组织与呈现,利用设计文化性的提升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在设计中建构文化语境,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方法论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延申与实践。
——林存真教授
《知觉地景 | Perception Landscape》作者 / 杨易洲
导师组 / 王子源教授、杭海教授、肖勇教授
林存真教授、蒋华教授、何浩副教授、何君教授
知觉地景 | Perception Landscape作为整体创作计划,VR虚拟空间为其中的分支。创作以大地艺术的视觉句法为研究基础,围绕“身体—图式—空间”所生成的诸多视觉现象展开,构造了一个具有多重视觉地层的境域化身体。运用数字技术与视觉转译将知觉共生于真实与虚拟,感知神经与自然经脉异化成为根茎、沙石与大气,数据化的知觉生成、弥散、附着,呈现出由知觉所装置的视觉艺术地景。
具有宏大剧场效应的大地艺术可被看作是广义的视觉设计。《知觉地景》的研究项目深度学习了大地艺术的视觉图式力量,将物理空间的实在经验迁移为梦幻的知觉地景。形象与符码交织,数据与场景混融,真实与虚拟参半,VR观看者在感受到空间的宏大叙事背后也会不断的移步换景,以换取对自身的观照。
——王子源教授
《星际旅行护照 Solpass》作者 / 汤米
导师组 / 肖勇教授、杭海教授、王子源教授
林存真教授、蒋华副教授、何浩副教授、何君教授
观之未来,人类或已实现畅游星际、星际移民,星际遨游必不少通行证件。Solpass则是设计的未来星际旅行的概念护照。其以罗马太阳神命名,以传统护照为美学和实用灵感,嵌有高科技芯片,实现美观、实用和未来科技感。在浩瀚宇宙中,火星和月球是人类考虑最适宜生存的星球。本设计将以地球,火星,月球作为蓝本设计三。
本作品探索有趣的未来问题,即如果人类在未来世界遨游太空之时,身份认证和识别该如何实现。作者通过其工业设计背景中学到的知识,以及运用视觉设计方法创建未来世界的“太空概念”护照。作者的思考和创意,不仅尝试了美观设计,也考虑到了实用性和功能性以及未来科学的预见。设计是为了生活的实用、美观和方便,也是为了应对未来科技的发展。
——肖勇教授
《42°蜜》作者 / 赵嘉伟
导师组 /肖勇教授、杭海教授、王子源教授
林存真教授、蒋华教授、何君教授、何浩副教授
乡村的设计怎么做?平面设计可以如何助力农民?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选取家乡的一位蜂农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并展开设计,希望通过品牌设计的力量,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42°蜜,不仅是对蜂蜜纯度和品质的一个高标准,同时也是蜜蜂“辛勤劳作”和蜂农“匠人精神”的真实体现。
从品牌的角度切入乡村农产品的设计之中,体现出作者在当下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产品价值的关注和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设计为家乡的蜂农构建出勤恳劳作的品牌形象,追求简洁直观、质朴无华的乡土本色。
——肖勇教授
《理想共居》
作者 / 蒲海珊
导师组 / 海军教授、肖勇教授、孙聪教授
住房问题与社交问题当下正在困扰着大城市中的年轻人,我将长租公寓视为“社交产品”来展开研究与设计,希望长租公寓不仅是年轻人的容身之所,更是拓展社交圈子、丰富社交生活的媒介与载体。我发起“理想共居”研究项目,主张运用服务设计方法对长租公寓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重点以“Co-Living”与“兴趣交友”为理念,探讨长租公寓社交功能的实现方式。提出了“目标租户集体参与空间设计”的理念,并邀请100个年轻人在元宇宙中打造了一所理想共居公寓。
设计师敏锐的捕捉到城市居住中社交需求的关键价值,通过丰富的田野调查和用户共创,以服务设计方法和系统介入居住创新设计实践,提出以“理想共居”为核心概念的长租公寓社交价值提升解决方案。方案通过社交价值创造形成对居住模式与系统的设计创新,设计不仅在产业系统、应用系统层面进行了突破,也创新性地将共创服务设计理念应用到空间设计当中,完成原型设计与测试,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同时该选题回应了当下青年的痛点,并提出了具有创新的系统模型,是兼具人文关怀与落地实施的优秀设计创作。毕业设计也反应了蒲海珊系统掌握了服务设计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服务设计方法独立自主展开创新实践。
——海军教授
《后疫情时代半封闭社区服务系统》作者 / 李展
导师组 / 肖勇教授、海军教授、孙聪教授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社区生活模式,需要我们在常规生活状态与疫情防控状态间相互切换。原有的社区服务系统应对这些变化时稍显吃力。因此我基于对半封闭形式为主的商品房社区中居民生活与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的调研,以及对后疫情时代社区自组织现状与需求的调研,设计出基于防疫状态的后疫情时代半封闭社区服务系统,期望为未来的社区服务系统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品聚焦当下,对社区服务提出新的构想,通过服务设计将自上而下的社区服务系统与自下而上的社区自组织建立链接,不仅对疫情期间管控的半封闭社区具有人力补给、群防群治的积极建设作用,也对非疫情的管理提供了常态化的协同平台。
——肖勇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