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研究生毕业展 |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研究、设计思维研究、交通工具设计研究、社会创新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2年6月20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656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强调专业深化研究与项目课题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传统设计学科和新型学科研究的相交叉;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并行实践的相融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以今年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与格局变更,设计正日益成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广义学科间大交叉和专业方向内深融合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完成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价值创新核心。
Basic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Art Design
《人格拓补 | Inner Persona》作者 / 方政
导师组 / 张欣荣教授、强勇教授
孙聪教授、傅爱臣副教授
大五人格理论是判断人格类型的依据,运用大五测量问卷可以获得不同个体的人格数据,将其输入至相应理论建立起的模型系统,导出个体专属的视觉化人格模型,而同一种模型无论显现出何种差异性变化,其性质的内核均未改变,在以类别把握个体人格共性的同时又能掌握人格的差异特性,从而辅助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识别学生心理状况和人格特性。
我们是谁?我们会走向何方?追寻自我是最为漫长之路……方政的作品中依据大五人格理论建立起具备共性和特性的人格模型系统,辅助教育者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识别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人格特性,近而双向构建人格心理的认知路径。随着不同数据路径的计算生成,个体鲜活的人格模型视觉跃然于眼前。
——张欣荣教授
《食物存档》作者 / 刘智鹏
导师组 / 张欣荣教授、强勇教授
孙聪教授、傅爱臣副教授
「食物存档」是基于跨学科为导向与可持续材料为主题的食物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研究。在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下,对食物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主题、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形式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的创新。作品将「食物存档」定义为一个共享式的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资源平台,为食物设计的研究、传播与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窗口。
当前的设计教育正在发生着变革,新的格局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如何在日益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世界里塑造人类的未来。当设计教育的功能从实现个体发展转向实现公共利益,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应培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多元复合型人才。格局转变,恰逢其时!智鹏的毕业设计以大胆创新的设计态度、以食物设计为教学导向、以数字化平台作为拓展设计教学的创新思路,构建系统化的食物设计教学模式,并设想一种开放型的社会教育与设计资源平台,试图尝试更新未来教育与知识普及的新格局与共享愿景。
——张欣荣教授
《向经典致敬—西方椅子的艺术》沉浸式教学作者 / 马姿平
导师组 / 强勇教授、张欣荣教授
傅爱臣副教授、孙聪教授
本人设想将线上线下“双螺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于实践中,从而将其引入到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来,尝试融合线上线下优势,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能力。以此作品《向经典致敬—西方椅子艺术》课程为例,将虚拟展馆作为媒介进行线上教学阐述,从而增强学生与经典椅子的感知互动,进而达到构建沉浸式教学的目的。
马姿平是一位认真、实在、不怕吃苦的学生。她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都是围绕“双螺旋”教学方式在线上、线下相结合授课的背景下,针对艺术设计教学,特别是艺术类高校基础教学提出的新构想,她的探索在当下与未来是有意义的。在整个研究、调研、写作、创作的过程中,她也的确将自己稳健、踏实、坚韧的特质充分展现出来。
将线上和线下、思考与实践比作教育、教学双螺旋的两条基因链的话,那么,对她来说临近毕业是人生的又一重要节点,期望她能持续寻找推动自身的内在动力并化为能量,真正生成一条属于自己的富有韵律、不断回旋上升的“双螺旋”的生命之链。
——强勇教授
《被释放的艺术》作者 / 王琳
导师组 / 孙聪教授、强勇教授
张欣荣教授、傅爱臣副教授
服刑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理疾病高发。该群体心理健康的优化,不仅关乎于服刑人员本身,更关乎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本次设计研究以美育为手段,艺术治疗为框架,通过3个课程阶段、12个绘画主题的课程建构,对X监狱内40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了阶段性的美育实践,并对样本服刑人员的情绪起到了疏解和改善的效果。
王琳同学的学科方向是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研究,这次毕设她设计了一门课程,3个阶段、12个绘画主题的建构,用户群是X监狱内40名男性服刑人员,该套课程设计结合多个学科的交融,是以美育为手段,艺术治疗为框架、心理学为学理支撑的跨学科主题设计。该课程设计已在X监狱实施于狱内的相关心理课程,通过大量的实验、体验探究,产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情绪疗愈逻辑和方法。课程设计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心理学理论支撑,在艺术刺激情绪疗愈方面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孙聪教授
Research on Design Thinking
《污水回收计划》作者 / 陈蓉蓉
导师组 / 海军教授、李玉峰教授、张欣荣教授
水资源相关公共事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基于此,本次信息传播设计研究一方面根据以事件为单位,呈现污水现状数据;另一方面从污水形态出发,选用可燃烧的"蜡"模拟资源消耗、污染的状态。作品结合污水的事件数据与具象形态,在展览过程中与公众共同完成"污水回收计划"。
从文本的研究结构到设计实践,陈蓉蓉同学展现出良好的框架意识。《污水回收计划》源自她对于公共事件传播中设计介入的关注,实际上,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设计既是一种技术性、工具性或者功能性的需要,更是形式、内容、观点和立场的需要。因此,作品依托于文本框架,进一步围绕生态议题展开,并聚焦于污水事件进行设计实践,实践主要包含信息与形态两部分。整体而言,此次实践并不单纯指信息的视觉表现,而是建构起敲响污水现状警钟的思维、以呈现相应的视觉,能够反映出设计介入水资源事件的责任与反思、价值与意义。
——海军教授
《购物中心模块化设施设计》作者 / 叶婉纯
导师组 / 海军教授、李玉峰教授、张欣荣教授
作品基于购物中心生活化的设计实践研究,发现问题并尝试实践设计思维的工作方法定义问题、展开探索。模块化设施作为最终的推导结果,通过翻转和形态组合可以实现功能的切换和多场景的应用,应证了论文研究所提出的购物中心生活化设计需满足的包容性、系统性与差异性三点核心原则。希望以此为购物中心平衡公共生活与商业活动的关系、提升购物中心作为城市新生活空间的体验感,提供一种设计研究与创新的思路。
购物中心生活化发展趋势,反映了购物中心核心功能的迁移,以及与公共生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以设计思维介入购物中心生活化研究与创新实践,设计师洞察到城市更新进程中购物中心作为新生活空间的价值,以日常状态与活动状态下的跨功能与跨形态的创新为核心,通过模块化设施设计的介入既拓展了购物中心原有的商业功能,又发展了购物中心的生活功能,具有积极的现实应用意义与价值。
——海军教授
《造物有灵--都市教育营地模式设计》作者 / 尚进
导师组 / 李玉峰教授、海军教授、张欣荣教授
本方案将“教育产业”作为历史街区更新切入点,旨在以都市营地教育促进历史街区“人、文”互动,以文化价值引领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养为核心,构建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为特色的都市教育营地模式,包含七套教学模具、四大课程主题、十门课堂模块、八类课堂活动、四套课程教案。
在理性解析与融合价值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弹性思维基础上,尚进严谨地将城市更新作为载体,营地教育作为手段,民间工艺作为内容,以跨学科研究路径、复合型思维模型以及多型态设计策略,探索未来型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学术志趣、艺术感知与技术洞察。
——李玉峰教授
Transportation Design Research
《万足城市|TENTACLE CITY:危机语境下的去中心化智慧城市及出行系统》
作者 /王奂栋
导师组 /王选政教授、Marion Kiessling(德)
Kim Sung Yong(韩)
以汽车设计教育在中国的四个典型性场景为主要依据探讨汽车设计教育在设计历史语境变更过程中学科主旨与应用场景的变更,TENTACLE CITY万足城市是在应对危机的背景下以去中心化思路构建的智慧城市及出行生态系统,其既是研究中第四设计语境的具体设计呈现,亦是研究中汽车设计教育新面向与应用场景的典型标本。
王奂栋的毕业设计是对以出行创新设计为代表的产业创新设计进行的“切片式”研究,承载“切片”的平台则是汽车设计教育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发展路径,因此他的研究也是一次具有产学融合价值而又充满趣味的探索之旅,体现了设计学科在当下发展的多元样态和话语体系。“万足城市”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在危机语境下,出行创新设计学科动态构建设计语境和创造“新物种”的实验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姿态,王奂栋在创作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迭代”的成长。
——王选政教授
《蛋白平等》
作者 / 李雨桑
导师组 / 李卫教授、何君教授、王选政教授
蛋白质生产体系的扩张,造成了土壤退化、气温升高等问题,却仍不能满足人类的蛋白需求。如何可持续地生产蛋白质是当下食物体系面临的挑战。食用昆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资源转化率高、碳足迹和水足迹低,是颇具潜力的替补蛋白。"蛋白平等"模拟了一家昆虫食品企业,通过食品创新来推广昆虫蛋白,推动食物体系向可持续转型。
“蛋白平等”围绕2015年联合国制定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六项做了有益的尝试,为食物设计再添闪亮一笔。李雨桑较早就确定研究目标,并能持续为之投入大量精力,尤其能克服疫情困扰,从早期亲赴云南实地调研体验、深入研学相关资讯;再到中期走访企业研究生产工艺,以及在家购买3D打印机反复实验;到后期针对产品造型、品牌形象、产业系统等不断拓展研究边界。纵观这项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这是当下值得提倡最难能可贵的研究精神,也是让我最欣慰之处。
——李卫教授
《像素之砂|pixel’s replace of sand》作者 / 王雪昂
导师组 / 何君教授、李卫教授、王选政教授
「像素之砂 pixel's replace of sand」分为三个章节,对应「时空与社群」「声音与影像」「行为与语言」三组关键词,将虚拟世界的实体杂志、真实世界的虚拟归档以一首歌和一段视频进行桥接。关注数字时代的真实之物,呈现一幅由真实与虚拟交融构成的诗意景观,并借此号召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对二者的拼凑、再造、想象与反思中。
王雪昂的毕业设计《像素之砂》是关于数字化时代下从媒介和美学两个角度探讨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以r/place这个线上社群游戏为契机,结合个人摄影照片运用编程语言对图像和文本进行再创作,呈现了由“像素”与“砂”构成的诗意化视觉表达,完成了三个阶段的设计创作,包括两本书籍一段短片。
——何君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