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2届综合设计系研究生毕业作品
发布时间:2022年7月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833
综合设计系创立于2003年8月,是中国美术学院为应对设计教育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与拓展,所作的前瞻性战略部署。综合设计系的创立,既是对现实多元复合设计命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未来设计教育需求不确定性的主动筹谋。综合设计系立足本土人文家园,着眼全球视野,怀抱美学与科学信仰,以“东方整体观”为学术根基,践行跨界综合的大设计观,探索高效的系统设计与有温度的生活世界之间的融合与平衡,构建开放的可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The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Design was established in August 2003 as a forward-looking strategic deployment by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continuous enrichment and extension of th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design education. Its establishment is not only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reality of complex design trend, but also an active plan to anticipate the uncertainty of future design education needs. On the basis of local humanistic culture,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combining aesthetics and scientific beliefs, and taking the Eastern Holistic Vision as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the Department strives to practice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ed design concept,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and balance between efficient system design and a warm world of life, and build an open art design teaching system that can meet the needs of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01循路明心Fllow the Way and Find Your Mind
作者:王治军 吴程程
导师:成朝晖
作品介绍:城市历史街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历史文化与社会人文属性。历史街区既承担城市休闲文化职能,又承担保护延续地域文脉,展示地域特色,提高城市文化气质等作用。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其逐渐失去原有的面貌与记忆,同时其更新改造趋于同质化,传统文化与新的设计语言无法良好衔接,城市历史街区也从商业空间改造逐步转向文旅融合的观光式发展。因此,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如何在延续自身记忆的同时,与文化IP相结合,探索“文化记忆+形象IP+街区”的设计创新路径,成为此次设计的重点。设计作品以“循路明心”为主题,以西小路历史街区以及阳明故里为例进行延续更新及活化设计。通过了解场所历史文化,挖掘街区的记忆符号,介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以代表古越水乡的设计元素对西小路历史街区进行导视系统以及公共家具的更新设计,旨在延续西小路历史街区的城市记忆。同时,在历史街区的活化上,对街区所蕴含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挖掘梳理,提取其文化基因并进行设计转译,围绕形象IP进行设计创新与综合营造。作品从历史街区出发,唤起人对场所的感知与归属的同时为传统公共空间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展现历史街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特色风貌,保证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导师评语:
该作品以历史街区的记忆延续与文化活化为切入点,将人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起来,并将传统空间与时下的流行文化相结合。以“文化记忆+形象IP+街区”的模式探索历史街区的未来发展路径。同时结合了实际案例,以绍兴西小路历史街区及阳明故里为例,根据街巷空间现存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西小路街区中记忆要素的提炼,结合街区的文化与记忆对街区空间进行公共导视及家具的更新设计,以现存居民的生活需求为前提,以历史文化的传承为导向,打造街区特有的记忆符号,重塑西小路历史街区的城市记忆。并融合图案学、设计符号学等多维视角,用系统、综合、现代的方式看待历史街区品牌形象IP设计的问题,形成关于历史街区品牌形象IP设计的本土化思考,以此完善历史街区品牌形象IP设计体系。
02基于多维体验的品牌旗舰店综合营造研究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brand
flagship store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experience
作者:LEE HYUNJU李贤柱(韩)
导师:成朝晖
作品介绍:通过体验型旗舰店直接向消费者传递品牌辨识度,构建品牌形象、确保主要客户群体、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本设计提出旗舰店的4个空间结构以及多维体验的5个要素,其目的是将得出的理论适用于GENTLE MONSTER以外的其他品牌旗舰店,依据基于多维体验设计的旗舰店综合构成模式,验证理论的合理性。选定兰芝(Laneige)品牌的兰芝水花园 LANEIGE WATER GARDEN 为主题,重新设计并提议兰芝旗舰店。通过探访调查运营中的品牌旗舰店,掌握和分析建筑物面积、空间需改善之处,依据多维体验空间进行设计工序,按照多维体验要素的感官(多感知性)、情感(文化艺术性)、认知(联想性)、行为(体验性)和关系(场所性)积极地探索旗舰店的外部空间、体验空间、销售空间、餐饮空间设计,探寻品牌旗舰店更有力的空间设计表现与呈现方法。
导师评语:
此设计以兰芝品牌店进行多维体验的旗舰店设计。将主题设定为兰芝水花园,符合体验时代的品牌体验趋势。意在营造花园形象化的造型及非日常体验要素品牌辨识度和空间表达设计。
03韩国传统绘画AR线上展示设计
Korean Traditional Painting
AR Online Exhibition Design
作者:LEE HAE LIN李谐璘(韩)
导师:成朝晖
作品介绍:“传统的韵味和现代感”的 AR 线上展示设计,是利用韩国传统绘画为素材,以《日月五凤图》创作了AR展示票设计。AR展示票设计是参观者在网上购买展示票后,扫描购买明细页面的二维码,AR展示票的图像会呈现增强现实,提供可以欣赏的方式。在体现立体空间图像的同时,还适用了波浪和瀑布的运动,写有展示名称的画轴形象适用了折叠后展开的动画效果。利用作家金弘道的《风俗图帖》中《私塾》与作家申师任堂《草虫图》,创作了AR多媒体欣赏展示产品设计。AR多媒体欣赏展示产品设计通过扫描展示明信片或展示册的标记图像,与作品相关的视频资料就会增强现实并播放。不仅给参观者提供图像,还通过视频掌握作品的故事,通过音响效果提供更加有真实感的欣赏环境。
利用《日月五凤图》与韩国民画《鹊虎图》,创作了AR自拍滤镜效果设计。这是参观者超越单纯欣赏韩国传统绘画作品,滤镜效果设计适用于参观者,参观者可以直接体验。
导师评语:
这是利用AR技术进行韩国传统绘画的线上展示设计,体现传统韵味与现代结合的体验感。随着疫情时代发生与发展,有限时空的条件下进行展示方式需要进行时空局限性的对策与改善。为了让参观者在超越时空的环境中自由接触内容,并能够体验和获取多种经验,有必要对适合后疫情时代的数字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研究。作者通过对现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开发和发展新的文化展示视觉,创造性地继承韩国的传统文化。
04最后一公里 THELASTKILOMETER
作者:段昺东
导师:董奇 成朝晖
作品介绍:在绿色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出行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共享单车是一种有益于健康且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虽然共享单车为人们出行带来便利,但随之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日益明显,对共享单车设计的优化转型提出了新的需求。共享单车系统概念设计基于杭州共享单车的问题现状,推导出共享单车系统的综合性设计路径与方法,从车辆设计、使用流程设计和使用空间优化三方面结合构建共享单车的系统概念设计,实现提高用户使用共享单车效率同时,减小共享单车停放的占用空间,利用城市中消极空间,解决共享单车问题现状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导师评语:
《最后一公里》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出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针对老城区部分,公共空间少,如何让共享单车系统在原有的格局下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需要打破原有框架,提出新的概念设计。本课题立足于杭州共享单车实际使用情况,采用共享单车设计与使用空间优化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在共享单车设计方面,一方面提高用户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减小单车停放的占地空间。在使用空间优化方面,在消极空间中挖掘出有趣的空间,并能成为共享单车的一个停放点,从而实现让用户可以更加便捷使用共享单车,一方面节约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另一方面优化城市形象面貌的效果。
05城市填空计划
Fullfilled Colours
作者:史岢心
导师:宋建明
作品介绍:进入二十一世纪,纵观中国城市化的建设过程,建设者往往更关注于如何“快速建造”而不是场所的“立意”。城市中存在一些被忽视的空间场所——“失落空间”。“失落空间”不是特殊的存在,忽视反而让它成为随处可见的日常,本设计旨在讨论色彩如何联结人与“失落空间”。色彩作为媒介可以引导视觉、刺激感官,从而调整空间氛围、激活空间能量。“城市填空计划”意在用色彩填补城市中的“失落”,“空”即是“失落空间”,“填”则是“填色游戏”。多彩色块的错落拼合,在不同的“失落空间”中铺散蔓延。一个方块凝固一瞬时间,一格色彩讲述一种情绪,一个单元承载一个故事。我们用色彩消解失落,以关怀重塑城市。
导师评语:
课题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城市中的“失落空间”。以扎实的前期调研构建了“失落空间”类型,深入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成因。进而运用色彩的原理,形成多维度的应对之策。在最后设计成果阶段,通过色彩的方式激活这些往往被忽视的场所,对于城市有效利用闲置空间有着积极意义与探索价值。
06再造×在造
微更新理念引导下的乡村闲置民居改造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rural idle residential
building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icro renewal concept
作者:林斌
导师:董奇
作品介绍:乡村民居凝聚着村民生活智慧和地域特色,是乡土文化最普遍的实体存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乡建热潮下,大规模的推倒重建、一味追求大和新,空洞且缺乏人情味,不仅破坏了乡村的原真性且极大的浪费了资源。本设计聚焦于如何通过乡村闲置民居的改造再利用达到改善人居环境、业态更新植入、延续地域文脉、激活闲置资源、实现乡村有机更新,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从再生营造,在地建造两个角度,推导出材料“多元”、空间“重塑”、结构“更迭”三个方面的路径及方法,尝试寻求在更新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脉及历史风貌的实验途径,最终结合项目实践进行理论实证。将其打造成村落社会关系激活的“趣”点以及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窗口”,从而达到激发村民文化自信,延续乡土特色的实效结果。
导师评语:
该设计旨在尊重地域风貌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系统的思维分析总结现状问题和需求,探索一条生态环保、方便快捷、经济高效、具体细致、切实可行的改造路径及方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妥善处理好乡村更新改造中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本设计的研究是对当下乡村有机更新改造的一次实验与探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07
再造×技·忆
乡土记忆视角下乡村工坊设计研究
Reconstitution × Technology ·
design of rural workshops
local memory
作者:肖俊杰
导师:董奇
作品介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一些列政策对乡村的扶持,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乡村,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一些有特色的乡村建筑被迫转型。承载着“乡愁”情怀的乡村工坊随着乡村的消亡而湮灭。项目地位于景德镇浮梁县祖庙里村,设计以青白瓷文化为载体,力图达成祖庙里村青白瓷工坊从“技艺”到“记忆”的转变 ,将人们的初心回归到手工艺本身。设计从祖庙里村的村民需求出发,提取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事件,契入生活百态作为片段事件的叙事空间剧本。以综合设计的视角,将琐碎的日常生产活动从事件记忆转为情境记忆,进而通过乡村工坊空间记忆的转译重塑乡土记忆。以青白瓷文化为记忆点,为祖庙里村植入展览、体验、民宿、研学等一系列业态,为村落的人们带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室内空间植入装置艺术增加互动体验,利用廊架的空间序列结构连接各个功能空间,有机的连接了学坊与市街,于流线·界面·场域等多个维度重塑了内外的空间与关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唤醒人们的乡愁情怀,促进手工艺文化和乡土记忆的传承。
导师评语:
研究当然要讲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注释规范,论述严密,但这说到底是让研究变得精致的学术训练。好的研究要敢于开拓,敢于冒险,论证粗糙一点无妨,不必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方向正确,具有活力。设计用记忆要素的转译方法延续祖庙村青白瓷工坊的手文化记忆。从人—记忆—空间三个维度,重塑了青白瓷工坊内外关系。探索乡村工坊与乡土记忆的综合营造是乡村营建中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肖同学的设计研究开了个好头。期望他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精进,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且行且珍惜吧。
08旧场景.新体验台州横河陈村菜干展厅体验式设计研究
Old scenes New experience
Study on experiential design of
exhibition hall in Henghe, Taizhou
作者:欧阳丽
导师:董奇
作品介绍:“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设计聚焦于台州横河陈村旧厂房新改造,将新旧间的对立与融合,以虚、实结合,以地域文化与饮食主题展览作为设计核心。整体设计以虚之态作为展厅的基础元素,钢网矩阵交接构造呈现出最低限度的语言。纵横的编织形态, 密集的叠合关系在视野上形成一种遮罩,结合运动中的视线形成线性流动的视觉效果,体现东方语汇中敞向自然的诗性内涵-隐 (山)与显(石),同时将单一的观展模式向复合化的展陈空间进行拓展,融入饮食文化展览、生产、参与、教育、创作等多种行为。导师评语:
该设计以旧厂房改造核心,提取横河陈村当地地域符号,深挖浙江地区传统的“梅干菜饮食文化”。设计中采用渐进式的空间结构组织内容,由浅至深,从具象的历史、工具展示,到空间环境的建构,以多元化的展陈手段渲染空间氛围,深入感知饮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使观展主体共同参与偶昂饮食文化的传承传播当中,实现传统饮食文化的再生,为相关的研究实践提供可行性建议。
09
以色共生——参与式乡村色彩营造
Ninghai County
作者:李梦琦
导师:黄斌斌
作品介绍:乡村命题是社会与自然共同构成的系统生态问题,色彩生态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三者的和谐关系。色彩是乡村生态中被忽视的重要资源要素,因其普遍存在的视觉形象特殊优势及亲和关系的调和优势,愈来愈成为乡村设计振兴中的重要显性特征。本次设计以长期跟踪设计的方式,以乡村色彩特质为载体,以参与式手段为营造方法,寻求乡村色彩需求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平衡。在具体实践中采用村民全程参与的方式,通过打造色彩道路整体形象,改善村内人与人、人与村的关系,优化乡村邻里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通过色彩交互装置吸引村民融入参与,实现村庄色彩与自然环境色彩的联通。设计通过以上途径初步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色彩生态,实现以色彩生态带动乡村各要素共同生长的初衷。导师评语:
色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神奇馈赠,也是人与生活之间的媒介。在认识色彩、改造色彩、享受色彩的过程中,人与色彩的关系被不断塑造。为在实践中探索重建平衡的可能性,该生开展了此次设计研究。首先,该设计结合乡村所有制特征和色彩灵活可塑性,借鉴西方参与式方法进行设计试验,结合设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参与式实践方法,在乡村设计方法上具有探索意义。其次,该设计从社会学、生态学视角探究色彩与乡村的关系,依托色彩设计手段优化乡村邻里关系,梳理村庄与自然的关系,并为乡村发展增添了可资利用的特色创意资源,为乡村设计方法提供一种色彩思路,为属地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一种色彩模式。
10色彩情感实验室labofcoloremotion
作者:王元元
导师:高嵬
作品介绍:人们对于家具生活品质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资料的富足而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追求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即情感价值。色彩作为衣柜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在表达衣柜风格的同时,也能够传递情感内涵。作品以情感化设计为视角,对主流品牌衣柜花色进行取色调研,用感性工学的方法探究色彩与情感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以色彩空间实验中得出的代表色彩样本和色彩意象为标本,为三类典型家装消费人群进行衣柜色彩设计。以期为今后的定制衣柜色彩情感化设计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指导的意义。导师评语:
色彩情感是每个人都有的感性特质,它与理性和逻辑在某些程度上是对立的,似乎是与冷冰冰的工业化产物的衣柜并无关联。作者从色彩学和感性工学的视角,对衣柜色彩情感的意象偏好进行了量化实验研究,通过构建可视化的色彩意象认知空间图谱,揭示了定制衣柜色彩意象和消费者偏好的关联性。使用艺科融合的方法,重新构建了定制衣柜的色彩设计流程,这为色彩情感化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向,对当代定制衣柜色彩情感化设计实践有着借鉴和方法指导的意义。对家具行业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11钱塘江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变迁及更新设计研究
Study on the change and renewal
desig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Qiantang River Basin
作者:杨小军
导师:宋建明 郑巨欣
作品介绍:本研究以钱塘江流域内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和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名录的村落为研究范围和对象,通过详实的文献研究和深入的田野调查,重点分析研判具有代表性的30个典型样本村落的历史沿革、族群构成、自然环境、风貌格局、建筑景观等特征,聚焦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变迁规律、环境系统与价值特征,以及面向当代的活态传承策略、路径与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常山县泰安村人居环境更新设计实践为例,力图以设计学的视角和方法来建构一个完整的设计叙事逻辑,系统剖析、论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形成、发展及活态传承的“时空”特征,以点概面式的提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设计对策,形成具有普适性、示范性的典型样本。导师评语:
钱塘江流域孕育着浙江世代文明。两岸的传统村落,是自古以来浙江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它们凝聚着本地域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宗法制度传承、文化艺术、社会传统、工艺营造,乃至科学意义的智慧。研究其成因与价值,对于乡村振兴在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杨小军在博士研读期间,注重田野调查,聚焦该地域人居环境与传统村落发展形态的流变,以实地调研400余个村落为依据,集规划学、设计学、类型学等跨学科门类作综合分析;以复兴当代村落“生活态”营造愿景为抓手,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规划设计与更新营建实验。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与优化方法理论建构,为钱塘江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方法提供有应用价值的理论依据。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