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2届综合设计系会展设计专业毕业作品
发布时间:2022年7月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300
综合设计系创立于2003年8月,是中国美术学院为应对设计教育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与拓展,所作的前瞻性战略部署。综合设计系的创立,既是对现实多元复合设计命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未来设计教育需求不确定性的主动筹谋。综合设计系立足本土人文家园,着眼全球视野,怀抱美学与科学信仰,以“东方整体观”为学术根基,践行跨界综合的大设计观,探索高效的系统设计与有温度的生活世界之间的融合与平衡,构建开放的可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The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Design was established in August 2003 as a forward-looking strategic deployment by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continuous enrichment and extension of th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design education. Its establishment is not only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reality of complex design trend, but also an active plan to anticipate the uncertainty of future design education needs. On the basis of local humanistic culture,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combining aesthetics and scientific beliefs, and taking the Eastern Holistic Vision as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the Department strives to practice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ed design concept,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and balance between efficient system design and a warm world of life, and build an open art design teaching system that can meet the needs of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会展设计——情境叙事 Narrative Environments
会展即是对特定主题内容的一场综合叙事,该专业方向是在综合设计的视角下,在无限可能的实体与虚拟空间场景的交织中,运用多种媒介形式,对特定的主题内容展开情境叙事的设计教学研究。该专业方向不仅教授学生灵活掌握会展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是要培养具备系统的主题展示策划与设计实践能力的会展专业设计人才,能够运用综合设计批判性的思维模型,对可能的空间情境进行创新的会展主题策展,可以应对多系统、跨载体特色叙事表达的主动型设计人才。
Exhibition is an integrated narrative of a specific event. This major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the ability to engage in situational narration on specific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ed design by using a variety of media forms, as they are involved in the interweaving of infinitely possible physical and virtual space scenes.It not only teaches students to flexibly master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of exhibition design, but also cultivates professional exhibition design talents with systematic theme design and practical capabilities, helping them use integrated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designing to implement innovative exhibition for potential space and situations, and deal with narrative expressions with multi-system and cross-carrier characteristics.
01未来“逝”界THE DIGITAL DEATH LIFE
作者:沈辛竹 陈沁玥
导师:叶菁
作品介绍:
人类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数字革命的兴起、人脑科学的深入,激起人们对生命认知的再思考:是否身体死 亡后,意识能独立存在,并能够以数字的方式延续生命?
生命数字化存储的设计源于对数字科技的思考,在生命信息数字 化概念和意识由人脑作用产生的理论上延展,以生命认知的角度为切 入口,设计出让逝者将代表意识的记忆、思维、情感,和代表身体的 DNA,在未来科技手段下转换为数字信息存储的装置,该生命信息 存储体能够形成以亲缘互相连接、与自然共生、联结人文精神的未来“逝”界的科技 “山水”景观。对于逝者来说,能让他们的意识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继续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另一方面对于生者来说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与未来“逝”界进行联结并与逝者交流。实现了生命维度的跨越,打造了一个现实世界与意识虚拟世界相连的系统。
导师评语:
肉体的死亡是否就是生命的终点?个人的经验、思维、情感是不是在肉体消失后必然随之消失?疫情肆虐的当下,如果掌握完备的生物基因数据库是否能够更快地研制出药物?已去世的人类的基因如何寻回?针对这一系列的思考,该组同学结合最新的人脑芯片、脑机接口等技术设计了一个能够存储情感、思想和记忆的数字存储体和基因存储体。这个存储体能在人的肉体死亡之时将这些信息存储下来,众多的存储体形成聚落构成了未来“逝”界的科技山水。以艺术科技的物理手段回应了“我们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
02物·象·境——植物标本艺术特展
SpecimenArtExhibition
作者:崔慈珺 林航宇 王维川
导师:邱海平
作品介绍:在天人合一,物我一同的自然观影响下,中国古典文化中植物与人的精神相通,与人的心灵相系,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植物文化。「物·象·境」植物标本艺术特展,将植物标本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基于文化和审美体验进行植物标本展设计,在展览中呈现南宋蔚为大观的植物文化和雅致纤巧、崇尚意境的美学追求,进行了一次东方文化视角下的植物标本展设计形式探究。作品以南宋时植物与社会生活的交融为文化底本,以观物再现民俗植物文化,取意象展现南宋词中的植物意涵,并以山水意境诠释营造南宋审美的意境氛围。展览的三个单元中由风物入物象,由物象入意境,串连成以文化为内容,以审美境界为递进线索的整体展示结构,诠释“草木关情”的中心思想内涵,并结合多媒体技术提升沉浸感,构成具有南宋韵味的情境体验。
导师评语:
这是一次基于特定语境下的植物标本特展,它一方面打破、拓展了人们对标本的认知,并试图重新定义标本;另一方面又回溯宋代寻求历史的脚本,并以“标本”之名表达人对植物的共情,这样的展览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注解。
03诗画入境—杭州植物园水生植物专类园展示设计
Aquaticplantexhibitionspace
作者:俞辰浩 王思懿
导师:邱海平
作品介绍:坐落于诗情画意的江南福地,杭州自古都承载着人们对于江南的美好想象。对于这片因水而生、因水而盛的城市,水生植物不仅有功能上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能够关联起许多诗情画境。但其内的水生植物专类园的植物展示现状却未能充分地体现杭州特质与江南意境。此毕业设计作品从诗画入境入手,基于场地现状,寻找创新的路径对杭州植物园水生植物专类园进行改造设计。园内空间分为“镜明升水寒”、“涓涓情深处”、“漠漠未散时”、“清坐喜看姿”四大板块。从诗境中发掘传统、链接当下,由此探索新的展示空间与形式,再造一片诗情画意的水生植物世界。
导师评语:
这是一个以展示的视角和方法去探索传统植物专类园的更新设计。作品将传统诗画意趣和杭州城市人文精神融入场境的营造,它挑战了一般植物展示的叙事逻辑,突破了造园、造境方法的局限,以专业的、时代的、关怀的姿态提出了一套完整有力的解决方案。
04
镜面映像——杭州运河主题展
REFLECTION - Hangzhou Canal
Theme Exhibition
作者:王子意 许辛桐
导师:郑筱莹
作品介绍:“京杭大运河与当下有何共通之处?杭州运河的特色是什么?”面对大运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解读。本次设计借助“镜”这一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物象,在博物馆中呈现运河历史的一面形象,通过将历史文物、历史文本转化成带有叙事性的空间装置及视觉场景空间,使观众在主动获取信息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组,形成属于每个人不同的故事脚本,多角度共建“模糊”的“真实”。叙事装置为文物藏品提供空间语境,历史文本则为空间视觉叙事提供论述依据,观众跟随参观路径,感受现代与古代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诠释出的文化价值关联,从而展现历史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导师评语:
历史已逝,运河远遁。昔日水运生活方式式微。本设计方案意在借助“镜像”重塑这一设计理念,再现现实场域中过往运河生活中常见的物象,以视觉映像的手法贯穿整个方案设计。设计团队将历史文物、历史文本转化成带有视觉叙事性的空间装置及场景空间,观众在视觉认知中主动获取信息,在情景体验中对信息进行重组,形成属于每个人独属的故事脚本,共建多角度的“模糊”了的历史“真实”。
本方案的多维展现,正是在引导观众的参与过程中让历史成为有生命的映像,以多变的视觉形态使得扁平的历史走向立体丰满,从而展现历史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05
In杭州——植物科普馆
In Hangzhou——
Plant Science Museum
作者:许多 黄瑶 吴凡
导师:邱海平
作品介绍:植物可以是城市的主角吗?本作品将植物作为主角,将植物之于城市的影响以杭州图景展开描 绘。“In 杭州”科普展览馆的展陈设计方案是基于杭州植物园内的植物资源馆现有建筑改造而成,展 馆分为三个展示单元——植物与自然、植物与城市、植物与城市未来。其中,植物与城市是主要展示内容,里面包含植物织成城市绿脉、植物塑造城市风景及植物进入城市生活三个展示部分,用植物来诠释城市的方方面面。“In 杭州”植物科普展览馆以植物与城市的关系及植物对城市的影响为主要展示内容,从自然中 的植物讲到城市中的植物,再进一步推演,设想未来城市中的植物。“In 杭州”——意味着杭州这座城市,是贯穿植物故事发生的始终,但植物仍是主角,它深深地影响着这座江南古城,不论是覆盖山野的自然植被,还是规划井然的城市绿化,植物不断凸显着其超然的价值与作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应当聚焦这些神奇的生命,了解植物,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城市植物生活的体验。因此,我们的设计方案以传达该理念为出发点,希望让观者更加直接地了解植物知识、更加紧密地贴近植物生活。
导师评语:
作为科普馆,设计其实很容易跌入惯常的语境,如何就在地性重构并展现本土植物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作品从城市文化、生活、景观角度去寻找与身边植物的内生关系切入,结合当代数 字技术与艺术表现,在植物科普中传递一种积极、向善的关系思考,并在最后指向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关切。
06逆坍缩 OBcollapse
作者:方艺澄 季馨雨
导师:叶菁
作品介绍:人类无法完全脱离社交而生活,社交能力作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的必备能力,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社恐的情感诉求一再被忽略,同时许多人对社交恐怖症缺乏清晰的认识。坍缩指恒星内部物质的原子结构遭到破坏并挤压收缩,与社恐经历打击后消沉的状态相像。将这个现象进行“倒放”,物质逐渐变得完整、饱满,象征着社恐内心丰富的思想和无穷的潜力。我们以逆坍缩为灵感,提出了通过“屏障”转化切换空间性质以体现社恐内心活动的设计概念。设计出了一套外层为茧形,内层体现社恐内心状态,两层形成巨大反差的装置。装置通过开合交替展示自我保护封闭的环抱状态和接纳外界展示内心的舒展状态。意图呈现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内心,使大众认识到社恐内心存在的矛盾。
导师评语:
御宅族、社交困难、社交恐惧似乎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该组作品是创作者基于自身的社交恐惧情绪体验和由此引发的思考而创作的。人类的悲伤各不相同,作者创作的目的并不试图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只是尝试借助装置的形式将社恐体验和情绪宣泄并传达出来。
07杭州植物园的主题艺术计划
Hangzhou Botanical Garden
作者:邓炯 张煜 张融涵
导师:邱海平
作品介绍:这次的“共生”艺术计划作为一次公共艺术事件,我们希望策划一场艺术活动,将概念引入自然空间,“点亮”植物园自然场所。场所艺术品是概念的具象表现,它是我们对场所的感知与共鸣。我们希望我们的艺术品是以想法鲜活,材料易取易得、低力度、可持续的方式呈现。考虑到时间和场地因素,我们展览仅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来说明我们的艺术计划。导师评语:
这是一件由空间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场所的感知开始的自主创作实验,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环境友好的文化激活事件。这看似挑战了专业与身份,却是体现了一定的直觉与自觉,不拘一格而又不失活力。
08四幕戏 Four-act of Shaoxing Opera
作者:张瑞瑾 陈明璐
导师:郑筱莹
作品介绍:在倡导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背景下,本方案为了重塑起源于浙江的曲艺——越剧,探索多元的户外展演文化活动。我们从展示设计的学科出发,利用平面和空间的手段,以越剧舞台为中心,构建越剧展演空间视觉系统。活动空间包含戏曲表演舞台、文化展示集市,互动唱吧三个功能分区,将越剧元素符号在综合策划中进行当代视觉演绎。导师评语:
本选题具有社会性的考量,颇具新意。
本设计方案聚焦非物质文化在商业空间中的展演、创意与相关活动,意在突破原有越剧文化展示的戏曲本体边界,以视觉引导重构相互交融形成新的共生关系。.在这样一个公共价值日常消费的商业场所或空间里进行越剧文化展示建构的实验——包括建构历史、建构群体记忆、审美体验、价值认知等等,激活观众的体验、参与、互动。
此方案,不仅超越越剧演出和相关展览边界,而且以综合实验探索的创造性转化为主旨,为身居其中的观者从个体场所转化到公共场所,让传统的底蕴活化为可观、可感、可触的共生场域,也会因视觉艺术的重构而发生一种奇妙的变化,体味当代与未来。
09针对住院病患的移动共享厨房设计MAGKIT
作者:葛开元 赵子墨
导师:叶菁
作品介绍:经研究发现究发现,病患饮食与他们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系,随着5G万物互联与云存储等技术的成熟,住院病患的饮食与治疗有着密切关系,但其食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多数病患者家属做饭不方便、医院食堂饮食欠佳等。为此我们设计的病患移动共享厨房是建立在智慧厨房和移动厨房之上的新式厨房,针对于住院病患和病患家属并以智慧膳食系统为辅助的全新模式。智慧膳食系统帮助不同病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控制智慧厨房和检测病患饮食反馈医院。三者达成一个完整的器食闭环,系统分析疾病与饮食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治疗方法和手段,与此同时共享厨房联通数据控制着食材配送等一体化服务,住院病患移动共享厨房在系统控制下不仅可以智能烹饪,也可以为病患家属提供先进的厨房设施。不仅如此,我们还以线上app作为载体,联通患者病历数据、营养数据、生鲜仓库、共享厨房,为住院患者提供专业的营养指导和合理的饮食搭配,并对配餐系统进行可视化建构。导师评语:
该组同学关注到住院病患中存在的吃饭难,吃好饭、吃对饭更难的问题,结合大数据和ai智能运用提出了移动共享厨房的概念。可借助大数据定制相应疾病的针对性菜单并借助ai烹饪机器人制作饭菜:也可通过移动厨房将大数据中心配置好的半成品菜品送至医院附近由病患家属在共享厨房自行烹饪。
作品介绍:十里红妆本身作为非遗婚俗文化具有的价值,和无法适应新时代新思想的现实因素之间的巨大矛盾,迫切需要我们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让它展现出二次生机。我们可以参考已经重回大众视野的非遗文化案例,针对十里红妆文化庄重、繁华、富有仪式感的特点的运用本专业的优势,用商业临展的方式,让十里红妆以全新的面貌回归大众视野。我们通过对十里红妆的非遗文化研究,提取花轿形象和器物纹样,向内探究蕴含的文化习俗,形成一整套设计语言,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到展馆空间设计和视觉体系。希望通过毕业设计把十里红妆展览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格局,增强非遗展示互动性,提升非遗文化的影响力、生命力,是我们眼下拓宽非遗资源的优化方式,同时也为商业综合体打造文化形象、再造商业价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思路。
导师评语:
本设计作品聚焦在商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以及活化和创新。
在日常文化与视觉消费的重组中,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被商业市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地域文化在大型的商业综合体的融入,“文化+”对于商业空间的再造和增量甚至增值是不可估量的,“艺术+”、 “生活+”这样的商业经营形态重塑了地域风俗文化的价值导向。
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将非遗文化——十里红妆与商业展示融合,用设计艺术的综合呈现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羁绊,增强了非遗展示的互动性,以新生活的节律激活和提升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与生命力,成为我们当下拓宽非遗资源的优化方式,同时也为商业综合体如何打造文化形象、再造商业文化价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思路。
11幻境—萤石展厅VR沉浸叙事体验设计
Fairyland - VR immersive narrative
fluorite exhibition hall
作者:曹鹤馨
导师:叶菁
作品介绍:VR技术作为诸多展示方式的一种,具有传统二维展示方式不具备的沉浸感,代入感和场景切换等优势,“幻境—萤石VR沉浸体验”让VR虚拟现实技术和展示设计有机结合,满足观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入策展人所描绘的世界中,在虚拟引擎所勾勒的超现实空间中和作者交流,和展示内容亲密接触,实现沉浸式观展的展示效果。通过佩戴VR眼镜并乘坐展厅中的虚拟载具,观众得以在一个舒适的初体验下进入虚拟世界。在多功能座椅和展场装置体感营造的配合下,观者得以获得真正的代入感和现场感体验。在超现实的新视角和颠覆物理常规的幻境中,迷失自我,与作者所营造的全新世界观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展示主题和展示内容,完成一次自我塑造的沉浸式展览体验。
导师评语:
作者以萤石科普展览为内容进行展示设计,虚题实作,努力尝试将VR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线下展览展示中,以VR技术的优势,尽可能地拓展展示的空间尺度和内容维度。作品借助VR技术,让观者得以窥见地层深处斑斓的萤石世界。
12MASK face作者:丁冰沁
导师:于朕、徐振庭
作品介绍:虚拟形象作为用户行为体现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户对于自我的表达逐渐从模糊到个性化,是一种个性化身份的呈现方式。我们需要符号、图像来表达自我,在网络上,这个符号就体现在虚拟形象上。在很早之前,头像早已被当做一个符号去研究。只是因为网络等社交工具的发展,头像的定义越来越多元。在文字没有出现之时,视觉图像是人们除口口相传外表达感情的最主要方式。最像人们当代虚拟头像的历史来源应该是面具,这也是视觉符号的典要代表。从史前的面具时刻,各民族的面具艺术到川剧变脸,都有浓厚的自我观照功能。比之于今天大众在虚拟世界的交往,很难否认个体戴着面具的事实。尽管舞台从现实社会中转到虚拟空间,我们仍旧保持着表演者或扮演者的身份。但是不同的是,这种艺术表演是在网络上的。在这样一个网络社会,社交媒体对人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作为符号化象征的头像,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不断变化,展现不同情境下人的社交需求以及自我展示的需要。在社会学角度上,这是一种自我展示的行为,即在社会关系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管理他人对自己印象。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创造、修改形象、保持自我都是应用的策略。虚拟世界的自我不是一个真的自我,而是塑造的,是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不同的自我存在的另一种形式。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想要成为的样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我的塑造很难实现。很多人就将其投射到网络媒介中。网络上的自己可能与现实中的自我不一样,也可能有很多相同点。从虚拟头像来看,它和昵称一样,是网络世界的符号之一。它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也是陌生人对自己获取印象的最直观途径。导师评语:
“MASK face”作品可以理解为一次观念与社会现象的对话结果,也许这个结果是未知的。基于数字化迭代密集的时代中,数字化虚拟非物质形态取代传统物质形态是每时每刻发生在每个人人生阶段中,虚拟形象/头像就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部分,后来的NFT艺术也给了此研究领域一剂强心针。作者在创作中也处于一个迷离、清晰,反复的状态,倒是和她做研究的用户群很相似,反复研究,研究反复就是一种作品状态,这个作品到了最后也没有最终结果和结论,因为这个碰撞一直在发生,这类研究也许可以一直研究下去。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