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展⑥

发布时间:2022年7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226

本期责任导师
张欣荣教授、李卫教授

翻转加缪 Turn Camus Inside Out》 

作者:李可佳

导师组:张欣荣、刘治治、薛天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借用加缪《局外人》中“人与世界毫无联系,无力改变,因此无动于衷”的概念,反思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割裂的关系:虚拟和现实界面内各设有五个关卡,二者互为倒叙,观众唯有完整体验才可以窥之全貌。体验者在虚拟世界的举动通过关联程序实时影响着现实世界推进,这场“局”在多重的视线空间和交织的正逆时间中反复翻转。
导师评语
恍惚间的醒来,有时竟不知身陷何处……此处的前行或许是彼处的引退。可佳在《翻转加缪》中通过XR沉浸式的辅助,将第一视角虚拟感知行进的路径与他者现实界面的体验节点并存,制造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双线索叙事反转。虚拟体验行为联动着现实的推演,与其是选择,不如是注定,就在这预知维谷的踌躇中,已辨不清、道不明、知不尽……

——张欣荣教授

关系生长》  作者:李昕莹

导师组:张欣荣、李世奇、潘镜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未来高度数字化的世界中,物理关系将如何备份?我聚焦数字时代下关系的可视化与生长,使用脑机接口等技术,以疫情居家作为叙事内容,展现不同个体之间情感的连结。我对脑电波信号数据进行艺术化处理,把波段设定为作品的生长单位,因此每个现实中的人类,在我的元宇宙中都是一间根据情绪起伏和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房间,作为NFT艺术作品,每个房间都有自己唯一的编码。

导师评语
昕莹在《关系生长》中利用脑电波检测的技术,借助肢体交互关系生成了以情绪波动为编码的虚拟生物。这些虚拟的情绪生物决绝地生长在萧条的工厂、荒芜的游乐场和充满遗憾的房间,宣泄着不同以往的失落。这些虚拟生物的动态路径,或急促或缓慢或展开或堆聚,使情绪的语境在数字化的催生中,重塑了数据与形象、自我与环境、肆意与克制的复杂关系。

——张欣荣教授

临界》 作者:林梓瑶

导师组:张欣荣、王黎明、薛天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临界情境之下,人所思考的是最接近内心深层的事物。作品以数字雕塑、虚拟现实场景和图像影像为媒介,构建了一场存在主义自我审视的体验。VR场景从标有1-6的骰子展开叙事,立方体的每一个面通往虚拟场景里符号化艺术化的人的境遇。抽象的数字空间就像是无边际的心灵区域,六条怪诞的悖论背后折射了人类难以摆脱的困境。
导师评语
不确定的确定、过去的未来、无选择的选择、终点的起点、不可解的可解、诞生的逝去……困境是否是以无可辩驳的规律向你我展开?梓瑶的《临界》以深沉与忧伤的视觉;欲言又即止的情绪;细密而海纳的思维;纠结且笃定的信念,把你我卷入了这场借助虚拟为视觉假象的困境中,一层更甚一层,逃脱无望。

——张欣荣教授

《亲密关系|Believe In Food》

作者:刘林曦

导师组:张欣荣、封帅、薛天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存在特异性认知加工,为塑造理想身材建立主观的新饮食规则而忽视生理需求,将自我意识与身体的统一性割裂,在社会规则指导下,身体客体化成为新的意识形态被反复改造。作品对食物线索再设计,对食物与限制性饮食者的关系进行再认知,食物线索的表达与人的感知及心理、精神反应相呼应,饮食成为双向互动的行动形式。
导师评语
林曦在《亲密关系》中,将饮食诱惑的“原罪”赤裸地从0度至137度灼烤的升温,挑战的不是味蕾的期许,而是过程中不断幻化跌宕的心理认知。视觉从魅惑为起点,漫长的注视中不断焦化直至灰灭,美丽食物至此,不过是心理存留的预期想象。林曦利用破坏性的食物实验,试图瓦解饮食者对诱惑的盲从,进而铸成限制性饮食者的心理防线。

——张欣荣教授

下视尘寰中,茫茫若蝼蚁》 

作者:赵崇民

导师组:张欣荣,王黎明,缪晓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是否包罗万象?宇宙中的生命形态是否仅此而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命与非生命的边界问题一再被讨论提及。作品以此为话题,通过对未来生命的多种构想,展现生命形态变化趋势的可能。作品以蚂蚁作为意象与未来建起联系,不仅仅是生命面对浩瀚尺度上的微不足道,也是生命之间辅车唇齿、不息探索的张力。
导师评语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史记》中《陈涉世家》的励志名言,映射了不屈于现实世界的鸿鹄远志。而在近未来的进化世界中,DNA曲线的改变、智能的干预,生物的进化已然可以摆脱自然的限制。崇民在《下视尘寰中,茫茫若蝼蚁》中,虚拟了AI生物的智能化进化的可能,将自然进化的路径剥离出来,形成了并存相较的生物状态。蝼蚁的鸿鹄之志已是唾手可得!

——张欣荣教授

知足常乐》 作者:奥庆妍

导师组:李卫、陈小文、林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跳出功能外的“超物质”设计,满足人的感官直觉从而获得良好体验。从三种需求出发:节食、控糖以及控烟。通过对碗、糖果、香烟的局部设计,使得有限物质在呈现体量上依旧保持充足感。

物质满足外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感,人虽知“不足”亦能知足。同时体现“看山还是山”的意境以及造物需思物外的“惜物”之情。

导师评语
奥庆妍大胆尝试超物质问题,并结出了可喜的成果。当然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我十分欣慰地看到她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拨云见日。能够在毕设环节心无旁骛,以化繁为简的研究态度认真钻研思考,值得肯定。

——李卫教授

《万塑更新》 作者:李佳一

导师组:李卫、海军、李文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生态问题出发,聚焦减塑问题,并将其转换为设计问题。通过建立万塑更新平台,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复用循环系统和复用概念产品,并基于app平台提供推广加盟平台、产品购买平台、资讯共享、线上服务、社群运营五大功能板块,更好的推动以减塑为目标的复用系统新模式。
导师评语
李佳一基于减塑问题聚焦堂食一次性饮品杯的新模式探索具有现实意义。值得肯定的是挑战复杂系统的新思路,以及应运而生的新配套产品的实践研究。尤其是以问题为导向,而非表象化的学习态度给我留下了印象深刻。

——李卫教授

Plan 动力MOTOR+》  作者:罗森豪

导师组:李卫、李文龙、李世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Plan MOTOR+是笔者论文研究成果的验证,是一个将电动产品进行分解、重组的计划。在这个项目中,笔者将五款常用的电动产品进行了解剖研究,验证其产品部件的通用性,将电动产品中的“心脏”与“肌肉”进行模块化重组,在满足所有产品功能与体验的同时,将产业资源最大化利用。
导师评语
罗森豪的毕设创作可以概括为全情投入。凭借多年对工业设计的持续关注,围绕日常生活产品闲置问题,从大三课程的分享服务模式到大四毕设的资源再配置,他一直遵循求真务实的研究精神,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过程与结果都可圈可点。

——李卫教授

《2022-2200女性安全防护产品发展史》

作者:隋心怡

导师组:李卫、王捷、张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022-2200女性安全防护产品发展史》设定出版于2203年,书中详细总结了不同年代女性安全防护产品的发展。通过对未来情境下女性安全防护产品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构想,设计了危险预测功能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呈现形式,并希望通过设计的手段,引发人们对女性安全防护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
导师评语
隋心怡围绕女性安全防护问题在三个时间维度分别探讨了当代就事论事、可预知近代防患于未然、以及未来回归本源的不同策略对设计的影响,这种尝试突破设计边界的探索十分值得肯定。

——李卫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