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展⑦
发布时间:2022年7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232
《给姥爷整辆车—针对重度帕金森症患者的出行系统设计》
作者:蔡雨阳
导师组:王选政、冯东升、王倩男
车辆采用无人驾驶模式,使用轮毂电机作为动力来源,将患者使用的座椅成为独立单元搭载患者出入车辆,在车辆内部可根据患者及照护人的护理需求,呈现不同的形态和角度,使行动能力缺失的患者也能获得与车辆本身的交互体验。在车辆后方配置患者所需的医护工具及出行用品。同时照护人使用的座椅可沿座舱边缘自行调整位置,使其在照护患者的同时也能转换心情、提高其出行体验。并最终形成一套交通工具设计方案。
蔡雨阳的毕业作品《给姥爷整辆车》突破了以往的产业视角,以对个体的关怀为创作起点,根据以往被忽视群体的出行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新兴技术赋能重度帕金森患者及残障人士,结合服务设计、交互设计、出行创新设计等跨学科方法以动静结合的表现方式最终呈现了可信的重度帕金森患者及残障人士出行解决方案。
——王选政教授
《近景未来家庭出行体验设计|METAPHOR》
作者:姜子涵
导师组:王选政、宋协伟、王倩男
作品概念围绕“数字化空间”和“现实空间”展开,基于当下社会大环境对于虚拟数字空间的探讨和无人驾驶技术逐步发展的前提,希望对近景未来家庭出行空间以及出行场景提出新的思考。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空间的关注逐渐转向数字空间,并在大疫情时代的催化下,数字空间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部分,“补偿感”是虚拟空间很重要的特质之一。在未来,家庭结构是否还会像当下是传统家庭结构,未来的家庭结构可能会更多元,不仅限于人与人,或者也不受真实空间的限定。未来人们可能会有自己的虚拟家人,以及在虚拟空间中的家庭空间。在之前我提到“补偿感”这一点,在未来出行场景之中,人们可以在载具内和远方的家人有更真实,更有趣的的互动场景,补偿用户对于家庭氛围的需求。在未来的出行场景中,或许用户需要的只是在载具内的这段时空体验,并不再仅限于对出行目的地的要求,移动只是为了更好体验载具内的空间。
姜子涵的毕业作品《近景未来家庭出行体验设计|METAPHOR》从技术视角出发,对数字化空间、无人驾驶以及未来出行场景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并以家庭为创作原点,探讨了技术背景下未来家庭存在方式、家庭结构、人人交互、人机交互如何与出行情境相互交织,对未来生活方式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并以多元的表现手段完成了作品的最终创作。
——王选政教授
《盲域》 作者:强亮亮
导师组:王选政、张欣荣、强勇
在后疫情时代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居家办公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交通工具不再只是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实现空间切换的工具,它是城市的一部分、是空间本身,需要承载更多的日常需要及情感需求。立体化的社会模型由每个人的空间构成。《盲域》从交通工具设计角度出发,对移动空间进行再定义,用交通工具为空间规划到社会规划构建桥梁,差异性与多样性共存,使最朴素的情感有所依。为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新可能。
强亮亮的作品《盲域》从出行创新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未来城市组织形式以及未来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了有趣的探索。她的作品通过赋予建筑以移动属性,打破了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的边界,提出了危机语境下城市应当如何发展以应对剧烈变化的人类生存方式,并最终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全面地展示了可信的未来城市及生活情境。
——王选政教授
《呼吸云雾——个人水经济》
作者:高孟琪
导师组:蒋华、程书馨、李玉峰
通过虚构以水作为平行货币的未来,建立起一套水信用系统,以限额的手段使资源浪费与消费建立量化联系。在系统构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装置用以偿还水信用。该装置涉及人、呼吸、云雾、大气与水之间的微妙转换。通过该系统我希望能够重新思考消费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消费与全球生态退化之间的内在冲突,增强公众责任意识,建立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高孟琪通过虚构以水作为平行货币的未来,建立起一套水信用系统,
涉及消费、人、社会、自然。
以此为契机,
提醒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
——蒋华教授
《无明火时代》 作者:高子童
导师组:蒋华、王钰雯、刘钊
通过探索火所代表的精神能量符号来回应今天不再提倡明火的时代。以当代社会中火的符号、图像、事件为样本,搭建一个根植在互联网中不断生长的开源网站。这个“空间”中充斥着火的在线符号。通过互联网的开源算法构建符号本身,其可生长性变化又转而映射了互联网对火认识的不断丰盈与更迭。火的一种社会性在互联网的开放中被不断讨论和塑造起来。
高子童试图探索火所代表的精神能量符号来回应时代需求。开源地收集当代社会火的符号与事件,
最终实现的一个火的在线符号开源网页,
开源自网络互联的算法,
又输出为新的符号景观塑造。
就像最早的火作为工具,
这里“火”也许将继续生长而作为一种新的“元工具”。
——蒋华教授
《色度黄|Chroma:A book of Yellow》
作者:黄乔
导师组:蒋华、何君、吴帆
我的名字里含有50%的黄,我体内的23%是黄色人体组织。我的肤色、我的虹膜,都含有黄色,这些共同组成了一个黄色的我。我的毕设围绕色彩研究的可能性展开讨论,以“黄”作为研究对象,试用视觉的方式度量黄色的边界。
作品将黄色从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标准来认知、讨论、展开这个世界。
最后将这些相互关联又不同的表达,装帧裁切成一个255mm的描述“黄”的“色立方”。
黄乔对黄色展开了一场多维多形式的视觉讨论,在展开讨论黄色的同时,
以黄色作为度量来展开世界,
同时也是一次向内的自我审视,
所有的关系都是与自己相遇。
——蒋华教授
《语言展开世界》 作者:杨茗月
导师组:蒋华、吴帆、廖柳钧
语言展开世界是一个线上页面,存放关于“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语言的转译是展开认知的路径”这一思考的视听创作。“现实的句法本质,魔法的真正奥秘,就在于世界是由语言组成的。如果你掌握了那些组成这个世界的语言,你就能介此构建你所想的一切。“语言”不单是文字语言,“句法的本质”其实存在于任何语言的系统中。理解语言,也就开始理解世界。
杨茗月在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专注于文字、图形、语言、音乐、写作等要素,
将“语言”及其运用,
视为一种开始认知世界的工具与路径,
并通过“语言展开世界”,
进一步探索了文字与语言的多维度设计转译。
不立语言,不离语言。
——蒋华教授
《Proust phenomenon 乐章》
作者:金知隐
导师组:孙子唯、刘钊、程可槑
《 Proust phenomenon乐章 》是以”普鲁斯特现象"以嗅觉想像力为基础,将非视觉、非物质的嗅觉,通过听觉视觉来表达,通过联觉、通感的转移来表达储存记忆香气的过程。同时构成音乐和空间香气的要素连接起来,通过空间香气的分析要素和数据,转换成声音来源,触发嗅觉的通感想象力,使人们的记忆再生。
知隐同学的作品《 Proust phenomenon乐章 》是以"普鲁斯特现象"为灵感来源,以嗅觉想像力为基础,将非视觉的、非物质的嗅觉,通过听觉、视觉来表达,通过联觉的转移来表达储存记忆香气的过程。同时将构成音乐的要素和构成香气的要素连接起来,通过香气的分析构成的要素和数据,转换成声音来源,触发嗅觉的通感想象力,使人们的记忆再生。作品以多维度的视觉生成方法和逻辑,将科学的嗅觉呈现与情感的象征意义巧妙地结合。
——孙子唯教授
《呆 | Spaceout》作者:李多恩
导师组:孙子唯、周岚、王钰雯
《呆——Spaceout》,以“大健康”问题与韩国流行的发呆文化现象为背景,重新定义”发呆”的概念,从心理学的层面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艺术疗愈、冥想、催眠疗法,作品设计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心理学理论支撑,导出了一套有助于“发呆”的颜色、形态及动态变化系统,产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情绪疗愈逻辑和方法,帮助观者舒缓心情、稳定情绪、提高注意力,降低压力指数、焦虑指数,达到疗愈的目的。
多恩同学的毕业设计《呆——Spaceout》,以“大健康”问题与韩国流行的发呆文化现象为背景,从心理学的层面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艺术疗愈、冥想、催眠疗法,作品设计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心理学理论支撑,导出了一套有助于“发呆”的颜色、形态及动态变化系统,产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情绪疗愈逻辑和方法,帮助观者舒缓心情、稳定情绪、提高注意力,降低压力、焦虑指数,达到疗愈的目的,该作品在艺术刺激情绪疗愈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孙子唯教授
《五行山墙》 作者:卓润妃
导师组:孙子唯、杭海、靳军
闽汕地区建筑多数为马背式硬山顶,少数为歇山顶,庑殿顶多为庙用,形制各异的山墙设计恰如其分融入与建筑第五立面的衔接结构中。其设计理念多源于阴阳家的五行相生之道。试图以当代视觉交涉古老的建筑设计哲学,从视觉角度对空间结构加以引用,以产生更多新的视觉效果。
卓润妃同学对闽汕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毕设从建筑,色彩,服饰等各角度出发,做了详细的调研。她的毕设从地域性设计的角度通过视觉设计再次将传统文化展示在人们面前,从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她在调研中对于建筑的研究尤为突出,除了视觉的研究,对于传统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也有深刻的思考。此作品以五行山墙为例,加入了独特的设计视点,让传统视觉焕发了崭新的生命力。
——孙子唯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