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展⑧
发布时间:2022年7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542
《不契·NOT FIT IN》 作者:黎心翼
导师组:李玉峰、李文龙、周子书
在时间、空间的双重叙事线下将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对引发网络暴力的原因进行不同层次的讨论。用房间里的大象作为意象出发,并将其抽象化。深入探讨在时间空间不契下产生的文化不契,即不同价值体系的对冲。将事件、空间两种不契,穿插于期间并作为双重叙事线索,展开由价值标准衍生出的对于微歧视与歧视链的讨论。
普遍存在的歧视行为在疫情蔓延、生态恶化、经济停滞以及地缘政治等全球不确定情势下,已演变为一种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心翼同学带著强烈的同理与共情之心,通过对网络欺凌与歧视事件的深度探讨,对歧视现象的滋生原因、生发规律、价值观念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生动揭示与理性回应,展现了她出色的学术思考意识、个性化艺术观念以及视觉设计技能等综合素养。
——李玉峰教授
《音乐与呼吸》 作者:刘莹靓
导师组:李玉峰、李卫、强勇
2018年4月10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我国学者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首项成果,揭示了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流行状况,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构成重大疾病负担。
通过对病理的学术与技术研究,采用音乐、视觉等艺术疗愈手段,缓减COPD患者的身体与心灵伤痛,改善生活质量。我希望通过我设计的海星投影仪、海螺音响以及章鱼香薰机给COPD患者营造出一种集视觉、听觉和嗅觉为一体的一种疗愈空间,对他们的身体以及心理进行疗愈。
艺术理疗已成为全世界日趋普遍的新型治疗手段。莹靓同学依据真实病例,将音乐之听觉、香氛之嗅觉、图像之视觉等觉知系统与产品设计进行了跨学科连接。这种以综合艺术疗愈策略,缓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负面心理情绪,改善生活质量的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值得我们持续的鼓励和无尽的期待。
——李玉峰教授
《北地的风》作者:夏鸣浠
导师组:李玉峰、张欣荣、周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毕设以几位县城女性为主题和叙事脉络,她们分别是拥有神技的阿婆、表妹和年老的女客。作品使用的布迪厄的场域论与齐泽克应对伤痛的四种本真形态作为理论支撑,思考在县城这个庞杂的场域中,她们如何被压缩和内化、生存与流动,又会如何应对创伤、又如何去走完自己的一生。
鸣浠同学以令人感动的慈悲之心,通过长时间冷静观察与深入思考,针对家乡几位普通女性面临的歧视和生存境况进行客观研议与深度追问,并通过3D虚拟技术和艺术设计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出这一值得广泛关注的特殊社会现象,展现了她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有序统筹学术思考与艺术创作等综合设计能力。
——李玉峰教授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蜜蜂的危机与生命的契机》
作者:于穆晴
导师组:李玉峰、程书馨、梁明
自CCD“蜂群崩溃综合征”爆发后,使蜜蜂种群在全球范围大规模灭绝,将蜜蜂变成了生态脆弱的原因和象征。如果蜜蜂灭绝,由于无法授粉,全球饮食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人类与蜜蜂需要共同面对这场危机。作者透过作品支持蜜蜂——唤起人类的危机意识,作品中作者将以花粉为媒介与电子蜜蜂共同绘制曼陀罗图形,将生态危机信息可视化。用艺术与设计手段面对危机,喚醒和治愈被傲慢、無知和焦虑笼罩的脆弱心灵。
生态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持续生存的根本危机之一。生态意识的觉醒与生存意志的树立是我们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基本前提。穆睛同学通过对蜜蜂灭绝现象与人工授粉形式的比较研究与创作,利用影像、绘画与装置组合策略,举重若轻地呈现了艺术与设计如何揭示生态危机、启示发展契机、重塑生产动机的学术良知与创新思维。
——李玉峰教授
《在贩卖书写的间隙》
作者:罗佳其
导师组:何浩、杭海、刘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一本与西方书写史相关的书籍入手,在书中按照时间顺序搜集了26个书写历史中的时间节点,并提取了与之相关的书写元素:字体、人物、媒材、地点、战争、文学、时间,用书写相关元素对这本书籍进行导览并为其注入新内容。在对书写的塑造上投以重力,将书写与建筑结合,笔画如同建筑的构件,经营如同建筑的设计,在方寸的平面中推敲空间布局,在建筑的兴衰中窥见书写的变化。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与书写对话,用书写发展的漫长的时间,思辨现代书写的存在与意义。
罗佳其的作品从一本与书写相关的历史书籍入手,撷取其中26个时间节点,对之进行书写重构。将文字与建筑结合,在方寸的平面中推敲空间布局,探讨了文字所蕴含的“建筑性”问题,籍此对文字书写在当下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辨并加以追问。
——何浩副教授
《孵化》 作者:乔玉
导师组:何浩、蒋华、王捷
本项目的关注点是由于人造物的普遍和技术发展,产生的一种叫新自然的一个现象。表达我们的意识从基础层面正在因为环境而改变。故事是在自然与人工边界模糊的前提下,一个试图叙述、试图搭建自身的过程。使用了声音、细胞等意象,用虚构的手法,尝试用技术产生的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合成,重新描绘生命最初期的历史的混沌。反思和描述人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
乔玉关注于人造物的新发展和由此带来的自然与人工边界的进一步模糊,使用声音、细胞等意象对“人工”与“自然”进行了合成与重构,用个人的创作反思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另一种联系,这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何浩副教授
《演奏沉默》 作者:蒋珈玉
导师组:何浩、何君、李世奇
有人认为“沉默是金”,有人甚至深陷沉默而不自知,但历史上有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沉默的群体,听到沉默者真正的声音,通过分析社会中因沉默而导致悲剧的事件,将失语者的发声转化成书中的孔洞。书籍插入装置转化成真正的声音,奏出掷地有声的乐曲。
蒋珈玉有感于历史上由于集体沉默而导致的无数悲剧,决定尝试用自己的作品打破沉默,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她将沉默事件分为六种,继而编辑成书籍六个章节的内容。同时她将沉默者的心声转换成书中的孔洞,再通过编程结合万国码转译成为文字。当将带有孔洞的书籍单页置入与之相匹配的装置中时,孔洞会转化成真正的声音。这既是一种对于发声的隐晦表达,也是对发声者的奏出的颂歌。
——何浩副教授
《化外之境 | In The Lake》
作者:刘舒扬
导师组:何浩、李世奇、刘治治
湖泊作为连接水系与土地的纽带,它同时也是一个被周边环境因子影响的,处于封闭与开放状态之间的空间。作品对近千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水系发展进行研究,通过提取三个不同归因影响下的湖泊自然纹理变化,推演在时间与空间的界定中湖泊动态变化的平衡与关联,突破物理层面下的边界,探索湖泊演变中单一性与多重性的共存。
刘舒扬的作品聚焦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水系发展,用图像描述了其动态演变的过程。作品中湖泊的细微变化以及由此所呈现出的瑰丽瞬间尤为动人,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
——何浩副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