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展⑨

发布时间:2022年7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783

本期责任导师
赵斌副教授、周子书副教授

海隅 THE ISLE》 作者:梁若水

导师组:赵斌、何浩、张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共包含四个创作系列,以“海”为起源,《海隅》为题,分四个阶段:发⽣期、震荡期、回落期和寄⽣期,分别用浮游⽣物、深海热泉、海冰与珊瑚四个海元素代表发生期的萌生、震荡期的颤动、回落期的静默、寄生期的长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融合自然元素与传统资源,以陶瓷灯具、坐具、摆件为载体,作为产品的应⽤和延伸。
导师评语
作品以自然界浮游生物、深海热泉、海冰与珊瑚四个海洋元素为切入点,对其展开创新产品设计研究。作品围绕四个系列的自然形态赋能并以生活产品灯具、摆件、坐具设计为载体,意图寻找自然与传统资源融合创作中新的视角与突破的可能性。

——赵斌副教授

镜中的“我作者:梁云霄

导师组:赵斌、韩涛、刘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当今社会,焦虑遍布各个方面。作品以躯体变形障碍症患者为例,尝试分析患者心理,通过三部分体现患者自我认知、自我矛盾、自我和解,尝试将情感注入作品,引导人们对于躯体变形障碍症患者的关注。
导师评语
作品以躯体变形障碍症患者为例进行设计研究,试图通过作品建立躯体变形障碍症患者的情感与普通人之间产生联系。探索以家具产品为载体,赋予家具设计情感和文化内涵的可能性。如何为家具产品注入情感性因素和表现语汇,从而引起人们在日常中对于这种精神障碍的理解与关注。

——赵斌副教授

《角落的故事》 作者:吕李豪男

导师组:赵斌、李卫、李文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城中村是城市中的一块夹缝地,这一特殊的定位决定了其内部独特的运作方式和社会问题;同时城中村和其中的村民也时刻面对着来自外部的刻板偏见。越是亲身体会到这些问题,渺小个体的无力感越会加剧,我只能尝试用创造模型产品的方式传达一些想说又不知如何说的话。在此作品中我创造了一个空想的城中村功能集合。但在外观上如实保留或隐晦夸大了许多关键性特征,正是这些合理或异常的特征构建了今天的城中村,除此之外,为了保留想象的空间,整体没有任何写实涂装,而是模拟还原了产品材质原色。

导师评语
吕李的毕业作品通过对身边真实生活的观察,发现并分析研究当下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创作过程中反思刻板印象对城中村的偏见,并尝试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爱好寻找新的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以理性的工业产品为载体尝试传达偏感性的想法;以使用流程相对轻松的文化产品引导更多的人看到严肃的主题探讨。

——赵斌副教授

看得见风景的窗》 作者:李熠燚

导师组:赵斌、张凡、傅爱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之下,窗户成为有限空间内的人们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媒介。往日里习以为常的风景在疫情带来的无序变化里逐渐失焦。我们渴望恢复对真实世界的触觉,在捕捉日常事物变化的瞬间重新把握生活的节奏。

作品将现实世界的窗户作为符号以模块化的矩阵展示,通过计算算法将另一种维度的自然事物变化呈现出来,形成“数据风景”。并利用声音可视化技术跟踪影像的运动,令观者在观察数据风景的过程中通过主观感受将它们组织成一种时间形式,补充人们在因疫情被禁足成为常态的情况下缺失的空间感和时间感。

导师评语
李熠燚同学的作品以交互的表现形式作为手段,从抽象有序的律动到具象的形态呈现中,表现对疫情常态下风景和窗户在叙事性表达上的新思考,并通过交互媒介将现实中的声音元素收集、转化为富有律动节奏的动态视觉形象,引导观者的参与体验过程。

——赵斌副教授

微生态指南 Micro-ecology guide》 

作者:穆成林

导师组:赵斌、吴帆、王选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时代,人与微生物的关系再次受到重视。我们对疫情的恐惧心理来自于微生物的无形,这种对于形态的不确定性更是导致了我们对现实的疏远。如今,微生物形态随着观察方式进步而得到更多元展现。以微生物形态变化为起点并加以延伸,利用数字媒体交互和模块化的空间搭建,试图去建立微生态空间和真实生活空间的链接,为观者感知微生物提供全新的观看角度和视角指引。
导师评语
疫情时代下的我们,再一次开始审视微生物和人自身之间的关系,成林选择了一个有较强的时代特色的主题,以微生物为起点,试图通过数字交互以及模块化空间的手段构建现实世界与微生态空间的联系,将平日谈之色变的细菌以一种沉浸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试图缓解对微生物恐惧的同时构建了一种数字与现实的反差感,展现微生物不同的一面,进一步拉近了自然与感官上的距离。

——赵斌副教授

《绕道而行—— 以路障设计探索人与空间动态重组

作者:滕媛

导师组:赵斌、李文龙、周子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对常态化的路障进行思辨,以植物作为路障的形态,用植物路障进行空间划分,完成一次有趣的重组。集合气动装置具有的呼吸感,让人在城市空间感受到植物的呼吸,空间的呼吸,以呼吸感的充气变形和人互动,对空间进行重组,让路障是具有“生命”和温度的,尝试以新的形式启发人对空间新的思考。
导师评语
该同学对常态化的路障进行思辨,以植物作为路障的形态,用植物路障进行空间划分,完成一次有趣的重组。集合气动装置具有的呼吸感,以呼吸感的充气变形和人互动,对空间进行重组,让路障是具有“生命”和温度的,尝试以新的形式启发人对空间新的思考。

——赵斌副教授

《最后156颗原种》 作者:刘迎

导师组:周子书、潘静如、韩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下我从城市回到姥姥的家乡——黑龙江庆丰村,在通过搭建雪屋融入乡村生活后,我试图开垦一小片荒地,用村内留守的最后156户老人所提供的156颗自培原种,搭建起他们和已经移民到城市的后代之间一座看不见的原种桥梁,重新唤起了后代子女与远方故土的精神链接。整个劳动创作过程也进一步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能激励那些正在经历城镇化的乡村振兴的新一代主体参与到保护家乡农业生态多样性的过程中来,让那156颗原种不再是最后的希望。
导师评语
刘迎是一个非常接地气、勇敢且执行力超强的社会设计师和艺术家,她过去的学习以及这次的毕业作品都充分展现了她的特点。她总是敢于深入到社会的底层,带着真诚的同理心去观察去接触不同的人群,并用自己的行动去对话(有时候,我觉得用“设计”来形容她的行动觉得都有点狭隘了)。以后无论你去哪里,我都希望你能心存那方黑土,绽放微小的力量。

——周子书副教授

虚拟露营——建构县域品牌集合平台》 

作者:唐美晨

导师组:周子书、韩涛、景斯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深入参与温铁军老师团队在新疆哈巴河县的行动研究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设计思维在乡建中的作用,并围绕县域品牌、平台和去中心化三个关键词尝试建构县域品牌虚拟平台的可能。疫情的常态化使露营成为城市的人连接日常和自然的新生活方式,我的创作从虚拟露营切入,试图建构一个链接乡村生态资源的县域品牌集合平台云游探境。

导师评语
唐美晨是一个敢想敢做的设计师,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极强。在有机会参与温铁军老师团队在新疆哈巴河县的行动研究中,既能保持批判性的独立思考,又能深入基层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专业技能,并能为社会设计的理论建构贡献自己的观察与观点。同时作为一个中西部都市女孩,她能将自己的未来发展置于川渝经济带城乡互动的关系中,这一点难能可贵!期待下一步的研究生学习能带给大家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周子书副教授

共琴,一场我与精神失语者的共情实验

 作者:吴孟庆

导师组:周子书、孙子唯、石韵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场由我、姨妈、母亲三人共同完成的共琴沟通实验。共琴指的是由我和姨妈共同制作一把7年前因精神疾病而被姨妈砸坏的钢琴,母亲作为整场线下实践的协助者,我们三人尝试把共同造琴作为精神疗愈的方法,在过程中完成一次相互疗愈的共情行为。实践中三人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与现实生活里一一对应,试图通过此次艺术疗愈实践对过去疾病所带来的伤害以及后遗症所带来的矛盾冲突做一次家庭和解。
导师评语
吴孟庆是一位优秀的共情设计师,同理心和动手能力非常强。她能将对音乐的热爱转移到对其他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中去,特别是关注自己身边的家庭和亲人,并用真实的艺术创造力去修复细腻的情感,向内的力量却爆发向外的冲击,柔弱却又坚定!很想听一次你的音乐会。

——周子书副教授

城市探险-荒野与生存》 作者:周恺翔

导师组:周子书、何君、韩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我,此次创作从“空间自组体”这一概念出发,即:能使人们以未知的,甚至在以往不可行的方式参与到他们所处的空间变革中来,重组社会空间。我通过行动研究,收集胡同生活的实际需求,试图通过组织胡同街坊们对废旧物品进行共同讨论和改造,以探索北京胡同自下而上的微更新方法。这种更新不是仅关乎砖墙的表面环境,更是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互融,重新激发邻里之间的活力。
导师评语
周恺翔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经常追问自己从小到大城市生活环境的变迁,北京虽然繁华,但作为胡同里长大的他,却始终把不断扩张的城市当作是陌生的荒野,熟悉的胡同也随着人口的流动与搬迁变得不那么亲近,一次又一次自上而下的胡同更新也让他开始反思城市更新的要义到底是什么?这次的创作,他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探险家的角色,把熟悉的环境陌生化,试图重新去审视自己和胡同的未来。

——周子书副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