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展⑪

发布时间:2022年7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26

本期责任导师
陈卓副教授、王黎明副教授

枝杈》 作者:高紫艺

导师组:陈卓、刘治治、程可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枝杈》是一部女性成长题材文艺短片,叙述了即将大学毕业的女生在对父母两人关系和母亲懦弱隐忍的状态很不满的同时,自己也陷入了一段感情迷茫的故事。短片中女主在面对不正确的情感关系时作出了对抗,我希望用这样一个很小的情感片段,表达出希望所有女性在情感关系中保持独立,坚持做自己的观念。

导师评语
高紫艺坚持用极简的视听语言讲述个体情感体验、诉说成长感悟、表达人生观点,坚定的电影人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说现在的稚嫩是未来成熟必经的奠基石,就愿创作的激情永不熄灭。

——陈卓副教授

致女儿书作者:李嘉妮

导师组:陈卓、王黎明、封帅

家庭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便会越来越大。本片通过影像的手法,用超现实的语境来讲述女儿与父亲之间的词不达意。父女之间爱着对方,但奈何时代的不同和年龄跨度之大,两人都不知道如何与彼此沟通。片中,父女之间虽然都想找寻对方,但最终还是被之间的鸿沟所牵绊。

导师评语
李嘉妮的作品向来关注成长和亲情关系,勇敢面对自己与父亲的隔阂,是她希望用作品与自己的成长达成和解的方式,令人欣喜的是,她选择了乐观而轻盈的手法,也展现出优雅的影像审美趣味。

——陈卓副教授

仿生羊作者:钟无忌

导师组:陈卓、靳军、海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仿生人的梦境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在图灵测试中高级AI可以完美通过认知答题,但这并不意味着AI与人类一样拥有相同的思考逻辑。“仿生羊”借用生命游戏的程序原理,让人类也可以窥视仿生人的梦境世界,与计算机做同一场梦。人类梦见仿生人,仿生人梦见的电子羊,是人类梦见的电子羊,也不仅仅是人类大脑可以梦见的电子羊。

导师评语
钟无忌的作品试图在人与AI的沟通里找到一种有趣的回馈,梦境本就是生物的脑电波,从程序的授予到AI的生长、回到梦见的羊,作品在模糊人与AI界限的同时完成了哲学的反问。

——陈卓副教授

《我们开车路过小河边》

作者:关羽琛

导师组:陈卓、王选政、周子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会重新回味与亲人的点滴。

在兄妹间年龄差距较大的断层下,哥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往往并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同时又要面对突如其来的责任与“亲密关系”——失去了磨合的时间使得这样的关系变得十分模糊与生疏。

我试图在家庭还未重构前,借助影像进行自我剖析,通过挖掘感知觉的记忆、探索原生家庭动力,以寻求我与哥哥情感更深入的理解,消解我们之间朦胧的隔阂,并试图以影像的探索方式,引发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思考。

导师评语
关羽琛的短片关注兄妹之间的关系和成长话题,这在国内00后这一代的表达中并不多见,作者主动地用作品去消解隔阂、探索亲情动力和剖析自我与人性,是值得肯定的创作动机。

——陈卓副教授

我们》 作者:李昕

导师组:陈卓、缪晓春、周子书

创作上选择了现实类题材,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美术教育,记录美术生真实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故事。他们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考学,上大学,毕业或工作,面临着各种抉择和问题,通过此片希望更多人关注艺术生这个群体,重新思考在消费社会中个人的价值和选择。

导师评语
作者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田野调查、摄影、记录影像的结合,关注现实中美术高考生的处境和心态,内容虽不算新鲜,却也能看出作者对此现状的独特视角,极简的声画表达,抽离了我们通常对纪录片的解读方法,需要有耐心的观众才能共鸣。

——陈卓副教授

《焦虑实验室|anxiety lab

作者:白若萱

导师组:王黎明、靳军、陈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社会压力变大,患有焦虑症的人不断的增多,焦虑其实根据症状区分分为很多种,而人们往往不只有一种焦虑。我通过阅读了许多本有关焦虑心理的书籍以及文献从里面深入了解到焦虑症的不同症状,筛选了部分类型的焦虑来进行这个焦虑实验室的搭建,其中包括对强迫症,强迫思维,社交焦虑,还有部分社交焦虑相关的测试内容呈现。整个作品以心理咨询室为背景,通过让体验者展开一段心理咨询的旅程体验各个场景的变化,并且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方式让体验者更深入的了解焦虑心理。

导师评语
焦虑是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反映出来的症状也是多样性的,若萱同学以这种社会现象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建立了一个艺术风格很强的沉浸体验实验室,意在让我们了解平时关注不到的焦虑症状,同时也对相应的解决方法有所认知。在创作过程中,若萱同学将传统手绘的艺术语言和沉浸体验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语言,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实验性。

——王黎明副教授

《格子间遐思》 作者:陈滢洁

导师组:王黎明、程可槑、薛天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格子间遐思》是一次构建在现实场域上的VR交互创作。作品以互联网从业者的工位为切入点,对格子间中日常行为和语言进行解构,并用社会学理论转译,在现实格子间的空间中重塑虚拟交互场景。我尝试以数字孪生为设计媒介,在物理世界和现实身份的桎梏下构建非日常化的景观,让观者重新审视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并思考虚拟世界能带给我们什么。

导师评语
陈滢洁同学的毕业创作尝试以现实为基点,进行虚拟场域的数字叠加,创作出一个虚拟和现实共生的混合交互场域,意在探讨处于元宇宙的语境中,我们如何思考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作者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格子间作为创作场域,选取了摸鱼,内卷等社会现象作为创作元素,构建了一个让我们反思当下生活状态的交互世界。整个作品的完成度很高,艺术风格独特,是一件具有社会启发意义的优秀作品。

——王黎明副教授

数字裹胁》 作者:郭晋宇

导师组:王黎明、程可槑、姚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伴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感官功能凭借互联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并没有迎来期望中资源无限的数字天堂,反而是深陷对过量数据的恐慌与疲于应对。我试图表现数据对人们的反向控制与人们由于疲于应对而产生的一系列外在表现,以及“受控的人体感官延伸”这一主题。

导师评语
的确,我们不否认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数据获取的便利能够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延伸和感知上的拓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正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洪流所裹挟,从而逐渐丧失思考的独立性。晋宇同学的毕业创作正是从这个角度展开,通过隐喻的手法传达出不同情景下我们被数字嫁接后的状态,从而促使我们反思数字时代如何面对铺面而来的定制化数据,如何防止被信息裹挟从而迷失自我。作品的完成度很高,艺术表达深刻,也是一件具有社会反思效应的优秀作品。

——王黎明副教授

早餐》 作者:张梦滢

导师组:王黎明、陈卓、张洺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早餐》通过双视角同时游玩让体验者可以去感受父亲缺位的家庭成员的心理变化。把父亲和女儿两个人物的抽象情绪可视化,分为两个不同视角来制作。玩家通过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听取他们内心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记忆、体验他们情感来与角色产生共鸣,感受两人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差,直观面对父亲缺位家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导师评语
原生家庭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一直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梦滢同学的毕业创作就是从家庭关系的角度作为创作的出发点,通过父亲和女儿两个视角来阐述同一个情景中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从而感受到家庭的矛盾和心里的变化。作品采用了双第一人称的沉浸体验方式来讲述整个故事,体验者可以具身的感受到所扮演角色的内心变化,从而能够换位思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独特,期待最终作品的完整呈现。

——王黎明副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