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展⑬
发布时间:2022年7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684
《对话物》 作者:唐悠然
导师组:王捷、杭海、程可槑
基于从小的无意识收集的习惯,我拥有四百张左右的信件、纸条、试卷、草稿等纸质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场景或情境的重构,我与记忆与人物再次发生一次了对话。作品分为图像·文字·物品三个部分,总体以图像的叙事时间为基准,衍生出了文字与物品两个部分。
——王捷副教授
《abc^n》作者:刘林杏子
导师组:陈慰平、何浩、刘治治
网络缩写用语是网络社区中自发创造的非标准语言形式,它的发展伴随着网络日新月异地变化,使用人群携带着不同的自我理解划分出群体交流的鸿沟。作品以字典的结构展示网络缩写用语在自然语言系统中的不确定性,结合字母的中英文不同发音,可以阅读具有相同缩写含义的文本及视觉元素,但具体的定义却逐渐变得模糊。
——陈慰平副教授
《造境:从现实到虚构》
作者:左阳
导师组:陈慰平、蒋华、程书馨
我们看到的岛屿是抽象的,但同时具有实地测量的客观性。它通过另一视角来诠释图像,但却并非绝对真实。作品基于每个人对于岛屿的不同模拟,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对抗网络生成岛屿,这些岛屿并不存在,但却源于现实。利用现实与模拟混合的虚拟岛屿来设计书籍与网站,通过叙事手法模拟岛屿的存在,反思现实中客观信息对于主观观念的影响。
——陈慰平副教授
《认知偏差A-L》作者:殷楚君
导师组:陈慰平、王子源、肖勇
各种新兴传播媒介在互联网出现,人们的认知偏差逐渐被人“利用”。作品基于信息化感知,通过视觉判定选择出12种认知偏差,从界面语言的研究出发,进行平面版式的实验转化,结合眼动技术定位瞳孔坐标,呈现出人们对待信息的关注路径,以视觉隐喻的方式来讲述认知偏差。
——陈慰平副教授
《第二棵树|TREE 02》 作者:陈紫瑜
导师组:陈慰平、王子源、周岚
什么是树?什么不是树?第二棵树是指与树关联的他者。作品以交互网站为载体,使用树状结构叙述,从第一棵树开始,梳理树与人、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在树的图像与我们的生活中寻找树的广度。试图重构图像的多元组合,重新配置树与人的相遇,形成新的叙事,重新理解不同的树。
——陈慰平副教授
《一至无尽|ONE TO INFINITE》
作者:魏向民
导师组:吴帆、何君、陈慰平
作品以“模块化”作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日常生活>探讨了四十二件作者生活中具有“模块化”表征的日常物品;第二部分<认知形态>主要围绕“模块化”物品的拆分和数列图解;第三部分<社会关系>通过文本和图像创作探讨“模块化”物品其背后与社会关系的内涵。作品以书籍为主要呈现媒介,集中思辨了“模块化”作为系统性的设计方法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认知形态和社会关系的。
——吴帆副教授
《我烬|The Ash》 作者:孔令怡
导师组:吴帆、陈慰平、林彤
灰烬,汉语词汇,释义为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本作品以平面设计为基本方式,通过发掘事物(The Ash)与系统(System)的关系,以回应现代社会尤其是当下人必将面对的徒劳与和解。本作品以“灰烬”作为核心,呈现了文本所定义的“灰烬”在不同系统之中流转,以抵达对灰烬的理解与对系统的反思,并通过这一流程提出研究者的疑问:当洞察系统困境时,人需要作出何种选择,又将怎样理解和看待选择的结果。展览地点为即将拆迁的自建房车库,所在地即为本作品探索内容的一环。
——而征服者是放弃所有永恒承诺的战士,他知道自己终将死去进而希望参与和影响人类的历史,因此他选择了行动而非沉思。他知道到任何事情都无法永远持续,胜利也不是最终的。
——吴帆副教授
《瞬间的永恒| Notes of the Μνημοσύνη》
作者:梁竞媛
导师组:吴帆、陈慰平、何浩
Μνημοσύνη 为希腊神话里司记忆,时间与语言的女神,此件作品为一系列尝试记录「永恒的瞬间记忆」的手记。「生活」的意义由记忆与瞬间的感受搭建而成,追逐有限的生命周期之中遗留的幻影可视为人类追逐「意义」的方式之一,以此法缓解自身存在主义焦虑与异化危机。作品旨在使用平面设计的手段呈现记录具象记忆的角度,创作途中作者受困于单一空间内63日后完成了创作与记录。作品试图带领观者以作者的手记为媒介闪回至作者所处的时空,同时意在表达:被定义于时间这一量尺之中的记忆,每个瞬间皆为「永恒」,每段记忆皆为「唯一」。
——吴帆副教授
《System⁵ 目外之物》 作者:张皓若
导师组:吴帆、陈慰平、封帅
本作品从日常家用电器所跨不同社会结构之间产生的数据关联为出发点,试图讨论如何通过解构家电来讨论其各部分数据信息在分开与联系时发挥的不同作用,探究家电背后各系统间隐藏的复杂关联。以此揭示现代生活中人类为了完成一项简单活动背后所跨越的庞大社会系统,从而引发人们对现代生活中人与整个社会系统关联方式的思考。
——吴帆副教授
《双面 Dual Side》 作者:祁昕
导师组:吴帆、何君、潘镜如
我关注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双重身份。以我个人的两种身份(学生,音乐人)为切入点,共由日和月两个概念组成。日代表了我以学生的身份在白天上课,月代表以音乐人的身份在夜晚演出。以专辑、虚拟网络演出及周边为主要作品媒介,在两种不同身份转换中思辨了如何平衡身份认同的概念,对于此概念做出平面化的设计转换。
——吴帆副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