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展⑱

发布时间:2022年7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171

本期责任导师
余一萌讲师、石韵媛讲师、王舒同讲师

生命原力 | Living Force》 

作者:郑萌泽

导师组:余一萌、王成良、李世奇

 时尚的多维化、去中心化、数字化是作者对未来时尚发展的一个非线性预测。将人类文明与技术发展向后展望三百年,“衣”的属性在技术更迭之下不断演化,衣之于人体的关系可能将脱离于物之于人。基于此,作者所设想并呈现了未来“衣”的三个阶段:智能——穿戴的功能化极致;共生——基因编辑衣寄生于人体,衣成为人体的一部分;独立——”衣“脱离人体独立存在,自我生长繁衍、自发运动。

导师评语
萌泽同学的作品立足于数字语境,以艺术化的方式提出了对未来时尚进程中衣与身体、物与人之间关系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前瞻性。最终作品以虚拟时装为载体、以衣的演化为逻辑、以数字影像为媒介,展现出他对于技术更迭之下未来时尚非线性发展的思考。

——余一萌讲师

《未来时尚产业链设计:算法干预与数字生成》

作者:李佳铭

导师组:余一萌、吕越、陈小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以时尚产业链在设计生产周期长,难以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问题为创作锚点,通过算法生成的款型,并结合数字技术生成的立体肌理,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分布式制造。由此打造了一套由算法生产款型,凭借3D打印技术完成分布式制造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设计生产的周期,并通过算法生成款型与数字生成肌理,实现用户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导师评语
佳铭同学的作品着眼于时尚产业链现存的问题,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生成式对抗网络算法来实现一定程度的设计放权,并以3D打印的方式实现分布式的制造流程,试图通过新技术与生产力的介入为时尚产业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供一个实验性的解决方案。较之于现在展示的成品服装,他更多的是在设计一套逻辑,一个微型产业链条。他的作品是一个典型的从系统到流程到实体的成果模式,具有很强的落地性和未来研究与应用的价值。

——余一萌讲师

《气适万形

作者:郭易卓

导师组:余一萌、景斯阳、张欣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气适万形》取自战国《列子·天瑞注》:“一气之变,所适万形。”空气是存在于我们身边最唾手可得却常被忽视的材料,对空间形态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的今天,未来的空气中会有怎样的“呼吸”形式?作品围绕人体与空间、身体延伸设计,可穿戴面料研究中借用了建筑中“气承式膜结构”和响应式“可动表皮”等结构,以及充气空间的便携性、可移动性,探索动态服饰空间收缩和膨胀的变化。意在将空气作为材料媒介、可穿戴作为其载体而对环境空间进行响应,重新思考衔接人与空气的桥梁。

导师评语
易卓同学的作品以空气为材料,以人体与周身空间为尺度,探索服装作为身体的延伸如何响应环境,并对未来人与空气的交互方式提出了设想。她在设计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材料研究、工艺研究、气动结构研究以及穿戴方式研究,融合了参数化建模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电子工程技术,具有强烈的跨学科属性,整个实验与探索的过程无比珍贵,最终呈现的结果也具有很强的先锋性与艺术性。

——余一萌讲师

《零区域| Zero Area作者:田洲畅

导师组:余一萌、吕越、刘治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追溯上世纪50年代欧洲战后当代艺术家团体——零派,贯彻对时代更迭下多元男性气质的探索,回归个体内心深层构造,一群具有敏锐感知的先锋男性开始了自我个性化体系构建。力量感迸发的超脱结构浸润于多重灰色调,单线条以算法构建体积意指自由边界无限扩张。零,隐喻沉默区域中的个性涌动,归于零,隐于无限。

导师评语
洲畅同学的作品是对男性气质的探索与重塑,整个系列调性统一且识别度高,在风格塑造上已相对成熟,具有极强的时尚属性和商业价值。洲畅同学一直都非常踏实和细致,有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每一个环节都做的很稳,在选题、调研、实验、迭代、制作和拍摄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工作量,我们也能从他本次系列中看到他扎实的功底和低调中暗藏锋利的审美。

——余一萌讲师

《目光GAZE》 作者:詹亦可

导师组:余一萌、李宁、石韵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青春期开始初次正视自己的女性身份与特征是一个混沌迷茫的过程。处在这个敏感模糊的阶段,他人的目光束缚着身体的表达。以青春期经历为切入点,通过“舞蹈”来感受女性身上天然的柔美与力量并存,探讨运动、身体与服装之间的联系。以重塑非主流审美下的“新“身体廓形以及正视裸露来传达自信、回应“目光”。

导师评语
亦可同学的作品以感性的角度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试图以服装作为媒介来对主流的审美体系作以回应。在本次毕业设计中,她的设计研究从身体出发,以舞蹈作为运动的方式,来探索女性的身体力量与身体表达,从而塑造自信的女性形象以回应社会的“目光”,整体调性把控到位并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余一萌讲师

释放 POUR UP》 作者:李昕蓓

导师组:余一萌、李宁、林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时代的今天女性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身份多元化、流动化的同时承担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创作以职业场合为背景,围绕女性身份流动带来的压力展开,试图让女性可以更好的进行身份流动并探讨职业着装的可能性。

导师评语
昕蓓同学的作品以功能导向为主,聚焦于职业女性,试图从职业着装的角度切入来来为女性提供更好的舒适度与穿着体验。虽然疫情期间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昕蓓同学也都一一克服,希望她的作品在未来能够有切实的应用场景。

——余一萌讲师

碳水·法典·自然身》 作者:薛嘉怡

导师组:石韵媛、孙子唯、廖柳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一组作品展现畸形的主流审美,不切实际的身体标准使越来越多的人困在这令人无法喘息的标准之中。从对于身体的苛刻要求所带来的节食文化、暴食厌食等问题,在我们不加判断的盲从主流审美,试图掌控自我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的背后是怎样的行为机制,从“自我情感与边界”“社会身份”“权利秩序”等方面探讨身体本身的问题和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身体无论是作为个人资源,还是作为社会符号,有关身份与认同的讯息,其具有的重要意涵。

导师评语
这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也是一次对社会规训力量的反思。节食减肥,已不再是私人话题和个人行为,而成为一种公共视野下的群体行动。个人的减肥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副作用”,构成了薛嘉怡此次创作的原始动机。作品的背后,是一个年轻个体对自我和社会的执着追问,作品不仅是在试探“标准”,更是对颠覆和超越“标准”的勇敢尝试。巧妙、耐人寻味的视觉转译和物象、意象的并置组合,引发人们的开放性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石韵媛讲师

重述衰老|Beyond the Garden》 

作者:白钰淇

导师组:石韵媛、廖柳钧、孙子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都在关注“衰老”的结果,忽视了衰老的过程。我希望利用花园与废墟的哲学含义与形式美感来重新转述衰老或是生命过程,并以此制作书籍景观。全书以色彩对应的生命哲学意义为线索,将“黑、白、灰、红、黄、橙、棕、堇、蓝、粉、绿、金、银、半透明”十四种色彩赋予新的意义,分别对应不同的生命哲学。

导师评语
花园,是物理景观,也是理想的精神场所。白钰淇的作品以花园为隐喻,将哲学、诗歌、色彩、音乐、书籍、影像语言融为一体,展现了对生命过程的趣味思辨。创作中的白钰淇,更像是一个勤劳的园艺师,朴素而纯粹,踏实研究,悉心打磨。建造花园的人会与光明为友,希望白钰淇未来能够收获和创造更多的快乐和生命意义。

——石韵媛讲师

Speedster' 2030——新兴技术下的极致驾驶体验再定义》 

作者:史浩鑫

导师组:王舒同、王选政、冯东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Speedster’ 2030是基于当下新兴技术的过热现象所展开的创作,旨在反思机器智能化语境下的移动方式固化问题。在出行共享化和驾驶自动化进程中,纯粹的驾驶体验即将成为珍贵的乐趣,人性需要从机器与效率的原罪中被再次解放。汽车在虚拟化大潮中缺失真实、直接的交互反馈,该作品在寻求驾驶者权力回归的同时,致敬Alfa Romeo品牌百年来的经典设计和运动精神。

导师评语
虚与实、内与外,史浩鑫的作品《Speedster' 2030》以出行创新设计为载体反思了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了在可预期的虚拟化浪潮中如何通过真实物质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寄托与庇护,提出了新兴技术语境下传统价值观念可能的延续与存在方式,并以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与丰富的表现方式完成了对上述思考的具象化呈现。

——王舒同讲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