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22届环境设计毕业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2年7月4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5158

尊师重道   正心诚意日积月累   学有所成

2022届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毕业作品展

参展同学40人(按学号顺序排序):

兰星瑜|孙亚茗|王子长|阮嘉成|董凯丽|全双斌

孙智鹏|于宛冰|南亚涛|戚桂鹏|俞    俊|孙炜辰

张    钰|李欣睿|韩雨恒|郝蕙榆|赵玲玉|郑城浩

郑丽琴|宋佳露|王    璐|孙艳冰|杨炳鑫|赵开心

陈婉怡|黄    显|蒋千诺|毛    璇|蒋    蓉

王    涵|罗瑞霞|宋世泉|官小楚|王雅迪

王    硕|姜舒聂|蔚    乐|许    斌|王路详|马熠轩

前言 |
时光荏苒,回眸历程,我们见证了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光荣轨迹,经历了疫情之下的团结一心以及冰雪国度的壮丽故事。这个时代汰旧革新,需要我们扎根专业,心怀民族,坚定初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心性擘画未来。2018级环境设计毕业作品展不仅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展现,更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中涉及了建筑、景观、室内、公共艺术等众多领域,充分的展示了环境设计这门学科的综合性。

展览以线上云端形式展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环境设计系共40位本科生以展示他们四年来的学习成果。

最后感谢幕后一直悉心指导的全体老师,祝愿2018级环境设计的全体同学在今后的艺术求索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班主任寄语 |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四年的日积月累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成,学有所成不一定是达到读研或留学这些外在的目的,虽然18环艺毕业班有上十位同学读研,但很多好的毕业作品来自未读研的同学,若只是达到了目的,没有正心诚意,可能连毕业设计都做不下去,儒释道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尊师重道以行道本身为目的,艺术教育超越功利目的的锁定才有可能开发出人的创造力,传递给同学们学无止境的力量。

——刘向华

01
《城市农场的想象开端——建筑图像的观念性异构》
作者姓名  |  兰星瑜联系方式  |  18813102736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追求效率的产业结构所创造的城市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征用了城市周边的农业密集型土地,粮食生产和配送体系也从城市向外迁移至更远。人们完全脱离了种植食物的过程,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进行农业生产,不理解培育植物的劳苦,导致浪费变得很容易。此次方案展示了一个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小世界。尝试使建筑成为人们参与农业的工具,以增加我们对食物的理解,并减少食物浪费。本方案尝试使整个建筑成为鱼菜共生闭锁循环系统:养殖池排放的水由微生物处理后,以循环的方式进入蔬菜栽培系统,经由蔬菜根系的生物吸收过滤后,又把处理后的废水返回至养殖池,形成一个闭路循环。

并且我希望把分散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农业领域像芽一样汇聚在一起。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与日常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完全不同的各种经历和交流。

02
《雪鬓·新居——针对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疗养院设计》
作者姓名  |  孙亚茗联系方式  |  15903312915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阿兹海默症老人等特殊人群如何尊严养老成为一个难题。阿兹海默疗养村力在建设一个可以集体养老,并且有专业人士陪伴的特殊群体养老中心。项目选址位于老龄化进程远超全国水平的江苏南通。整体布局采用环形的聚落式布局,插入环形桥梁围绕整个疗养村,桥梁下部抬升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可定制化模块居住单元位于环形以北,其余室内活动公共区放置与对面,保证患者的休息空间。中心广场引入园艺和五感疗法。整个环境力图打造出可以让患者安度晚年,实现尊严养老。

03
《节气城市:二十四节气的演变》
作者姓名  |  王子长联系方式  |  18801175227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仪式,通过一个个仪式,将触摸到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心灵底色。方案选址在北京牛街街区,经过调研分析发现牛街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民族特色的创新滞后造成的文化传承问题;第二,街区人口老龄化严重造成的人文关怀问题;第三,街区环境舒适性缺失造成的环境质量问题。总结出在多元一体视角下民族性、宗教性、现代化对牛街的影响。选用具有民族认同的民俗-二十四节气进行设计。方案在尊重场地的同时并赋予周边居民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并且可以散步、聚会和交谈的场所一种新的活力,设计中的场景既实用又富有诗意,方案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以街区为引、以纯粹的空间为主要元素,结合场地巧妙连接,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科幻感和未来感。将新型材质运用到小品中,并与原场地的自然景观相互配合呈现碧水长流、生机盎然的空间。

04
《整体都市主义再造空间的游乐场——以香港天水围为例》
作者姓名  |  阮嘉成联系方式  |  18931127109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本项目选址在香港天水围地区,以摩天楼的形式建造既能满足人类居住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空间内部发泄对于社会的不满,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以及稳固社会的安定,有序空间和无序空间的相互交融,在无序的空间中进行自发的建造与发泄,释放后,回到现实的有序空间内,当然在有序的空间内并不会让人感到现实生活的压抑,同样具有游乐性。针对空间的不同性质设计属于自己的空间特点,并利用游戏人的心理来控制环境,根据人的心情和意愿以及光,物体,颜色进行调整和变化产生不一样的感官体验,情景空间中的一切都是由空间使用者决定的。人们通过自发营造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情景空间,抒发自己的情绪以及欲望,是多变的、无序的。整体都市主义的革命就是要打破这种物性建筑和功能区域场境的支配结构,以及这种物性结构在日常生活场境中塑形起来的奴役性空间和拜物教心理,它会通过新的建筑和城市功能区划改变资产阶级的交易关系场,这就是心理地理学指导下发生的革命。

05
《寻觅旧忆·古街新生——郑州市姚砦路文化街区改造设计》
作者姓名  |  董凯丽联系方式  |  15032768370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郑州也一跃成为新一线城市。一座城市不断增加外环,对于市中心的街区却很少改造。此设计针对郑州金水区姚砦路街区进行改造,整个街区富有古老的文化底蕴,也有着传统的历史背景,通过保留古老房屋与历史痕迹,保留底蕴,并增加当代生活的创新感,增加新鲜气息,让整个街区最大化的绽放街区的美感。
06
《城市心灵疗愈所——景观绿地解压设计》
作者姓名  |  全双斌联系方式  |  1939460439@qq.com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加班、熬夜、长时间面对电脑已成为常态。城市高楼大厦连片拔地而起,自然和绿地已离我们越来越远。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心理压力大,越来越多人确诊抑郁症,这种负面情绪和压力却不能很好的得到宣泄。为了让人们在城市公园绿地中能感受到心灵上的舒适愉悦,来建造几个绿地景观解压装置,通过运动与休闲等多种方式来缓解压力,并对公园绿地的植物进行丰富搭配,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能有一处静下心、节奏慢下来的场所,与自然共处。这些装置为原本普通的绿地增添色彩,可谓“城市心灵疗愈所”。

07
《江上·墨影——湿地公园设计》
作者姓名  |  孙智鹏联系方式  |  13131033660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以具有民族认同的水墨为元素,以红色为主体颜色,以江为卷,书写对巴国人忠勇豪放精神的追忆。同时以自然为上,受到本地 “两江四岸”绿色生态轴线的启发,以流动为灵感,融合生态——共生;融汇发展——共荣;融和生活——幸福,打造湿地景观设计概念,开辟出一处生态融合空间。
08
《归园城市——疫情下的青年社区屋顶空间轻改造更新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作者姓名  |  于宛冰联系方式  |  18518276828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自2020年以来,疫情反复爆发,疫情期间的居民外出活动十分受限,长期的封闭导致居民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对于外出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于是本项目试图改造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来帮助居民解决疫情期间的临时日常外出活动的问题。改造后的顶楼空间集休闲、娱乐、种植、社交、遛狗等多功能于一体,是综合性屋顶公共活动空间,来保证疫情期间居民的外出活动需求。

设计过程中根据现场现状及周围的环境条件,将屋顶空间划分为休闲观景区、娱乐活动区和生态种植区。为公寓居住者打造一个悠闲、静谧的屋顶花园,可观察自然植物和远处的城市景观。同时,生态种植区还可让人们可以在此体验果蔬种植的乐趣,以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与趣味。清晨的步道还可满足住户运动锻炼、户外遛狗等生活需求。

同时项目结合数字化手段,开通线上客户端来实现预约进入场地,控制人流量的目的。通过手机客户端的远程预约可在疫情期间控制屋顶空间同一时间的人流量,保证为居民在安全范围内提供一个舒适,悠闲的公共空间。

09
《重塑新“境”——后疫情时代下的治愈性社区绿地景观设计》
作者姓名  |  南亚涛联系方式  |  13473294893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现如今处在后疫情时代,国内的疫情虽然基本稳定,但由于在防抗疫情中人们长期困于宅中以及时刻保持"安全距离"意识的状态下,人类便产生抑郁紧张、慌恐等负面影响情绪,给群众的人身安全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本设计研究以人们因新冠疫情带来的生活方式的不便以及精神创伤为背最,以社区绿地为主要研究区域,从五感系统 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方位角度出发,融入了治愈性景观营造理论与方式,对传统城市的生态景观进行了再设计,并借此来改造后工业疫情时代的生态环境,增加人与环境的互动融合,给人营造舒缓心情、疗愈养生的康养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的。从人体的五感认知和治愈性景观相结合,探究出社区景观设计的新方法。

10
《颐景绕涧——广州同德公园改造设计》
作者姓名  |  戚桂鹏联系方式  |  15603170555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本设计主打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丰富的植物种植设计营造四季变化的自然环境。通过种植植物的不同生物特征,为活动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体验,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老人的心理需求及行为需求。同时,还考虑到需要康复训练的特殊老人群体,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和设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满足感、安全感及幸福感。涉及禅养景观,可食景观,海绵城市,园艺疗法等理念。
11
《象游我村——缓解人象冲突庇护所设计》
作者姓名  |  俞俊联系方式  |   rYJT317(微信)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21年亚洲象北迁牵动全中国人的心。亚洲象北迁的背后有习性的因素,也有人象关系的因素。人类在自然中永远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本次创作选址在云南人象关系复杂的地区,分别从人与亚洲象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希望达到缓解人象关系的目的。

12
《心理游戏
作者姓名  |  孙炜辰联系方式  |  18634316110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这个项目是一个心理游戏的电影翻译项目,我提取了主角的整体情绪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建筑来介绍整部电影,例如开头的自卑。翻译成一个封闭的房子到一个宽阔的广场结束时,他再次面对生活。然后从这样一个情感空间组合成一一个建筑。
13
《同心》
作者姓名  |  张钰联系方式  |  13803479830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在疫情之下,关注全民健身。本设计意在从健身场所出发,紧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社区健身设施,形成开放式的体育场所。本方案选址山西运城,周围无明显遮挡物,玻璃幕墙的设计让室内空间具有充足自然采光条件,与周边环境亲密接触,营造自然中的健身场地。小型独立空间的使用,使得在建筑空间中,满足疫情防控的需求。开放式健身社区的形成,让运动成为了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14
《都市乌托邦——校园可持续景观》
作者姓名  |  李欣睿联系方式  |  18810708735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万丈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些老年人也受城市化的影响从乡下搬来到城市来。他们居住社区的形式很简单,基本上都有一些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场所。这些绿地往往会被他们利用起来种植蔬菜。然而,这种行为总是占用公共绿地。一经举报,这个小菜园将被摧毁。但这实际上反映了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这种现象很常见于中国城市,尤其是一些发展过快的城市。在压力之下,他们面临着城市形态巨变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占用农田,旱涝灾害频发,城市雨洪泛滥。为了面对这个问题,我选取了大连市职业技术学院里的一块场地,把我对城市更新的思考引入这片场地。项目的核心理念旨在让城市居民重新适应农业生产。整个场地是灵活的,对水敏感且多变,集可持续粮食生产、能源再生、有机废物与水资源管理,以及公共活动空间于一体。同时需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联系和互动。

与学生生活的连接:设计旨在以景观连接校园社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为娱乐和教育设施的潜力。贯穿场地的路径连接到校园的中心,为路人与骑行者请提供了便利。凉亭、栈道、带有草坪座位的露天剧场、观景台,以及跨越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与池塘以及自然景观互动的机会。希望成为师生们青睐的学习与休憩场所,为人们提供了宁静舒适的户外时光。

15
《莲——朝阳珠江广场过街天桥设计》
作者姓名  |  韩雨恒联系方式  |  15042127558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着更高的生活质量,交通堵塞成为现代城市社会一个重中之重的突出问题。在交通堵塞的路口,过街天桥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不但可以解决因交通问题造成行人过街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成为标志性的城市公共形象。因辽宁省朝阳市三燕古都、佛教圣地之称,所以采用佛家经典的莲花作为设计形象主题,本设计参考了莲花形象的民族纹样,结合当地景点——凤凰山之名,在天桥的设计中融入凤凰羽毛的造型,突出体现了当地文化形象。
16
《社区“微剧场”——民族互嵌式社区活力更新设计》
作者姓名  |  郝蕙榆联系方式  |  miziyutou_3322(微信)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社区是多个社群在一起彼此紧密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城市中新生的多民族聚居社区所构成丰富多彩的多元生活景象,疫情和工作的压抑激发了人们的分享欲和展示欲即是契机。为了使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后疫情时代恢复多元活力,设计以节日与户外活动为主题,将生活与活动从室内搬至户外,为社区各参与主体开辟展示自我,产生互动交流的小微“剧场”。可为社区生活参与者达成沟通交流的桥梁,提供“踏出家门”的最佳理由,在空间中实现情感的传递、文化的传承、精神思想的感悟理解。

17
《小沙河村露天活动剧场》
作者姓名  |  赵玲玉联系方式  |  18801178002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项目选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沙河村,距市中心约一个半小时车程。2017年以后,政府颁布拆迁重建文件后,部分房屋被拆除,人口减少,腾出大片空地。本项目即是对小沙河村拆迁空间的再利用,设计立足周边环境,旨在解决居民目前生活需求。项目以戏曲面具为设计出发点,建造一个以室外剧场舞台为中心,同时满足喝茶、下棋、遛鸟、慢跑等功能区域的露天活动剧场,打造集休闲娱乐、基础服务为一体的居民社区,丰富业余生活,增进互动。

01
《海棠文化——水上乐园设计》
作者姓名  |  郑城浩联系方式  |  zch581(微信)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海棠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意象,被人们传唱吟诵。同时,它也在各个民族的生活中起着象征隐喻的作用。海棠形象的存在也是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表达,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运用海棠的元素,重现民族记忆的公共艺术空间。该游船码头附近里的空间有六个项目,如海棠戏水小品、海棠摩天轮、碰碰车、海棠总动员、喷泉池和水鸭池。

19
《空境·自然中的图书馆设计》
作者姓名  |  郑丽琴联系方式  |  18250118409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本设计意在营造一个游戏于书海之中的图书馆,使得在建筑空间中,身体与建筑互动,满足人、身体和情感的需求,让身体在空间中游戏。本方案选址与福建厦门园博苑,周围无明显遮挡物,以保证最大的自然采光条件。本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建筑不同,此图书馆是一个室外的图书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以沐浴阳光、绿色图书为重点,营造自然中的图书馆。七分室外三分室内打造有活力的图书馆广场,使得遨游于书海之中不再是梦幻。

20
《忆年——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设计》
作者姓名  |  宋佳露联系方式  |  13592312179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我们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同时,不要忘记社会上还存在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应该受到更多关注,目前留守儿童活动空间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刻板单调,缺乏开放性,没有专门空间等问题,本次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设计为题展开设计,选址地点位于留守儿童人口较多的河南省周口市于刘寨的居民区附近,出于对儿童活动安全的考虑,用地选择了内相对平缓的一块用地,周围靠近农田。方案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儿童喜欢堆石头的游戏,对融入建筑进行整合堆叠,以儿童空间体验为出发点,强调自然教育,以简约而富有变化的设计手法,力求创造出一个真正为儿童所喜爱的、安全的、并且充满趣味的空间场所。

20
《基于交互理念的景观设计研究——以南阳市白河湿地公园为例》
作者姓名  |  王璐联系方式  |  13264585699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追求效率的产业结构所创造的城市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征用了城市周边的农业密集型土地,粮食生产和配送体系也从城市向外迁移至更远。人们完全脱离了种植食物的过程,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进行农业生产,不理解培育植物的劳苦,导致浪费变得很容易。此次方案展示了一个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小世界。尝试使建筑成为人们参与农业的工具,以增加我们对食物的理解,并减少食物浪费。本方案尝试使整个建筑成为鱼菜共生闭锁循环系统:养殖池排放的水由微生物处理后,以循环的方式进入蔬菜栽培系统,经由蔬菜根系的生物吸收过滤后,又把处理后的废水返回至养殖池,形成一个闭路循环。

并且我希望把分散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农业领域像芽一样汇聚在一起。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与日常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完全不同的各种经历和交流。

21
《漫“步”经心——延津县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姓名  |  孙艳冰联系方式  |  18937325673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城市公园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就近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强健身心、增加社会交往有很多益处。研究表明,进行体力活动对老年人的身心都非常有益,所以推动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将成为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人口日趋严重的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宜居环境的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有助于文明的创建和推广。城市公园的适老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改善空间环境,也有助于完善城市人居环境的设计体系。对城市公园设计改造,将会使得空间变得更加人性化,适用性更强。
22
《数字孪生在民族性城市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验——以广西柳州人民广场为例》
作者姓名  |  杨炳鑫联系方式  |  978943662@qq.com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未完全分布”。

——威廉·吉布森

        人居环境中物理模型和虚拟环境中数字模型的孪生融合正以凶猛的态势向我们袭来。鉴于当前的城市快速发展建设中出现的空间发展随意性与趋同性等问题,本案以柳州市人民广场为例,协同民族志调查法研究,引发了对城市空间设计过程的反思。

纹样,是人类历史记忆的留存,是文明的起源、传承与发展的永恒载体,传递着自然审美的内在法则与哲学思考。本案以壮族纹样为例,研究其内在价值观、形态及生成逻辑,以城市艺术家具的方式置入城市空间进行实验研究,探索区域未来智慧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新兴实践体系。

23
《理想国——基于时代背景下本土新概念办公空间》
作者姓名  |  陈婉怡联系方式  |  15377077675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选址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鄂西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巴楚文化的摇篮、土家族的发祥地,建筑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土家族独特的挑廊式吊脚楼为设计元素;室内空间参考传统土家族圆桶土楼,增加纹理和形式的办公空间。将木板按不同的形状分层放置形成自由流动曲线。随着人性化、舒适自由的办公理念的传播和提升,此办公空间打破传统办公室刻板、简陋和冰冷的形象,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空间以激发员工最大工作创新能力。
24
《莲香书堂——湖湘文化场域下书院空间环境营造》
作者姓名  |  黄显联系方式  |  15616289500

指导老师  |  刘向华、时璇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本作品是基于湖南传统书院的基本特点以及湖湘文化精神特质进行转译和创新的书院空间设计。书院设计从选址、布局、建筑形态、建筑功能、植物配置、景观布置等角度出发,以“育人”为核心理念,更书院之学、兴书院之德、承书院之景、添书院之韵、创书院之新,探索了在新时代下书院空间完成现代化转译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对传统建筑保护与再更新的目的。
25
《陶瓷展览馆改造设计——以湖南省博物馆为址》
作者姓名  |  蒋千诺联系方式  |  18574773193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自从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来,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上卯足了干劲。我国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陶瓷器皿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但是当今大大小小的陶瓷展览馆甚至于博物馆, 对于陶瓷的展览方式都是单一的, 并不能很好的传播陶瓷文化, 这也导致了大部分人对于 陶瓷的认识只停留在“古董 ” “餐厨用具 ” 上, 所以对于陶瓷文化的传播方式急需创新, 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设计通过对湖南省博物馆陶瓷展览馆的入口改造以及内部某些陈列形式的科技应用, 推动陈列方式的创新,更好展示中国陶瓷的背后历史文化意义, 最终唤起当代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
26
《家与“家"》
作者姓名  |  毛璇联系方式  |  19801316220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计划生育国策导致了家庭少子化严重,因此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需求。更多的养老功能将由社会承担。社区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方式的一种将成为更多人选择的主要方式,社区养老在便捷性、合理性等方面有自身优势。
27
《隐现——中老年社区活动中心》
作者姓名  |  蒋蓉联系方式  |  18229461836(微信)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本作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选取秦皇岛阿那亚社区主打低密度宜居环境中,并且在该地有一块山坡,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而达到防潮效果,该地适合中老年人群体养老生活。因此在该地设计一中老年活动中心,为活动老人提供休息娱乐交流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心理需求及行为需求。
28
《玉出红山——红山文化展示交流中心》《玉见红山——红山玉文化文创产品设计》

作者姓名  |  王涵联系方式  |  13413744006

指导老师  |  刘向华、何威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该建筑位于红山脚下,设计将建筑嵌入周围环境中,材质和周围民居、景观互相关联,与环境融为一体。古人认为玉是山川的精华,因此外观设计以玉龙环抱着玉璧的形态,从而体现天地和谐共处的精神。红山文化玉器具有高度的文化功能、美学意义、收藏意义和历史价值,在红山玉石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中,通过提炼红山玉石的形象、纹样等艺术形式,对所提取的要素加以形象转化,使人们接触“玉见红山”系列文创产品时了解红山玉文化,感受其艺术魅力。

29
《听海——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海葬纪念公园景观设计》
作者姓名  |   罗瑞霞联系方式  |  qaq12241224@163.com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当下的社会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土地资源紧缩、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生态安葬的理念也日益被更多人所接受,很多人选择“海葬”作为一种生态的安葬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因此此作品将选址为拥有合法海葬地点的大连的沿岸,设计一个具有寄托哀思意义的海葬纪念公园,为海葬者亲属提供精神寄托的场地。

30
《屿鲸》
作者姓名  |  官小楚联系方式  |  18501340016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本毕业设计取名为《屿鲸》,灵感来源于朗•霍德华的电影《海洋深处》,影片讲述了1820年耐人寻味的南太平洋猎杀鲸鱼故事,关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屠杀事件像是一曲蛮荒时代的人性悲歌,现今仍有部分国家在对鲸鱼进行大量屠杀。在当下社会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对于其他大自然生物的消亡,人们漠不关心,是一场生命与良知的博弈。壮阔神秘的大自然面前,人和鲸鱼不过是脆弱的生命。人类总是盲目的认为可以掌控地球上的一切,可以主宰万物,但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屿鲸中的"屿"是指依附于大陆或岛周围,涨潮时和大陆或岛相离,落潮时和大陆或岛相连,鲸为本体,屿为喻体,寓意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整体建筑分为水上、水下、空中三大部分,主要以观鲸展厅为主,公共区域与配套设施贯穿建筑上下。水上鲸尾大厅使用钢结构悬挑,不仅能够提供遮阳避雨观景的效果,还能建立海上监测站,随时观察自然生态。达到人、鲸、海和平相处。

31
《老城新意——西安市测绘路段社区空间微更新改造规划》
作者姓名  |  王雅迪联系方式  |  18152930031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西安作为西部最大的城市,国际地位逐步提升的同时,城市内部一些灰空间逐渐减少。线城中村空间不足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旧城改造更是这座大城市的重大规划。区位优势的体现,不断地壮大着,西部领头羊的责任与义务。西安正在快步前进,观念转变、城市建设、交通改善这些都能看出西安的努力。作品中基地位于碑林区测绘路地段老城区,建筑皆为低矮的居民楼,道路获窄不通商。居住区内部分布杂乱,本次设计以“智慧改造”为主旨,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中,重新机业路网,加设慢行道,拆除家分的建筑食造为座高楼与中心景观绿地,增加场地功能区与生态效应;置入特色产业,增加场地活性;在高密度低发装的城中村地区中通过延伸上下层空间,增加单位面积内空间的使用功能、改善高密度人居生活、旨在创造一个集智慧,文队记忆、空态、美确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32
《桃花源记——模块垂直农场概念》
作者姓名  |  王硕联系方式  |  18533598111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关于“种菜”这件事,中国人民好像一直对此情有独钟,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很多城市居民对于种植的热衷好似无处可施,无论是北京的胡同院落还是高层住宅,到外都充斥着种植的欲望及各种容器搭建的“菜园”,设计试图以新的方式为城市居民找到一块可以耕种的空间,满足城市部分人群对干田园的向往。以公寓住宅为载体,通过研究和分析打造可以种菜的生态公寓,满足城市人民的耕种需求与耕种乐趣,在此基础上力求在互联网下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城市农业的新出路。食物和住所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几千年以来,人类都与他们的食物和城市交织在一起。但是农耕的过程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住所和食物呢,都是人类的需求,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将其变成两个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的概念,重新构建人类与其环境生命周期之间的联系。

33
《渔里乾坤——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乡村未来社区设计》
作者姓名  |  姜舒聂联系方式  |  13305709960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渔里乾坤”乡村未来社区中心设计基于地域文化视角,是集未来合作居住、生产生活、乡村旅游、康养、创业等为一体的未来社区建筑空间,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邻里、地域文化特色显著和高质量生活水平的乡村版未来社区。方案以集约化的合作居住模式为核心,打破传统一户一宅的居住形式,实现乡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助于增进邻里,增强社区组织力以及老人关怀。以当地特色海带产业为切入点,通过社区邻里中心与海带加工特色活态展示相结合的空间形式,使游客与村民共居共享、互帮互助,是未来乡村多元居住人群的一种新型未来乡村居住生活模式。方案灵感来自于当地特色的滩涂风光、逶迤航道、渔业文化等地域自然和人文风貌,采用中心式螺旋上升布局形式,是渔民、竹筏、归家的古渔村生活意向。整个乡村社区建筑群前后高低错落堆叠,回应场地周边的山海之势,是福建古渔村的地域性符号隐喻。

34
《基于五感体验的应激障碍康复式景观设计》
作者姓名  |  蔚乐联系方式  |  18811120187

指导老师  |  刘向华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近年来,由于生活中一些创伤性事件超出基本承受能力给人们带来心理刺激强度过大,如医学事件、自然灾难、突发事故、暴力犯罪、恐怖袭击、情感虐待,以及战争创伤等。它们损害身心健康,给人们造成破坏性的精神压力,使患者出现PTSD现象。此次以缓解、治疗患者应激障碍而设计的康复性景观做为课题,把拥有一定场所优势的山东烟台做为选址地,通过园艺、森林、禅意及五感等疗法与疗养院建筑、滨河、康复景观相结合,营造出一个幽静、放松、令人愉快的生活环境,利于患者身心恢复。
▲毕业答辩合照
青春留念      逐梦未来
18环艺全体同学感谢刘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环艺专业的所有授课老师!

——2018级环境设计全体成员

尊师重道   正心诚意日积月累   学有所成

2022届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毕业作品展

参展同学40人(按学号顺序排序):

兰星瑜|孙亚茗|王子长|阮嘉成|董凯丽|全双斌

孙智鹏|于宛冰|南亚涛|戚桂鹏|俞    俊|孙炜辰

张    钰|李欣睿|韩雨恒|郝蕙榆|赵玲玉|郑城浩

郑丽琴|宋佳露|王    璐|孙艳冰|杨炳鑫|赵开心

陈婉怡|黄    显|蒋千诺|毛    璇|蒋    蓉

王    涵|罗瑞霞|宋世泉|官小楚|王雅迪

王    硕|姜舒聂|蔚    乐|许    斌|王路详|马熠轩

图片 | 2018级环境设计系

视觉 | 王子长

文字 | 阮嘉成

排版 | 姜舒聂 张钰 王涵 蒋蓉 戚桂鹏

审核 |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