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20级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II》课程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2年8月25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731
《园林建筑设计II》
该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小住宅设计的基本方法,使用者的身份和职业特点由学生自定,设计要求每户均有独立的庭院,形成良好的室内外生活环境。
通过设计——
学生们学习中外优秀的别墅、独立住宅的设计经验;了解并妥善解决本设计中使用对象的有关家庭生活等各项功能问题;各主要房间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朝向;初步掌握主要用房的家具布置;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质量;创造优美亲切新颖而富有特色的建筑形象。
此地群山如黛,水木清华,保有古朴的院落形式和惬意的田园风光。设计者希望创造一个亲近自然、融入人群的宜居环境,暂时安放内卷的心灵,滋养贫瘠的灵魂。此项目采取双坡屋顶砖混梁木结构,青砖绿瓦,泥墙木窗,其外形与原始村落的风貌相符,其空间也带给居住者轻松宁静的氛围。还较多的采用了落地窗,一可保证采光,二是希望将青山绿水和浩瀚繁星带入室内。独立的住宅和开敞的院落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需求外还满足了人们心底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将清风揽入怀中,将胜景存于心底。春水烹茶,小屋安宁,一草一木,自有诗意。
房屋整体采用坡屋顶,角度上可以有效减少积雪。颜色根据当地民居配色。开窗部分适中,保证采光的同时,也保证私密性。鉴于材料的进步,保暖可以有效保证。主题建筑为二层设计。庭院设计参考一部分案例,并进行人车分流,保证安全。院内置有水池,作为北方人对于水的喜爱,是一个常见的装置。房前设置小广场铺装,较为通透。院中树木种植延道路摆放,同时交杂一些异色叶树种增添变化。树种成上中下三层,增加空间。前面种植松树体现整齐感。一侧小路增添整个院落趣味性,可直达后院。
东侧有一条小溪穿行而过,为“临溪而渔,畔溪而居”创造了机遇。由于重庆地区多山、多起伏,房屋朝向讲究依山就势,而非全然坐南朝北,因此畔溪小筑循溪流之势,坐拥山城天光水色。此外,场地内部的高差导致一楼和二楼出门都是平地,一楼出门面向自然风光,二楼出门面向城市喧嚣,且为了避免西晒和二楼公路噪音,开窗多集中于东侧与南侧。最终形成一座面向小溪的畔溪小筑,将城市放于身后,将自然山水置于眼前,将山水与城市缝合起来,让人身住于溪畔,心若徜徉天地间。
本设计主要围绕着获得最大限度的景观视野的方向展开。两层地上建筑总体上朝向视野良好的一侧。一二层错层形成户外平台,留出景观眺望空间。利用现有的高差设计出首层户外花园及地下停车场,并依照地形设计了逐层抬升的出入口通道,实现了人车流分离。建筑内部空间整体上连贯,起居室依据地形有下沉式设计,与其他空间进行区分,并获得最佳观赏面。建筑外立面采用白色和黑色石质材料,简洁利落,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又互相映衬。
该度假别墅名为暗涌,代表层层流动的体块与源源不断的灵感。基于别墅的功能与使用者身份,并与山地起伏结合,将一层与二层进行错层处理,组合体块使其富有轻盈感,帮助放松使用者的度假心情,符合功能需求。同时兼顾使用者设计师身份,在轻盈的体块基础上,将别墅立面、灯光细节等部分进行完善,并着重于规划别墅的内部流线,避免流线单调乏味,富有风趣特色,使使用者在度假时也可以在房屋内与外部环境中收获设计灵感。
在整体上“扣绕”作为主题贯穿始终:一层背靠山体,二层主体采用歪斜的U形扣绕在中部凸起的地形上,三层呈L形又反扣在其之上,围合出室外天井。在局部中点出了“窗”的概念:一二层内部形成共享空间,外部起翘形成巨大的景观窗,除此之外各种落地窗与顶窗丰富了室内景色。在风格上,黑白色系简洁利落、交错扣绕,勾勒出楼层的关系。周边道路清晰,视野通透又保有私密性,前、后以及屋顶三处花园,做到了贴合自然。
通过L形和长方形体块的穿插,使建筑在在形态的变化同时呼应场地地形的变化;其次是体验,目标场地的南方和西南方是景观良好向,所以将起居室、餐厅等主要公共空间置于南向处,并且通过大量的开窗达到框景、赏景的效果,在二层的小花园中,通过泳池与西南边的溪流呼应;同时在功能布局上,主要是通过楼层的不同来分隔主要的功能,一层作为主要的公共空间,二层作为较为私人、家庭的空间。
从“向外延伸”、“四周取景”的理念出发,与实际功能需求相结合,通过体块的穿插、削减等手法,并结合山地地形,意在设计一处与山融为一体、成为景观点缀的别墅建筑。建筑内外空间流动与地形相适应,自北侧高地进入,经层层下行到达视线畅通、可一览窗外美景的一层起居空间;外部院落亦南北联通。在功能设置上,以公共空间为中心,打通一二层共享空间,并向外伸展形成各私密空间,以此通过中部空间的分隔实现主客活动的独立性。
建筑以单体块作为主体,置入起到贯通、交流作用的大体积玻璃盒子,并利用墙体进行了形态上的塑造、利用窗框的组合划分出不同的节奏,使建筑在体现出简约大气的特点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针对别墅的观景问题,选择的地块处于整体山地的东南坡地,南侧有一片桃林景观,所以将在建筑南侧设计了大面积的玻璃便于观景。在自然景观相对缺乏的西侧,则设计了类天井作用的小庭院,增添了场地内部的景观。
建筑由3个体块咬合、包含与穿插生成,2层高的挑空起居室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厨房、入户门厅相连贯通,使得内部空间变化更为丰富,感官上空间更为宽敞。手法上分析学习赖特与迈耶经典案例的设计手法,表面使用折板手法突出体块关系,也使表面灵活变化丰富。外部景观结合高差,设计为流水与草坪台阶,整体景观追求简约,与建筑融为一体。
该场地南邻公路,西靠陡崖,呈六边形,南宽北窄,是一块逐级抬升的台地,高差约6m。利用场地的特点,采用一横一纵两个方盒子搭接构成主体,以最大限度利用场地,设计追求干净简洁。一层以公共空间为主,同时设有老人房。整个盒子向东延伸形成庭院。二层以私密空间为主,通过走廊连接楼梯出口和主卧,主卧带有横向阳台。U型布局围合出一个室外空间。
福建的山区有典型的浙闽丘陵风貌;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风和雨是四时中常见又增色的要素。“建筑阙如处,风雨入怀中”,方案中用地形的高差和西北、东南的两块缺角营造阴阳两处庭院,借毛竹和芭蕉将天光水气纳入院内;用体块间的退让和穿通营造外环境多样的室内空间和圜转便利的交通流线,适应各自功能。
本次建筑设计用地位于北京老城区南锣鼓巷的菊儿胡同西侧,考虑到私密性和采光等条件,设计总体呈C型。又考虑到土地利用率和相关建筑规范,确定设计三层建筑。在整体形态上,二层主卧设置悬挑阳台,三层屋顶有“高低高”的层次变化;在采光上,建筑西侧一二两层设置落地窗和栅栏式遮挡,保证一天的采光量并避免阳光直射;在植物配置上,设计现在流行的屋顶花园,既可以种植植物陶冶情操,在屋顶的花草还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而在细节设计上,老人卧设置落地窗,外种植早园竹,给老人营造幽静的环境,还有二层悬挑的走廊,可以望向客厅增加建筑层与层之间互动性。在建设课上,赵老师先从大方向引导我们,在考虑了采光和私密等条件后确定建筑大体,后又针对我们每个人设计的特点进行点评。赵老师在我设计的规范性和空间流线,功能分区等方面指导了很多,每节课的评图都让我学了很多新的内容。最后感谢老师一学期的耐心指导。
本次设计场地位于北京南锣鼓巷景区菊儿胡同地段,邻里空间紧凑,场地南部有两棵现状大树需予以保留,西侧南锣鼓巷是较好的景观面。场地现状具有许多局限性,而设计也需要在局限中寻找创新与突破。为保证东侧二层建筑采光,建筑中部挖空保留C字形;面向主路做凹进处理,为街道让出空间,增强邻里互动交流;西侧作梯田式退台处理,减少西侧街道空间压抑性,同时也作为面向南锣鼓巷观景休息区;转角处视线良好,两侧露台作贯通处理,体现建筑居游与景观性。此外,建筑内部功能与流线也是住宅设计的重中之重,私密与公共空间的划分、老人儿童的特殊需求、室内采光与景观面的最大利用、各功能区的排布与路线等都需要着重考虑。初次接触住宅设计,在老师的带领下,渐渐学习到城市住宅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也需要考虑邻里建筑关系、室内功能与流线的排布、以及怎样将景观所学融入建筑设计等等。最后,感谢老师一学期的悉心教导。
本学期建筑设计课是关于北京菊儿胡同地段的住宅改造。此次住宅的设计理念是针对菊儿胡同周围环境的特点和房主个人情况产生的。地块的环境分析如下:胡同北面临街,合理利用可便于停车,有两棵大树,可造景;西面为一层房子,西北方有公共厕所,注意高要求房间的规避;东面为二层房子,不能遮挡其日晒;最后,注意考虑到重要房间的光照情况。根据房主的职业和爱好,将房间空间布局进行了合理的分隔和利用,为了能让住客在土地利用率和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既拥有能正常社交的公共空间,也拥有大面积心灵沉淀的私人生活空间。在课程中,十分感谢赵辉老师的指导,让我在住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正确的方式来展现自我的想法,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设计大局观、房间的布局以及案例等,都让我有了极大的收获和体会。
这次园林建筑设计课的场地位于菊儿胡同内,课程初期,老师非常详细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关于建筑流线,内部空间安排以及采光等问题。在初步设计中,构建了“C”字形的房屋基本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体块的推拉。在建筑西面凹陷处打造了一条室外楼梯,站在楼梯上向西面望,可以将西面景色纳入眼底,如若是傍晚,夕阳西下,景色会更加引人入胜,故取名为“西眺·日暮”。在考虑内部空间布置时,保证内部流线顺畅合理的同时加入了儿卧阁楼和茶室,增加了趣味性和实用性。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对于建筑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建筑内部空间布局以及建筑形态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在软件操作方面也得到了提升。整个设计过程虽然有曲折,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总是会有新的想法和创意,是一次非常充实和顺畅的设计体验!
本次课程针对北京菊儿胡同地段四合院进行改造设计。在北京城市进行多层建筑的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设计初,在老师的讲解下我针对设计地点的周围环境及建筑进行分析,结合北京气候、光照等,初步确定建筑的整体形态为“C”形,并进行了建筑高差的设计,尽可能减少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同时对整个建筑的形态进行“推拉”,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尽可能将更多的土地还给城市,增加建筑与植物和人的互动,例如在很多需要“低”的地方我使用了不同的户外平台、建筑后退为门前的大树让出空间等。接下来根据建筑的整体形态结合不同空间功能的要求进行空间的分隔布局与流线的设计,一层主要是待客、餐饮、娱乐功能等,二层主要是卧室与家庭起居室等。考虑到北京地块空间的有效利用,在二层设计了一个可出租的工作室。庭院主要为硬质铺装,符合北京的日常生活需要。这个建筑的空间利用较为高效,形态变化丰富,户外平台几乎围绕建筑一圈、与环境互动性好。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主要在建筑与建筑、人、植物的关系,建筑的形态及高差,空间的流线与功能分区,不同功能房间的尺度要求等方面有了初步的学习。了解到甚至楼梯的方向都会影响建筑的合理性,意识到建筑设计并不是处于平面而追求好看的外观,而是要综合考虑合理性、实用性、方便性,收获颇多。
本次的建筑设计课内容为菊儿胡同改造设计。设计中考虑到现有建筑及植被种植情况,将建筑体量定位二层建筑,采用一层回字形二层工字型叠加建造。这样在保证菊儿胡同一期原有建筑采光不受影响的同时,也为本次设计的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西向观景功能。本学期的课程学习收获颇丰。在老师的讲授下,对城市住宅的基本法则、住宅的功能流线布置、住宅设计的居游都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每次设计深化中得到的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也让我在设计体量把握、功能流线考量、居游景观布置中感受到了建筑设计的魅力。
本学期的建筑设计课题目为山地别墅群设计。我选择了一个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块,并用“风车”作为主题将设计整体串联。风象征着自由不羁,风车则将看不见的风具象化,同时其形态也有着延展、旋转的美感。单体建筑经过体块的推拉、展开,形态如同风车;建筑群则用三条向外延伸的、如同风车一般旋转的路将八座建筑连接在一起,并在外面添加一圈环形种植带,将建筑群包绕其中。我的设计愿景是,将山地别墅作为艺术家住宅,让艺术家们可以在此地进行创作,让周围的景色为艺术家创作提供无限灵感。正如印象派的观点:画画就是在画光。建筑采用了大量落地窗,在一天的不同时分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同时,建筑中有大量公共空间,如公共展廊、展厅、画室等,最主要的创作空间位于建筑东侧,一二层上下联通,可以摆放大件艺术品和高大书柜,也可以成为艺术家们交流灵感、相互启发的地方。
本学期的课程就是慢慢实现自己设计愿景、将脑海中理想落地的过程。段老师采取了交替评图的方式,有利于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学们或天马行空、或方正规矩的作业让我知晓了设计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优秀的作业也会让我有更多动力去完善自己的图纸;同时,每节课老师都会根据班级整体方案进度讲解建筑设计的一些法则,让我循序渐进地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段老师每节课的建议和指导也不断给我启发,改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己设计能力的打磨。最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看着自己的最终图纸,心中充满喜悦和成就感。虽然方案存在不足和改进空间,但总而言之还是有很多收获,让我对空间、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希望自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本次设计的建筑形式为山间别墅群,坐落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对望流水别墅。设计名为ENCLOSURE,以“包围”为理念。一二层围合结构形成一体,包围连接建筑主体。设计过程中注重建筑形体推演、与山地结合关系、功能区布置的逻辑,创造出一组简洁且自由的别墅群。并通过道路布局围合出公共景观花园。单体建筑的设计则注重进深、室内采光以及半室内空间的营造,尽可能优化使用者的体验感。在段老师的指导下,每节课的进展都较为明确显著,再次体验完整的设计流程并结合各个软件得到最终图纸,对于我来说已经很有成就感,感谢段威老师全过程的悉心指导!此时再回顾课程之初老师所讲的建筑设计核心,通过几何原型和几何操作创造形式,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也有所领悟。但尚知不足,仍需努力。
汪曾祺先生在谈作家风格形成时,划分了以下三阶段:摹仿、摆脱、自成一家。我认为设计风格的形成也是如此。本学期的建筑设计就是一次扎实的积累,希望结合今后的设计学习,找到自己的风格。
这学期建筑设计的定位是,为艺术家设计的山地住宅,规定选址在赖特的流水别墅附近。要求有主、次卧,客厅、厨、卫、书房、车库,大部分房间都有面积要求。我倾向于把这学期的建设课认为是我的“建筑设计初体验”。虽然之前已经上了两学期的建筑设计课,但是我觉得那两次的作业限制条件比较少,也并没有要求承担什么具体的功能,与其说是建筑设计的练习,不如说是想象力的训练。直到本学期,我才在段老师的指导下,首次走完了建筑设计的一套基本流程。
建筑设计是一场马拉松,而绝不是短跑。从一开始确定建筑基本体量、具体选址,并通过总平面图展示建筑群的布局,到绘制平面、搭建柱网,再到最终的细化、出图和排版,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反复推敲,都是对人耐心和毅力的极大考验。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好,都会把问题带到下一个环节。为了每次评图都能跟上节奏,确实也没少熬夜(但其实还是不太跟得上)。我第一次评图准备仓促,甚至搞反了山顶和山谷,总平面图自然得重新画;一开始的体量定的过于草率,给后续的平面图和细节深化环节增加了困难。这些问题一开始没有解决好,我只得在后面耗费大量精力调整。直到我发现我设计的建筑“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才明白,设计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推敲时间,看得多、想得多、反复修改才能有所进步,才能做出好的设计;评图前一晚上才开始干,即使熬一个通宵,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在这次课程中,软件技术的提升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从前偷懒不学SU、lumion也是给自己埋雷,到了要用的时候只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填坑。我也是到了做模型、渲染图的时候才知道,原来SU要打组方便建模,要贴材质方便渲染,原来lumion出的生图这么丑,原来PS后期处理的效果这么丰富,原来做出了一个精致的模型、一张迷人的效果图,看着方案一点点完善这么有成就感。
原来设计也并不是那么玄幻。
本学期的建设课程题目是山地住宅的设计,相比于上一个学期的课程来讲,这一次的设计是实实在在的住宅,更加具有现实性,要充分考虑人的使用性,这就使我们无法逃避一些排布上的细节设计。我这次的设计形式比较简单,就是以类似十字的基本平面图形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体块堆叠排布形成最终建筑形态。由于十字形的基本形状也使建筑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比较多的小空间,供人们更多的与自然交互。同时因为建筑本身图形的形式感比较强,所以采取了较为抽象的图纸风格。
由于疫情原因这学期是线上授课,好处就是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客观条件能够方便熬夜出图,但是也增加了上课与老师的沟通成本,所以主要是用图与老师沟通,不能只靠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我还蛮适应这种方式,因为自己不喜欢开麦讲很多话)。评图模式是采取分为A,B组,每周由一组来进行进度汇报,该组同学每人轮流限时ppt汇报,结束后老师根据该周工作的完成度和认真程度来进行排序,从高到低依次进行讲评。由于这个排序的机制以及网课评图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互相的作业,导致我从第一周开始就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图画得不行排在末尾……虽然这个机制每周末都会引起我的一大番焦虑,但是整体结果还是不错的,因为每周都要督促自己好好画图,所以压力都分摊给了平时,期末周交图就基本上已经有现成的了,美滋滋少了大项ddl。总体来说这学期的建设课程对于我的提高蛮大的,同时也帮助我预防了把图扔到最后期末周爆肝的情况。
本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山地住宅主题,希望我们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匹兹堡市附近山林即流水别墅附近山区,建设一个由8栋单体建筑组成的别墅群。这个学期的课程,我们是将班级分成了AB小组,每组轮流进行评图,除确认选址的一次课程外,每个人都进行了四到五次方案评图。虽然在上学期的空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形相关知识,但真正在应用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知所措。但是老师非常耐心地为我们补充了相关知识,比如等高线的读取、建筑选址的要求等,为我们能顺利完成这次建筑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我的设计作品名称为“森之岛”。以“庭院”为原型通过对建筑立面、屋顶、地面硬质铺装的进退变化,营造以“花园”为中心,具有丰富空间变化的内向型空间,并通过体块操作提供给居住者观赏风景的机会,将自然引入室内。这个兼具隐私性和外向性的空间,在短暂的时间里就能带给居住者身心的愉悦和放松,就好像森林中的一个小岛,散发着温暖的光晕。
在调整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带我们一步步探索自己喜欢的主题内容,也非常仔细认真的帮我们解决结构和空间上不合理的问题。特别针对楼梯的布置做了专题讲解。除此之外,老师还在图纸表达、建筑构造、设计理念等方面补充了专题课程。
总的来讲,这学期的建筑课程设计让我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无论是对于地形与建筑体的结合,还是对于建筑本身的空间结构,甚至图纸表达方面都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更熟练的应用。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也能继续保持这份对设计的好奇与热忱,探索更以人为本、更有趣的设计。
本学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题目为“山地别墅组团”。从前期读题解题、地形认知,到中期体块推敲、空间划分,再到后期图纸绘制、整体表达,每一个阶段都是不断学习、突破自我的过程。我的方案由4个6×12×3.6m的方形体块叠加、交错而成,营造于山野之中探出瞭望的态势。空间布局从实际使用需求出发,将公共性的动态空间集中于一层、私密性的静态空间集中于二层,形成明确的动静分区和舒畅的空间流线。充分利用体块交错产生的灰空间,设计成露台来拓展室内外空间的互动性。并且考虑到山地的地形与景观特色,在半地下空间适应性地设置储藏室与影音室;开窗多采用通透的落地窗,以满足采光与观景需要。在图纸表达上,除了绘制必要的平、立、剖面图,还增加了侧重于理解建筑的分析图和体现建筑氛围的效果图,以规矩清晰的布局与简洁纯粹的建筑外观相契合。
十分感谢课程中段威老师在专业上提供得帮助,指出各个阶段我所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合理的课程节奏保证了在每一次评图过后,我都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修正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此外,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多个专题内容让我深受触动。“从日常开始做设计”为我理清了思路,设计不是炫技和堆砌,平凡的日常就是设计初衷和设计逻辑的来源。Valerio Olgiati大师的作品让我感受到建筑所具有得震撼人心的力量,简洁的设计语言中透露着纯粹与诗意。
设计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修行。尽管课程已经结束,现在回头去看自己的设计,仍能发现许多未尽之处。例如,别墅组团概念性不强;对于地形和建筑的关系处理不够清晰,缺乏景观建筑特色;对于设计师从业者这一目标人群的针对性设计不足等。我会吸取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希望在未来的课程中可以做出更加完善、更加有趣的设计。
通过一学期的建筑设计课,我从中收获了很多。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对于两周一次的汇报也会让我感受到压力,但获取知识,创造价值的本身是令人愉快的。建筑设计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寻找场地本身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修正自己方案中的问题,寻找更好得表达方式,循序渐进地完善自己的方案,让人内心获得了满足感。我的山地别墅设计名为“四象限住宅”,围绕四象限这一主题展开。建筑群的规划占地跨度较大,来源于时间—钟摆效应,体现空间的第四维度。单体住宅的体块向四面伸展,是L型体快的排列与嵌套,它们分别区分主人居住与辅助空间、LDK空间、来访者居住空间与工作室,LDK空间充满通透性,顶层的工作室提供了私密的远眺视角,向四个维度展开的平台可以使居住者欣赏四个方位的景色,从中创造出的走廊空间让人享受光的诗意。一学期的学习课程,从道路的规划,山地住宅如何地形结合,地块的生成,到平面的布置与规范,再到家具的摆放、细节的设计,最后到图纸的表达,在段威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一幢住宅的生成过程,环境对于住宅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学习了工程结构体系相关的问题,例如柱网的排布,梁柱体系,还了解了节能型的建筑是什么样的外观。在段威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通过视频等方式看到了一些有趣的建筑灵感,世界另一端的人是如何在建筑领域解决问题、进行设计的,可以更好得运用到之后的设计中。虽然在家上网课,但感觉大家对建筑设计的热情并没有减淡,我也会被身边同学的努力所感染,从中学习了他人的灵感来源、汇报策略和表达方式等等。
周瑶《Green Isle/逃跑计划》指导老师:段威
第一次看到在深山里的选址,我脑袋里突然萌生隐世大仙打坐在纯白色别墅里,周围青松环绕、云雾缭绕的奇怪画面。可能这是一个江西人对度假的本能哈哈哈哈,我希望不管是我的别墅还是别墅中的人,都是融合在自然当中的。关于主题,是我在b站看到逃跑计划的一期VLOG,就是Green Isle,他讲“能停很重要,重要的不是随时可以出发,重要是可以随时停下来”。我希望我的别墅就是可以停下来的地方。现在的节奏那么快,但在这里我们是放松的,抛开烦恼与纠结,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清新。关于设计,我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有两个几乎完全分离的空间,一个满足公共活动需求,较开放,另一个是满足私人活动要求的安静空间。建筑体块结合山地高差进行设计处理。至于连通两个空间的通道,我选择透明玻璃制成的廊道,既满足连接功能,又提供不一样的视野和体验。内部的布置按照动静分离的初心安排不同的功能区,想象自己在这个房子里的体验布置不同的房间、设施,很有趣。整个课程都很顺利有趣,第二次上段老师的课还是狠狠开心了,学到了很多!从最开始的一个想法到最后展现完整的图纸,成就感满满!不过再一次感受到图纸表达的重要性,希望之后再加油吧~
在这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我历经了由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开始着手时的迷茫和困惑,再到最后在老师的指导和自主学习下提交了令自己满意的成果。在本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接收了“山地别墅”这一命题,开始了本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在最初的原型构建环节里,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四合院”的形式出发,逐步发展成一个形似压扁版的央视大裤衩儿的别墅。接下来,对室内空间进行划分的环节,是我在这次课程中最享受的一段时间,完全沉浸式的将自己代入为别墅的主人,凭借着自己平时做的春秋大梦,在考虑管道、楼梯间等限制条件的基础上,依照自己的喜好,完成了内部空间的划分,大致形成了一层较为公共、开放,二层较为私密、封闭的室内空间关系。设计全程用时最多的就是对最终图纸的排版,因为最近对黑白撞蓝的配色疯狂痴迷,就把它贯彻在了图纸的色卡上,前两张图纸以蓝色作为黑白打底的图纸上的提亮,最后一张图纸则以蓝色为底色,形成较大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与前两张图纸呼应。
最后感谢段威老师一学期的指导,非常喜欢他每次在设计课程中,教会了我们很多更易于理科生理解吸收的、并不过于感性的设计流程方面的知识,明白设计并不是紧紧依靠讲故事,也是有法可依,有迹可循的。
住宅建在河谷边缘的斜坡草地上。为了减少建筑体量对场地环境的影响,设计将建筑最大限度的消隐在场地之中。两个相互垂直地筒体空间嵌于山体之中,建筑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建筑的屋面从山坡上自然掀起,形成垂直于河流的第一个筒体空间。筒体屋顶与入口道路在同一高度,人们可从场地入口自然而然地漫步到屋顶之上,屋顶平台既是建筑的一部分,也是景观的一部分,成为环境中一个重要的观景平台。屋顶在水平向仿佛向着河流景观无限延伸生长,引导着人们走向无边的水面,融入自然。一个直线型楼梯通向住宅的地面层的入口庭院,人们由此可进入住宅内部。住宅首层设置客厅,餐厅,厨房等公共性空间,客厅位于筒体的最前端,画框一般的景观为居住者提供了最佳体验。负一层设置私人使用的工作室、卧室等房间。这些房间沿着湖岸方向组合起来,形成垂直于第一个筒体的第二个筒体空间。一字型的空间排布也保证每个房间都有最好的景观和视线。三个不同尺度的院落垂直地插入建筑单元之中,在提供采光,观景地同时,与不同高度的功能房间,平台相互穿插,进一步丰富了空间节奏,为居住者营造出可居、可游、可赏的空间体验。在本次设计中感谢段威老师的辛苦指导,从设计概念到模型设计再到图纸绘制,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建议使我的设计理念得以比较完美的呈现出来。
任伊成 《THE SHELTER》指导老师:丁立南
该住宅的业主是两位隐居的画家,希望拥有一个脱离尘世的住所并为其提供创作的灵感。住宅占据着山地的荒野景观,表皮用半透明的聚碳酸酯板进行围合,在藏匿自身体量的同时彰显了其独特而又神秘的存在。住宅内部通过体块的切除打通上下层空间,并在通高空间设置庭院,将自然融入居住空间。人在各层的视线都可被引向天空,在竖直方向连接并延伸了视线,这种对视线从水平到坚直的收束暗示了空间的私密并提供了冥想的场所,在山地环境中彰显了其领域性。
意为该建筑的构造如同 “积木” 一样,通过块与块的搭建构造而成。“几”有几何形体的意味;“木”指代建筑被树木围合形成的私密空间。该设计灵感来自于“空间构成”这门课程,即在这门课程中学习到通过体块的堆积与穿插而获得多变的空间感知。该建筑的使用者是园林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基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体块堆积的方法运用到该山地别墅的设计。基础体块的堆积与穿插形成的简单、整体性高的山地别墅符合景观专业学生的认知。
作为位于山林溪水旁的画家居所,主人既可以从秀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能够邀请知心好友一同聚会玩耍,穿梭于画廊之间,沉漫于艺术的魅力中。这里既是家,也是一处艺术天堂。设计从使用者的需求定位出发,将三个不同主体功能的体块嵌入环形回廊,结合山地地形,在空间上形成 “开放 - 半开放 -私密” 的完美过渡;回廊不仅有展示画作的功能,同样是将各个空间联系起来的 “纽带” ,建筑中央设置成开敞的院落,闲暇之余,怡情花草间,柠荫下,摇椅中,远离浮世喧器,于一方画廊中愜意自得。
“共生”源自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因而最大限度保留原场地面貌,与万物共生,在自然中寻得一方栖息之所。由于甲方是抽象画的热衷者,因而设计灵感来源于毕加索的《学生》这一画作,通过对该画作中的几何元素进行提取,并充分考虑场地环境以及甲方需求,让建筑从自然中长出,“悬浮”于山坡之上,高低错落,两个庭院空间气质各异,整体通透,让景观穿透房屋,让生活就在自然之中。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