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20级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建筑设计III》课程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2年8月25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397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III

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必修)

是建筑系列设计课程的高阶部分

同学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

掌握大中型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方法

巩固和发展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观念

关注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培养建筑设计的创意能力

……

因疫情影响

本学期采用线上教学方式

分为前期准备和方案设计两部分

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专题概述、场地调查

实践案例学习和相关资料搜集等

方案设计部分

包括场地设计、建筑设计

技术设计、室内设计等

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精彩成果吧!

#

课程要求

1)场地设计:结合地段的位置朝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特征、规划条件、规范要求等,建筑环境、交通环境,处理好建筑的总体布局、对外交通、人车分流、前庭后院、主次入口、场地停车、绿化环境的设计。2)建筑设计:正确理解相关规范、指标,组织好各功能空间的组合及主次流线关系,综合建筑平面、立面的设计,塑造室内外协调统一的空间形式和立体造型。

3)技术设计:注重结构选型、设备选型对设计构思、空间处理的影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观念,学习和掌握各种对能源、资源合理利用并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环境质量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4)室内设计:注重设施安排、家具摆放的合理性和艺术性,创造特色空间。

#

授课班级

风景园林专业2020级全体本科生
#

授课教师

风园20-1班 秦 岩

风园20-2班 任莅棣

风园20-3班 曾洪立

风园20-4班 丁立南

#

优秀作品展示

山行——长城脚下的公社游客中心建筑设计学生:刘源远  风园201班

指导教师:秦岩

设计说明:该游客中心位于长城脚下的公社,选址地处山坡之上,建筑东部埋入山中,使游客中心的屋顶与自然山体相衔接,屋顶绿化和山坡自然植被得以融合到一起。同时由于建筑西侧视野开阔、南侧山体秀美,故利用一层的屋顶设计了面向这两个方向的观景平台。在游客中心内部空间设计上,实现了游客与内部员工的分流。在大厅处,采用通高空间的设计手法,增加了一层空间与二层空间之间的互动联系,使大厅较为开敞通透。心得体会:经过本学期建设课程的学习,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较大尺度游客中心的设计,并对游客中心及其附属停车场选址、建筑造型、室内空间布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感谢秦老师的悉心指导,我深感受益匪浅。

游客中心建筑设计学生:孙王颖  风园201班

指导教师:秦岩

设计说明:基于对场地现状的思考,建筑怎样与山体融合,人怎样与自然进行互动成为此次设计首要考虑的要素。建筑在面对风景时有三种策略,一是拟态,模拟山水的形态,二是隐逸,通过自身的“不在场”而凸显风景的“在场”;三是旁观,以视觉中的风景为主角,建筑退后成观看风景的“他者”。这三种策略在具体的建筑实践中相互融合,共同应对风景和自然的存在。建筑基址所选地块为微高差,可利用内部台阶解决高差,并自然而然地根据台阶划分内部功能区;顺着等高线,平行布置体量;将不同角度的体量连接;根据高差,体量局部跌落,结合餐厅功能置入庭院,营造景观。心得体会:这学期的建设课程是我首次接触到的体量较大、环境多样、综合性较强的任务设计,方案的推敲之初,我仍拘泥于小型住宅设计的思维框架中,在此要十分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对我的每一版草图都给出了中肯详尽的建议,从体量模型的确定到平面逻辑的推敲再到立面造型的设计,每一次方案的打磨,都使我思路的开阔性、设计的规范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结——长城脚下的公社游客中心建筑设计学生:李雅楠  风园201班

指导教师:秦岩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场地位于长城脚下,风景优美,设计灵感来源于“结”,建筑形式上抽象了结的形态,象征着四面八方的游客通过景点产生了连结,羁绊。该建筑作为一个游客中心,应起到地标的作用,在空间组合和立面上采用现代的手法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为使游客在建筑中获得更多的趣味性,植入了庭院空间,空中花园,露天餐厅。在流线上,工作人员和游客分流,避免了人流混乱。私密性的空间多放置于东侧山脚处,以该场地西南方位视野最优为依据,在西侧安排了一些重要的活动空间,并且确保了庭院空间的共享。在建筑与道路连结部分利用高差形成了阶梯状景观,赋予游客不同的空间体验。心得体会:经过这一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的学习,对建筑的体量感,形态推敲,空间布局,游线组织,建筑与景观的结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为这是第一次接触大体量建筑设计,所以难免会在实现自己的概念前走弯路,犯很多错误,但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循序渐进,最终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图纸上。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收获颇丰。

一抹阳光——长城脚下的公社游客中心建筑设计学生:戴函静  风园201班

指导教师:秦岩

设计说明:本次建筑设计方案基于对场地环境的考察分析,为了更好地做到与环境的结合,将二层的体块进行了分割与旋转,形成错层以适应建筑背面抬升的地形,二层两体块通过大平台与中间的玻璃廊道相连。建筑整体外观以暖色调为主,以体现温馨和谐的风格。楼层相互交叠部分上下贯通,实现了功能的统一,形成共享空间以满足光线与视野的跨层交流。设置内部功能重点在于功能区分流,以该场地西侧方位视野最优为依据,在一层分设员工区与顾客区,二层康乐区整体独立开来,混合了私密性好的包厢与开阔性强的室外平台以满足不同需求,连接外部的阶梯加强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心得体会:经过本学期建设课的学习,我了解了建筑功能的设置、场地环境的分析、建筑造型的手法、室内布局的逻辑等基本设计概念,且能够将其运用于设计。纵观全程可谓是收获颇丰,在此十分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帮助我在一次次的改进中获得进步与成长。

山城望——长城脚下的公社游客中心建筑设计 学生:梁钰乔  风园201班

指导教师:秦岩

设计说明:本次建筑的设计重点为眺望自然,因意在打造一个能与自然沟通融合的游客服务中心,所以建筑外观设计风格简约,着重强调建筑立面的竖线条关系。建筑主要由三个简单的体块交叠构成,二层在一层的基础上向西延伸,通过设计大扇落地窗的方式将室外景色最大限度地引入室内,让建筑更好地于外界景观相结合;三层在二层的基础上向北延伸,能够营造出一定的隔绝效果,增强私密感。建筑内部的设计重点在游客与员工的分流和功能区的分布上,以该建筑西南方位视野最优为依据,在一层西北部和二层南部设置行政办公区,一层其他位置设置公共区,二层北部设置与一层厨房相通的餐饮区,三层单独设置康养区。心得体会:经过一学期的建设课学习,我对建筑的环境与功能、空间与造型的内在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非常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

八方景和学生:李紫萌  风园202班

指导教师:任莅棣

设计说明:本设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升八家郊野公园东园,旨在打造集接待导览、商业服务、游览娱乐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与室外环境营造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丰富的游园体验。心得体会:在任老师的指导下,本学期我深入学习了解了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特性,以及建筑外立面对建筑整体雕塑感塑造的影响。同时,我也对加强建筑内外部空间联系的方式进行了思考。几节课的方案修改之后,我对场地的理解,对建筑空间分类排布的理解都逐步完善,对公共建筑功能的思考也更加深入,收获颇丰。

并置与激活——八家记忆重唤计划学生:蒋思嘉  风园202班

指导教师:任莅棣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是在充分尊重场地特色、利用场地优势的基础上完成的。八家郊野公园是一个以自然植物、郊野趣味为主题的公园,是串联北五环城市绿带的重要节点。游客服务中心利用道路交叉口的特殊地理位置,结合屋顶的形态吸引游客来往、建立东西园的联系;通过设置观景视廊等方式,引导游客与自然植物进行对话。主体建筑配合周边路径的设计与植物配植,实现服务游客、服务公园的重要功能。心得体会:在设计过程中,我经历着学习案例-做方案-改方案的循环,正是这样简单而普通的循环,让我逐渐从对游客服务中心设计一无所知过渡到了对其拥有自己的理解。感谢任老师的耐心指导与点拨,让我意识到每个方案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不断引发着我们的思考与探索。本次建设课程为我们将来的设计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与新的思路,期待自己将来的学习能以此为基础,呈现更加精彩的方案。

八方缘学生:刘隽喆   风园202班

指导教师:任莅棣

设计说明:本设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升八家郊野公园东区入口,以公园咨询服务和餐饮为主要服务功能,兼顾科普教育、办公、零售商业和室内休闲活动。在功能组织上预留半围合庭院,保留与西区沟通可能,充分利用屋顶空间以观赏林地。心得体会:本学期课程结束,通过较大体量公共建筑的设计,我也更深刻地理解设计师追求的不是炫酷的表皮、夸张的造型,而是空间的形态、功能和组合对人的使用、情感产生的影响。最后一次建筑设计结束了,相比那个第一次站在八家郊野公园实际场地上,无所适从的我,再一次面对八家郊野公园的场地,多了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周边现状的思考、对设计逻辑的推敲。虽然本次设计仍显稚嫩,但希望我能保持一颗热忱而好奇的心去观察所学知识,希望它能不断带给我惊喜。

折•合学生:姚思丹   风园202班

指导教师:任莅棣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服务本地居民,吸引外地游客为设计目标,考虑场地的环境特征和居民、游客需求,开展游客中心设计及用地范围内的景观塑造。主要从功能性角度出发,既符合游客中心的基本功能,又依据场地特性和游人的需求,设计观景平台、小广场等。游客中心两面临街,以吸引路过游人人,屋顶形式为折叠式坡面屋顶,与公园西园的入口形成呼应。游客中心的主路口位于交叉路口,交通便利,并设有入口广场和临街休息站,以充分发挥人群集散的作用。游客中心的西、南两面临街,因此次入口设在南侧次级道路旁,另一次入口则面向公园内部,便于公园内的游人到达游客中心。游客中心的西侧街景较为优美,北侧公园内风景秀丽,因此观景平台的设立兼顾了两侧的风光。同时,小广场景观的塑造也有利于游人亲近自然。心得体会:三个学期的建设在建设Ⅲ告一段落。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些设计技巧和软件技能,而是从分析到设计的一整套设计逻辑体系。我学习到了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场地的客观要素、使用者的主观需求等等。在设计时,我总会有很多拍脑袋想当然的时刻,时时刻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讲求严谨的设计逻辑是艰难的,但是艰难的过程亦是完成合理的设计的必经之路。三个学期的艰难行进我收益匪浅,感谢任老师一路以来的悉心教导!

长城之眼——长城游客中心建筑设计 学生:刘松楠    风园203班

指导教师:曾洪立

设计说明:本次建筑设计的设计主题是“长城之眼”。希望本座游客中心建筑能承载停留、住宿、办公、展览、餐饮等功能,同时也像“眼”带领和引导游客欣赏长城的美景。设计流程主要分为四步:1.首先根据山势与地形确定设计区位,结合“眼”形以及场地本身进行初步体块设计。2.创建大厅“通高空间”,提供更多公共空间,增加光照。3.将办公行政区域与游客区域分为两个体块,明确游客以及办公人员的导向。4.使用空中廊道连接两个体块,增加空间的丰富性,增植庭院“迎客松”以及景观花池,并增加更多的细节设计。心得体会:整体设计过程收获颇丰,经历了体块的改变、软件技术的深入学习以及内部功能排布的许多思考,终于得以实现最初的设计意图。不能仅仅注重方案的艺术性,而忽略了建筑的可落地性。十分感谢曾老师本学期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给我们的设计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对建筑设计有着更多的理解与认知。

长城脚下的公社游客中心建筑设计 学生:王艺岚    风园203班

指导教师:曾洪立

设计说明: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当我第一次准备在SU中把建筑模型放到地形中去的时候,意外发现建筑恰好能够横跨山脚的缓坡,于是我当即决定让建筑与地形结合起来,利用地形的高差,去追求一种更丰富的体验。确定了这个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的大方向之后,我顺着这个思路去查找和学习相关案例,借鉴它们的处理手法,一步一步地推进和完善自己的设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度陷入瓶颈。比如,由于我的建筑一部分嵌入地形,我不得不花更多精力考虑内部空间的布局和采光问题;为了增强建筑内外空间的联系,我将地形重新整理,让原本的坡地成为庭院。心得体会:拿到这学期建筑设计课任务书的时候,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战一下自己,尝试一些之前自己未曾触及过的形式。设计过程中我常想,如果我不选择这个方案,也许就能减少许多工作量,但我最终还是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坚持下让它得以完成。这次设计对我来说,是一次经验积累,更是一次自我突破。

栖·融——长城脚下的公社游客中心建筑设计学生:薛镒涵    风园203班

指导教师:曾洪立

设计说明:在这学期的长城山脚的游客中心的设计中,总结一个学习到的关键词就是“尺度”。从大的尺度来说是对于等高线的理解,对于选址与建筑的相容性,在这次选址中我选择了一块有一定高差的场地,在不断的方案改进中,我对于等高线的利用以展现建筑本身“藏与露”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小的尺度来说,是对于游客中心各个功能区细部的尺度处理,在曾老师的课程中,我们对于公共建筑的餐厅、客房、以及入口,停车场等区域的设计尺度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这次设计中,我采用了曲线控制的建筑形态来呼应长城山脚的设计选址,上升的形态以缓解原场地的高差,建筑附属的停车场区域按其功能分别位于靠近建筑二层的两个入口区域以形成合理的交通流线。心得体会:在设计中,我也深刻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于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结构安排认知不够到位以及对于建筑周边景观设计处理的不足等等,希望能在今后的设计中继续进步。

游——长城脚下的公社游客中心建筑设计学生:赵安识    风园203班

指导教师:曾洪立

设计说明:相较上学期来说,这个学期设计的游客中心建筑的体量明显增大,功能更加综合和复杂。最大的体会就是学习了综合处理各种问题,不仅只是建筑本身的设计,更需要对前庭后院的环境进行设计,以及停车场、外部道路的合理设计、对设计地块的地形等高线的整理;在建筑本身上,多种功能分别的安排和串联方式,功能的组织和空间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样影响建筑结构与构造的变化。尤其是在结构与构造上,复杂的设计很好锻炼了对结构的取舍选择能力,同时由于这次较大的建筑体量,对立面的要求有所提升,学到了组织变化而统一的立面。也学到了更多从实际出发落实到实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并且认真考虑了建筑经济指标和遵守建筑设计规范,对建筑材料增加了解,深刻学习到了严谨、规范和材料的使用。心得体会:本次从实地案例考察、案例学习,到建筑选址体量生成、建筑环境设计、主题确立、平面布置细化修改、空间安排、结构选型、材料选择、立面设计等等,再到最后的出图,收获颇丰。在这里非常感谢曾老师一学期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导!

栖·融——长城脚下的公社游客中心建筑设计学生:焦雨菲    风园203班

指导教师:曾洪立

设计说明:谈到我做设计的经验,我认为开始的阶段要大量搜索案例,作为初学者,脑子中没有很多构想是正常的,所以需要去借鉴别人的设计,将别人的设计巧妙的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其次是出图时的流程和软件需要熟练,否则后期会浪费很多时间去学习软件的知识,平时去要多多自主去学习软件的用法,脑子中有个大概的框架。最后就是日常要积累好看的排版和图纸风格,作为一个需要考虑美的专业,最后图纸的效果也决定了作业质量的好坏,所以在日常刷手机的时候可以对这方面多加留意。心得体会:这是我第一次做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刚开始没有任何经验,所以看到环境现状和任务书感到无处下手,后来通过老师上课讲解任务书和案例分析,我才渐渐有了思路。这次作业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建筑与现状自然条件结合的重要性,只有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设计才是一个比较好的设计。

长城內外是花园——长城脚下的公社游客中心建筑设计 

学生:聂梓毅    风园204班

指导教师:丁立南

设计说明:本建筑以长城为灵感,借用长城城垛的回字形结构为元素, 在建筑中插入天井、中庭以及庭院,并将这些空间打造为花园,呼应设计的主题 “长城内外是花园” 。建筑共有三层, 一层为大堂与公共空间、二层为康乐空间并与屋顶平台相连, 负一层为购物、餐饮空间,并与办公空间、设备空间相邻,二者有各自单独的流线互不影响。心得体会:线上授课不能到现场考察场地真是个大遗憾,但好在老师教导有方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才能把最开始简陋的方案做了很多改进。 建筑和地形的结合实在是个大难点,选择适合自己方案的方位花了好些功夫,进一步巩固了上学期山地建筑的知识。渲染雨景和夜景还是第一次,效果嘛比起游客中心——更像一座酒店 哈哈。

游客中心建筑设计学生:邱晨希    风园204班

指导教师:丁立南

设计说明:游客中心位于长城脚下公社,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坡屋顶——屋顶部分模 仿抬梁式结构构建,以及与坡屋顶倾斜程度相同的阶梯呈现与周围山体相呼应的起伏。面向人群为游客、工作人员与贵宾等,设置游客服务、办公、娱乐康体、特色接待等空间。游客中心整体为四合院形态,建筑与景观一体,成为人工与自然的过渡空间。入可坐山麓享微风饮茶,出可爬长城听万壑鸟鸣。心得体会:此次设计我想要突破过去只是片面地模仿现代主义特征的局限,做一个中式建筑。于是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坡屋顶—屋顶部分模仿抬梁式结构构建,游客中心整体为四合院形态,建筑与景观一体,成为人工与自然的过渡空间。此次设计训练加深了我对设计规范的记忆,强化了我的设计思维,尤其是建筑平面功能的布置和竖向设计,收获满满!感谢给予我悉心指导的丁老师!

水关风起——长城脚下的公社游客中心设计 学生:梁笑瑗    风园204班

指导教师:丁立南

设计说明:设计旨在为北京郊区长城脚下的公社及其周边水关长城景区构建一座游客中心,建筑的屋顶一边飘起,模拟在周边群山环绕中风声鹤唳的形态,富有轻盈感。几百年前,古老的水关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如今己被时代赋予了历史文化名片的重任,让我们一起聆听出幽风声中长城讲述古今的故事。心得体会:本学期的建设课题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通过丁老师的耐心专业的引导,筑牢了很多关于建筑的基础知识,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建筑的理解;同时特别感谢丁老师课堂的轻松、包容与鼓励,我得以在设计中呈现自己的想法与特质,让我继续有信心去不断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让我对建筑的热情更深了一步。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