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环境心理与空间设计》硕士课程作业展

发布时间:2023年2月12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911

《环境心理与空间设计》课程作业展

班级:环境设计22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陈熙

       《环境心理与空间设计》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环境因素与人的因素两方面研究。课程以理论讲授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使同学们在学习环境心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能从自身调研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及对方法的运用。此次作业同学们自主选择调研场地和对象,围绕知觉认知、行为活动、实体环境要素展开调查,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发现场所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提出提升方案。要求同学们在能够开展环境心理行为观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具备从环境心理与行为角度中发现场地中问题、并能尝试从设计角度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1

一元路儿童友好型公交车站

空间环境与行为调查

课题名称:一元路儿童友好型公交车站空间环境与行为调查小组成员:刘啟宇、潘恒梅、李耀

指导老师:陈熙

01.研究背景

       习近平十八大以来,强调家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儿童工作的重要价值,指出了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深远意义。营造儿童成长的友好社会环境,就是需要聚焦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娱乐、交往的各类场景,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

《指导意见》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细化目标领域,围绕儿童友好的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力保障,成长空间和发展环境全面推动落实。

02.研究目的及意义

       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更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理念的践行。近年来在中国,“儿童友好”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而公交站的设计又是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反映着城市空间的质量。本文通过儿童友好理念,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探索公交车站及附近街道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安全性、趣味性,尝试增加儿童在街道公共空间的活动与交往,通过公交车站的儿童友好化设计切实体现出城市建设对儿童基本权力的保障。通过保障儿童安全出行,打造更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优化策略。

03.区位分析

场地分析
       一元路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东到沿江大道,西至中山大道,是武汉租借区旧街巷之一。这条路直通江岸一码头,故名“一元路”,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胜利街将一元路分为两段,往长江方向走的一段主要是住宅区和市行政事业单位的聚集地,有江汉关监督公署旧址等;而另一端商业气息则比较浓厚。
历史分析
一元路小学历史
        一元路小学始建于1919,走过历史的过往:曾经的浸安教会学校烈士遗孤的保育院),至1955年,学校正式更名“一元路小学”,80年代,经历两校合并(一元路小学、江岸区红领巾小学)。如今她已经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之久,成为江岸区少有的年龄100+的学校,百年的积蓄和发展,成就了如今的一元路小学。
一元路历史
        一元路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市政府礼堂、江汉关监有公署及湖北交涉员公著旧址、国民政府顾问鲍罗廷公馆、盐业稽查所旧址、坤厚里、日本西本寺出张所旧址,文化底蕴深厚。
人群画像
儿童:
希望公交站台上的站点名称和站牌上标注有拼音,因为儿童认识的字很有限,拼音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辨析站台信息。并且希望有一些有趣的游玩设施。
年轻人:
希望公交站台外观更加靓丽,功能更加智能化,能够免费使用的WiFi网络,等车的过程中可以在线看视频、上网、聊天。
中年人:
希望公交站台的路线牌换成电子站牌,可提示公交车的始、末发车时间、预计发车点到达本站点的时间,并可以发布路况信息等,让乘车更加便捷。老年人
希望公交站台配置休息座椅,电子站牌要带有语音播报功能,当显示屏有车辆信息的时候,会伴有语音提示。

人流量分析
       早上8-9时为高峰期,16时因放学有一个小高峰。车站总体使用人群为18-60岁,其次为60岁以上老人,18岁以下的儿童很少。
       一元路车站附近的活动多以上学上班通勤为主,根据实地考察,学生上下学方式分为公交、步行、私家车与非机动车。其中多以家长护送的步行上下学方式为主。

04.知觉认知调研分析

需求度调查
       在安全性上,车辆路况等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乘客,不够智能化;监控设施不够完善,有环境死角。在包容性上,未能做到对育儿家长的友好和对中老年人的友好性设计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无障碍设计,例如:周边配套设施的完整度较差,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站牌文字较小,信息不易获取,没有针对盲人的公交站牌设计等等问题。

在儿童友好性上,未配置儿童游戏交互空间,公共设施的设计没有考虑儿童的人机尺度。

满意度调查
       在趣味性上,车站形态过于单调,缺少创意,没有让人们驻足停留的欲望,满意度较差;在舒适度上,现有的车站顶棚不能使人们躲避超强的日晒和风雨,舒适度较差。

城市意象调查
由调研数据可知:最能展现一元路历史的建筑是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旧址(现武汉档案文化展示中心);

武汉市一元路的标志物是武汉档案文化中心;

最受欢迎的一元路建筑或场所是武汉人艺中南剧场;

一元路里最具特色的建筑或场所是武汉市政府。

城市公共意向:

主要道路——一元路,一元路是区域内主要的道路、沿街布置商铺、公交车站,是附近居民及学生的交通集散地和日常学习生活采购点以及娱乐场所,对附近居民来说,已经成为居民记忆城市环境的主要参照系。

主要标志建筑 —— 武汉档案文化展示中心,它于1959年底开始筹建,于1964年10月在一元路开馆,建成历史悠久,是一元路周边居民记忆最深的地标性建筑,2017年入选第四批“武汉城市地标”建筑。

主要节点 —— 一元路公交车站,坐落在武汉市一元路于中山大道交界处,汇集着大量的交通人流量,是附近居民学生的重要社交集散中心,并且是当地居民对周围城市环境认知的重要参照体系。

05.行为调研

行为活动调查
       由图可知:我们会发现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路附近居民出行方式主要以公交车和非机动车为主,并且每周乘坐公交车次数达到4-8次,等候的时间也维持在5-10分钟左右,居民在等候休憩时对于公共座椅的需求较高,极易产生的各种行为活动。公交车站也承载了居民许多行为活动的发生。
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分析
       由图可知:大部分人群在车站的必要活动都只有候车和站牌信息获取。学生早晚上下学对于公交车站的需求大。8-18岁人群的自发性活动内容相对较多,其中可以发现大多都属于负面行为。大于60岁的人群自发性活动内容最少只有购物。

整体上人群的社会性活动很少,只有玩耍、等车让座和聊天。

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分析
       由图可知:人群在车站空间的静态活动行为次数较少,主要是静坐和看手机。人群的动态活动相对丰富,主要集中在购物以及散步行为。
正面行为和负面行为分析
       由图可知:正面活动主要集中在19-60岁的群体,小孩和老人需要加强。8-18岁的群体负面行为最多,其中包括乱踩座椅、上车前拥挤、大声喧哗和乱穿马路的负面行为。19-60岁的群体也存在乱穿马路的负面行为。

06.实体要素调研

街道界面评估
基于盖尔事务所对伦敦街道界面的品质评估标准,分为五个等级(A-E)进行记录。在街道界面评估评级时以50m为单位,更多结合街道界面的趣味性、多样性、和教育性去考量,进行品质评估。
图1内一元路车站近十六中一侧东北向50m范围内(红线标记),有五家店铺,且考察时都处于营业状态,功能变化较为多样。可以满足儿童的一些生理需要。店面视野开阔,通透性强,可直接观察到内部情况,与街道交互关系良好。此50m路段评为A。图2内一元路车站近一元路小学一侧西南向50m范围内(绿线标记),该路段共有王德明口腔诊所、文翔文具、等七家店铺,考察时已经近半数关闭,且难与儿童产生互动,建筑外立面皆为统一的金属面饰板。因此从界面与儿童友好来评估此路段为C级。

街道可步行性审计
根据Depthmap空间句法分析,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一元路车站在其方圆1KM范围内,具有高度的连接值,说明其到达附近学校、社区的可达性最好。高度的道路整合度说明其他道路与一元路车站有很好的聚集性,即向心性。因此是人流量大,吸引人流的主要原因之一;较低的深度值说明一元路公交车站空间结构较为优化,有利于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展开。

优点:一元路车站街道尺寸宽裕,且道路上无障碍物,道路平整适合儿童活动;一元路与胜利街交汇十字路口一侧共计监控摄像头6个,该道路监控设施较为充裕。缺点:步行空间缺少遮阳遮雨设施;除盲道外公交车站缺少无障碍设施;缺少休憩设施;绿植的种植有所缺失。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区分不明显,且考察时有自行车与电动车骑上人行道。

街道可见性分析
      通过Depthmap的模型建立等视域图进行分析,街道整体视域都较高,说明道路通透转折少,有利于减少认知距离,通路的通透有利于儿童安全的进行交往性活动。通过视域整合度的分析发现,车站的视域整合度最高,表明从车站这个元素出发时,只需要较少的转折就可以看到全系统中的其他元素,具有较强的向心性。

07.调研结论

问题总结
认知层面:作为历史街区,车站可意向性较差。色彩较为单调,无法为儿童营造一种安全熟悉的感知。空间功能的缺失会减少人群使用时的舒适度与愉悦感。满意度当中儿童娱乐设施、车站休息座椅舒适度与数量、街区遮阳设施据统计后满意度较低,是待解决的重点。行为方面:空间的品质表现并不优异,多为乘车的必要性活动,几乎没有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活动。

安全层面:儿童步道的缺失,人与非机动车的混道,对儿童来说存在安全隐患,无法保证独立出行。
街道实体要素:街道整体评估较好,但针对儿童化设计较少,例如导视铺装,对儿童安全有互动的绿化植物。
优化策略
优化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围绕儿童友好理念的四项基本权力解读展开,即参与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生存权。通过安全性、可达性、趣味性、舒适性、包容性与教育性充分保证儿童基本权力的落实,切实体现儿童友好理念。

08.优化设计

街道设施优化
       将优化过后的公交站内的“罗马柱”元素与街边导视牌相融合对其进行再设计,使其在兼顾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能与周围环境产生很好的关联性,同时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增强当地的历史文化气息。
街道交通系统优化
我们在儿童友好理念的倡导下,路权分配上由“弱劝”变“强权”,我们强调慢行优先,优先保障儿童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路权,合理压缩机动车空间,增设儿童友好路径、人非、机非隔离设施。为儿童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一方面将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等候区分开,各居其位,另一方面将其流线分开,各行其道。
街边界面优化
我们在公交车站附近设置了文化展示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公共文化和艺术的建设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一条路径。这种艺术化空间的营造将直接影响城市的人文体系建构,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城市文化墙是以倡导文明、宣传公益、健康运动、绿色环保、宣传新城市文化、推动城市品牌建设以及帮助城市提升品牌形象为己任的载体,是支持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要形式。

公交车站空间优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盲道的连续、盲人站牌、轮椅专位等完善了无障碍设施,保障残障人士出行。地面导视划分合理区分人流,减少高峰拥挤,同时保证儿童的出行安全。设置儿童玩耍互动区域,提升生整体趣味性,减少儿童等车时负面行为的产生。车站采用复古元素,体现街道历史性;整体色彩采用小学里的色彩元素,来形成儿童空间认知上一定的连续性。

09.展板展示

2

有家校园便利店空间环境与行为调查

课题名称:有家校园便利店空间环境与行为调查小组成员:蒋晓煜、李紫妍、曾雨欣

指导老师:陈熙

01.研究场地

区位分析
       有家便利店倡导“让生活更便利、让城市更温暖”,力争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购物体验。此次选取武汉市武汉轻工大学金银湖校区有家便利店为研究场地,该店位于金湖餐厅后门正前方与男生寝室正下方,左侧为农业银行,右侧为康明眼镜店,临近篮球场与菜鸟驿站,在校园内地理位置优越。
周边环境分析

02.研究背景

03.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以环境心理学理论为支撑,对我校有家便利店进行空间环境与行为调查。由于高校内人员活动范围有限,平时较少有外出购物机会,因此校园便利店成为主要购物场所;传统便利店在满足了消费群体的基础使用需求之后,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体验需求也日益增长;以我校有家便利店为例,研究目的是从校园便利店使用人群出发,尝试探索高校便利店消费群体实际需求,提出合理的空间优化策略,为校内消费群体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

04.人群分析

人群组成
       有家校园便利店中的儿童多为校园教职工工作时携带,留于店内独自玩耍,家长经常为其购买一份餐品,在店内等候下班后回家;也有附近居民儿童在店内玩耍。青年群体来往便利店主要目的是购物,偶尔在店内就餐区举办联谊聚会等活动。

老人群体为年龄较大教职工或附近居民,他们往往闲暇之时前来购买生活用品,或在座位上休息片刻后前往工作。

人群需求

05.调查问卷

满意度调查
不同年龄段的满意度分析中,“22岁以下”的消费者与“22-45岁”的消费者更加在意商品与布局和服务体验;而“45岁以上”的消费者更加在意服务的态度和交通的便利。

       不同身份的满意度分析中,“学生”群体更加在意商品与布局和服务以及体验;“教职工”群体更加在意服务体验和交通的便利性;而“其他”人员群体更加在意商品与布局和后勤与零售。

不同消费水平的满意度分析中,月均消费在“2000元以下”及“2000-5500元”的消费者更加在意商品与布局;月均消费“5500元以上”的消费者更加在意服务的态度和交通的便利。

需求调查
 “22岁以下”的消费者需求更多表现在“被动参与”、“主动参与”和“发现”上,如优质的广告、商品质量、主题活动;“22-45岁”的消费者需求更多表现在“主动参与”上,如商品质量;“45岁以上”的消费者需求更多表现在关注公共空间的舒适度。

        “学生”的需求更多表现在“被动参与”、“主动参与”和“发现”上,如优质的广告、有吸引力的门头、商品的质量主题活动等;“教职工”的需求更多表现在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其他”人员对于整体的公共空间的需求没有明显的需求。

月均消费“2000元以下”的消费者需求更多表现在“被动参与”、“发现”上,如优惠活动等;月均消费“2000-5500元”的消费者需求更多表现在“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上,如商品的质量等;月均消费在“5500元以上”的消费者更在意环境舒适度。

行为活动调查
       在“午间12:00-12:30”及“傍晚18:30-19:00”消费人数较多;在“晚间21:30-22:00”消费人数适中;在“早间8:00-8:30”及“下午15:00-15:30”消费人数较少;这也反映出在“早间8:00-8:30”及“下午15:00-15:30”消费群体对于便利店构成要素较弱的需求。在“早间8:00-8:30”及“傍晚18:30-19:00”从“居住场所”前往便利店人数较多;在“午间12:00-12:30”及“傍晚18:30-19:00”从“学工场所”前往便利店人数较多;在“下午15:00-15:30”及“晚间21:30-22:00”从“活动场所”前往便利店人数较多;这也反映出不同时间段消费人群“来源场所”对于消费要素产生一定影响。

消费人群的“必要性活动”在“午间12:00-12:30”与“傍晚18:30-19:00”较为集中;“自发性活动”在“晚间21:30-22:00”较为集中;“社会性”活动在“下午15:00-15:30”较为集中。

       在“午间12:00-12:30”及“傍晚18:30-19:00”的“购物”要素消费群体较多;在“晚间21:30-22:00”的“无意识”要素消费群体较多;在“下午15:00-15:30”店内“停留”要素消费群体较多;这反映出消费群体在正餐时间“购物”及“无意识”要素较多,而“停留”要素消费群体与“购物”要素消费群体呈现负相关趋势。在“午间12:00-12:30”及“晚间21:30-22:00”从便利店去往“居住场所”人数较多;在“早间8:00-8:30”及“傍晚18:30-19:00”从便利店去往“学工场所”人数较多;在“下午15:00-15:30”及“傍晚18:30-19:00”从便利店去往“活动场所”人数较多;这也反映出不同时间段消费人群购买商品后“去往场所”要素对于消费要素产生一定影响。

消费人群“正面行为”在“午间12:00-12:30”与“傍晚18:30-19:00”较为集中;“负面行为”在“午间12:00-12:30”及“晚间21:30-22:00”较为集中;这反映出总消费人流量与负面行为呈正相关趋势。

06.定点调研

人群分布调研
       便利店空间人流以“午间12:00-14:00”及“傍晚18:00-20:00”两个时间段人流为顶峰。
人群数量等级
       顾客早间停留在收银台数量较高,主要购买收银台前熟食商品及热饮;午间分布在各空间购买饮料、熟食,就餐区人数适中;晚间分布在熟食区为主。员工早间在操作区备货、加工、清洁、补充商品;午间员工轮班休息、打扫卫生,晚间巡视店内秩序、收银及拿取熟食及操作加工。

07.动线调研

人群动线调研
整体空间流线以店铺L形为主,排队等候区与熟食售卖区之间的界定不够明确,往往较难区分为结账或购物顾客,少数顾客在收银区前选购商品后就不会再进入店铺内部。
人群停留时长等级
学生群体目标较不明确,多为随意购买及看到即买;教职工群体一般目标明确,即买即走;儿童群体多为闲逛与娱乐,游览全店;老年群体则按需购买。而停留时间较长空间多为前后就餐区、晚间收银区及熟食区;对于便利商品消费者目的明确、购买迅速、停留时间较短;对于饮品、零食等种类繁多商品停留时间较长。

08.调研结论

认知层面设计要素重要度分析
       63%的消费者在货架前停留时间较短暂,除了场地拥挤的限制,还因商品品类不具有吸引力;42%的消费者在收银台前停留等候时间较长,收银与食品加工操作秩序紊乱,导致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易引发负面行为;84%的消费者认为店内氛围及印象、记忆点较弱;15%的消费者认为就坐区并不舒适以及没有停留欲;68%的消费者认为商品按时间段供应不足,某些商品供不应求。
环境层面设计要素重要度分析
       舒适度设计:该空间主要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在舒适性上,座位的位置往往最受该群体重视,年轻人对于私密性重视程度较高。其次是卫生、视线情况;对于座位的周边噪音与空间自身尺度为多数消费群体忽略的因素,他们往往选择自行克服。安全性设计:在安全性上,座位是否会受其他消费群体或工作人员影响,如选购、运货、打扫,为重要考量因素;其次是座位的开放程度,如位置的开放性私密性;对于座位尺度、边角、材质重视较低,消费群体对于座位自身存在问题容忍度较高。

生理性设计:便利店消费群体往往重视座位之间的社交距离是否影响自身心理及生理,以及和朋友前往时座位是否满足社交互动;对于座位的视觉体验与色彩重视度较低,消费群体认为统一的座位色彩足够。

设计策略

09.优化设计

门头
门窗的设计提取有家U-HOME中的U和H两个字母,形成品牌记忆点,IP形象结合了购物袋与字母的外形,手持“欢迎光临有家”的条幅,生动有趣,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凸显温馨的消费氛围,突出便利店“校园、年轻、活力、有家的感觉”的特色。
宣传牌
宣传牌定期更新积极的标语,舒缓消费者购物心情,带给消费者积极的心理暗示;黄与蓝的配色增强店内活力,使顾客挑选商品时形成行为记忆,合理引导消费群体行为。
收银台
收银台与操作区分开,设置整体风格统一的熟食架,调料等物品可暂时搁置熟食架上,不影响收银区美观与清洁;加工好的熟食按顺序放在熟食架上,节省排队等候与结账时间。
货架
货架实施商品分区,避免重复商品堆积不同货架,商品根据货架颜色分类,拓宽过道,增加顾客购物体验,防止拥挤感与沉闷感;墙面上的导视牌引导顾客前往相应选区挑选商品,节省时间。
轴测图
设计注重情感化表达,贯彻便利店“有家”的感觉这一宗旨,强化消费群体对品牌信息的理解与记忆,在色调、辅助图形上注重情感化的表达,在狭小空间内打造轻松、愉快的购物氛围,向消费群体传递情感,提供干净、明亮、精致的便利店空间,引导消费群体正面行为。
完善店内基础设施,合理设置操作区、自助操作区、自助收银台、外卖取货区位置,按照不同人员身份与行为活动,划定合适区域,节约时间,营造干净、明亮、整洁、有序的购物环境,带给消费群体心理暗示,增加购物体验,形成记忆点。
空间优化
宣传区
宣传区位于整个店内转折区,由于店内空间较小且整体较为狭长,其内部空间及商品容易被人忽视;转折处设置不同大小形状的宣传牌,印有不同积极的宣传标语,增强品牌记忆点,引导消费人群合理挑选、排队等候、结账、加工,在墙面、玻璃、地板上做出标识,合理引导消费群体行为,减少负面行为及负面情绪。
收银区
       设置半闭合形式收银台,柜体印有“有家欢迎您来”字样,表达品牌情感,使顾客排队结账时心情愉悦;入口处设置自助收银台,方便人多时候顾客自行结账;操作区上方储物柜柜门上印有当季新品介绍及价格说明,宣传店内新品信息。
售卖区
根据不同时间段,合理上架商品,制造加工应时与应季商品,节省消费群体挑选、交易时间,增设自助加工熟食区,依据消费人群需求要素,合理进货,避免不必要浪费;在商品分区时候根据商品销量,将销量较好商品摆放在入口处或较容易看到地方的货架,并合理依据商品品类、价格、保鲜期、加工与否进行分区,并适当增加货架间过道距离,将易碎商品摆放靠内,避免消费群体不安全感。
休息区
休息区的窗户可以和外界互动交流,下侧为墙体,更改以往全面玻璃墙的形式,尊重消费者隐私;在入口处设置垃圾桶,方便休息区消费者就餐后垃圾归位;休息座椅后方设置伞架,方便雨天休息的消费者放置。

10.展板展示

3

银泰御华园三期居住空间

环境与行为调查

课题名称:银泰御华园三期居住空间环境与行为调研小组成员:朱筱、王露卫、万丝萱

指导老师陈熙

01.课题背景

课题背景
课题背景:2021年我国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住房需求。小区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感及满足感。根据调研结果针对不同人群对交流、娱乐、休息等不同要求进行改造,使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从而为居民提供更舒适、更便捷、更舒心的社区环境。

02.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银泰御华园三期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入住率很高,附近靠近百步亭老商业,从三期穿过去就是地铁兴业路,靠近三号线,交通方便。小区舒适度适中,但设施较完善。小区绿化适中,闹中取静。周边学校比较少,工作机会不多,纯住宅的户型。

03.人物访谈

人物访谈
人物访谈:人物访谈法了解到社区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儿童活动空间不足,空间小玩法少,若有特殊天气儿童只能呆在家里;公共设施没有考虑到青年人的需求;小区靠近商业街,到了晚上需要早睡的人会被打扰等等。除了居民的看法外,对于小组成员也进行了访谈,主要了解对社区的第一印象,并画出了认知地图。

04.人群分析

人群分析
人群分析:将调研人群以学历水平、收入水平、居民类型及年龄进行划分,再针对人群了解居民对于小区公共设施的满意度和停留时间等。通过调研,发现了小区内存在的其他问题,分别是设施不完善、居民缺乏交流、生活并不便利三个主要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需要对社区进行规划,增加设施,提升小区居民的幸福感;通过设计增加居民与居民的交流。

05.知觉调研

知觉调研
知觉调研:通过问卷及实地调研,在需求度上小区居民反映出的结论是:小区现状>噪音问题>流浪动物>停车大棚>小区大门。满意度上,居民对于小区以及配套设施的满意度如下:道路交通>建筑色彩>区域布局>景观环境>管理服务。环境部分,居民认为更需要重视的部分排序如下:标志物>区域划分>道路景观>节点>边界。

06.行为调研

行为调研
行为调研:主要针对定点调研、动线调研、行为分析这三个方面着手,来分析小区内人员的行为活动。定点调研:本次调研对座椅、快递站、车棚、公交车站、楼下商铺、健身器材区、中心亭以及滑梯进行了定点观察。时间为早上7点到晚上9点。观察可知上午座椅、车棚、公交车站以及商铺人数都较多,下午在滑梯处人数较多,晚上各处人数都有增长。本次调研还观察小区内部绿植情况。小区内绿植种类相对较多,种植位置也相对合理。植物种植也符合地域特性以及美观要求。

动线调研:本次动线调研选取老人、学生、上班族三个群体进行动线分析。老人相对在小区内活动较多,学生与上班族动线单一,极少停留在小区内部。

行为分析:本次调研中发现小区内部人群必要性行为地方包括公交车站、餐饮店、停车大棚以及地下车库。总结看就是出行与饮食。自发性行为地方包括小亭子休闲以及健身器材区。总结看就是自主想要活动的区域。社会性行为地方包括滑滑梯以及休闲空地,因为这里常常存在社会性交流玩耍。

07.实体调研

实体调研
实体调研:本小区总体看属于围合式小区,通过四幢居民楼进行围合,四面门进行空间的开敞,使得小区内部较为规整。小区无论是景观轴还是绿化轴都相对单一,使得空间呆板不活泼。小区座椅存在尺寸低矮,以及有座椅放置在草丛中会有蚊虫叮咬问题。

08.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定知觉结果、行为结果、实体结果和改造方案这四个方面着手。知觉结果:主要调查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需求度以及对小区的认知。调查发现,在需求度方面,居民更加偏向解决社区的规划问题以及噪音的问题,对于大门的位置和停车大棚的改造包容度较高。在满意度方面,居民对社区道路和建筑的色彩比较满意,但认为景观体验方面有不足。

行为结果:通过调研可知,小区内的老年人中年人和儿童都更加喜爱健身器材区域,更爱在健身器材区域活动休息,因为健身器材区位置较大,可以容纳多人一同聊天活动。青年人最喜爱的位置是中心亭,中心亭的正式座椅位置多。

实体结果:在座椅的满意度方面,居民热为座椅舒适度不高,且正式座椅占少数;辅助座椅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社交活动,但由于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所以舒适度更低,无法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小区是围合式小区,动态感不足,但四面开场,通风效果、采光较好。社区内的设施较为规整,并无亮眼的景观节点。

改造方案: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接下来将在儿童活动区、休闲座椅、指示牌三个方面改造。

09.效果展示

效果展示
效果展示:主要针对入口导示、儿童活动、休闲座椅这三个方面着手,分别展示相应的效果图。入口导示:运用大的箭头导示指明入口方向,并且加入同色系的不规则摆放字母,表明指示含义。多个同款箭头的指示形成了空间的整体感,给道路空间增加层次。运用亮黄色增加醒目感与空间的活跃感。使外来人群第一眼就能发现其指示。

儿童活动:本小区实际的儿童滑梯区缺少的就是等候座椅,在此方案中也是加入了高低错落的不规则座椅,适配于儿童的活泼感也便于儿童大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座椅高度。不同于实际中的单个滑梯,本方案还加入有攀爬和多种滑梯并存的娱乐模式。使得儿童活动种类增多。

休闲座椅:座椅一设置高低错落,正反交替座椅,可以便于不同身高不同年龄人群选择适合自己的座椅高度。并且加入可收缩遮雨棚,可以在小雨阶段依旧在户外座椅休闲。座椅二设置的是便于多人交流的弧形座椅,在座椅前还放置桌子可供交流人群放置杂物。也是对于座椅区域的一种划分。同样加入了遮雨棚,使人们在下雨时也能休闲交流。

10.排版展示

班级:环境设计22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陈熙

《环境心理与空间设计》课程作业展

班级:环境设计22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陈熙

       《环境心理与空间设计》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环境因素与人的因素两方面研究。课程以理论讲授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使同学们在学习环境心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能从自身调研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及对方法的运用。此次作业同学们自主选择调研场地和对象,围绕知觉认知、行为活动、实体环境要素展开调查,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发现场所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提出提升方案。要求同学们在能够开展环境心理行为观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具备从环境心理与行为角度中发现场地中问题、并能尝试从设计角度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1
粮道街街道空间环境与行为调查
课题名称:粮道街街道空间环境与行为调查小组成员:李慧蓝、徐宛情、胡巧

指导老师:陈熙

01.调研背景

研究背景
步行作为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对于城市环境的营造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还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理论基础
调研以粮道街为调研场所,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相关调研方法以及理论对场所内人群的行为活动、定点以及行为原因进行归纳和分析,希望能通过调研分析总结现有空间问题,提出改善方案,提升居民使用感受,为街道慢行空间提出优化构想。

02.选址背景

区位分析
粮道街是一条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司门口和中山路螃蟹甲之间的道路,街道分布着大量院校和美食店。粮道街之得名,源于清代曾在此设的粮道署。胭脂路将粮道街分为两段,粮道街东段以美食街道为主,粮道街西段以生活服务类为主。

历史分析

03.知觉认知调查分析

需求度调查分析
经过统计,受访者们更多的认为粮道街东段以美食街道为主,且因都为重油的食物,商户对厨余垃圾的不正确处理,使得此段街道卫生环境较差。而大多数人们对于街道的卫生环境则十分看重,由此我们对于东段街道将着重改造卫生环境。
西段街道更多的为连锁餐饮店铺和服饰商店,小吃、早餐类型的商铺较东段少,由此游客较少,更多的为通行街道。因此汽车噪声污染也相应的提高,但街道垃圾污染仍十分严重。
满意度调查分析
其中慢行空间的热闹度、特色分数都非常高,接近满分,说明粮道街以其独特的传统历史风貌以及特有的早餐文化对行人能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连续性、空间利用率、吸引力等指标也都为正值,说明使用者对于街道整体的空间规划目前是较为满意的。
城市意象调查分析
组内三位同学分别对粮道街进行了认知地图的绘制,将三位同学绘制的认知地图进行结合整理,得到了这份认知地图。分析发现,对于粮道街两侧街道的印象较为深刻,特别是学校、网红打卡地和具有标志性物体的地方印象极为深刻。而对于粮道街二级路网和小街小巷印象则较为模糊。

04.行为活动调查分析

行为活动类型分析
将调研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周边居民,社会活动者(游客、考察者、其他),商户。将调研时间分为七个层次:6-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6点、16-19点、19-24点,每个时间段其中的一个小时进行抽样记录。

结论:整条街道基本上分布人群以25-50岁为主,人流聚集的时间点主要分布于三个时间段的早高峰和晚高峰,大部分游客会选在这两个时间段出行游玩,早高峰主要以附近居民的日常上班通勤为主;其次是街道的“通达度”、“尺度大小”、“整洁卫生”“休憩设施的建设”这四大要素是吸引年轻群体来此街道游玩的必然要素,街道空间在整改设计时可以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做针对性设计。

人流量与通行方式分析
选取场地中人流比较集中的公交车站进行了抽样调研,通过实地蹲点考察的方式,选择早(8:30-9:30)、中(12:00-13:00)、晚(17:00-18:00)三个时间段,每时间段抽取一小时定点观察此时人们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以及统计街道中的人流。根据目前对目标人群的行为活动调查,其中包括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出行方式以及不同时间段的数据整合。首先通过图表信息分析得出不同年龄段出行活动的行为方式以步行为主,然后接着是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然而公交车相较于前面几种出行方式的占比过小,不符合针对此街道提出的绿色生态建设理念。

不同时间段人群流线分析
选取场地中人流比较集中的公交车站进行了抽样调研,通过实地蹲点考察的方式,选择早(8:30-9:30)、中(12:00-13:00)、晚(17:00-18:00)三个时间段,每时间段抽取一小时定点观察与统计街道中的人流。早上人流集中在学校与一些早餐店;中午人流集中在学校与午餐店;晚上人流集中在比较繁华的地带。

正负行为分析
粮道街街道尺度小、交通环境差、来往游客居多,环境整洁度不高,固在此地发生的自发性活动并不多,且粮道街周边有泛悦汇商业区以及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人们更愿意去物质环境更好的地方进行自发性活动。街道中的公共休憩座椅设施过少,街道为双向单车道,两边都设有停车区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与步行空间没有隔离设施,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步行安全性较低,还有共享单车与商户占用步行道,步行体验不流畅,引导性不够明显。

05.实体环境要素调查分析

街道界面的品质评估
等级较高的建筑界面,主要集中在街道的中心部分,店铺业态多餐饮小吃类,由于商业店铺较集中,装修效果较好,经济收益高,店头设计细节多,其高品质的店铺立面吸引了来往游客行人的拍照打卡,其质量品质也相对较高;品质较差的建筑界面,集中在街道两端,店铺业态多零售服务类,人流较少,店面环境较差,店面维护管理不足,杂物随意摆放等,影响街道步行体验。
街道段的可步行性审计
可见性模型分析
通过针对三个十字路口的单点视域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三个交叉点是整个街道视线最开阔的位置。由于此处交通复杂,街道尺度过窄,又无设立隔离设施将人行道与机动车道进行分离,来往车辆密集,所以安全性能非常低。
座位供应情况调查
场地总长度1.7千米,通过算出街道长度与座椅数量的比例,得到粮道街所拥有的座椅比例是非常低的。粮道街正式座位的舒适度良好,但座位布置不允许人们在阳光和背阴之间进行选择;没有考虑通过辅助座位的设置增加整体座位容量,也没有考虑噪音和环境的干扰;虽然现有座位的布置能为闲坐者看到过往人群的穿行,但布置的位置不适宜。

06.改进设计策略与方案

改进策略
“抄近道”规范化
街道分区
效果呈现

07.展板展示

2
虎头局渣打饼行空间环境与行为调查
课题名称:虎头局渣打饼行空间环境与行为调查小组成员:岳斌、王兵

指导老师:陈熙

01.研究场地

区位分析
       武汉永旺梦乐城商业综合体,位于奥林匹克花园,东西湖区金银潭大道以北、机场高速以东,临地铁2号线金银潭站。永旺梦乐城金银潭店以永旺综合超市为核心,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囊括综合百货超市、服装、餐饮、电影、家居生活、儿童游乐等多种业态。以永旺梦乐城一层“虎头局渣打饼行”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
周边地区功能分析

02.研究背景

调查背景及目的
       对于商业活动来说,体验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出令消费者难忘的记忆,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行为——是一种视觉、心理情绪、行为、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体验,这种体验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研究目的是在基于消费者以及消费人群在空间中的所产生的情绪感受和行为的前提下,尝试探索以理论指导下文化认同需求对于商业体验空间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并从消费者的角度间体验的理念置于商业体验空间中,为当代体验空间提供良策。
品牌发展
      “虎头”源于广东话俚语“打裤头”,后因传播演变为“打虎头”,引申出老虎的形象。民国时代开始,沿海地区的人们虽忙于生计,却依然把辛苦节省下来的零钱藏于裤头里。随后,越来越多的先辈们外出打拼,漂洋过海到南洋,在当地力争上游,从此开创中国侨民的崭新篇章。侨民先辈在南洋扎根的同时,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带到了异国他乡。经过民俗、文化、风味的相互融合和传承演变,融合香、酥、脆、糯、绵的中式点心技法,又兼鲜、甜、酸、咸、辣等东南亚风味的糕点美学应运而生,通过“渣打饼行”的代代相传,在点心界里独树一帜。

城市意象研究
       对于东西湖地块的场景认知要素较为突出的代表如下:武汉市第四医院(常青校区),金银湖周边学校组织,武汉市国际高尔夫球会,常青公园,以及附近的地铁站等。区域为:东西湖区

边界:马池桥路/三环线/府澴河

居民生活方式研究

03.场地分析

原始场地分析
       该场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潭大道一号,永旺梦乐城一楼145号位置。永旺梦乐城的定位是一家三口舒适购物,金银潭店梦乐城集“购物”、“娱乐”、“社区”、“生态”4种功能为一体,实施一站式服务员。经营理念“Life Partner mall”(生活拍档购物中心)。笑容满溢的竭诚待客之道,倘佯商场,快乐相随,引领生活新方式。展示新的潮流生活范式,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建筑业态布局采用典型的“两街一核”布局方式,即将分布在两端的两个以上核心店铺通过一条专卖店街连接起来。东侧为主力店JUSCO超市,西侧为大型次主力店。专卖店街中容纳了各种类型的店铺、娱乐餐饮。西侧为大型电影院,设置了独立的交通系统。

设计场地分析
       空间向心性:从入口开始以及休息区和工作区的向心,全部在售卖区上面。轴向性:通过轴向将空间区域划分,横轴将顾客活动空间串联,等候区、洽谈区、休息区并向两侧延展,竖轴将等候区与售卖展示区串联。

休息区的主要视角以中上视角为主,用以展示背景墙以及顶部装饰,售卖区以中下视角为主,用以展示文化IP和售卖的产品。在比例分析上休息区与工作区各占二分之一。

同在永旺金银潭一楼的糕点店铺还有其它三家分别是:KenGee仟吉、詹记桃酥、工匠面包。

04.人群分析

人群分析

05.问卷调查分析

知觉层面设计要素重要度分析
       21-30岁的顾客对设计环境中的各项因素表现出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在环境的营造上。对于受教育的程度与知觉要素重要度而言基本上呈现正相关趋势,味道和种类集中在专科和本科层面。对于相别上的不同而言,男生更倾向种类,而女生则表现出对环境的重视。
认知层面设计要素重要度分析
       公共展示空间中的休闲、购物、吃饭以及娱乐从职业方面来看,所反应出不同职业对于认知层面的要素有很大差异。在年龄层面上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休闲在各年龄段都占有突出优势。从性别层面来看男生所认知的吃饭因素占比突出,而女生则以购物为主要目的。
舒适度设计要素重要度分析
       对于顾客的舒适度相关的设计要素主要调查了四个方面,从环境的舒适到功能设施的完善,在到商品质量的水平,以及商品档次。可以看出20岁以下的人群对功能上的要求较为重视,而21岁到30岁的人群对环境的舒适度较为重视,在31到50岁的人群则表现出对商品档次的关注。在职业上随着经济独立的原因,更多的对各个因素趋向于平衡。在性别上,男生表现出对功能的要求,女生的舒适度则来自于商品的质量。
调研结论
1.知觉层面

顾客表现出对文化环境展示的需求,应优化商业空间室内布局,并且对局部空间进行装饰。

我们需要利用一些小型的装饰物,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促进顾客对于店铺中明显认知的提升。

2.认知层面

应该根据认知中对主要人群对环境的重视,根据室内空间结构特点来合理布置橱窗、展示柜以及装饰品。需要根据商品的属性来科学划分不同的商品展示区。

3.舒适度层面

应该针对性的在功能的完善上进行着手,以此为基础优化室内环境的营造,在功能的增加上更好更突出的进行店铺内的IP文化展示。
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来进行橱窗高度的设计,以及店铺整体色彩和光感的优化。

06.定点调研与分析

定点调研与分析
午饭时间进店人员增多,以上班族和学生为主,主要在店内进行购买和休息用餐。午饭之时间过去,客流量减少,大部分的顾客以打卡和休闲为主,在店内休闲和拍照。

上班时间开始,店内顾客减少,打卡人员为主,购物减少。

早下午茶时间开始,客流量增多,以休息打卡为主,进店人员以学生居多,以观赏和购物为主

下午茶时间开始,人流量增加,以购物和休息为主。

下班时间开始,学生族和上班族人流量增多,家庭客群增加。

晚餐时间,人流量增加,以购物和休闲为主,拍照人数增加。

休闲时间,店内客流量减少,店内主要顾客以拍照和休息为主。

07.动线调研与分析

动线调研与分析
周边居民会来此进行购物,同时也会来此休息。周边的家庭客群会来此进行购物和休闲,带着小孩来此游逛。

附近的上班族会选择在此进餐和购买咖啡,并且在此进行短时间的休息。

儿童会脱离大人的看管,在店铺里观看新奇的东西,转着玩。

由于永旺的影响力,居住较远的市民也会选择来此购物和游玩。

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打扫、清货、打包和售卖等日常工作。

年轻人会选择在购物的同时,在店内打卡拍照以及和朋友小聚。

学生群体会选择来此进行购物和打卡,并进行短时间休息。

08.效果展示

方案生成
设计思路
1.人流较为密集的地方设置岛台收银和IP展示,一方面能够起到安全警示的做用,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品牌形象。2.等候区设置两种不同的座位形式,除了能够缓解店面客流压力,同时还能够带来“高朋满座”的商业效果。

3.浅谈区围合的沙发卡座形式,除了提供社交属性,还能增强顾客的隐私感,使得座位的使用率上升。

4.增加商品的曝光率,同时强化产品的品牌属性,同时使顾客有自由挑选的权力

5.增加店面的文化属性,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群体,前来打卡拍照。

功能分区
效果图

09.排版展示

班级:环境设计22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陈熙

版权声明:

本课程中使用的素材仅做教学使用

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商用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