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六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线上终评建造方案揭晓
发布时间:2023年2月21日 分类:建筑环境作品
浏览量:5664
2023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六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设计竞赛线上终评会
Online Final Review of the Design Competition for 2023 Chengdu Park City International Garden Season and the 6th BFU International Garden-Making Week
本届花园季的主题定为“活力花园——公园城市荟蓉城 活力大运致青春”,将于2023年5月在成都市驿马河公园二期范围内落地建造。本次竞赛鼓励设计者在有限的地块内,以竹材和花卉为主要材料,并可自行选择配合一定量的辅材,设计并建造一座展示植物与自然魅力的“活力花园”。
自2022年12月发布方案征集公告以来,竞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100+所国内外高校的300+组、2000+名园林学子报名参与。组委会于2023年2月19日(周日)下午组织评审委员会和24支入围团队共同参与2023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六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设计竞赛线上终评会,在经过长达150分钟的精彩答辩后,评委们采取回避投票原则评选出16支团队进行后续的方案细化和施工图绘制,并将在指定日期完成现场建造。终评会全程网络直播,观众远程观看答辩现场,累计观看人数破万,实时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5000人。
指导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际竹藤组织主办单位: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成都市龙泉驿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
本次终评会的特邀嘉宾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贾建中。评审委员会由11位委员组成,分别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科技部全国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园林》主编王向荣;国际竹藤组织全球竹建筑项目协调员、全球竹建筑专家组协调员,国际标准化组织木结构技术委员会竹结构工作组召集人刘可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朱育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庄慎;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成都市风景园林协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负责人张彤;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明坤;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杜春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李树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风景园林》主编郑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设计师章明;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常务理事、竹境竹业科技公司董事长蔡卫。本次终评会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风景园林》杂志副主编赵晶主持。
在嘉宾致辞环节,贾建中副理事长表示今年是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活动举办的第六年,也是和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合作的第四年。本届花园季恰逢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北京林业大学与成都继续携手共进,在成都这座美丽的公园城市共建青春跃动、热情绽放的“活力花园”。近年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作为指导单位,对花园季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国内外媒体好评。延续去年“梦想花园——成就梦想,荣畅自然”的美好蓝图,本届花园季以“活力花园——公园城市荟蓉城 活力大运致青春”为主题,将大运会青春与活力的氛围融入成都繁花似锦的公园城市中。希望今年“活力花园”在成都的落地绽放,能够为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注入新鲜动力,助力公园城市建设迈向新阶段。最后,贾建中副理事长宣布本次终评会正式开始。
会上,24个入围团队通过精美的多媒体视频展现各组作品的设计构思,以动态模型展示竹构的设计过程,在逼真的虚拟场景中展现最终的搭建效果,为评委和观众带来沉浸式视听体验。
今年能够看到同学们用新的尝试呈现作品是非常可喜的,花园建造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创造力、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对课程教学很好的延伸和补充。但对同学们有以下建议:第一,对设计条件要充分研判和分析,把控基址形态,充分利用辅材;第二,花园建造还是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将植物与主材融合在一起;第三,空间和体验更重要,要追求空间带给人的心灵感受,创造出更好的体验空间。
除了竹构的艺术表现力以外,同学们可以从竹构本身出发,针对其整体结构形式有更多的探索,诸如采用桁架、拱、网壳等可以充分发挥竹材优良力学性能的结构形式;圆竹结构节点设计一直是个难点,同学们也可以聚焦节点设计,利用3D打印等新技术与竹建造企业一同探索新的节点连接形式。此外,希望同学们在新的设计技术方面也有一些拓展和思考,诸如利用数字化设计、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将新的设计技术手段与传统材料相结合,为行业带来新的启发。
花园季建造是比较快速、指向性比较综合的竞赛活动,在时间压缩的背景下,能够将花园的属性建造出来是很难得的。今年竞赛要求有些变化,场地面积不限形状,发挥空间更大,允许30%的辅材也让辅材与构筑物的关系更密切,“活力”主题也更强调动感。作品呈现上与往届差异不大,材料使用上还有发挥空间,动态表现方面有所创新。构筑物的造型难度将越来越大,期待同学们后续更加精彩、更加创新的呈现。
各组同学能力都很强,如果能提供更多的要求或限制,同学们一定能做得更好。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一个是我们习惯的视觉景观空间、构造和材料、植物,另一个是空间、场所、人之间的关系。实际建造作品会强调视觉性、装置性和景观性,可以给学生们更加开放的空间。一个临时的构筑物需要考虑它的耐久性、耐候性,使用时的互动性、安全性和构造的稳定性,这些都会成为设计中的难点,也会促进学生们的设计能力提升。
今年24组同学的方案都很精彩,也有一些新的呈现。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改进:第一,创新如何表达,竹的空间展现是很多样化的,大家还可以继续挖掘和探索如何在空间上有所创新;第二,大家的方案还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要多考虑落地的可能性和方案的安全性;第三,材料与构筑物的结合上,要结合成都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材料。
成都花园建造活动举办至今,从“秘境”到“梦想”再到“活力”,有幸见证同学们的成长。今年各组同学们的作品展示了更加新颖的创意,创新的思想不断拓展,趣味和体验不断丰富,关注自然的视角更加聚焦,每一年的主题不同,每一年的作品也有别样的精彩,期待建造有更加精准的落地展示。
24组作品都各有千秋、呈现“活力”花园主题。今年作品有以下特点:第一,作品注重意境的表达;第二,方案都比较注重互动;第三,参赛形式比较灵活,但同学们对辅材的利用不充分;第四,主题和绿化的联动还不够紧密,不成体系。希望同学们以后跳出固定思维,利用好辅材,进一步探索创新,也期待今年的落地作品会带给我们惊喜。
从立意方面,这次同学们很注重传统文化与构筑物的结合,或许是与“活力”主题的关联,很多作品的概念与动物或植物有关,创意很有趣、很有意义。五感方面,辅材的引入使得空间对声、光、风的体现更加突出,设计的体验感均有所增强。竹构和植物的关联也以多种方式呈现,例如观赏草由于轻盈的质感,应用较多。最后预祝大家在成都做出具有活力的花园作品。
北林国际花园建造节虽然到第六届了,但同学们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今年参赛要求有相当大的变化,有些组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索,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同学们的设计能力都很强,尝试传递新的理念,使用新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做出了创新。有以下建议:第一,传递的理念和体验比造型更重要;第二,辅材的使用还有进步的空间。最后期待同学们今年五月份在成都的精彩呈现。
总体来看,这一届的题目提供了更多契机鼓励设计开拓创新,例如取消场地形状的限制,增加材料组合的应用等,但是各组作品对场地形状改变提出的创新应对略有欠缺,材料组合的新方式也值得进一步挖掘;在增强植物与构筑物的关联方面似乎重视不够;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材料、加工、施工、受力计算等方面助力创新;从场地到场所,人的参与和互动是必要的,构筑物与人产生的互动会使空间更有活力。
今年同学们的作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有很多作品都有悬挑、不对称结构或纱幔,场地又是在户外公园,对作品的结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第二,今年有很多的互动装置,是非常令人惊喜的,争取在建造时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把互动装置做好,使其更加巧妙、平滑和耐用;第三,为了迎合“活力花园”的主题,加之场地条件的调整,给了同学们更多的发挥空间,今年很多作品造型很灵动,对竹材的异形加工要求比往届更高。最后祝愿大家的作品都能完美呈现!
专家点评环节结束后,由郑曦教授宣读获奖名单。16个方案进入最终落地建造评奖阶段,其余8支队伍将获得荣誉奖。
以上方案将通过现场建造成果评选出最终的一、二、三等奖。
设计说明:设计将驿文化与现代“驿员”——高强度工作亟须休整的快递员联系,将活力、运动、健康与驿文化结合的“驿马”作为设计转译对象,从《明皇幸蜀图》提取马儿行旅的不同状态,切片形成奔腾的马群,并通过时空螺旋线创造空间秩序。表皮通过两种编织形式体现马的结构与时空的转变;同时端部竹穗赋予构筑随机可变的特点,增强互动性和活力感;种植与构筑融为一体,共同创造马群踏草奔腾的活力场景。“驿”梦为马让奔波的人们短暂休整,重获活力,重新出发。
参赛者院校: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指导教师:朱宁参赛者:赵子健、高嘉阳、隋琛、郭宇萌、吉博文、廖登峰
设计说明:设计灵感来源于“沉舟侧畔千帆过”,通过“帆”的元素将空间分隔。竹竿交叉固定,划分空间界限;帆通过细绳纳入分隔好的空间中;细绳使布幔和竹竿间留下空隙;布幔与花境相接。一部分光线透过缝隙流入空间,花园内部,相映成趣;一部分光线投过半透帆布,将花园外的花影印在园中。如此光线处理,保证空间感的同时避免空间过于封闭,使其成为游客休憩的场所,让花园成为新的港湾。“莫觉沉舟无归处,风起帆动闯沧海!”
参赛者院校: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指导教师:王向荣参赛者:关致颖、蒙睿、许舒晗、罗丹羽萱、安宏宇、欧阳乔
设计说明:我们欣喜于蝶的翩跹,却忽略了它成长路上的坦途与破茧的坎坷。破茧而出只需要一朵花开的时间,却让每一只蝶都拼尽了全力。这一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破茧舞动的刹那,停留片刻即为永恒。蝶变,破茧而出的一刹,蝶凭着顽强生命力实现蜕变。本次设计以“蝶变”为线索,利用竹的不同形态模拟生命变化过程,同时配合绳与轮滑结构让“茧”的压力变化引起“羽翼”变化。植物设计以紫为主色调,呼应蝶的梦幻与美好。
参赛者院校: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指导教师:刘峰参赛者:胡蝶、许荣玮、应文欣、孙鲁桐、杨轶薇、赵飞宇
设计说明:《金乌赴日》通过提取神鸟腾飞这一意象,续写场地文化,在光影中贯通古今活力。竹构以圆环和渐开线为基础进行推演,通过螺旋向上的原竹勾勒金鸟腾飞的轨迹,羽毛排列的竹片概括神鸟舒展的羽翼,沿曲面渐变的竹篾刻画赴日的光影细节,并结合游客实现日晷功能。花境设计采用图案式种植,利用暖色系的植物做基调,配合竹构营造出活力四射的景观氛围。设计从竹构内涵、互动功能和花园意境表现万物追寻光明、尽情绽放活力的主题。
参赛者院校:上海交通大学指导教师:朱祥明参赛者:江美仪、朱杨湘茹、丁雪晗、高宇童、吴文超、吴文睿
设计说明:随风而舞,水袖翩飞。传统水袖的表演形式蕴含着文化蓬勃生长的活力,静时内敛含收,舞时飘逸奔放。动静交错间,属于天府成都的璀璨活力四散开去,光影流转间带来传统文化的焕然生机。我们的设计以水袖为灵感来源,结合轻松无拘的活力动态,加入人与装置互动的理念,最终实现能够上下起伏舞动的互动竹构花园。“推拉”之间,人亦融入花园的造型画卷,二者于晴风中舞作一双,融为一体,铺陈开起伏变化的生机图景。
参赛者院校:北京林业大学指导教师:张诗阳参赛者:李菁菁、许益恺、张思瑜、乔诗瑶、李曦、谢宇轩
设计说明:金乌赴日,文明赓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方案受大运会会徽启发,提取锦城文化象征元素:太阳神鸟。太阳神鸟图案内层中心的弧形齿状物,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方案从火焰的形态出发,抽离出“一缕火苗”作为独立的单元,通过变化组合形成方案的主体。它是即将到来的运动员们用拼搏奋斗凝结的青春之火,也是千家万户共同汇聚的人间烟火,更是由一个又一个城市建设者及居民助力锦城蓬勃发展的希望之火!
参赛者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指导教师:武毅参赛者:张卜予、陈昳冰、陈小曼、许诺言、刘星宇、武家好
设计说明:叶落根生,孕百物新生;枯木逢春,遇大地满春。叶子轻歌曼舞,脚尖点地,落英之处须臾之间迸发出全新的生机。方案灵感来源为植物的生长,取树叶之形,生长之意,演绎生命在自然中的自生之美,营造出叶片轻盈的动态,展现出勃勃生机、希望与未来。凝自然真意,化意蕴成景,希望花园的来访者可以置身一个自然生机的休闲腹地,感知生命的活力与力量。
参赛者院校:重庆大学指导教师:罗丹参赛者:刘琮杨、谢守红、冯琬清、王静、杨琦、苏彧弘
设计说明:活力,也许是轻盈地飞舞,抑或是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不免遗憾。但还有一种活力,是生机勃勃的大树、野草和声音,令人追崇。古人云: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也。自然本就蕴含着源源不断的活力,魅力无穷。竹构形态源于大树和野草,局部取自银杏叶片,与摇曳装置和花境三者交织出优雅与野性共存的生命。柱体拔地而起,顶部层叠相接,以共生之姿托起调和共生的顶层结构,螺旋向上的生长展现了蓬勃的活力,象征青年力争上游的姿态。
参赛者院校:华南农业大学指导教师:汤辉参赛者:黄洋、潘沛楠、郑思恩、黄梓淼、陈梦玥、温淑宇
设计说明:中国航天员在失重的太空中踱步探索的步伐,点燃了我们对宇宙的向往。我们的青春活力也似火箭飞焰,在迷茫时怀着决心去冲破每一次阻碍。方案将宇宙所带来的失重与不安抽象为球形结构,线性结构穿插其中,象征似火箭升天一般冲破云霄的力量。并采用了张拉整体结构营造失重的空间氛围,搭配喷涌而出的植物体现青年们在失重中冲破束缚的状态。「To Infinity and Beyond」,希望花园的每一位探访者都能在此感受光影的随风抖动,感受生命的活力与热情。
参赛者院校:香港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指导教师:王晞月参赛者:袁雨桐、汪文清、李添羽、陈鲁、王若桑
设计说明:据《山海经》记载,神树“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它巨大而又充满生机活力,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原型可能就是建木。我们尝试以小见大,利用竹模拟地上的枝干与地下的根系,展现建木在地上与地下蓬勃生长的姿态。通过转换地平面的角度,形成两个被界面分隔的空间,比拟神树“建木”的一角,来诠释生命力与活力的主题。植物配合主题以黄色为主色调,营造明快活泼的氛围,根部以竖线条植物围合空间引导游人从两侧进入,穿竹面而出。
参赛者院校:西南交通大学指导教师:吴然参赛者:马欣雨、李雨霞、周星宇、王嘉灏、李瑶宇、刘婷
设计说明:小亭依绿水,花竹自幽奇。万象融心境,宁为目睫欺。花竹万象,灼灼繁茂,草木芳香,跃涌生机。古驿文化和竹之气节在蜀地相遇,碰撞出“活力”的火花。我们从驿文化元素之中抽取了兼具动态与几何之美的轮轴元素、加以抽象形变形成原始龙骨。竹构主体以一根粗竹作为中轴,外围分为三层衔接,外层再运用竹编工艺制成表皮,分别附着于上下层不同的轮轴之上。通过人力的拉伸或者转动,最终实现可收放的动态效果。
参赛者院校:东华大学指导教师:黄更参赛者:刘桂琰、钱臻、曾诗语、蔡欣怡、乔紫光、姚胤辰
设计说明:设计灵感提取自大自然中跃动的生命,将绽放的花朵与扑花的飞鸟作为主要意向,使用竹材、白纱结合植物模拟飞鸟簇拥花朵的场景。利用弹力绳设置了一系列交互动作:人们落座于“花蕊”内部,通过拉动弹力绳可实现“鸟翼”的扇动,实现人、竹构、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我们强调可互动、可协作的理念,既展现了活力花园中生命的悦动与向上的力量,又与大运会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一脉相承,同时体现出成都乐观包容,活力四射的体育文化特质。
参赛者院校:华侨大学指导教师:洪毅参赛者:周婧、江新泉、班董晨阳、廖海一、翟若朴、杨舒凯
设计说明:小竹灵们虽然没能捉住风,但却留住了风儿经过时带来的元气,为这片不知名的小竹林地带来了滋养和繁荣。气息流转,汇而成风,曲折入耳,飒飒作声。我们尝试着去捉住风,营造一个可以内外玩转于整个竹构的旋转花园。当你路过这里,不妨驻足聆听那低语一一因为这里是“风的折角”。风的有声无形与折角的方圆变化形态相结合,内外层叠、疏密渐变的编织,光影与空间。植物花卉依竹生长其间,构成折角的花园。
只要有风的地方,人们便还会依稀记起,那不知名的小竹灵,和那风的折角……
参赛者院校:广州美术学院指导教师:何伟参赛者:黎城甫、钟敏哲、黄彦琦、周燕龙、莫钧浩
设计说明:四川作为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每年为国家输送大量电力资源。但常年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暴露了其过度依赖水能发电的缺点。而风力作为一种常见的清洁能源,取之不尽,我们能否尝试利用风力发电以作备用补充?竹子身为一种可塑性极强的材料,在四川地区也很常见,通过竹子的强可塑性,我们想到将其加工成风车形态,微风拂过,开始旋转形成动力从而转换为电能,打造出因地制宜的小型发电装置与景观装置的结合。
参赛者院校:东华大学指导教师:黄更参赛者:王怡晨、王振中、郑柯、杨逸鸥、夏翌晴、王皓如
设计说明:“飞翀”本义为鸟类向上直飞。冲破云雾,奔向朝阳的金乌鸟无疑是成都活力的重要象征之一。本设计中,竹构主体主要提取金乌鸟翅膀之形,结合以金乌鸟为原型的太阳神鸟图腾旋转之势,展现出永不停息的活力;花境以仰俯之视角,描绘出云朵层叠的轮廓,与竹构主体形成旷奥有度的穿行游线。整体设计,意在表现翅膀盘旋而上,突破层云,飞向朝日的生生不息,以此展现成都以及成都大运会的活力。
参赛者院校:华南农业大学指导教师:江帆影参赛者:李嘉璇、林芷伊、王梦灵、侯幸宜
设计说明:“一条竹林”是对穿越竹林状态的“精神化”表达。简而雅的构造设计是对传统宋式美学返璞归真的诠释。高耸直竹的向上之势如冲出身体的青春形态,挺拔、不屈。通过简单却巧妙的围合方式,穿行的人们在蜿蜒小径上探头、侧身、跨越、驻足,又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体悟自然之意象。耳畔联动的竹筒,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其碰撞之音,仿佛告诉穿行的人们,中国之青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摆动的竹筒象征努力拼搏的青年们用韧性绽放活力,奏出人生乐章。大道至简,我们希望以极致的素朴设计,散发出极致灿烂,对自然生灵蕴藏的无穷精神力进行全新诠释。
参赛者院校:北京林业大学指导教师:段威参赛者:蔡昊宪、杨媛婷、李汪汪、李沐宇、张扬清、邓玲艺
设计说明:斗转星移,时间轮转。时代的前行、城市的发展正是由于参与其间无数人的行动才得以完成和延续。运动是人们建设宜居家园以及与自然和城市之间美美与共的方式,无数人的运动汇成了我们的时间长河。设计以螺旋线及同心圆的形态要素表现运动的星轨并喻指时间的流逝。围合形成的环形空间引导人们漫游其间,如同处于星轨漫漫繁星中的一点。具象的人的运动表达出抽象的时间的运动,活动于花园中的人与花园最终一起完成了主题的演绎。
参赛者院校:北京林业大学指导教师:段威参赛者:耿琛雅、冯文珺、刘诗怡、吴靖宇、汪家辉、宝力格
设计说明:作品灵感来自生物呼吸时体表的起伏变化。装置通过人的走动引发表皮有规律的起伏变化来模拟生物呼吸时皮肤的活动,形成可 “呼吸”的特殊表皮。表皮的变化不仅带来空间的收缩,竹篾的上下浮动还能带来斗转星移般的光影之美,再加上空间收窄逐步深化了游人对呼吸表皮的心理感受,简洁优美的形式语言丰富了作品的空间体验。本作品希望通过构筑物的可动设计,人能以更加主动的方式营造属于自己的空间体验,呼应本次“活力花园”的主题。
参赛者院校:华南理工大学指导教师:钟冠球参赛者:迟公帅、潘若琳、木鹏博、张泽宏、吴雨欣、项奕闻
设计说明:在广阔的海洋中有无尽的生命在跃动,海葵摇曳着花瓣状的触手涌动生机。方案提取海葵的形态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用模块化构件作为设计单元,在形态处理上采用符合逻辑的主从结构关系,形成了整体向内的弧线造型,围合出向心、共享、绿色的花园空间,三个入口呈等角分布,形成环形参观流线。植物以蓝紫色调为主,营造海洋空间的浪漫色彩,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葵”向上绽放,远观悠然,近探花卉。
参赛者院校:西安欧亚学院指导教师:刘晨参赛者:许世龙、李嘉辉、温馨萍、林锦逢
设计说明:古有“兼者,集大成也,广取善思而断是非”。2023年大运会举办之际,作品以“兼听四方,开放包容”的体育精神为设计切入点,抽象提取运“动场上舞动的飘带”和“耳”的形态进行整合推演,意欲展现成都市开放包容、海纳百川,青年运动员相互学习、共同奋斗的理念。作品的每个视角各异,整体却始终为圆,结合传统编织技艺,充分展现了编织的魅力。五彩缤纷的花卉植物与构筑空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描绘出一幅活力四射的盛夏图。
参赛者院校:广州美术学院指导教师:金涛参赛者:刘子莹、卢可颐、陈慧琪、陈铮煜、阮潇萳、刘梦昊
设计说明:花园灵感来源于生机勃勃的芦苇荡,单元件灵感来源于单支芦苇,多个单元件的排列代表广大青年群体,花园路径方面反映当下面对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年轻人所感到的迷茫、困惑以及探索,单元件上的竹风铃碰撞所发出的声音代表青年人在当代社会中试图改变现况的声音。我们希望在这片芦苇荡当中,青年人可以坚持自身如同芦苇一般的蓬勃活力,不会陷入躺平和摆烂,经过坚持与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在之地奏起活力之歌。
参赛者院校:广州美术学院指导教师:何伟参赛者:袁康乐、梁春桃、王雨嫣、姚湘钰、雷泳仪
设计说明:方案受不同植物有着不同的寓意启发而成,整体设计以四叶草和太阳花为主题立意,取其四叶草的信仰之意,取其太阳花的执着追求之意,将二者特征结合形成单体;又以成都城市形象太阳神鸟为意象,生成整体太阳神花的形象。方案通过装置带动单体的开合,可见证整体太阳神花的盛开,使人们在其游玩的过程中与竹构产生互动。
方案营造神圣、静谧的氛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彰显大运会运动员心怀信仰、向阳而生的进取精神!
参赛者院校:沈阳建筑大学指导教师:焦洋参赛者:辛宏超、朱薇宇、张艳艳、梁皓淋
设计说明:竹构设计方案平面形态通过外放的三角形来表现绽放的热情,提炼向日葵特征,展现生命活力的同时赋予造型美好寓意。立面形态通过提取帆元素,构成折叠具有动态感的骨架,重复结构的灵活运用,表现千帆竞渡的场景,致敬大运会的竞技精神。竹构形态寓意及其营造出的场景均呼应于本届主题——“活力”,极富张力的结构与朝气蓬勃的花境让徜徉其间的人们感受到设计带来的活力与热情。
参赛者院校:合肥工业大学指导教师:汪瑞军参赛者:高桠净、刘小雨、胡淼、张韩煜、刘子月
设计说明:设计在解读成都中发现其生态的环城绿道,蕴含历史文化的太阳神鸟,大运会体育场馆都是活力的代表。进而从三者之中提取了共同的活力元素——“环”,环是循环、是生生不息,同时也是活力的源头与延续。因此设计基于成都代表性的生态、文化、运动三个活力之环为灵感,将竹环进行叠加、变换、组合、搭接,形成了三个扭转交织的环柱竹构,灵动的竹篾和可动圆环增加了竹构的趣味性。植物呼应三环主题,营造出体验丰富的活力花园。
参赛者院校:华中农业大学指导教师:王玏参赛者:杨涛、程成、王卉楠、陈思谕、王梓臣、张青青
花园季组委会联系方式CONTACT INFORMATION
电话:010-62337675、15712966956 李老师邮箱:contest@lalavision.com
2023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六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组委会
2023年2月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2023 Chengdu Park City International Garden Season and the 6th BFU International Garden-Making Week
Feb. 2023
相关: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