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四年级“城乡规划与设计(III)”课程展示

发布时间:2023年3月27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4603

课程名称: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四年级“城乡规划与设计(III)”
指导教师:孙世界,马晓甦(201工作室)
助教:覃思远
学生(201工作室):王欣竹、王睿、孙小妹、陈书扬、何昊宸、张杰、张笑寒、周苑卉、饶皓宾、黄曼
特邀评委(期末答辩):

袁锦富,江苏省设计大师,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首席规划技术总监,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姜劲松,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

程向阳,南京南华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师

刘博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王承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陈晓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副教授

特邀评委(中期答辩):

刘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规划师/UAL工作室副主任,高级规划师

杨红伟,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所所长,高级规划师

薛松,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巢耀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殷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副教授

史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教学时间:2022.09-2023.01
1. 课程目标
城市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中高年级的主干课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也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在目前我国城乡规划转型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背景下,对城市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综合,在物质空间设计的传统之上,还需强调规划调研、分析、技术、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由此,城市设计课程必然从单一课程走向课程群、从单一物质空间设计走向涵盖城市系统和街区空间的多层面空间设计。本次四年级城市设计课程是本科阶段城市设计的一次综合性训练,主要目标包括:
面向渐进教学计划:从城市局部走向城市整体;
面向多元能力培养:从类型训练走向综合规划设计;
面向社会就业需求:从专业能力走向职业能力;
面向空间转型趋势:从新空间扩张走向旧城内生性再生。
2. 课程概要
本次课程可以总结为面向未来发展需求的综合规划设计训练,基于以下导向,分为四个阶段:
创新导向:基于调查和研究的创新空间生产;
包容导向:基于公共利益和包容发展的规划;
特色导向:基于历史文化和日常空间的设计;
实施导向:基于引导和控制的实施策略表达。

3. 学生成果
 1 创智烟火,游光溯影 
学生:王睿、孙小妹
方案简介
基地位于新马路-浦口火车站片区,总面积约2.4平方千米,场地内历史资源众多,给场地带来了浓厚民国风情和文化底蕴。

场地核心问题聚焦于老城失活之困,方案出发点便是扭转场地现有的负面印象,并试图通过3C的COD开发模式,将其打造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片区。1C为Community,以居住社区为中心,构建完善生活圈;2C为Creativity,抓住本地政策、产业、市场三大机遇,以创意影视产业为导向,打造极具本地特色的影视文创园;3C为Culture,以本地文化为源点,打造以铁路车站文化为主的文旅发展业。

方案生成首先是以失落车站,民国记忆为宜游的COD文化本底;以创智烟火,老城新市为宜业的COD脉络;共同营造出居业协同,生生烟火的宜居COD愿景。功能策划方面,方案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指导思想,以3C的COD开发模式对场地进行改造升级。

空间结构方面通过“寻源-凝核-赋能”三步形成了一轴两带三核,四区多重境的空间格局。首先寻源就是保留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底蕴,塑造蓝绿成环格局,重温烟火气息。接着凝核也就是依托浦口火车站塑造 文化内核,沿河打造影视产业的创新智核,内部构建居住社区的生活圈核,实现区域三核驱动。最后赋能,通过场地构筑出铁路文化公园,影视文创区,未来新社区与文旅发展城市新客厅这四个活力片区来激活场地,赋予能量。

特色与创新
沿江城市客厅分为六个片区,分别为影文硅谷、影视创投中心、光影梦乐园、影视主题市集、影艺文化展示区与纪实铁路文化园,这六个片区被一条行人友好的星光影音活力道所连接为一体;而这条结合民国+影视+车站三大要素打造具有浦口本地特色的“兰布拉大街” 通过保留原有铁轨并根据不同地块功能进行分段设计,串联起整个重点地段,做到步移景异。

课程心得
从三年级不足1k㎡的住区设计到2.4 k㎡的城市设计,让我对于“尺度”概念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前八周进行的地区定位、功能策划及系统结构让我初步探知较大尺度下的统筹考虑,后八周的重点设计则让我更好地理解在上位政策引领下的小尺度设计究竟该如何落实。
不足之处可能是后期贪多贪量,分散精力进行海绵城市专题的研究,导致重点地段打造略显粗糙。

 2 基于创新2.0理念的新马路片区城市营造 
学生:张杰、何昊宸
方案简介
场地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内的新马路片区。历史上,场地的发展从浦口火车站的建设开始进入高潮,然而随着火车站停运,场地不可避免地迎来衰败。而在江北新区的建设背景下,创新与智慧成为了片区新的发展主题,也是我们对片区进行更新的主要策略。
首先,方案从场地的生态本底出发,围绕大管河和浦口公园构建生态网络。依托交通体系安排城市主体功能区。在长江沿岸设置城市中心,产业上以智能产业和科技研发为龙头,以文旅产业为支柱,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在新马路地铁站处进行tod商业开发,作为商业中心服务当地居民。在场地东北角进行新区开发建设,混合创新产业与居住功能,作为创意孵化中心。最终形成一环两带三核心六片区的规划整体结构。

特色与创新

本次设计是一个对新马路片区的未来畅想,希望在科技爆发的未来,万物互联与虚拟现实技术成熟,技术手段开始介入到人们日常的生活、生态、生产空间之中。生活上能够通过虚拟体验定制专属空间,生产上能够通过实时反馈改善产品质量,生态上能够通过智能监管营造优美环境。

课程心得
在本次城市设计课程中,通过与老师交流和小组讨论,我们全面学习了对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历史保护进行控制的规划方法。此外,我们还将社区生活圈和虚拟文旅的概念融入设计,拓宽了专业视野,锻炼了综合素质。
事无完事,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我们对重点地段的把控,对建筑形体的塑造,对群众生活的考虑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也将是我们在未来学习过程中需要反思提高的部分。
通过这次设计课,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设计需要我们发散思维,锐意创新,它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几何拼贴,更是面对使用者的三维空间营造。城市设计课程着实让我们受益良多。

 3 铁路文旅·金陵客厅 
学生:张笑寒、饶皓宾
方案简介
经过对浦口火车站片区的前期调研,我们总结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场地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文化价值发掘程度较低,难以留下特定的城市印象,二是场地滨水空间利用程度较低,邻水但不亲水,三是场地总体功能混杂,产业落后,就业条件较差,总体活力较低。

为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保留片区原有的地区特色,我们选取了对地区城市肌理以及生活影响最为显著的铁轨线路,提出了以“铁路为骨,文化为魂”的策略,我们以保留的铁路线路为城市空间结构基底,同时打造一条旅游列车线路,以“铁路”元素串联场地的滨水空间以及浦口火车站文化遗址区,完成对城市原有混杂功能空间的梳理,然后以主骨打造文化大街,对南京主城区的打造中山北路文化带,及民国遗产廊道做出回应;副骨打特色文化商业区,两者交汇形成文化综合展示区,建设市级“铁路”客厅。

特色与创新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通过现场调研及资料梳理,判断浦口火车站场地片区的文化核心为以浦口火车站为代表的民国文化和铁路文化。由此我们在设计中创新性地通过将浦口火车站遗址及沿线铁路区域打造为以铁路文化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街,并与江边的滨水列出商业带和半包围的铁路文化主体社区结合,共同构成江北新区的铁路文化城市客厅。
课程心得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首次尝试处理较大尺度的场地和复杂的人居与历史环境。通过16周的练习逐渐掌握了对遗址片区改造更新和功能调整、城市商业片区设计、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和交通干线改造等的方式和手法。最终提升我们对中大尺度空间形态的综合把握能力、对城市历史文脉、自然资源等问题的发掘、观察和分析能力和对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塑造和整体形态的设计能力。
本次设计对历史遗址价值的再发掘和再利用以及商业片区的再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场地内部的老旧小区改造更新的关注却稍显不足。
 4 乐学水岸,旧厂新生 
学生:王欣竹、周苑卉
方案简介
金陵船厂片区山水资源优越,但可达性和生态质量都有待提升;历史资源节点丰富,但分布零散,需要梳理整合利用提升质量;南侧拥有大篇居住腹地,缺少文化休闲用地,因此更新设计不仅对自身,更会直接提高改善整个中央门片区的生活质量。
打造立体交通系统和垂直公共空间体系,提升滨江公共资源的公共性;打造生态共生系统,促进城市与山,水生态资源的互动;打造一个全龄段参与、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面向南京市全民全维度学习的试点区域,以此推动发展现代产业发展,实现风貌展示、宜居宜业的功能。
设计主题为乐学水岸,旧厂新生。以“科普+”为兴趣点,设计形成中国现代工业科普区、水文化科普区、船舶工艺科普区、新能源技术科普区、棕地修复露营区、城市农田科普区、长江滨江观光游览区,七大科普主题区块,重点展示南京学习风貌、山水格局、人文资源。保留南部住区、中央北路北延两边的商务区与水厂片区,围绕金陵船厂打造文化展览核心。
特色与创新
将长约4km的场地切分成7大带状科普区,以滨江步行带进行串联,通过营造公共空间核心节点塑造各科普区的异质性与地标性。
考虑设计场地用地紧张,通过 “立体城市”的概念在解决设计中复杂的交通问题。不仅如此,立体城市的打造将更高效利用土地,释放出更多的开发空间打通城市与滨江的联系。

考虑设计场地地处幕府山与长江交界处,将山下目前物流仓储等用地改造为滨江公园,织补山水关系。

课程心得
通过分段式设计结构化解了设计场地过长的问题。了解了保护建筑需要通过植入新功能并根据功能改造空间从而实现老建筑的活化。
科普主题要求了活动的流线化,而设计中并未注意线性结构的重点设计,流线缺乏考虑。科普主题要求周边空间宜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开敞空间较为丰富多样,但金陵船厂片区附近的办公区开发强度较高,形态也并未对滨江条件作出处理。对立体城市的概念并未作出较深入的设计。
城市设计作为调节规划管控与建筑设计的关键,需要关注开敞空间设计,突出主要设计的空间意象,整体控制设计风貌。

 5 文博焕旧厂 潮玩创新滨 
学生:陈书扬、黄曼
方案简介
此次的设计场地位于南京主城西北,是《南京魅力滨江2035》规划中的重要地段之一。追溯场地历史,金陵船厂搬迁至此以来,船厂和江岸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关系变迁,从船厂的占据封闭到工业码头进驻后的逐渐利用,工厂逐渐搬迁导致部分封闭部分开放破碎局面。岛如今面临金陵船厂2023年的整体撤出,船厂将迎来旧厂焕活的新阶段,江岸也将借此进行新滨打造。结合上位规划中的场地属性、《魅力滨江2035》几处现有城市重要节点的功能设置,考虑片区内文体设施的缺失及城市现存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情况,提取场地发展属性中金陵船厂、大江风情、城市客厅三大要素,将场地定位为“以金陵船厂为文化主题的城市级特色体育中心”。提出“文博焕旧厂 潮玩创新滨”的方案主题,借厂房改造进行文化传承,景观营造达成潮玩体验,体验式工业遗产保护和特色体育活力滨江水岸作为两大特点,打造特色文体核心、体育生态走廊、健康活力社区、文化商务中心。

特色与创新
以“船帆”为原型的“金陵之眼”地标打造,连接“江、城、山”,串联厂区焕活与滨江创新。金陵之眼+船厂轴线形成厂区焕活的文化符号,金陵之眼+乐活步道形成滨江创新的岸线节点,提供观景、展演等结合特色体育运动与滨江观光的多项服务,成为新活力滨江岸线的城市地标。在场景实现上,厂区焕活以“船厂记忆”等工业记忆为文化主题,以“金陵船厂”等工业资源为利用改造对象,发展文化体验、特色体育等新业态;潮玩创新滨结合场地记忆进行滨江创新,打造多层次,多功能,多效利用复合滨江水岸的四大区段。
课程心得
通过此次设计课程,我们学习了解了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锻炼了对复杂城市环境的分析能力和对城市功能的策划能力,初步尝试了对场地土地利用、公共设施、绿地广场、综合交通等城市系统的建构。

但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对场地位于幕府山下这一特殊生态环境的考虑不够充分,缺少开发容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预测,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仍需要培养对城市重要发展要素的敏感性,加强定量计算应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学习。

4. 201工作室教学团队:
孙世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教授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类和城市更新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更新、城市设计、城市交通与空间发展。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次,主编和参编教材4部。指导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团队奖2次,指导学生在全国城市规划本科作业评优中获奖十余次。
马晓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与交通规划、城市建模与仿真、智慧城市大数据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信息来源:城市规划系党支部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