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园林空间的当代转译》工作坊展览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2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767


01 工作坊简介

书写园林:分解与编织

简介:园林的世界既包含了对自然的哲思,也容纳了日常的生活世界。在这二种向度之间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均被吸附在园林之中。那么这些内容之间的连接是否存在着一种潜在结构?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的“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也许可以回答这一疑问。

本次工作坊将计成所提到的“体”理解为一种具有开放性,调节性的结构系统,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去验证这一猜想。首先通过对园林的繁复现象进行分解与剥离,从而获得一系列具有某种意趣的抽象语言形式片断,然后对这些系列性的片断进行重新组合,最终尽可能的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世界。

需要补充的是,在拆解与重组的过程中,同时也将理解与尝试“因”与“借”的各种手段。

最终成果要求:在前期对园林的一系列分解所获得的形式片断列表中,选择若干片断在40m*90m和60m*60m的两块场地中进行组合,组合过程中需考虑加入一定的使用功能。

成果表达:平、立、剖(比例不限)及表达理念的相关图纸(尺幅A0)与模型。

学术支持:邬烈炎、蒋 杰、周 庆

指导教师:冯志东

课程周期:10周

学生人数:16人

展览时间:2023/04/03—2023/04/07

展览地点:设计学院一楼展厅


 

02 系列讲座
 

第一讲:

手上园林·肩舆园林·屋下园林·天外园林   

王欣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乌有园》主编,造园建筑主持建筑师。


第二讲:

人巧与天然:晚明江南园林假山的两种营造及其审美 

顾凯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古建园林技术》期刊编委、《风景园林》期刊特约编辑。


第三讲:

因借之道 

王宝珍

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因园工坊主持建筑师。


第四讲:

宅院与庭园

朱雷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系系主任

讲座系列海报设计:钱雯雯、吴桐


 

03 课程及展览现场
 

 

 

 

 

 


 

04 学生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阡陌园》

程虹

 

社区活动中心的设计融合并发散了从园林中提取的片墙语言,通过片墙斜向交错形成动势,同时结合竖向的建筑体块,通过高差的墙体、门洞与建筑体块营造虚实相生的空间感,主动线灵感源自《龙眠山庄图》中的璎珞岩,通过高低错落的墙体和模数门洞语言实现视线渗透和遮挡。实验线性的条件和功能零件的组合,创造自由多元的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似实又虚》

邓草萌

 

虚与实在园林与绘画中都具有营造空间的作用。在《关山秋霁图》中,流水、屋舍、山体以及人物的出现,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提供给观画者进入游的状态。将山体和流水进行元素分析,并且用路径进行串联,得到一种方块的视觉感受。

通过分析留园内部的游览路径与看景等元素,在尝试着建立园林与图画之间的关联性的同时,发现了留园空间的网格秩序。这种秩序感也与《关山秋霁图》中通过分析山体、路径、流水来划分体块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片园》

丁雪菲

《片园》是以耦园为原型,从中提取山石、云墙及周围园林建筑三者的关系,在建筑中进行重组,用现代的行居方式,再现园林中游、观、停的体验。《游石》是将《龙眠山庄图》根据水格、树挡、云遮、桥连四种组接方式进行切片分析,再在立体空间上进行重组,所有的空间都被可游的道路连通,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洞”既是内观外的处所,也是外窥内的窗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洞川》

晋雨晴

作品《洞川》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外形折回,形态仿若“川”字,交错曲折,半包围的空间中充分敞开,广阔开放的平台适合各类人群活动,提供了丰富综合的公共活动空间。

建筑共三层:一层为广阔的活动广场,设有游览路径,和植被花坛;二层为半包围活动大厅,三层是核心功能区域。整体空间可提供文化艺术展览、餐饮、休闲聚会等综合服务。建筑周围绿影环绕,建筑与生态融为一体,在其中活动、游走仿佛置身峡谷山川。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送春目》

匡梓莲

整个建筑体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苏州园林——环秀山庄。以捕秋山房“捕秋”的意象进行转译,整个咖啡馆的亮点就在于最后方的长条形建筑体,我将这个大建筑体比作相机的取景器,人们进入这个空间便可以看到建筑全貌,在不同层会有不同的身体感受与体验。

在长条形建筑体对面最高的建筑体是通道间,两通道相连形成一个平台,可以与观景台形成一个对望关系。整个咖啡馆依照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象进行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泽道》

陆曦

 

通过水上通道建立联系,组织关于水面通道和半开放式室内空间的结合体,希望既能体现山林意趣、山石遮掩的关系,又能表现水体的美丽景色。在关于网师园的自主翻译中翻译出关于连廊和水面的联系交错以及道路交叉的通道,连廊是建筑体中线的部分。如果把主体建筑称作面,那连廊等通道就是线,帮助整个建筑成为一个体系。

本作品围绕水体,仿照射鸭廊、竹外一支轩那样与水交互的结构和借景来表现“泽道”水上水中水边通道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水园》

彭燕

 

“水园”来源于《浮生六记·浪游记》中“近山见一山洞,上有片石横裂欲堕,即从其下荡舟入。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这段话,作品主入口模拟“大假山”的曲折蜿蜒,参考了拙政园中远香堂南面曲折的假山路径,经过一系列弯绕起伏最终到达住宅内部,过程中对庭院一览无余。

整体建筑布局的借鉴来自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中描绘的临水悬空的、架在山侧及山顶的房屋都在设计中体现,与曲墙的紧密结合表达了自然的流线感及现代建筑固有的秩序感。作为三代共住的住宅,考虑到不同年龄层的身体条件以及日常需求进行了不同的空间设计安排,房屋之间彼此独立又相连,给人以曲径通幽的感受,打造可观可居可游的生活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廊屋》

钱伊凝

 

"廊基未立,地局先留,或余屋之前后,渐通林许。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员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园冶》——廊房基

中国古典园林,对廊的运用表现得非常突出。正因为有了廊,静态的园林才能显现出动态之美。宋代张公库《宫词》中写到“人闲相约寻芳去,春困不禁千步廊。”,白居易《池畔二首》,开篇即有“结构池西廊,梳理东树”,这些诗词描述展现了廊这种精妙的构筑形式在古代环境塑造中的独特地位。

现将苏州园林环秀山庄大假山的路径进行分析转译,该艺术家工作室分为家庭居住区与工作区两个部分,并通过多条路径通往这两个区域,内部空间包含茶室、书房、厨房、客厅、休息区、会客区、展览区、工作区、卧室、长廊等多个功能区域。以“廊”元素贯穿整个建筑空间,展现园林营造的设计之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回环的梦境》

石星雨

环秀山庄大假山和荆溪湿翠图是主要的思路来源,主要参考的方面是假山中石块与石块的虚实对比和穿插,以及侧边和内里、邻水和高架的不同路径之间的呼应关系。另一方面借鉴了荆溪湿翠图中由近入远层层递进的路径,并将其应用在建筑之中。

在荆溪湿翠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前景中,有两条较为明显的动线。一条来自于桥梁,一条来源于水流。两条路径的穿插交错奠定了我设计的主要想法:回环交错。在不同层次建筑中,用多种多样的流线路径将平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回环,并将其应用于整体建筑结构内部的二到三层之间的连接。

在假山侧边,临水的地方有几条小径,作为行路和观光的重要路径,可以也用建筑体中,在兼顾通行的情况下全面镂空,可以明确的作为不同平台之间的有效连接,四通八达。进入景色的曲折路径也是这个建筑体的入口想法来源,曲折增加的路径的趣味性。建筑入口也有同样的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房廊的呼吸》

石祖乐

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实际线索来源于网师园中东北角的“廊”,网师园东北一带以轩、廊、高楼的建筑为主景,山石花木为配,四面的勾连与景面的倾斜,景象丰富,活动中心布局是很规整的合院式,活动中心的整体造型灵感来源于网师园的整体布局,在主入口与次入口的设计灵感上也与园林的造景息息相关。活动中心通道繁多,在开窗设计与通道设置中给游客以一种曲径通幽,连环往复,视角多变的体验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回廊》

王漪宁

作品根据网师园内的廊道进行转译,园内的廊道总体呈回字形,回廊的作用在于创设一处相对独立的空间,游人沿着回廊漫步,若在平地上可以从不同位置,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观赏这个空间内部的建筑物和庭院山石花木之景。

我通过回廊建筑的空间构造开放通透,可遮蔽又可观景,可游乐又可驻留,串联起众多景点空间的同时又兼具空间分割功能,使空间具有丰富变化,使来民宿居住的游客可以活动情趣和意境倍增。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褶皱》

魏楚涵

 

对于《万壑松风图》的转译概念来源于图画中(正面视角)平远的二维视角深入,通过进入画面背后的三维空间而扩展成为实体空间。其中这幅图画之中最主要的元素便是“沟壑”,将其错综复杂的结构理解为“被隐藏起来的‘空间’”。以一个纵向的“空间”为主要概念来源,再经过层层折叠、拉扯之后,从而体现“被隐藏的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樨由景生》

夏可昕

樨由景生,满庭桂花,在艺术家工作室初期的设计中,将网师园的路径转译作为重要的提取点,将网师园的连廊作为工作室的立面灵感设计来源,曲折的楼梯坡道源于网师园的假山,在艺术工作室的水池边种满了桂花与网师园中的流水、绿植相呼应也与题目中的“樨”相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禧丛生》

余浩任

禧丛生以“层次”“惊喜”两个主题为设计核心,摒除一般民宿建筑的直白,加以鼓励探索的表达。“从生”的不仅是遇见绿意之“喜”,更是人们探索之“喜”。随之带来的是人们感觉器官的“解冻”,是创造力的涌现。通过简单的操作(斜抬、挤出、镶嵌)来操纵平面,作为生成可建造表面的过程,也为理解隐含的体量提供了逻辑。这些表面操作表明,空间设计是一个活跃的反馈循环之间的二维平面和三维体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合纵连横》

朱倩

本次设计灵感源于对园林中假山的转译,天然的假山孔洞以及假山之间形成的空间都是此次转译建筑空间的出发点;将假山中的曲折、层叠、遮掩的石块形体用大小高低不一的空间体块及墙体开孔去转译、联系,以表达建筑空间所能展现出的“平远、深远、高远”。例如视线的横向表达深远,而从前向后是在做窥探的身体动作,人能通过不同类型、大小、高低的开孔去探索,侧面反映了建筑纵深的主次空间关系。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