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研究生展|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5月1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626
本学科研究方向以中国快速变革的经济与社会现实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在产业融合研究,社会创新发展研究以及商业价值创造研究三个维度形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的专业特色和学术地位,以及实际的研究作用和价值。推动设计批评、策展与公共问题、社会机制和城市发展的广泛融合创新,从而创新设计发展的规律、方法和系统。
《庇护所》虚拟展览运用人群、光影、影像和交互装置、沉浸式景观场域等多种媒介,表演、干预和事件等展演方式。眼泪作为一种人类原初、本能的通用语言和联结方式,一同哭泣常被视为在共情中看见他者面容的行为。眼泪也是人类身体自造的最小单位的庇护所。眼泪也贯穿于我们生命始终,从出生时啼哭,亲历生命转折等拐点时哭泣,到婚礼时喜极而泣,再到葬礼时悲泣,以此梳理策展线索从场域气氛设计到生成事件建构情境。同时本次展览主要以人群裹挟、流动、聚散和区隔作为空间叙事线索,《庇护所》企图以构建“落泪仪式”的方式构建起庇护所,哭泣、流泪作为个体重返平静的群体仪式,以哭泣、流泪弥合疏离,主张自我关怀到集体关怀再到相互依存。《庇护所》尝试借助于物质性的身体劳动即哭泣和流泪,以行动建造一段属于自己与社会介入的话语关系,使我们从思想回到身体,回归生命内在联系的生存状态和相互依存的生存方式。
王雅琳同学避开现有策展模式研究和实践聚焦于“以知识和信息生产为中心”主导,以学术关键词为核心,梳理历史脉络的均质化机构中心主义视角。尝试将视野越过常规知识生产视角投向具身视野,对现行策展模式形成些许补充和策应。基于本硕前期研究思考和实践积累,经由具身视野,从感知、行动到联结多层次、深逻辑逐层深耕的“参与式策展”模式,以此对强调价值判断的学术型策展模式形成补充和策应,寻求另类策展模式响应社会需求。通过参与式身体实践具身习得所在社会语境中的生命内在联结的生存状态和相互依存的生存方式。主张自我关怀到集体关怀再到相互依存。在仍旧充满疏离与割据、分裂与异化的世界上,也许正是脆弱不安的赤裸生命和脆弱特质的人类肉身驱使我们意识到需要承担对他者的伦理责任。看见他者的面容,以参与弥合个体社会化边界。
——宋协伟教授
可持续设计旨在通过巧妙的敏感设计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该项目是为当代的几个以可持续为设计主旨的艺术家打造的一个可持续生态空间展览,展览探讨了设计如何重新思考我们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浪费时代揭露了我们的“索取、制造和浪费”经济,它已经造成了环境危机。参展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媒介来阐释生态和人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将可持续理念纳入纤维艺术创作,与植物合作创造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也对全球气候危机作出隐隐回应。它揭示了有远见的设计师们正在将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并开发新材料和系统以减少废物及其对我们生态环境的影响。
陈品彤同学是基于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选题,特别是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将哲学层面的观念用于策展专业的具体实践,并细致的观察和发现当下策展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策展是一种文明社会的文化活动,但是大量的策展却在浪费着人类的宝贵资源,与策展内容所宣扬的东西背道而驰。作者将硕士期间所积累的系统专业知识,讨论展览的材料的生态学意义,进而主动进行了材料应用实践的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
——宋协伟教授
作品源于一块从溪边捡到的工业石块。石块从城市建筑回到自然,又几经辗转来到美术馆。作者认为,以痕迹与石头所代表的“物”,在向我们陈述事实或者叙述故事。我们处于一个混杂而流动的世界中,展览希望让日常物可见,让流动可见,让我们在关注世界的同时,回归到具体的观察。
何婉莹同学在学习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品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在有限的空间内结合了宏大的叙事与细微的观察。在毕业作品中可以看出她长期的实践与思考,对跨学科、跨文化知识基础的把握。希望她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也可以保持这样的坚持与热诚,创造出更多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作品。
——宋协伟教授
欧帕兹影像修复事务所的修复方法是通过邮寄专用录音磁带,由客户亲自录制。录制内容需要以关键词形式口述胶卷底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穿着、动作、环境等信息。录制完成后寄回欧帕兹修复。最终修复的底片将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呈现。欧帕兹事务所的修复技术至今仍然未解,有人猜测是手绘,有人猜测是拼贴,还有人猜测是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技术。
2022年,策展人于北京某旧货市场发现了欧帕兹修复事务所的内部已修复底片资料。全部资料经过整理和再设计后统一进行展出。
《欧帕兹2023》是一次大胆、创新的策展实践。该作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巧妙有机的熔铸在一起,同时也很好地衔接了非物质展览中的观众与策展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孙溥键同学作为作品中的策展人本身,在非物质策展的媒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其作品呈现出前瞻性和艺术性。该毕业作品设计有效地补全了其毕业论文中对非物质策展媒介的探讨和研究问题;同时还结合了当下有关于人工智能领域对伦理问题的讨论,能够引发观众对人工智能与自身关系的思考与探寻,具有深刻性和跨界性。该设计作品还关注到了观者对于自身价值与时代关系的思索,其社会价值显而易见。
孙溥键同学的毕业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美院研究生的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专业素养,更展现出了策展人的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希望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策展领域不断探索精进,成为优秀卓越的策展人。
——宋协伟教授
逻各斯(logos)源自希腊语“词语”一词,经过解构主义的解读,扩展成为某种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一方的统称。在符号圈体系中,逻各斯及其统辖下的概念占据统治地位,处于中心位置,而与之相对的感受、现象、自然、动物、女性等则成为“他者”。其中气候和生态问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而更深的哲学根源则在于逻各斯中心主义。气候小说作为人类世生态批评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促进人们认清了人类世现实,体验人类世困境,塑造人类世思维和新的人类世价值观。本次展览以去人类中心主义为议题,结合气候小说的内容生成性和文学批判性,探讨未来弹性策展模式的生成性表达方式。
《逻各斯之外》以去人类中心主义为选题,在策展过程中能够结合文学作品的想象性,文学想象与艺术作品共同构成了人类世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刘栗同学将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知识和线下策展实践与毕业作品紧密结合,展览框架层次清晰,并在作品中根据当代展览面临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探索未来策展新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宋协伟教授
所以,在研究生层面继续这个方向的研究和招生,不但有助于中央美术学院健全设计学科的学术体系,有助于保持和发扬学校在这一学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对于全国的设计史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尝试通过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将汽车设计和汽车社会相钩连,研究内容的三个面向恰合苏珊·皮尔斯的物质文化研究模型中的“物质、符号、意义”三段论;此外,本文也采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结合传统思想史和知识考古学的两类工具,做汽车设计的物质层面分析之外的话语实践研究,透视在设计之后生成的汽车社会心理和文化侧面。
于明慧的论文通过挖掘新中国汽车设计的政治语境、社会话语与视觉再现史料,将新中国汽车设计纳入到了一个更为宽阔的设计文化研究视野中。文章认为,新中国的汽车设计经历了由“速度政治”向“视觉政治”再向“空间政治”的三次转向。她的研究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新中国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周博教授
全球范围内,企业形象的概念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沃利·奥林斯在这个领域无疑是个关键人物。关于他的研究无论是对设计理论,还是对复杂语境中的企业品牌实践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张奕晨的研究以个案切入,将其关于企业形象和品牌设计的话语和思想置入设计史的语境进行讨论,帮助我们更好的厘清了相关领域的来龙去脉。
——周博教授
杨洁同学的毕业论文《模式、器型、空间:中国革命与历史博物馆的公共展示机制研究(1959-2003)》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中国革命与历史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借助不同国家文化模式的类型对比,探讨“革历博”公共文化身份的展示逻辑,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生产方式、城市空间院落结构分析,初步搭建了中国革命与历史博物馆“三位一体”公共展示机制。论文的研究结构清晰,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于探索设计学如何艺术学、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综合交叉,有一定启示性。
——韩涛教授
基于个人生命感知课程的实践数据,甜剂从视、听、嗅、味、触觉全方面调动着人类动能,同时对于“糖”的记忆联想通常与多巴胺紧密相接,是生命对于“愉悦”的感知偏爱。由糖的形态离散重组,炙热、碎裂、黏腻、无限次数的黏合、复原完好如初,最终形成糖的新形态。从功能物转变为叙事物,视角的转变也示意感官的扩张会带来更愉悦的经验、知觉更新。
结合课程实践应用及前人经验,就发展阶段的儿童而言,用切实的身体与人造物、与自然的交流,是极具精神意义的感知体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道出人的本性,道与教的关系。在感官体验、教育渠道众多的今天,在儿童感知力发展的阶段,应当引导儿童探知自我、探索万物。因此,摸索可应用的教育渠道,夯实感知的基因池,构建丰盛饱满的生命场。
该学生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研究方向学习期间,一直关注少儿教育领域,把视线落在艺术设计、美术美育对青少年心灵呵护与人格培育的研究上。将自身一路走来被教育的经历,结合论文命题及在中小学教授课程的实习体验,以“感知经验糅合重塑”为题,以视觉设计结合立体“雕塑”的形式,在思维上采取以大见小的方式,尝试将一个始终在教育领域中的大命题直观而温情地呈现给青少年,并以此设计成自己面对青少年的艺术设计的教学案例。
——强勇教授
赫伊津哈给游戏下这样的定义:“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活动,游戏呈现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接受的规则,没有时势的必需和物质的功利。游戏的情绪是欢天喜地、热情高涨的,随情景而定,或神圣,或喜庆。”人类天生是“游戏之人”,“游戏的本能”有助于知识的获取。
根据游戏工委发布的《游戏产业舆情生态报告》可知,游戏早已摆脱娱乐产品的单一属性,游戏化理念介入高等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模式,强调学生动机重启、构建多维思维,利于教学方式开放优化。保持“玩家”的心态,“游戏”、“艺术”、“教育”贯穿生命历程始终,不断突破旧秩序规则…
什么是游戏?人们为什么爱玩游戏?游戏决不是偶尔的间歇,决不是处在历史文化边缘的活动。游戏中可以感受快乐,可以善良、勇敢的实现生命的信仰;继而超越、忘却单调乏味、平凡的现实生活。艺术的创造、学习的过程、社会的运转,甚至人的生命历程都视作游戏过程,游戏既是具象亦可留存于精神层面。
聪聪的毕业设计以游戏和高等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为研究领域,以央美设计学院7号空间为设计场域,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具体的游戏化流程,突破授课规则与课程边界,提供了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教育的新维度。在未来社会对于人才需求极速加剧与变化的当下,游戏的介入无疑具备强大的未来潜力。
——张欣荣教授
该学生是云南的白族,其本人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研究方向学习期间,将重点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上。作品以其家乡“白族石宝山歌会节”为蓝本,将围绕此节日的当地乡土地理、风俗人情的视觉系统设计作为当地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课程的一个教学案例。该作品把与节日相关的图像、语言再整合,特别在白语发音与汉字语意表达及图示呈现上做了尝试,试图以不同以往的民族地区职业美术教育的方式,体现自己对设计与乡情的感受。
——强勇教授
“见感知来——探索视觉思维的轨迹”是基于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而形成的设计作品,通过该理论中的直接知觉能力与意象能力,探索视觉思维中“感知”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轨迹。
视觉思维复合型架构是探索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动机、方法、模式、价值四个关键节点进行可视化,明晰视觉图像“感知”的信息密度、历史跨度、思维深度。
基于理论模型的创新拓展是探索专业基础课程的革新方法,以《视觉语法》与《什么是艺术》为灵感来源,借用“圆”的演变“感知”视觉思维的深化和拓展。
基于理论模型的实践应用是探索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路径,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专业基础课程中,本科一年级同学作为实验群体。在收集实践数据、访谈问卷以及课程创作的基础上,研判并剖析视觉思维中直接知觉能力与意象能力的具体性问题,力图更精准地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全方位突出学生从感知到意象表达结合的创造性表现,从而为培育艺术设计综合型人才的视觉素养奠定基础。
邹赟的《见感知来》用科学的态度、理性的分析、哲学美学的思考、档案学的组织方法,构建了视觉思维中“感知”在基础教学课程中的演变轨迹。以”圆“作为视觉思维信息原点,通过对动机、方法、模式、价值四个关键节点进行可视化,创新地提出视觉思维复合型架构的设想,让理论的思考留存于视觉化的呈现,为精准的基础教学提供了可循的实践依据。
探索感知是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研究路径,是揭开视觉思维迷雾的愿景,是循心而至的有效手段,是洞悉一个开悟世界的永恒规律。
——张欣荣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