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研究生展| 社会创新设计研究、智慧型城市设计研究、未来生活方式研究、交通工具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5月1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3578
2023年我根据已有的活动经验,搭建了一个解决方案复制平台:innhodesignforeldly.com 。从时代与政策背景、老年群体分析、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商业模式五个方面,让任何对高龄者连结设计感兴趣的人们都能使用这套工具并复制实践。
在艺术疗愈活动中,银河美育邀请参与活动的高龄者画出自己珍视的东西,通过与他人分享物品与自己的故事,给情绪一个抒发的渠道,帮助高龄者更好的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提高个体认同、寻找生活的意义,达到自我实现与超越。
我根据老年人创作的作品,衍生出一套视觉形象,展现高龄者充满想象力的精神世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让高龄群体与其他群体产生对话,转变社会对高龄群体的刻板印象。
臧知非同学关注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切中社会痛点,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利用设计方法和社会创新工具对高龄者社会连结感的改善与提升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创造空间、连接发生、行动互联等设计策略,并通过银河美育项目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尝试和验证。希望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可以继续保持敏锐的观察与独立的思考,迎接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宋协伟教授
走走植是一种分布式社区花园网络,由许多会行走的在地植物组成,它们在城市中的各处短暂停留、生长,尝试用自己的植愈能量抚慰都市人的心。欢迎常来这里坐坐,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在阳光下呼吸它们散发的氧气;参与走走植领养活动,将这一抹生机带到教室、办公室、阳台或是客厅;加入中央美术学院走走植社群,与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在这里的朋友一起探索属于我们的生态生活圈,建立人与人、人与街区的更多链接,共同创造属于都市的可持续生活。
高冶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且有着坚定的执行力!这一点希望能继续保持。同时,也希望你在未来的创业实践中时刻保持自我批判力,时而勇敢前行,时而跳出自己的“甜甜圈”,不断挑战自己,多看看不同。我相信你未来前途无量!
——周子书副教授
李可昕是一位专注且善于深究的观察者与研究者,她通常能抓住一个能与她产生共情的点,进而展开系统性的探索。希望她在未来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能继续持之以恒,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切实的用设计实践给他们带来哪怕是一点点小的改变。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周子书副教授
互助社区是为社会本身而存在的,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性,因此可以超越慈善带来的意义,它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个强大愿景。在这个社区中,人们是由同理心、协作和参与式民主连接起来的集体,而在线虚拟社区提供了一个超地方性的机会建立这些网络。它同样是一种社会疏导形式,恢复人们之间的联系程度,使人即使经历过网暴创伤这种极端孤立的时刻,也能在同伴对话和同质利益的良好影响下,获得民主的支持从而满足治愈需求。
王若琪同学毕设创新的来源是社会的共识,首先诊断识别出网暴创伤是一个现阶段还无法解决的问题,一种社会群体的不公正情绪,通过命题掌握设计方法,研究试验性行动支持以巩固可持续发展,考虑案例的扩散创新和变革战略,最终呈现为一个综合的应用程序。既能满足简化取证这种现实层面的需求,也将创伤知情干预的积极复苏战略理念运用得当,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受益且互惠的群体经验本土化案例,促进规模化影响,进而维护长期、集体的利益。
——宋协伟教授
《意向互动软立方》是一种体验式设计实践,通过建立联系,居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创造有趣的回忆,与空间和彼此建立连接。它的组装形式源于中国传统的椎卯结构,由29块橙色的不规则立方体组成,该参与式互动装置可以像玩具一样被任意组合成游戏积木、桌椅板凳或者是可以攀爬提供休憩的空间。同时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日常社交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和交往的平台,提高了参与式互动装置的居民共同参与率,鼓励居民从私密的住宅空间走向公共空间,激发社区公共空间活力。
王楠的创作研究针对以往智慧化研究以侧重技术赋能为主导的状况,强调了居民才是智慧社区参与创建的主体和对象。其设计研究尝试展现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进入智慧社区参与式互动实践。她的创作通过以适老化的套件互动装置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运用局部试点投入、逐步影响的方式有效解决以往传统社区更新中公众主体缺失以及社区内部缺乏活力、邻里交流缺少场所等“症结”问题,并尝试用“城市针灸”理论达到激活社区和引导周边环境持续演变的效果。这不仅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研究价值,还印证了理论的社区参与式设计之可行性,使参与式社区更新方式成为一种智慧城市发展的新思路。人作为主体,构建在社区、城市中的生活需求与发展态势。这是这次设计研究的内在价值。
——靳军教授
对于人类本身的进化系统而言,食物本身一直被视为提供营养元素的物质存在形式,它作为基本“营养剂”的同时也应该存有更深层次的生存和进化的价值与意义。此作品将自我定义为“视觉造物主”的身份尝试从食物构成体系入手进行视觉处理,并将游戏化的机制作为食物组合的运行规则,最后尝试组成虚构的未来,具有一定的自我思考价值。
——王子源教授
语言的内部分类正是由手的目的性行为创造的,手是人类唯一本能的语言与通用语。手不单只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而是对那些应该被抓取并传达的思想的表达与延续。人在面对不同的媒介时的操作行为是不同的,对应着的是不同的语言体系:早期人们通过其行为与自然世界进行交流,设计是人的延伸,从是手的延伸开始;到了人机交互时代人们开始使用手的敲击动作交流。手指与键盘、鼠标、触控板等媒介之间的运动节奏便是这个时代下新的手势语言体系,但这看起来是人在操控设备的同时,我们也在被其规训。所以在未来生活中,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回归最自然的方式来“重建体验世界”呢?
自早期文明伊始,人类就利用自然界物体充作工具以增补手的能力。可以说是手、其他官能及大脑三方协调, 共同构成了人类日趋强大的支配世界的能力。手势作为一种身体语言,已然成为自然交互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申晴的作品《动势场》借助信息捕捉技术实现了对手势体验的开放性探索,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未来生活”设计语境的态度和思考,提示着人的自身原点和人机融合的新时代。
——王子源教授
后疫情时代,如何缓减“情绪超载”获得健康安宁成为普遍的民生需求。城市公共空间是生态与生活高度契合的地方,它承载著自然与文化的四季交融,精神与情感的五觉体验。
作品探讨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模式,通过艺术设计策略,将多样态的疗愈场域置入城市日常生活,探寻城市公共空间向疗愈空间转变的跨学科设计方法,营造有益于身心灵健康的城市新生活方式。
如何利用自然要素和艺术手段营造具有疗愈功效的城市公共空间?俞雪同学举重若轻地对此进行了学术研究和设计创作。她将若干关乎健康的自然、生物、科学、艺术因子与设计思维进行多向性组合。在遵循因地、因时和因人三种普遍原则下,开发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空间与艺术疗愈的策略模型以及基于社区场地的情景设计,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系统和细节兼备的方法启示。
——李玉峰教授
本研究以跨文化和跨学科策略,在研读汤因比著作《历史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以文明生活与生活文明为线索的系列问题,我利用社会调查、思想随笔、思维设计、影像编制以及书籍创作等多种手段,尝试多维度探讨文明观下未来生活方式的策略思考。
对我而言,这无疑是一条漫长且困难的道路,需要更扎实的理论功力与务实的社会实践,以及更多有识之士的帮助,希望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开始。
文明是见证人类演化的重要概念之一。郑昊同学带着朴素且执着的好奇心,通过对《历史研究》的专注研读,展开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生活、生态和生存、文化、文学和文明和等概念逻辑的颇有深度和广度的独立思考,并以学术问题、纪实摄影、文献随笔、观念影像、艺术书籍等丰富形式,用心体察、记录和呈现了东西方经典文明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文明万象,以此为契机思考如何建立未来文明生活方式的创新概念和观念。
——李玉峰教授
本作品与全盲程序员及视障出行导师等残健融合的成员合作,依据视障人士出行需求,设计辅助盲杖使用的振感交互可穿戴原型。希望以此提高视障对空间路径的预判性与方向性,以独立出行促进其各项方面的独立 。
视障人士往往背负着社会刻板印象,被认为属于弱势群体而需要被帮扶,常被误以为无法使用手机与电脑也没有这类需要、与高新技术脱轨等,然而他们并非本应处于受助者的位置。本作品过程在非视觉的参与式设计方法下,赋予视障用户设计参与权与决策权。
林如茵关注到视障出行以及相关设计中残障话语权缺失的问题。《未见之见》通过残障融合的设计方式,为视障用户提供非视觉的、与物理世界沟通的工具,力求无障碍在设计过程中的即可实现,产出了触觉交互的出行辅助可穿戴原型设计。她希望以此为切入点促进视障人士的独立出行与生活方式的相对自主,以探讨无障碍设计中的技术陷阱规避和融合认知问题。
——王子源教授
对瞬间变化的捕捉,通过频闪运动中静止图像的连续排列来呈示,感受散步过程中“我”作为视觉主体的运动——此间经历的视觉记忆,不断以一种立体的形态生长。从眼前的、切近的信息开始,勾勒出这个世界的模样。
马小萌同学借助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打磨出的具有一定辨识度的个人风格,将基于频闪运动的艺术设计创作方法与对生活方式的理解重新进行了整合,通过强调形象的相似性和变化的连续性,以捕捉生活中视觉信息所形成的活动起来的知觉整体,静态动作随次序外延的同时指向一种“动力式”所造就的身心绵延。毕业作品可以看做她创作语言的延续,展现出其观念上的深度与观察上的敏锐度。
——王子源教授
杨佳煜的毕业设计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海岛型旅游出行进行的“层级式”创新设计研究。该设计方案延展了她在论文中对于出行的定义升维——提出了出行场景流作为实践平台,将三维的出行场景与二维的出行理念持续交互切换,总结归纳于复合化的“点、线、面”多元系统之中,全方位的诠释了长山群岛旅游出行中的业态场景,构建了全新的出行设计策略。“登岛计划Landing Islands”的设计呈现,有力的佐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出行设计策略的具时性与落地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创新设计视角的解决路径,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
——王选政教授
《BAIC C-SPACE》是通过探索全新技术语境下的汽车设计方法来开展的研究实践,随着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汽车设计模式将从标准化、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发展趋势。当下的汽车研发流程中,由于对于材料属性功能的技术性限制壁垒,导致设计与制造之间存在信息断层,无法明确聚焦未来的汽车设计发展趋势。朱勇豪同学针对未来汽车设计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与 4D 打印技术的汽车全生命周期设计及制造智能化生态链概念,从材料研究的视角,对汽车设计方法的研究和未来出行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具有实验性意义的实践。
——王选政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