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3届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作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3年5月26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953
两项实题项目分别是良渚遗址暖村的保护性开发项目与崇贤鸭兰村运河沿线生态岛规划设计项目,都具有典型性研究意义。良渚遗址暖村保护性开发项目,主要研究文化遗址的地域性保护开发,极具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乡村版未来社区建设的实践意义,同时蕴涵着共同富裕目标下新村民公社的共建与共享;崇贤鸭兰村运河沿线生态岛项目,主要研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红色文化传承以及运河文化金名牌文旅发展。
本届毕设教学在历年“真题实做”教学积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突出课程思政全过程贯穿指导与“数字+”技术内嵌设计创新。前期做了精心细致的选题论证,包括与村委先期筹划、开发业主对接、原住民诉求反馈、场地数字化测绘建模等。同学和导师全程进行了深入的走访调研,将鲜活的课程思政融入真实的现场教学。围绕良渚遗址暖村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对良渚遗址暖村进行了数字化测绘建模,形成“易测量、可交互、全景式”的数字沙盘,有利于遗址数据保护利用与设计辅助,赋能各小组毕业设计的高效开展。
指导老师:柳骅
作品简介:
暖村坐落于良渚遗址公园的东南隅,随着遗址公园的建设征迁,村落与周边环境关系瓦解,社会结构也在消散。设计立足场地现状问题和新发展需求,通过可生长的空间组织、多功能的空间单元、多维度的连接机会和弹性化的共建共享四大策略,重塑场所精神和场地价值,营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生态村落样本 。
指导老师:王淑华
作品简介:
乡村似乎渐渐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默默沉睡。我们的作品挖掘鸭兰村沉睡的缘由,融入Daniel-Krane概念模型,从心理生理两个角度以农田、红色、非遗、邻里、滨水五个空间唤醒鸭兰。设计通过空间改造增强鸭兰的乡村特色形象,增强村民的乡村凝聚力和场地认同感,增强游客的可玩性、可知性、可游性,最终让乡土情怀在我们的记忆中不断延续。
指导老师:赵秀敏
作品简介:
暖村位于良渚遗址核心区,是以人文生态耕读为基本定位的新型村落,主打休闲、陪伴、成长。本项目以村落整体定位为依托,以自然疗愈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基地田园环境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通过天然的风景、人文的沉淀、和谐的植物以及地方的风格,构建具有疗愈功效的场景,实现“自然疗愈”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满足“后疫情时代”人们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需求,打造一个舒适的自然疗愈目的地。
指导老师:王丽云
作品简介: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尊重在地文化,以“共生”为理念,对杭州市鸭兰村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本项目主要设计了博物馆、文创码头、共生乐园、野营基地等场景,从文化感知的视角,运用叙事性设计手法,将鸭兰村的运河、红色、非遗文化融入设计,构建一个蕴含传统和合思想的乡村文化体验空间,打造共观、共戏、共悟三条主题景观游线,旨在表达人类与自然、教育与娱乐、现代与传统共生的主题。
指导老师:温从儒
作品简介:
本案为杭州良渚遗址公园的暖村改造设计方案,采用数字化手段对场地进行地物数字孪生,再通过GIS、AI等分析体块数据及交互行为进行精确的参数化设计。设计方案中保留地域特色、优化建筑和景观区域,聚焦于营造意境感受、实际空间体验、人与环境和建筑的互动氛围,为村落居民和体验者创造自然幽静、多层次化的室内外互动空间,塑造一个舒适、宜居、人性化的新型村落。
指导老师:张庆
作品介绍:
本设计提取“暖村”中的“暖”(WARM)为主题,延伸为唤醒(Wake up)、联系(Associate)、接纳(Recept)、使发展(Move along)四个核心概念,采用情境化设计手法,打造乡村客厅、滨水公园、寓乐农田三大乡村社区特色场景。设计通过激发多元情感体验,构建满足客观功能性要求与主观情感性需求于一体的乡村公共空间体系,营造安全感、归属感且促进交流的乡村“暖”生活。
指导老师:丁少平
作品简介:
现代城市生活的持续“内卷”与快速演绎,导致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失去了“内心的自我”。本方案以“环境+内心”为空间叙事线索,以“千亩墩”这一次生空间为环境剧本演绎的主导“推手”,通过电影“蒙太奇”的拼接方式来阐述运河孤岛的岁月往事,希望体验者透过环境的诉说,找回属于内心和乡土的“真我”。听岛演的故事,做人生的导演。
指导老师:陶伦
作品简介:
依据良渚遗址总体保护性开发与暖村全民社区的建设自觉,注重保护发展、良性开发、公社自建的平衡,统一三者相协调的一种人地关系和人居状态,定位为“商业+文化+居住”的新型全民社区。对遗存建筑的空间关系进行呼应和结合,产生连接各部分的廊道交通与围合院落。居住空间通过多种套型的组合搭配,以满足不同人群使用需求,打造一种全新的多元情景社区。
指导老师:朱丽平
作品简介:
依托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基于中华传统耕读文化,打造主题特色空间。设计选址杭州良渚暖村17#、18#、19#三栋相邻民居建筑,将其各层联通,分别布局农耕文化体验馆、禅茶馆、耕读民宿等三种业态。新旧融合碰撞,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发展,实现延续耕读文化、焕发乡村活力愿景。
指导老师:王淑华
作品简介:
以“生生不息·星火延续”为主题,借用叙事的手法,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以低碳设计为导向,以文化保护为目标,以人与自然互动为亮点。运用设计,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互动交流、观赏休憩为一体的乡村公园。让人们在与自然交流的同时,感受到鸭兰村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
指导老师:吴维凌
作品简介:
本选题意义在于营造与维护一个体现乡村美好生活的生态场域,设计将村庄在空间上分成四个部分,立足于场地现状和居民需求,分别在住、食、游、乐四个方面进行提升,为新村庄赋予多元的功能,加强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庄之间的联系,点亮和滋养当下的生活环境。
●拥有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城乡数字化与空间环境发展研究中心。
●数字与智能化空间设计实验室(省财政专项)、装饰材料与构造、建筑模型等多个设施先进的实验室组成的教学实验平台。
●拥有本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景观设计方向、建筑与室内设计方向)
硕士:(设计学学硕、艺术设计专硕、设计管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设计)
人才培养
传承学校百年商科办学传统,秉持 “艺商融通”学科特色,立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浙江省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发展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艺术审美判断、设计创新思维的互嵌式塑造;突出“项目策划+运营服务”与“创新设计+工程实践”能力的构建。培养能够从事商业设计研发与推动环境设计社会服务,能够在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以及相关建设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创新设计实践、项目策划与管理、专业设计教育工作的高层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
商业空间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环境更新设计、装饰与园林工程、数字化设计技术、数智空间设计研究 、设计项目策划与运营等。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4名,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教师的学科背景与研究方向跨越建筑学、艺术设计学、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等多个相关领域。本专业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4人、100%具有硕士学位。多位教师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注册景观设计师等专业资质。此外,本专业还聘请了清华美院、列宾美院等校知名教授担任专业特聘教授,与专任教师联合组成教学团队。
育人成果
获2021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获校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学生获得国内外专业竞赛与国家级、省级A类学科竞赛奖项共计48项,2020年获“互联网+”国赛铜奖2项、省赛金奖1项、挑战杯省赛银奖1项。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组织考研及留学经验介绍,通过各类创新项目指导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本科生升学率逐年攀升,2021届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升学率为25.9%。累计培养34位学生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爱丁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米兰理工、澳门科技大学等。
教研成果
通过教学、科研、实践之间“多元互动”,持续推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优秀课程思政基层组织、“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点。近3年,本专业教师发表著作3部,发表论文33篇,其中SCI、EI、一级以上高层次论文17篇。主持或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艺术基金2项、国家艺术规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3项;主持省级教学项目4项、省哲社科课题8项,获得省级互联网课程与虚拟仿真建设课程3项、课程思政项目2项。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热点建设项目116项,获得包括"钱江杯"一等奖、“西湖杯”优秀奖等行业级设计奖项4项。服务政府咨政、标准制定、企事业单位获得横向立项课题30余项。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