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研究生展|设计管理研究、设计思维研究、服务设计研究、设计文献情报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5月2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947

/设计管理研究/

Design Management Research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初,伦敦商学院教授提出“设计管理”概念以来,设计管理已经成为商业和社会创新领域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经过 50 年的发展,设计管理概念不断演变和衍生,通过与商业、社会、服务、产业、经济、城市和生活应用领域的广泛融合,设计管理已经成为设计学科中应对商业和社会变革最为充分的专业门类之一。本学科研究方向以中国快速变革的经济与社会现实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在产业融合研究,社会创新发展研究以及商业价值创造研究三个维度形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管理研究的专业特色和学术地位,以及实际的研究作用和价值。在产业融合层面,积极推进设计管理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实际需求相对接,推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介入产业创新的应用能力,同时关注新兴产业与设计创新的融合;在社会创新发展层面,推动设计管理与公共事务、社会体系和城市发展的广泛融入创新,探索设计创新规律、方法和系统,从个案研究到整体系统发展建立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能力;在商业价值创造维度,通过广义的商业合作研究和创新策略应用,建设设计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和系统,推动设计管理研究持续发展和进化。

01

d42002 d42002 d42002 e60012; padding: 0px 0px 0px 7px; box-sizing: border-box;">

《ToyCycle社区玩具共享仓》

作者/吴萌

导师组/海军教授、李卫教授、邵健伟EricC.Yim 教授(外聘)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6月得知自己即将成为妈妈,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家庭以及宝宝参与到可持续生活中?研究关键词为“共享”“儿童玩具”“模式设计”。儿童天性使然,对玩具的兴趣时间较短,玩具材料又多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因此我从儿童玩具入手,聚焦于社区玩具共享,以实现社区闲置玩具的高效循环,营造兼具功能与趣味性的儿童友好型空间。在ToyCycle玩具共享仓中,用户可以投递闲置玩具,通过评估后,投递者可以获得相应的激励积分,经过ToyCycle清洁保养后的闲置玩具再重新上架到玩具共享柜中,供社区其它用户共享。用户结束共享后,继续投递到共享仓,不断循环。

责任导师寄语

 

对可持续、品牌与生活方式的关注是吴萌同学过去及研究生期间感兴趣的领域,以儿童玩具为对象,以共享为设计逻辑,以共享仓为产品载体和设计形态,设计师构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生活理念的设计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于儿童玩具共享仓概念的创新设计,这既是一种以生活与社会问题为核心的观察与研究,也是设计介入可持续领域创新范式和模型的探讨和实践。

——海军教授

02

d42002 d42002 d42002 e60012; padding: 0px 0px 0px 7px; box-sizing: border-box;">

《一类生命》

作者/简白

导师组/海军教授、李卫教授、邵健伟EricC.Yim 教授(外聘)

全人类都害怕这种因为疫情带来的暂停按键,但我们的地球以及我们的大自然却大受益于这种短暂的停止。或许在疫情后,我们更需要思考,作为人类群体,我们如何可以因自己的存在,改善和助益整个生态系统,而不是说由于自身各种贪欲,侵占和伤害这颗孕育我们的生命的行星。我简化、抽象疫情传播的途径、密度、程度、结合具备代表性的毒株形态,以视频的形式体现大自然在毒株之下的影响,简洁明了的传递呼吁每一个个体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保留对过去的缅怀,增强对未来的。

责任导师寄语

 

对体验、叙事、媒介的关注,以及在设计与艺术之间寻求平衡,成为简白进行毕设创作的基础。“一类生命”源自作者对于人类面临的普遍性困境所形成的一种人文观察和思考,并基于这种人文思考,作者以一种叙事设计的策略、方式和逻辑进行诠释和表达,同时,基于对于观众的策略性设计介入完成作品表达的形式、内容和情境整体发展。

——海军教授

/设计思维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 Thinking

思维与思想的型态再造:创新思想的孵化和应用是设计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创新思想的产生往往是由思维方式的创新导致的,换言之,思维是塑造创造力和创新思想的基本动因,新型思维型态的研究与创造是设计教育毋容置疑的关键。科学、艺术与文化的有机共生:立足于中央美院独特的艺术与人文土壤,通过跨学科策略下理性与感性等多样态的思维语言组合,在科学、艺术、哲学、历史以及社会等多重维度下, 展开对传统思维型态的原型、类型与模型的比较性探究,这是本研究方向旨在着力的策略要素。

01

d42002 d42002 d42002 e60012; padding: 0px 0px 0px 7px; box-sizing: border-box;">

《〈恦之轮〉、“艺术调节术”教具设计》

作者/张淑雯

导师组/李玉峰教授、海军教授、张欣荣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一:

“恦”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念,心之所向”。

引导人们探索人生方向,由此激发成长和创造动机,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的情绪能量,这样再昏暗的地方都能持续发光。模型分两部分,底盘和轮子。“底盘”是未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模型,通过不同方向的旋转进而设计出丰富的课程方案。“轮子”是课程初探宏观框架、中观结构及微观设置的意象表达。“宏观框架”是12根骨架和最外围213张模片,代表12个课程方向和213+个课程选择;“中观结构”是中间多棱平面镜代表自我洞察,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不断反思迭代才能涅槃重生;微观设置是随着轮子转动但位置保持不变的“黑球”,代表《艺术调节术》它是底层能力培养的课程之一,因重力始终处于底部。

作品二:

“艺术调节术”是以加强人们内心免疫系统为目的,心理学、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一系列课程。教具是课程中用到的工具。教具共20个,两大类:自我洞察、情绪调节。可以运用在个人成长、家庭、职场等方面,引导人们去认识情绪、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帮助他们调整认知系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责任导师寄语

 

情绪的两极

带着敏感的观察力、善良的责任心和执着的创作力,淑雯同学将积极情绪建设作为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底层能力进行归纳和研究,通过务实的调查研究和抽象的思辨设计,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要素、能力结构、思维工具以及策略型态进行了创造性解析和建构,别开生面地将抽象的设计教学思维转换为动态的空间概念模型,并以此为工具原型,开发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情绪教学策略模型和教学用具。

——李玉峰教授

/服务设计研究/

Mobility Innovation Design Research

服务设计是全球设计面向整体社会和经济转型而形成一种新的创新体系、思维策略和工作方法,是基于对新商业、经济、产业和社会组织、系统创新的需求和理解而形成新兴设计学科。服务设计也是代表全球设计学科变革的新兴战略方向之一,是设计如何有效融入广义社会和商业语境的创新实践与研究发展。服务设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服务设计与公共事务管理与组织系统优化的融合推动公共管理和服务创新;服务设计在健康医疗层面将全面构建更加积极面对用户和公共的医疗服务体系,在智慧城市体系中,服务设计视角将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智慧的城市服务系统形成独立的看法和解决合各方利益的共赢模式。本研究方向以探究困扰大众日常生活痛点问题为己任,寻求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实效解决方案,真正做到“设计为人民服务”。

01

d42002 d42002 d42002 e60012; padding: 0px 0px 0px 7px; box-sizing: border-box;">

《提词商店》

作者/刘金宝

导师组/海军教授、肖勇教授、孙子唯教授

提词商店的设计概念依托于当下AI技术发展的背景,探讨未来AIGC时代,AIGD设计方法的可能性。在AIGC迅速发展的当下,作为一名设计师,如何准确的描述一个设计需求成为了一个问题。受到AI技术的冲击,设计师可能不再依赖于传统软件工具进行设计表达,进而转变为如何提出一个设计问题,并精确的描述设计的想法,与AI进行设计合作。

所以在未来,设计的边界可能不是技术高低,而是想象力的边界。提词商店定位于一款设计工具,将设计词汇进行整合,帮助设计师进行准确的设计语言表达;同时,在文字作为设计想象力的载体这一前提下,尝试将想象力化身的词语作为一种商品,构建了一种设计师词语展示交易的服务模式。

责任导师寄语

 

三年前,金宝同学就确定以设计工具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事实上,这三年也是技术驱动设计工具变革和发展最为激烈的三年,特别是Chat GPT等 AIGC系统的创建,不仅是设计工具,人类似乎总体性地站在新的变革节点上。设计师以AIGC时代的设计语法为题,探讨技术语法与设计语法背后的关系逻辑,通过语言重构设计想象力,既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与设计的新关系、新逻辑和新范式,更作为主动应对AI变革的创新介入和设计行动。

——海军教授

02

d42002 d42002 d42002 e60012; padding: 0px 0px 0px 7px; box-sizing: border-box;">

《接·近》

作者/朴文奇

导师组/海军教授、肖勇教授、孙子唯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接近”是基于服务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将信息设计作为介质和载体介入“附近”的设计项目,旨在让人们能够接近附近。重建社区居民和附近的关系,重新激活社区和附近的价值。

在该项目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觉导视设计标准提高其服务水准,通过视觉导视与信息交互创造出一种让人无限接近的可能性。

责任导师寄语

 

“陌生的附近”正在成为今天人类生活困境的一种社会常态和文化表征,回归人们对“附近”的关注是实现超越生活困境的重要路径。朴文奇同学毕设创作以设计的视角探讨人与附近的关系,重构人们对附近的关注与注意,唤醒人们参与附近、感知附近、讨论附近、接近附近,并从附近中获得生活力量,建立生活价值的设计逻辑。

——海军教授

/设计文献情报研究/

Mobility Innovation Design Research

1)现实与未来的价值: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动态,传统设计学科的进化和人才培养需要依托设计文献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专题性和前瞻性建构,这是建立设计教育、创新研究与社会实践系统和创建未来型设计学科的前提。2)跨文化与跨学科特色:跨文化和跨专业是本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路径,将广泛辨析研讨古今中外经典设计理论、探究重要设计流派和思想、分析全球设计产业资源,逐步建立具有战略和现实价值的设计文献情报系统。3)广义设计知识更新:依托中央美院艺术设计与人文学科基础,建立扎实的艺术设计学知识体系,为建立以“大设计”为目标,融合学术、艺术与技术系统的创新型学术情报资源库和研究工具体系,为未来型设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01

d42002 d42002 d42002 e60012; padding: 0px 0px 0px 7px; box-sizing: border-box;">

《遗产的遗传World Heritage 366》

作者/陈惠钰

导师组/李玉峰教授、蒋华教授、周博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世界遗产是自然和人类创造的伟大杰作,具有无与伦比的普遍价值。它们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承载文化,塑造文明。

如何善用丰富多彩的世界遗产文献体系,见证、传承与发扬自然与人类的奇迹和不朽,遗产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无疑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世界遗产文献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对世界遗产的价值解析,以创新教育为手段,鉴赏遗产文化,感悟遗产思想,启蒙遗产智慧,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国家人才和地球公民,提供学术思考和艺术思维。

作者从1154个世界遗产中,根据不同国家节日进行 遗产信息甄别,提炼创造出20万字遗产文献与366张神圣 几何遗产插画,并将其制作成2024年的遗产日历,将时 间变成传播遗产文化的媒介,让遗产历久弥新。

责任导师寄语

 

如何通过教育传承和传播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这是联合国教科文在全球持续推动的跨文化发展战略之一。惠钰同学带着她对遗产教育的热情和专注,通过对1千余个世界遗产文献库的悉心解读,提出数十个学术问题、撰写6万余字世界遗产随笔、4百余幅原创遗产插画以及一系列遗产教学策略模型、遗产艺术教具和课程设计,为今后的持续实践和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学术涵养和技术根基。

——李玉峰教授

02

d42002 d42002 d42002 e60012; padding: 0px 0px 0px 7px; box-sizing: border-box;">

《乡村观察者 | Countryside Observer》

作者/梁镤元

导师组/李玉峰教授、蒋华教授、周博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乡村建设一直是近几年建筑界研究与实践创作的热点。然而乡村多元化建设,使乡村内在秩序无序化,进而导致“乡村精神”的丧失,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场所精神”的集中表达,需要回归乡村公共空间本质诉求,重新审视村民、环境以及公共空间之间的不同维度的内在关联。现象哲学中的“现象”,指的是人在认识行为中对事物形成的意识形象,而非事物本身。本作品将村民的“身体主体”作为乡村公共空间认知行为的中心,以乡村自然要素作为无形链接,以五感之感作为建筑现象的感知为出发点,从而探讨未来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的可能性。

责任导师寄语

 

乡村的未来

镤元同学凭借他对未来乡村发展的浓厚兴致,以家乡的村落实况为基础,在大量详实调研基础上,通过建筑现象学、公共空间、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艺术设计以及系统感知等跨学科视野和多条路径的交叉演绎,采用现场考察记录、设计模型研制、动态艺术影像、专题文献汇编、艺术书籍设计等多种成果型态,严谨理智地呈现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空间与文化,艺术与设计融会贯通到乡村振兴的学术素养和实践理想。

——李玉峰教授

03

d42002 d42002 d42002 e60012; padding: 0px 0px 0px 7px; box-sizing: border-box;">

《蚁群智能——自然文献与生态情报》

作者/申士梦

导师组/李玉峰教授、蒋华教授、周博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的绿色荒漠问题为例,将生物智能与生态修复的结合作为研究的主要动机。跨域生物学、环境学和生态艺术不同的研究领域,对蚁群智能进行文献化的解析,并用大量实验研究的方法重构蚁群的共生关系,建立一个稳定的复杂生态系统景观,营造了生物、植物与人类智慧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利用生物智能涌现性与自组织的天然优势,以自然为基础,生物作为生态修复的主体。为缓解生态危机的策略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见证。

责任导师寄语

 

士梦同学带着令我感动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意志,将“蚁群智慧与生态保护”作为三年来始终坚持的研究方向,并通过跨学科方法践行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学术旨趣。在大量研读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以及设计学等文献基础上,在个人营造的微型生态实验室系统中持续观察、解析和见证了蚁群智慧的存在和运行规律,记录、提炼和总结了丰富的学术问题和生态智慧策略模型,形式独特地展现了她将生态学、环境科学与艺术设计有机链接的跨学科思维逻辑能力。

——李玉峰教授

04

d42002 d42002 d42002 e60012; padding: 0px 0px 0px 7px; box-sizing: border-box;">

《*.LOG》

作者/薛清瑜

导师组/蒋华教授、李玉峰教授、周博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带有“*.LOG”文件扩展名用于多个程序和操作系统使用的日志文件,当下社交媒体中带有“LOG”是展示某种形式的日常生活等记录,以网络为载体,碎片式地发布文本,由此呈现出分享自己生活并允许他人以线上的状态侵入并具有实效性的网络社群沟通体系,通过对100个“LOG”日志文本和图像的追溯为切口,通过狂想曲式的交流进行文本塑造,日志语言借助已有的话语体系在现有的语境中拼贴出了新的意义,并将文本从数字、流动的维度中赋予更具体的形式。

责任导师寄语

 

文字是个谜,语言是个谜,符号是个谜,网络是个谜,日志是个谜,社交是个谜,世界是个谜,宇宙是个谜,我们是个谜,日常生活是个谜;从谜出发,不断寻找一种方法,将自己从消费者转变为游戏者。在图和文之间,在声音与表意之间,在我和无我之间,不断穿越,一切都是道路,帮助我们穿越语言的密林。

——蒋华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