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研究生展|媒体艺术研究、动态叙事研究、摄影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5月2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992
/媒体艺术研究 /
Research On Digital Media Art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绘画、雕塑和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改变,并创出网络艺术(Net art)、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数码装置艺术(Digital installation art),交互艺术(Interactive art)等大量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形式,而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当代艺术语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数码媒体艺术学科是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本学科强调跨学科的学习理念,强调人文与科技的交叉与融合。在掌握数字影像、声音、动画、编程等学科专业基础之上,该专业旨在培养数字媒体艺术家、动画艺术家、录像艺术家、声音艺术家、交互设计师、界面设计师、影视后期设计师、游戏设计师等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技术素养、能有效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的复合型人才。中央美院于2001年设立本专业。十年多的教学也正在向专业的深入、技术的领先、创作的高品质推进。
01
《今日我应是光/Today I shall be the light》
作者/肖婉滢
导师组/靳军教授、费俊教授、金日龙教授、程可槑教授、陈卓副教授、王黎明副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以诗集《昨日我是月亮》为出发点,尝试将一本诗集“虚拟偶像化”,诗集中所描绘的女性形象被数字化为不被定义的虚拟形象,通过打造“诗中的偶像”引发人们对于女性成长与女性力量的思考。在参与式文化的影响下,创作的主动权交到了现场的观众到手中,文字的选取对虚拟偶像进行不同程度的投射与改变,正反映了大众对于虚拟偶像的二次创作与情感价值连接。
责任导师寄语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似乎更加迅猛地渗透到生活里,特别是虚拟世界的构建。作者在创作中试图努力加入人文的精神,作品将一本诗集“虚拟偶像化”,文字与形象融为一体,其创作主旨也在内容上努力引发大众对于女性成长与力量的思考,在形式上强调在参与式文化的影响下虚拟偶像价值共塑的重要性,对虚拟偶像发展提出了新的创作可能,作品中文字与图像的结合具有较强的思辨性与实验性意义。在视觉呈现上还需要强调文字本身的价值,使其在内涵与人文精神上与虚拟世界有更好更直接的链接。
——靳军教授
02
《偃师献技2073》
作者/胡飚
导师组/靳军教授、费俊教授、金日龙教授、程可槑教授、陈卓副教授、王黎明副教授
当下,脑机接口、人造肌肉、电子皮肤等人体改造技术发展迅速,为人类生命的新形态开启了可能。同时,信息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与控制论机器交融共生,成为信息时代下广义的“赛博格”。
人类逐渐科技化,而机器日益人性化。在科幻作品中,赛博格形象是一种隐喻。本作品名取自中国古代科幻故事《偃师献技》,寓意对科技发展与运用的警惕:也许不是我们最终制作出来的机器威胁人类群体的生存,而是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科学革命当中,我们开始依次、渐次、最终把我们自己变成了机器和非人。
本作品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呈现了一位以作者形象为原型的赛博格舞蹈表演——该舞蹈表现了舞者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对自己是人类还是机器的质问;是展现两个意识(人性、机器)争夺一个身体控制权的舞蹈表演。
责任导师寄语
胡飚同学本科与研究生期间着重娱乐设计方向的学习与实践,这次的毕业创作尝试将静态的、局部的设计概念转化为动态的、空间化的三维动态影像作品。他一直在思考呈现人类和科技的纠缠状况,在创作中以科幻作品中人机结合的赛博格形象为基体,以一种新生代身体解读化舞蹈作为表达情绪的手段,展现了一段赛博格舞者人性和机械性博弈的过程,间接表达了作者对科技滥用的担心和对人类努力寻找自我的赞赏。
通过该作品,可以看出胡飚同学在创作研究思路、影像导演、角色设计、场景设计、三维动态、镜头和灯光运用等方面付出了一定努力。整体舞蹈契合主题、3D人物动作流畅,整体画面呈现出真实的氛围与幻境空间交错感。在角色造型的身体塑造比例和镜头运动刻画,以及画面构图的变换节奏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靳军教授
03
《同事》
作者/伊茜
导师组/费俊教授、金日龙教授、程可槑教授、靳军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同事,作为软件软虚拟人派遣公司的普通职员,在焦头烂额的毕业生的委托下,于五月一日至五月十六日被安排至美院扮演肖像的画中人。社恐的虚拟人同事要怎样面对观众的视线?
责任导师寄语
正是弱点使虚拟人变得动人。
——费俊教授
/动态叙事研究/
Dynamic Narrative Research
动态叙事研究方向将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创新思考和技术应用多个维度推进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训练和培养,并最终期望培养具有社会观察、思辨表达、编剧导演、资源整合、策划执行等能力的复合型创作人才。
01
《人机关系:审判》
作者/崔青洲
导师组/程可槑教授、靳军教授、IsabelHerguera教授(外聘)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由卡夫卡小说《审判》结合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改编而成。庸碌的主人公K被通知要接受审判,却没有人知道他犯了什么罪,而K的辩护也同样空洞。先定罪后指控也来得及,先相爱后认识也可以,先信仰后了解也不晚,先安慰后忏悔也正好——一切都是预设答案自我验证的空洞,一切都安排好了,一切都很合理,没有人反对。即便如此,法的大门也向你一个人敞开。本作品旨在自嘲后青春期时期面对庸碌琐碎日常的焦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互联网鱼龙混杂的信息和西方消费主义的洪流之中,试图唤起观众独立创造自我生活的勇气。视觉上使用象征主义手法,将日常场景神圣化,辅助以廉价的象征符号,以冷幽默的方式探讨生命的意义。
责任导师寄语
从崔青洲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探索和实践,他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传递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建议他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多加努力,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我认为崔青洲的毕业创作充分展现了他的创作能力,期待着他未来更加出色的作品。
——程可槑教授
02
《天梯》
作者/李昌隆
导师组/靳军教授、程可槑教授、IsabelHerguera教授(外聘)
作品主要研究的是非真实渲染的艺术风格,非真实感计算机图形的默认趋势是生成表面看起来像艺术家创作的图像,关注的媒介事件是“小镇做题家”这一议题,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桃皇后说过: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断地跑,才能留在原地。对“小镇做题家”们亦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一张“入场券”。作品主要从“小镇做题家”的社会角色的人生起点(即阶层地位)、发展特征、困难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解构,以隐喻的方式再创作。
责任导师寄语
这个毕业作品主要是对于艺术表现性的非真实感渲染三维动画的实验性探索,非真实渲染是一种三维影像风格,它是否能够持续的进步取决于风格的发展,一种风格的形成可能会同时包含多种因素,发展的过程也总是包含着某种似与不似的交错,过去的视觉形式在新的视觉风格形成的阶段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入。只有理解这种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存在、并且由共性归纳而成的视觉概念,才有助于对非真实感渲染的创作有更鲜明的意图与方向。作品强调三维影像形式从纯写实逼真效果向艺术风格特质转移,其主要题材从“小镇做题家”的议题切入,解构“小镇做题家”这样的社会属性,以隐喻的方式来展现,从而反映社会区隔和利益固化共同导致的社会问题现象的形成。其创作具有鲜明的探索性,也是艺术创作在动态媒体新领域的尝试。
——靳军教授
/摄影艺术研究/
Basic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Art design
摄影艺术方向教学依托中央美术学院深厚的学术传承和面向未来的教学理念,在成功兼容国际优秀摄影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培养以摄影为主要艺术语言、具有较高艺术审美水准、全面影像理论知识、涵盖艺术摄影、应用类摄影等众多摄影领域的优秀艺术跨界人才、视觉工作者以及影像策划编辑人才的教学目标。
01
《隧道》
作者/杜之娱
导师组/林彤教授、缪晓春教授、王川教授、姚璐教授、周岚副教授、黄雅副教授、王龙江副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湿版摄影技术,与当代装置概念结合,回归光化学反应,带来直接的光影视效互动。滞涨的时空,居家的场域,自我与集体的记忆,不被看见的大象,古老与禁锢,穿梭于隐形的不变。自我与世界的链接,对自身感受的尊重、对自身记忆的记录,你即是我。
责任导师寄语
杜之娱同学的研究与创作充满个体语境的表达。三年的特殊经历,使其有了内省与反思的足够时空。基于女性的身份与态度,她在观看自己以及借用他者的观看视角时有着非常敏感和准确的把握。同时,在传统摄影技法的实践和呈现方面有独到的处理方式,令观者在观看其作品时获得沉浸式体验,并会产生新的思考。透过《隧道》,寻找心中的光。
——林彤教授
02
《副本迁徙季》
作者/罗予恩
导师组/缪晓春教授、王川教授、姚璐教授、林彤教授、周岚副教授、黄雅副教授、王龙江副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当世界被数据包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便存在着一组身份互换关系。何为真实?谁是副本?这些问题已无从定夺。无论是在静态还是动态的影像中,个体生命都被片段式地记录,在无限备份中成为副本生命。基于此,我将“蓝色”作为数据记忆的象征。它在此渗透、入侵,最终消逝于时间的长河中。
责任导师寄语
罗予恩同学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都围绕着时间这个元素在展开。在现实世界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痕迹终将被抹去,如同海边沙滩上的一双双脚印,只是偶尔被记录被备份,在或静态或动态的影像中形成一个个或黑白或彩色的副本,而且仅仅是某一个状态下的副本。大海是蓝色的吗?未必,但在罗予恩的每件作品中,却总有蓝色出现,我们可以猜想,在她刻意定格和显影那段特殊的时间里,她眼前和脑海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幻化成了蓝色的影调。
——缪晓春教授
03
《火后的迷惘》
作者/麻怀今
导师组/姚璐教授、缪晓春教授、王川教授、林彤教授、周岚副教授、黄雅副教授、王龙江副教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试图拍下火灾的经历,也许它不是真实的,但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再现,拍摄的图片会代替我所经历的空间中的记忆。人们往往对痛苦避而不谈,试图切断与过去的联系。而摄影从本质上有着储存和重建的功能。部分影像作品使用暗房工艺萨巴蒂效应完成,通过对影像不断的破坏,重建和恢复个人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尽管我们很难界定记忆图像和想象图像的关系,但摄影,让过去的限制和现在的无限可能在此相遇。主动回忆的目的并不是消极,而是为了直面自身的脆弱,找回原本的生活秩序。
责任导师寄语
创作有的时候靠的是一种激情,也有的时候是心中的一个思绪慢慢积累最后迸发出火花。 麻怀今的这个作品应该属于后面这种类型。
一次租住房子的失火让麻怀今的记忆出现“失明”,造成了她一度的消沉和抑郁,让她纠结而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过去的东西、记忆、情感需要留存还是放弃……然而就是这次的挫折促使她成熟了,如“涅槃”重生,释去了过去的包袱,获得了新的生活。
这个作品标志着她的成长,对自己的过去做一个熔断,放下一切轻松面对新的生活。
——姚璐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