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卉含英”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3届研究生毕业设计展 | 环境设计方向
发布时间:2023年6月1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986
003d6b cb4d8c; padding-right: 11px; padding-left: 11px; min-width: 10%; height: auto; align-self: flex-start; margin-right: 10px; margin-left: 10px; background-color: #ffffff;">
万象更新,百卉含英。我们迎来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是万象更新的开端,亦是百卉含英的盛世。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3年,时逢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建院10周年。十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虽经三年疫情,风雨浸润的土壤已孕育出似锦繁花。习总书记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美术和艺术设计从业者及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秉承着“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育人理念,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以艺术设计与创作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赋能。于此次毕业之际,我们从“云端”回到北林校园,呼唤天各一方的同侪校友齐聚北林,共赏这场艺术与设计的盛宴。
此次 “百卉含英”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汇集了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2023届设计学与艺术专业硕士的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与交互设计、装饰与公共艺术设计、美术六个专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设计与创作作品。诸位师生以艺术与设计为手段对当前多变且复杂世界的感想、感悟与思考进行了诠释。在这场艺术与设计的盛宴上,艺术与科学相融、感想与理性交织,每一幅作品皆传递出对艺术与设计的热爱,同时也传递着学子们对社会问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注与思考,积极以专业特长谱写万象更新之序曲,绘百卉含英之华章。
寄语2023届研究生学子:以坚韧解危机,以博学抵万难,以创新破旧尘,乘万象更新之风,去到美好的远方。让我们一起进入2023届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展览,感受“百卉含英”的绮丽吧!
“声音”与“文化”总是存在天然的联系,声音产生的文化之“韵”,构建出每个城市特有的城市声景和文化想象。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之势和运动式治理的背景下,却隐匿了某种“根性”,视觉景观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千街一面”的现象也逐渐引发“千街一声”的危机。天桥街区作为北京民俗文化的发源地,曾活跃着丰富的声文化艺术,凝聚成“视觉北京”背后的“声景北京”,然而经过现代化更新的洗礼却已日渐“失声”,其艺术再生的能力也日渐衰弱。因此本研究以北京天桥街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声景介入历史街区文化场景营造的策略,以期对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研究提供新视角。
创意社区打破了园区式的地域界限,将创意产业融入社区发展和日常生活,成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化更新的试验地。面对创意社区日益复杂的需求和问题,设计从创意社区的本土化生活和创新性产业发展两个主要层面寻找切入点,挖掘其主要矛盾与问题,旨在通过生产性景观的应用,形成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增强创意社区的内生动力。结合何各庄村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将生产性景观融入公共空间框架,对何各庄村的公共空间进行系统整合与局部更新;通过创意艺术的介入与融合,针对性地调整公共空间,实现多功能复合与活力提升,为社区提供相对健康且自足的生活方式;同时,以生产性景观串联构建社区网络,优化空间中资源的组织模式,利用循环系统为社区营造提供技术条件,提升社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形成涵盖物质层、生态层和社会层的多维度弹性景观系统。
2020年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老年人成为易感人群和高危易发人群。而在老年经常进行活动的建筑空间也随着此次疫情暴露出来许多问题。当前,进入后疫情时代,类似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有可能随时发生。而城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作为老年人进行娱乐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如何在非疫情期间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既安全又舒适温馨的场所,同时又能够在疫时灵活转变空间功能,应对各类问题是此次研究的重点。
本方案以充分借鉴国内和海外有关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成果,参照适老化空间设计体系还有层级划分归纳针对各阶段家庭生命周期的设计对策;立足于人体工程学的层面精准剖析老年群体生活的具体诉求,立足于居室空间影响因素的层面对适老化空间设计的各项要点予以梳理;其次,剖析影响老年人居住需求的相关因素,参照这些因素科学的确立设计要点,基于此列出详细的设计原则,依照设计原则提出科学可行的设计策略,进而确保整个研究过程逻辑缜密。
本次设计实践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结合淄博市张店区城市更新行动,对1948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二期工程展开实地调研,通过对人群、建筑和场地现状分析,归纳出16号亲子餐厅的建筑改造策略和设计策略,按照儿童友好要素完成空间布局、丰富空间元素,旨在助力老牌工业城市发展动能的转换、淄博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以此为基点给更多城市更新类儿童友好室内空间设计提供借鉴,让城市权利回归儿童群体。
在如今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等社会背景下,代际交往逐渐淡化,尤其是建设标准低下、空间资源紧缺的城市老旧社区。而基于共享理念的空间构建模式与老旧社区痛点十分契合,不仅提高整体空间使用效率,更有利于加强不同代际之间、代际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互助和谐生活的景象。设计选取北京东王庄社区进行改造设计,从四个维度进行共享提升:空间共享维度激活存量空间、功能组织维度提升社区活力、人群共享维度满足代际共生、时间共享维度实现全时段激活。设计主要聚焦三大场景:中心运动广场与宅间绿地的重塑、代际交往空间的增设、社区动线与环境质量的提升,力图让社区中公共空间使用效益最大、空间利用最优、受益人群最广,对代际关系进行正向引导。
步行友好视角下居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北京回龙观社区为例
以北京回龙观居住区为例进行空间调研,通过实地踏勘、访问、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现有居住区的步行交通状况和居民的步行需求;再次,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和实际空间问题创新性的提出步行友好视角下的步行空间设计策略,具体包括营造步行活动路径、步行系统串联街边公共休闲空间、加强步行交叉口空间的识别性、营造步行界面的趣味性、增设利于步行舒适度的环境设施。
本次设计实践基于红庙北里社区公共空间现状和现存问题,结合老年居民的需求,切实从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安全需求、多功能需求和舒适便捷需求出发,旨在为红庙北里社区的老年居民改造设计具有安全性、功能性和包容性的公共空间。
明清江南园林花木造景观念的流变——以拙政园山茶为例
长久以来,对江南园林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环境设计学科关注的重要领域,其中不乏对园林植物景观多领域多角度的深入探究。山茶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花木之一,常被用作园林花木景观设计,其在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珍稀地位与造景功用对当下园林花木景观设计与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研究所得成果将应用于“千和花园”园林式小区的再设计,并将与花木造景结合最为密切的园林建筑加以改造,通过隔断的分割与组合提升“花木造景”的审美价值。
设计方案是基于理论研究1980年代公共雕塑对于环境艺术专业发展初期的介入为展示成果进行展览,探索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公共雕塑与环境艺术早期发展研究脉络”以此为锲入点进行文献展示设计,结合当今数字时代背景下具有叙事性质的文献展览空间形式,以前文理论成果及80年代文献资料,结合展陈技术手段与环艺精神内核对1980年代公共雕塑与环境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历史回顾,以此来回应1980年代艺术家们的探索精神与环艺精神,并借以展望雕塑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多元化新发展。
80年代建筑学理论实践在环境艺术发展早期的作用和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历史发展过程中,80年代建筑领域进行的环境艺术的实践催生了环境艺术思潮。80年代建筑领域前辈们将环境意识融入建筑实践,诞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建筑作品,它们是继承传统,又突破时代的一批优秀作品,其探索先进设计理念的勇敢尝试,至今仍激励环境艺术专业不断进步。本设计以最具80年代环境艺术实践代表性的涉外宾馆为借鉴范本,结合当下沉浸式体验型酒店的发展需求,为越来越多追求自由、独特和走心的青年消费者提供颇具情怀的生活方式。以“重返80年代”为设计主题,再结合场地的风俗民情和地域特色,运用环境艺术营造的手段打造出能引发情感共鸣的复古体验型酒店设计。
1980年代环境艺术发展初期观念思潮与理论研究展示设计
经过40余年的变更,环境艺术发展成为环境设计,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饱和,建设需求开始减少,这时专业理论的指导意义的重要性显现,然而目前的理论体系的单薄与专业核心特色的缺失的现状,无法为环境设计提供全面优良的发展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环境艺术诞生阶段入手,对当时发生的观念思潮与理论进行梳理,挖掘环境艺术的潜在的理论和专业学科优势,了解到潜在的环境艺术理论的价值,抛砖引玉地呼吁更多人提出理论观点,参与到环境艺术理论的挖掘与环境设计专业理论体系的构建之中,为其发展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承德热河本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构建具有热河特色的多产业融合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可持续共生系统。在整体规划中,以乡村度假酒店设计为突破口,促进承德热河地区经济产业、多利益主体、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拉动旅游经济的增长。
本设计方案将在金水湾度假村的旧场地肌理上重建,在共生的视角下,保护原场地文脉,融入自然环境,把场地效果最大化,同时对整个建筑空间进行升级和改造,增强乡村度假酒店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性和共生关系,通过廊、道路、栈桥和水系进行连接和渗透,形成游走漫步的观景整体。建筑体之间相连或相望,以田野朴素的设计语言赋予衰败躯体新的生机。
平疫结合视角下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研究——以新疆昌吉书香雅苑小区为例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居住小区的景观空间成为了居民日常活动和疫情防控的关键场所。然而,现有的小区景观空间设计往往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状况的考虑。随着疫情的持续,这些不足逐渐暴露出来,使得小区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本研究以居住小区的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日常居住和疫情防控为功能导向,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提出居住小区景观空间的“平疫结合评估框架”,总结了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平疫状态下的需求和空间特征。进而构建了基于“空间、设施、交通、环境”四个维度的平疫转换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对新疆昌吉市书香雅苑小区的景观空间进行设计。设计从小区的“交通、空间、环境、设施”四个方面展开,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疫情防控因素,提升小区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营造具有高灵活性和韧性的人性化景观空间。
方案通过对“隆福寺地区街区修缮更新项目”二期工程建筑工地生活区展开实地调研,分析场地和人群的现状,发现场地及不同类型建筑工人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对此类问题的归纳总结提出设计构思,以理论指导实践,从空间布局、公共功能区、居住单元、绿色植被等方面完成提升改造设计方案,旨在用性价比更高的材料和更加先进及完善的装配式技术,来提高建筑工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本方案民宿名为“水宿山行”,表达广府地区丘陵密布、水网纵横的地理形象,并借此意喻该民宿为长途跋涉之后的绝佳休憩之处。
如何把广府地域文化与民间民风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贯通,如何唤醒广府的城市历史文脉并加以继承发展,如何运用“新”的现代建筑来表达 “旧”的地域文化,是这一次设计的关键与难点。方案通过外境的区位因素分析,内境的肌理融入与空间重构手法,物境的界面表情传达与重塑,情境的体验空间置入、意境的广府文化精神共鸣唤醒以及拓境的互联网介入与元宇宙空间设计六个方面,层层递进地阐述未来广府民宿的环境营造方式,通过体验事件置入与元宇宙空间营造拓展了民宿文旅的边界,把旅客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唤醒消逝的广府城市文脉。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群体对养老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重视环境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本课题试图从康养性和老年人需求的视角来研究社区景观环境设计问题,并从康养理念中提炼适用于社区景观的设计方法,将其应用于老旧社区的更新设计实践中。
本课题选取了北京知春东里社区进行实践应用研究,以社区内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康养理念及社区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本着因地制宜、参与互动、康养疗愈和便捷舒适的设计原则,从社区街道、宅前空间公共空间和社区公园四个不同的维度出发,根据社区老年人的出行规律和日常活动需求,对社区进行小规模、多维度、具有针对性的景观空间改造。包括基础设施和道路的优化更新设计、互动性的公共空间激活设计以及景观疗愈性的介入设计,营造一个舒适、丰富、康养的社区景观环境。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的瑶族聚落形态、建筑结构和人文风貌都有完整的保存,但由于传统民居建筑的时代性和基础设施的薄弱性,与当地产业发展格格不入,致使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被逐渐吞噬。
本设计尝试从适应性更新视角对江华瑶族宝镜村民居进行更新设计,一方面,出于成本和当地技术等综合因素考量,针对当地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了模块化设计,通过模块化技术既可以达到居民在生活上需求,又可以满足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和发展综合产业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传统民居出现同质化,从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角度出发,因此引入了适应性设计理论,旨在探讨运用现代技术对大圩镇宝镜村传统木构民居进行适应性更新,以营造出和谐人居环境、适应当地产业发展,促进传统民居再利用,发展当地产业。
基于适应性理论运用模块化技术,从环境优化、现代生活需求和保护传统民居等多个角度,针对江华瑶族传统民居提出居住功能和当地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更新的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求能探索出一条具有适应性的传统民居建筑更新道路,助力建设美丽乡村。
经过对安国市桥南社区的调研分析,建立“历史建筑中心+历史街区+展示空间+集会空间+文化和体育空间”的社区博物馆空间发展模式。在对历史建筑和历史公共空间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对其他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更新。在社区内中医药文化的支撑下,立文化可持续、空间可持续、科技可持续的原则指导下,用标志设计、模块设计、虚拟设计、特色景观设计等手法,贯穿药市胡同、药王庙广场及步行街、居住区户外场所、体育场所、社区绿地等公共空间,带动新一代居民的认可感与归属感。其中,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中的当地可移动模块设计体系是创新点。模块形式为预制模块、框架模块、家具模块,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流动性。以上功能性模块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满足不同空间中社区居民、其他社区居民、游客和中药贸易人员的需求。最终以动态的方式综合当地药性景观、社区居民、生活场景所构成的整体来叙事,弘扬桥南社区中医药文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设计方案通过对北京市三渡河村进行空间调研,从新乡土主义视角下展开对田园综合体空间建设的分析和研究,分析和解决在新乡土主义的背景下如何改进现有乡村空间,根据新乡土主义理论的总结对田园综合体在空间设计方面的规划思路、问题、设计准则、功能、产业特性和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将其应用于北京市三渡河田园综合体的空间建设中,探索具有当地乡土特色的田园综合体空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脉络的延续做出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