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3届研究生毕业设计展(三)
发布时间:2023年6月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487
2023届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专业:艺术设计
导师:赵梅红 副教授
校外导师:倪凯旋 副总规划师
加速的城市化是导致城市生态空间被破坏和自然环境日益退化的原因之一,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居全球第一,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在这种境况下,利用本身就具有低碳生态性的“见缝插绿”式的口袋公园,是更加合理有效的减少碳排放量、调整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解决方式。
本研究课题立足于目前我国提出的共同构建有益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从解决城市绿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构建城市生态网。全面绿色升级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选择。
该课题以“双碳”为切入点,统筹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从现状及碳排放量出发,对口袋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科学评估。归纳总结“双碳”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从而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
地理区位:杞县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北临兰考县,东接睢县,南与太康县接壤,西与开封县毗邻。
开封市杞县城市口袋公园地理区位图
开封市杞县城市口袋公园具体区位图
交通分析:杞县交通便捷,交通要道布局呈“网格”状。106 国道和220省道纵贯全县南北,316省道横跨东西。
周边用地性质:本次规划的杞县各城市口袋公园均属于公共绿地,但分别位于距离杞县城区远近各不相同的位置,故各口袋公园的周边用地性质各不相同。
开封市杞县城市口袋公园周边用地性质图
自然资源分析:城市生态用地分析
杞县土地总面积125800公顷,农用地总面积为10357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占比75.33%;园地占比0.38%;林地占比的2.57%;其他农用地占比4.05%。
本土植动物分析
通过前期实地调研、专家学术论坛以及评价体系个例的学习,并结合《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和《公园城市建设指南》中的相关指标,筛选出适合本课题的评价指标。并搭建开封市杞县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现状评价体系结构模型。
利用层次分析法算出开封市杞县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现状满意度评价统计表数值和各系统层的满意度评价结果。由上述图各项指标及相关结果可以看出,在指标层中,碳足迹评估、低碳能源技术、智慧管理平台、低碳宣传问题尤为突出,需要改进完善;对于智慧游园系统、基础设施、植物固碳释氧能力和智能实时监测的指标较低;虽然比人文景观、低碳材料和植物搭配合理性这几方面指标稍高一些,但是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提升改进。
针对开封市杞县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现存问题,依托各园区景观实际情况,依托红色文化、自然文化和本土传统文化等现有资源,结合物联网智慧5G技术,以碳中和为主题将各园区打造成集历史文化教育和“双碳”知识科普教育的基地、杞县产业集聚区的生态绿肺、社区居民交流活动公共客厅和健身活动的场所。
(1)尽量减少景观碳足迹产生,充分利用现有景观首先,整合现有景观,按照景观要素梳理出低碳型景观和高碳性景观,可利用景观和不可利用景观。保留并优化升级可利用的低碳性景观,拆除景观中的高碳排放量。在原有景观植物的基础上搭配种植固碳释氧能力强的本土植物,充分提高场地的低碳效益。其次,避免盲目推倒重建,应该因地制宜将场地原有的废弃砖块、石头等用于重塑景观中,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减少二氧化碳释放量;建设方式尽量采用人工代替机器工作,降低机械工作量。
(2)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协调同周边关系在党校公园的整体空间结构设计中,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毗邻杞县党校,从党徽中提取镰刀斧头的符号。公园中心广场设置描绘杞县革命历史的浮雕景观墙,对吴芝圃和睢杞战役等红色历史故事进行重点描绘。
在雍丘园设空间布局时采用篆字中“邑”字的造型,暗示杞县城市建设的悠久历史,该字形又近似“杞”字中“己”字偏旁,加上园林中树木形成“杞”字的语义。
各园区都采用智慧地图、设施标识和语音讲解导览等互动模式,通过VR、AR技术将虚实场景结合,个性化规划各园区游园路线,让游客沉浸式游览,并与景观产生趣味互动,从而更加立体生动地了解公园的“碳”文化、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实现游客智能游园导览。
智能导览管家效果图
智能监测系统效果图
智能基础设施园内所有智能基础设施均采用了太阳能、人体动能和智慧能源等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园区内有各种智慧科技设施,智能垃圾桶、服务椅、都是基于5G技术搭载智慧管理系统,采用太阳能为园区提供能源动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减少能源直接消耗。
智能服务椅效果图及示意图
智慧节能路灯效果图效果图及示意图
在使用“低碳望远镜”时,仅需要左右摇晃望远镜,对准想了解的花草树木进行扫描,设备屏幕上就会显示出不同植物的基本信息和碳汇能力。
在园区内置放了主要针对儿童教育的启蒙机器人,加入了专属低碳的定制游戏。在答对题目后可解锁互动游戏,增添趣味性,让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环保意识,启蒙“双碳”教育。
通过“动感单车”游戏,让人们毫不费力地将人体动能转化为电力、水力等清洁能源,在为园区提供电、水等能源的同时让他们了解二氧化碳的碳源,从而提高节能意识。
在选取树种上,本着“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既能减少运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能节约人力和成本。首先保留园区内现有长势比较好的植被,可降低大气中的碳源,并把现有的碳储量较长时间地留在植物体内。
土壤碳汇在铺装材质方面,要选择可以同时满足实用性、观赏性、生态性和通透性材质,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封碳潜能。
园区内种植一些可以吸收碳、氮等养分的植物,以增加土壤营养物质,并为园区植物提供肥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摄取大气中的氧化碳,生长过程中随着根、茎、叶和果实的枯落,会产生可用于制造绿肥的植物残体。
水体碳汇建立水体周边生态环境。保留原有坑塘,在水体附近设置轻植被软质护岸,在护岸处种植种芦苇与香蒲等植物,构筑自然岸线,滞纳雨水,促进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交换,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源,促进植物固碳释氧效应。
改善水体质量。在洼地底部以砂砾和土壤为基质,废水或雨水从入水口进入水体内,经过植物与基质的过滤、沉淀,经过净化后的雨水从另一排水口流出。一方面提高景观水体自净能力和景观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固定、积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功能。
景观水体循环微系统。将杞梓林苑园区内雨水利用系统与周边地表过滤系统相结合,水体净化与湿地净化双管齐下,利用坡地可以延长储存水和释放雨水的时间,解决园区内水源问题。
低碳材料:本设计方案中主要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可循环低碳材料及天然材料三类,园区内的智能相关设备设施采用的是新型环保材料符合金属材料。将新型环保材料将本园区或城市中原有的坚固耐用的可循环低碳材料和天然材料运用在各园区道路、小品和构筑物中,有效降低碳成本,提高材料循环率。
园区构筑物杞梓林苑内,池塘高架采用的也是锯木屑等天然纤维与塑料混合的塑模木新型复合材料,具有不易变形、使用周期长、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2023届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专业:艺术设计
导师:赵梅红 副教授
校外导师:夏保林 教授
郑州市处于黄河下游、中原腹地,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地带总体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低相差悬殊,呈阶梯状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构造侵蚀中低山,逐渐下降过渡为构造剥蚀丘陵、黄土丘陵、倾斜(岗)平原和冲积平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郑州市个别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以牺牲生态环境、人居安全为代价的不良村落格局。特别是2021年7月20日极端天气的出现,致使郑州市部分浅山区乡村暴雨积涝,山洪、泥石流、山体崩塌给这些村庄带来灾难。本文以韧性视域的角度进行村庄景观设计,综合分析村庄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人文风貌、区位优势、资源储备等条件,改善村庄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人居安全性低、生活空间混乱、农业生产发展低效等问题。
本课题基于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从郑州市浅山区地理地质环境实际状况出发,以韧性景观设计的方式提升郑州市浅山区乡村景观设计,提升乡村的人居环境安全性、舒适性,致力于解决浅山区村庄现存隐患和问题,同时挖掘乡村本土特色、尊重村庄基本条件,重视村庄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发展提出有效措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为浅山区乡村景观设计规划提供理论研究,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区域位置:
本次评价使用现场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方式,面向当地村民、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人士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汇总调查数据并整理分析结果,经加权平均法计算,整理大岗村景观韧性满意度调查表:
大岗村景观韧性设计现状评价因子指标加权平均值(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大岗村乡村景观韧性设计现状满意度柱状图
村庄景观韧性不足,设计忽视前瞻性
根据大岗村现存问题,以韧性景观设计为切入点,修复生态平衡,降低灾害敏感度,优化矿山环境,提升大岗村景观韧性。结合大岗村区位优势,挖掘农业观光资源和矿山文化资源,打造农业观光、乡土文化体验、矿业知识科普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宜居村庄。通过对大岗村景观格局进行细化设计,合理利用各个区域特点,兼顾居住、生活、生产、生态、娱乐以及应急功能,划分出详细景观节点。
总平图
根据大岗村村庄现状,将嘹歌山矿山全域划定为景观生态修复区,主要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恢复嘹歌山生态平衡。梳理大岗村现存人文景观资源,以村内百年窑洞、百年古树、古井以及村庄广场作为乡土文化景观点,承担保护村庄历史文脉的功能。通过连接形成人文景观韧性网络,使得人文景观发展更具韧性。
石灰岩矿山已经露天开采数十年,基质结构性差、重金属含量高,受风化、冻胀等因素影响,部分山体石块脱落,地质缺乏稳定性。首先要分析嘹歌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通过清石清渣、固定边坡形成稳定的地质环境,降低灾害敏感度。其次,还原并梳理地质现状,根据山体不同角度确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湿地植被生态景观是将嘹歌山遗留的废弃矿坑改造为湿地,由于矿坑常年有雨水滞留,具有形成湿地的天然条件。对矿坑进行废土回填,改造现有高差形成缓坡,同时加固地形,形成水体驳岸。在水体驳岸上中种植喜湿的垂柳、荷花、鸢尾、菖蒲、芦苇等植物,临水建造观赏栈道—时光飞栈,既可观赏矿山山体,又可俯瞰湿地景观,丰富空间观赏层次湿地类似海绵具有滞留、吸纳雨水的功能,可以化解多雨季节强降水带来的灾害风险,从根源降低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发生;在干旱少雨季节,又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保证正常生长。其次,湿地通过降水、储存、蒸发的循环,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矿坑周围微气候,为植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湿地生态景观效果图一
对修复后的30°矿山进行设计,种植黑麦草、结缕草以及花卉等草本植物,形成大面积缓坡草地,周围种植高大乔木形成为空间围合。草地具有不仅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同时,草地空间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蚂蚁等动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而这些微生物和动物可以加速植物根、茎、叶的分解,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枫林远眺是位于矿山西北部山体,通过对矿山60°的山体进行退台式修复,稳定山地地质条件,并覆盖表土、客土形成山坡。稳定地质条件后种植红枫、鹅掌楸、五角枫等彩叶树木,林地具有天然的水土保持功能,林冠对于降水具有截留作用,可以截留5%-10%的降水,减少降水对山体的机械冲击,保护矿山山体。林地盘互交错的根系,可以固着土壤,增加雨水下渗和水土保持能力,储存60%-70%的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发生。
林地生态景观分析图
矿山景观公园嘹歌山作为矿业开采的废弃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的贡献,随着近些年环保意识的加强,矿山修复和改造项目逐渐增多。运用景观设计方式使得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重新恢复,保留矿山工业元素,挖掘景观多重文化价值,使得开采后的废弃场地重新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连接。
优化窑洞设计传统的窑洞内部层高较低,空间较小,现代化生活方式和大型家用电器与其空间尺度不相。因此要增加窑洞的内部层高,保留传统窑洞外观,改造内部空间使得更适宜现代生活方式。首先拓宽窑洞开间至4.5-5m,窗户改造为玻璃窗,便于阳光更好进入室内,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引入庭院景观,使得窑洞内部空间更为明亮通透。其次,增加窑洞室内高度至3.5-4m,不仅可以使得室内空间更为开阔,也便于现代家具、大型电器、新风系统以及植物在室内的应用,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提高当地居民对窑洞接受度,使得这一建筑形式得以保留和传承
窑洞优化平面图
根据山体坡度细化设计策略,并形成层次鲜明,空间丰富的山体景观。根据地质学的界定,0°-15°为缓坡,15°-30°为斜坡,大于30°为陡坡。在0°-15°缓坡区域建设景观观赏林,采用局部疏伐、植被错落的植物种植方式,营造四季有景的植物景观。15°-30°斜坡区营造近自然群落,在原先的自然植被基础上,播种乡土植被的种子,培育近自然植物基底,形成先锋群落,从而逐步构建起稳定的生态环境,为小型动物提供生存空间。大于30°的陡坡区进行自然保育,可以种植根系亲水的混合林,减少强降水对于地表的冲刷,同时也为飞行动物提供休憩场所,从而增强植物多样性与景观系统稳定性。
2023届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专业:艺术设计
导师:赵梅红 副教授
校外导师:夏保林 教授
现实背景
后疫情时代,人们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都会产生压力,如果这些压力长期存在,会影响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并且会相应地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环境对个体行为有着引导、促进和阻碍的作用,利用环境对人引导作用,有利于疏导和改善人们在后疫情时期产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这一特殊时期,人们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了新的情感需求。
本课题的研究拓宽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在景观设计满足场所科学的基础之上,为当下人们的心理问题提供治愈场所。将心理治疗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对公园景观科学的规划设计,缓解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压力,为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为推进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和进步提供有益帮助和积极思考,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后疫情时期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全球的经济复苏有着重大意义。
区位分析五一公园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北邻建设西路,南隔友爱路与郑州市中医院相对,西隔文化宫路与河南工程学院相对,处市区繁华地段。五一公园用地形态基本为矩形,在以五一公园为中心,半径1千米范围内大约有10多个居民小区及碧沙岗公园。
现状分析公园内部现状功能主要分为集散广场、运动健身区、健身步道、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绿化景观。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如广场舞、戏曲、乒乓球、象棋等休闲活动。
五一公园现状功能分析
历史文脉分析郑州五一公园前身为河南省工人文化宫,其中的运动场、图书馆等设施丰富了工人的业余生活;后来逐渐商业化,工人文化宫有改以往繁华景象;2000年,郑州市政府对工人文化宫进行第一次改造,目的是为恢复其体育健身功能;2002年进行了第二次改造,以建造绿化景观为主;2006年建设总工会“职工之家”,直至如今五一公园成为当地市民娱乐放松、健身休闲的场所。
人群及使用情况分析五一公园主要人群类型除周边居民外,还有其南侧郑州中医院的轻微病症患者、住院部病人的陪护家属以及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这些人群情感、经济、工作等方面的压力较为突出,因此经常来到五一公园以舒缓压抑心情。人流高峰集中在早上及傍时分。
后疫情时代城市复愈性景观现状评价的基础之上,对郑州市五一公园景观设计现状中各指标所占权重进行计算。本次数据的搜集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共发放500份,被调查者包括:相关学者、周边居民、学生等人群。
五一公园景观现状各级指标加权平均值
五一公园现状景观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少,没有在智能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人们对于现代化及复愈功能的使用需求得不到满足
五一公园现状景观缺乏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层面的景观设计,人们与环境产生互动的机会就会减少。
(1)打造多元化功能布局,提高兼容性个体的年龄不同,对于公园的使用需求就有所差异。在设计前期,应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及文献研究,了解各年龄段人群的真实需求,并归纳总结各年龄群体的特征,以此设计相应的景观偏好,将其应用于郑州市五一公园复愈性景观设计中。
(2)优化公园边界景观,实现公园环境与周围环境联动对五一公园边界进行景观优化,拆除公园原有围栏,将边界与景观功能相结合。
(4)增加人与环境互动,增强环境复愈功能研究表明,对人体感官系统进行正向刺激,有助于提高自主参与度,提升环境的复愈效果。营造立体、丰富的景观空间,能对人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产生正向刺激,增加人们与周边环境的互动。
主办: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总顾问:凌士义
总策划:南政
策展团队:陈伟利、孙中华、张振亚、孙锐
创意指导:陈伟利
视觉设计:彭星宇、黄青茹
推广策划:陈伟利、牛玉慧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