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届染织与室内纺织品设计专业本科毕业作品(上)|大脑花园 Brain Garden 2023
发布时间:2023年6月1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151




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学习”“逻辑思辨”“系统研究”“整合创新”四大能力,使其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创新跨界能力、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纺织服饰设计人才,同时为创建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纺织服饰品牌输出开拓型设计人才。
此次染织设计与室内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分为四个主题,智慧行迹、多态界面、治愈灵境、东方叙事。作品致力于对纺织品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的关注与研究。学生在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视野的引导下,聚焦可持续材料设计、智慧纺织品设计、数字纺织品设计、疗愈设计、东方设计等多个研究领域。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综合性思辨,从科学和艺术交融的综合维度,重新定义纺织品的设计边界,提出引领纺织设计发展的新命题、新价值、新方法与新技术。并从设计师创作的构成基础——材料出发,探索材料与形式、材料与观念、材料与文化,拓展纺织品设计艺术的材料新语境。


材料是设计师的语言媒介,是世界的构成基础。从材料出发,探索材料与形式、材料与观念,理解科学技术、主体意识、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拓展纺织品设计艺术的材料新语境。思考如何超越材料的自然属性,在文化与精神意义的加持下让材料获得重生。















导师评语:作品从中国传统服饰云肩形制中吸取灵感,探索纹样与材料、纹样与工艺之间的碰撞。通过对明胶面料在色彩、肌理、图案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形成柔软、清透的图形与纹样,形成自然的肌理与纹样。成品将面料与生物材料结合,形成更加丰富的肌理效果与视觉冲击力。







导师评语:作品立足于材料可持续研究,将社会责任纳入设计思考过程中,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海藻酸钠是一种可再生的天然材料,作者通过对这一可持续材料的形态设计研究,展现了材料的原生态美感,提供了海藻酸钠成型的多样性可塑化研究,呈现出材料的创新实验性,为未来设计领域带来了材料发展的新视野。






导师评语:此作品对磁性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验,拓宽了该材料的性能与运用场景,并对磁性材料以图形纹样的形式予以转换,最终作品以服装面料与面料之间的交互型手段呈现磁性材料的性能,是对纺织品材料新领域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导师评语:Z世代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他们倾向于寻求创造性的设计语言来宣泄个人情绪、表达自我态度。该作品结合“发型是内在身份的外在表达”及“居住空间是内心的肖像”两个观点,将毛发作为主要材料运用到室内饰品设计中,探讨青年亚文化风格下的室内饰品的创新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毛发的质感和自然的形态也为空间增添了独特的触感和纹理,凸显了居住者的个人品味和独特审美。




导师评语:作者用他细致的观察和富有想象力设计表达,将攀缘植物的结构元素创造性地引入室内装饰及产品设计领域。设计全面探索了仿生形态与3D打印、参数化设计结合的方式方法,突破了传统材料和表现技术的限制,实现了复杂几何结构的设计制造,为室内空间提供了新颖的触觉愉悦感,并为室内空间注入了一份绿色和生机。作品倡导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影响,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共生。


“当你看待事物的方法发生变化时,事物也会悄然改变。”让我们痛苦的泥潭其实也是推着我们往前走的力量和动力。
整体设计颜色简约干净,金属特有银白色为主要。画面构成由大大小小的圆形组成,通过不同钩针技法和大小疏密进行层次的丰富。手工钩编所具有的独特情感传染力可以与观众更好地构成情感上的链接。
导师评语:该作品展现了设计师对金属材料的独特理解和运用,通过巧妙的形态组合和精湛的编织技艺,创造出纹理丰富的作品。金属线材的反射和透光性,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光线的折射和反射使得作品在不同角度和光线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美感。这种光影效果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视觉变化,为观者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导师评语:当代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装饰风格,这组模块化空间隔断设计作品立足于这类用户需求,通过创新亚克力材料、激光雕刻技术,希望增强定制化体验、光影效果、空间感与连通性以及环保可持续性等特点。设计概念突破了传统隔断的界限,将隔断转变为艺术品和空间装饰的一部分,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定制的空间体验。






导师评语:作品以可回收材料研究为切入点,寻找聚乙烯材料在化学属性下所形成的不同色彩与形态,结合纺织品刺绣工艺,探索非纺织材料与纺织材料结合所产生的多元可能性,呈现的产品细节丰富,层次多样,造型别致,充分展现纺织品工艺的可塑性。




导师评语:设计作品以叙事性艺术表达为切入点,通过材料、工艺的变化表达《游园惊梦》的故事与幻境。利用花瓣、面料、珠片手工制作各式串珠,工艺精美,细节丰富,搭配手工染色与面料造型工艺,整体呈现形式新颖,设计个性语言强烈,是一组具有很好商业价值的艺术作品。


导师评语:作品《寸肤》以“美丽羞耻症”话题为灵感,从“皮肤”这一切入点进行概念挖掘。主要运用液态硅胶及石塑粘土,进行塑形、肌理制造和纹理拓印,模拟皮肤质感;软、硬材料的结合应用呈现出特殊的质感与肌理。





导师评语:作品对织造工艺的结构与造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将折叠与伸缩技术理论与技术植入纺织品工艺手法之中,将可塑性材料作为经线在工艺技术上尝试创新与融合。成品造型立体,可塑性强,是一件具有研究意义与价值的设计作品。


重新定义纺织品的设计边界,在可持续、数字化、人工智能等观念、技术被瞩目的当下,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综合性思辨,从科学和艺术交互的维度,探索纺织创作的创新推动力,探索智能材料、智慧织物、数字纺织品的设计方法。



导师评语:此作品主要探索纺织品材料与色彩、光影之间的关系,通过梭织工艺将视错纹样打散织入多层结构空间中,营造空间视错的艺术效果,并结合机械装置系统使面料结构性错位,使之达到光栅动画般的视觉影像。作品设计构思精巧,工艺精致,是一件极具艺术效果的纺织设计作品。




导师评语:作品以事物皆是独立的又互相有联系为灵感来源,以描绘和表现作者与孪生姐妹之间的情感、生活轨迹的差异性,探寻纺织品与交互性材料、装置之间的关系,作品即是一种纺织品情感的表达,又是一种与观看者之间行为互动装置,是对未来纺织品材料与技术的探索。





导师评语:此作品是对纺织纤维与传感材料结合的一项实验性尝试,探索金属纤维的传导性能,实现感应带动面料转动,并在面料旋转过程中形成纹样的流动的效果。将纹样、材料、感应装置三者有机结合,使纺织品工艺与技术在新材料领域中得以实现。






导师评语:作品通过对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营造元宇宙时代的居住空间新装饰概念。设计中运用了微观的视角,从菌类的形态入手,捕捉充满灵性的生物世界。在工艺表达上尝试了3D打印技术,植绒材质、幻彩色调、参数化结构将元宇宙语境下的室内空间装饰重新定义,激发了观者对空间美学和生物形态的双重兴趣,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渴求,对未来的遐想与期待,是未来派设计的极佳展现。




导师评语:该作品聚焦于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智能家居产品的创新设计潮流,很好地展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作品从微观视角切入,捕捉根霉菌的生命力和有机美。混合纺织品工艺和独特的材料再塑造,呈现出根霉菌独特的曲线、纹理、形状、生长方式,给人一种生命的活力感。现代感应交互技术的使用,让装饰墙面能够通过触摸、感应与用户进行互动,提供给用户丰富多样的体验和功能,凸显了智能技术对家居生活体验的改变和丰富。



导师评语:作品以神秘的海底世界为灵感,以光纤作为梭织的载体,通过刻纬的工艺将海底世界生物的神秘意境呈现出来,此空间装置艺术作品运用多种创新的肌理和材料的综合表现,画面层次丰富,使整个空间环境充满了温度与生机。



导师评语:作品以《星与海的乌托邦》空间场域为设计灵感,探索海洋深层、中层、浅层中不同海洋生物的形态特点与生活习性,绘制成一幅生动、奇幻的海洋生态系统图像,并利用live2d 动画技术呈现出一组沉浸式新媒体艺术装置。作品富有个性和张力,海洋生物造型细节丰富、造型多样,是对图案设计的新形式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