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届染织与室内纺织品设计专业本科毕业作品(上)|大脑花园 Brain Garden 2023

发布时间:2023年6月1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953

染织与服装设计系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为核心专业,以建构东方设计学为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的“东方时尚” 为学科建设发展目标。“艺术美学”为品质标准,“传统活化,科艺融合”为教学双刃,坚守“可持续”理念为价值指向。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产教融合优势,围绕“设计系统与方法”“产品设计与商业管理”“传统文化与传承活化”“科艺融合与材料创新”四大教学与研究方向,汇聚专业教师、国际师资、产业顾问的综合师资团队,设置互为跨界融通,指向社会价值、面向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秉承“社会关怀、人文关怀、民族关怀” 的育人担当,致力于培养“专业综合型”与“精神内核型”兼备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引领国内专业发展方向,彰显全球影响力。 

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学习”“逻辑思辨”“系统研究”“整合创新”四大能力,使其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创新跨界能力、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纺织服饰设计人才,同时为创建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纺织服饰品牌输出开拓型设计人才。

 

此次染织设计与室内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分为四个主题,智慧行迹、多态界面、治愈灵境、东方叙事。作品致力于对纺织品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的关注与研究。学生在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视野的引导下,聚焦可持续材料设计、智慧纺织品设计、数字纺织品设计、疗愈设计、东方设计等多个研究领域。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综合性思辨,从科学和艺术交融的综合维度,重新定义纺织品的设计边界,提出引领纺织设计发展的新命题、新价值、新方法与新技术。并从设计师创作的构成基础——材料出发,探索材料与形式、材料与观念、材料与文化,拓展纺织品设计艺术的材料新语境。

 

 

材料是设计师的语言媒介,是世界的构成基础。从材料出发,探索材料与形式、材料与观念,理解科学技术、主体意识、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拓展纺织品设计艺术的材料新语境。思考如何超越材料的自然属性,在文化与精神意义的加持下让材料获得重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1映霞·黛绀·长青

 

作者:陈思指导老师:黄思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品牌使用生物面料进行创作,作为染织设计的学生,该如何立足专业特色对生物面料和其应用进行探索与突破。以“传统服饰与现代材料的碰撞交融”为中心,从中国传统服饰云肩形制入手,对明胶面料在色彩、肌理、图案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结合东方传统色,创作一套三件不同色系、不同形制的云肩服饰。 

导师评语:作品从中国传统服饰云肩形制中吸取灵感,探索纹样与材料、纹样与工艺之间的碰撞。通过对明胶面料在色彩、肌理、图案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形成柔软、清透的图形与纹样,形成自然的肌理与纹样。成品将面料与生物材料结合,形成更加丰富的肌理效果与视觉冲击力。

 

 

02镂藻雕光

 

作者:巫蓉指导老师:王小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放眼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地球的资源越来越有限。来自辽阔海洋的海藻纤维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雕镂”出可以用于室内装饰品设计中的海藻材料,将绿色设计理念投入室内设计中。以相对稚拙朴素的形式,拼接多种肌理、色彩的小片材料,只为突出材料本身的特性。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唯有以可持续的理念发展,才能让未来的人们也能拥有这一片光明。

 

导师评语:作品立足于材料可持续研究,将社会责任纳入设计思考过程中,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海藻酸钠是一种可再生的天然材料,作者通过对这一可持续材料的形态设计研究,展现了材料的原生态美感,提供了海藻酸钠成型的多样性可塑化研究,呈现出材料的创新实验性,为未来设计领域带来了材料发展的新视野。

 

 

03我们相互关联

 

作者:杨普阿指导老师:黄思文

 

 

作品介绍:从哲学角度讨论唯物辩证法中事物存在的普遍联系观点,通过对可视化的磁场状态作为输出手段呈现事物间的联系。阐述周围的一切事物(即客观存在)都以不同的方式与人本身产生的连接、沾染、交融、作用再成形的状态概念。通过呈现内部连接外部的设计形式,使用磁性材料作为诠释工具,利用磁性材料的磁力特性探索磁性创意面料肌理并创作设计纹样,实验研究带有磁力的创新纺织面料;外部以开发后具备磁力的磁性创意纺织面料与服装设计做结合创造,将哲学性的思考概念以更加强烈、深刻的物质形式呈现出来,探索纺织品设计中磁性材料的实践运用性。 

导师评语:此作品对磁性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验,拓宽了该材料的性能与运用场景,并对磁性材料以图形纹样的形式予以转换,最终作品以服装面料与面料之间的交互型手段呈现磁性材料的性能,是对纺织品材料新领域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04自由体 The Form of Freedom

 

作者:吴茜指导老师:王小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夸张的发型,个性的色彩是不少亚文化群体的显要特征,这种打破常规的行为,带有叛逆情绪和对自由无束的追求,既是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也是自我觉醒对自由个体的渴望。作品从“发型是内在身份的外在表达”及“居住空间是内心的肖像”两个观点出发,将假发片作为材料,探究毛发材料和青年亚文化风格在室内装饰品设计中的运用,希望能够满足青年亚文化人群对空间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为室内装饰品设计领域找寻更多的可能。

 

导师评语:Z世代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他们倾向于寻求创造性的设计语言来宣泄个人情绪、表达自我态度。该作品结合“发型是内在身份的外在表达”及“居住空间是内心的肖像”两个观点,将毛发作为主要材料运用到室内饰品设计中,探讨青年亚文化风格下的室内饰品的创新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毛发的质感和自然的形态也为空间增添了独特的触感和纹理,凸显了居住者的个人品味和独特审美。

 

 

05株连蔓引

 

作者:戴林森指导老师:王小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视频 >>
作品介绍: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天生会编织的织物,就是攀援植物。我们经常会看到建筑物上覆盖的爬山虎就是攀援植物的一种,攀援植物作为一种景观植物大部分覆盖在建筑物表面,如同人身体上以及室内纺织品表面覆盖的面料一样。攀援植物以缠绕或依靠附属器官攀附他物向上生长的植物,主茎细长不能直立,须攀附支撑物向上生长的植物,因此通过概括归纳方式仿生攀援植物生长方式和结构,来设计新的织物结构。该结构的面料可以用在家居产品的面料覆盖,相较于传统纺织品更具有立体感,并且可塑性和透气性较高。 

导师评语:作者用他细致的观察和富有想象力设计表达,将攀缘植物的结构元素创造性地引入室内装饰及产品设计领域。设计全面探索了仿生形态与3D打印、参数化设计结合的方式方法,突破了传统材料和表现技术的限制,实现了复杂几何结构的设计制造,为室内空间提供了新颖的触觉愉悦感,并为室内空间注入了一份绿色和生机。作品倡导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影响,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共生。

 

 

06泥泽之境

 

作者:滕雨指导老师:王小丁

 

作品介绍:本方案是以情感躯体化为主题,利用金属编织工艺以室内纺织品的方式呈现。

“当你看待事物的方法发生变化时,事物也会悄然改变。”让我们痛苦的泥潭其实也是推着我们往前走的力量和动力。

整体设计颜色简约干净,金属特有银白色为主要。画面构成由大大小小的圆形组成,通过不同钩针技法和大小疏密进行层次的丰富。手工钩编所具有的独特情感传染力可以与观众更好地构成情感上的链接。

 

导师评语:该作品展现了设计师对金属材料的独特理解和运用,通过巧妙的形态组合和精湛的编织技艺,创造出纹理丰富的作品。金属线材的反射和透光性,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光线的折射和反射使得作品在不同角度和光线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美感。这种光影效果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视觉变化,为观者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07边界

 

作者:蒋韵萱指导老师:王小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由于人对空间的感知力不同,现代室内空间中对隔断有不同的需求,对空间边界的探索也就变得更为个体化。本人通过结构组合、材料选择、颜色搭配、外形提取多方面进行了设计,让隔断产生更多的可能性。用户可以通过选取不同数量和功能的模块,组合后形成不同的室内隔断,以此适应不同的空间,形成空间边界。

 

导师评语:当代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装饰风格,这组模块化空间隔断设计作品立足于这类用户需求,通过创新亚克力材料、激光雕刻技术,希望增强定制化体验、光影效果、空间感与连通性以及环保可持续性等特点。设计概念突破了传统隔断的界限,将隔断转变为艺术品和空间装饰的一部分,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定制的空间体验。

 

 

08细密之城

 

作者:杨孟秋指导老师:黄思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选择各类可回收材料制作进行面料实验,通过肌理表现的质感和其视觉风格引起人们心中对于微观世界奇妙的幻想,以各种微生命具有特色且可以深入延展的元素为基础,夸大主元素进行再设计。 

导师评语:作品以可回收材料研究为切入点,寻找聚乙烯材料在化学属性下所形成的不同色彩与形态,结合纺织品刺绣工艺,探索非纺织材料与纺织材料结合所产生的多元可能性,呈现的产品细节丰富,层次多样,造型别致,充分展现纺织品工艺的可塑性。

 

 

09游园惊梦

 

作者:韩沣宁指导老师:黄思文

 

 

作品介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一梦迢迢,良辰美景,桃红花影柳谢,烟波画船。汤显祖在百年前落笔描绘突破世俗礼教一梦千年的烟火人间,而我将这一理念延续到今日的毕业作品中。以滴胶配合琉璃与丝质布料固定在琉璃瓶上,一瓶一景,一罐一梦,半透明的滴胶如玉如晶,氮氲蔓延着江南水汽的浅淡色彩,再以清水置于瓶中,光影流动,更添妙趣。如是者闻,可知刘阮逢人处,回首东风一断肠。 

导师评语:设计作品以叙事性艺术表达为切入点,通过材料、工艺的变化表达《游园惊梦》的故事与幻境。利用花瓣、面料、珠片手工制作各式串珠,工艺精美,细节丰富,搭配手工染色与面料造型工艺,整体呈现形式新颖,设计个性语言强烈,是一组具有很好商业价值的艺术作品。

 

 

10寸肤

 

作者:童福华指导老师:黄思文

 

 

作品介绍:旨在宣扬我们每个人都应真心地爱自己的每一寸肌肤,哪怕没有那么完美也无妨,你始终拥有美丽的权力;去享受美丽,而不是被“美”牵着鼻子走。旁人的只言片语并不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一个人的好与坏全凭自己定义。虽然我们会拥有那些皱纹,那些纹理,那些斑斑点点...... 而这一切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的印记,是我们存在这永恒流逝的岁月里的证明,不必时常为此而焦虑不安。它们不是丑陋的,是自然的;美没有定义,是多元的。 

导师评语:作品《寸肤》以“美丽羞耻症”话题为灵感,从“皮肤”这一切入点进行概念挖掘。主要运用液态硅胶及石塑粘土,进行塑形、肌理制造和纹理拓印,模拟皮肤质感;软、硬材料的结合应用呈现出特殊的质感与肌理。

 

 

11织·宙

 

作者:董霁萱指导老师:黄思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古往今来谓之宙,宙如时间覆盖一切,又可以生长延伸。我将“时间”的往来与“空间”的变化赋予设计作品,以梭织工艺为基础,选用金属丝、塑胶管等可塑材料织造可折叠伸缩面料,为它们塑造出具有节奏感的造型并穿梭在展陈空间中,将折叠伸缩功能转化为具有艺术感的视觉效果,如同时空的往来穿梭,古往今来的故事便在折叠的韵律中展开。 

导师评语:作品对织造工艺的结构与造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将折叠与伸缩技术理论与技术植入纺织品工艺手法之中,将可塑性材料作为经线在工艺技术上尝试创新与融合。成品造型立体,可塑性强,是一件具有研究意义与价值的设计作品。

 

 

 

 

重新定义纺织品的设计边界,在可持续、数字化、人工智能等观念、技术被瞩目的当下,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综合性思辨,从科学和艺术交互的维度,探索纺织创作的创新推动力,探索智能材料、智慧织物、数字纺织品的设计方法。

 

 

01Illusion

 

作者:苏齐指导老师:黄思文

 

作品介绍:视觉幻象又称视错觉,是特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不真实知觉。可以用色彩的明度推移,对比调和,使色彩秩序发生改变,刺激视网膜,从而产生对色彩的视幻效果。作者用彩条作为颜色的载体,运用色彩同化效应的原理进行视错图案的绘制,让颜色在视觉上达到趋于融合的效果。将多层梭织结构与视错图案结合在一起,以彩条作为纬纱织入其中,形成交错穿插的面料结构。各织物层之间发生平移的相对运动,让观者产生如光栅动画一般的对色彩的视错觉体验。

 

导师评语:此作品主要探索纺织品材料与色彩、光影之间的关系,通过梭织工艺将视错纹样打散织入多层结构空间中,营造空间视错的艺术效果,并结合机械装置系统使面料结构性错位,使之达到光栅动画般的视觉影像。作品设计构思精巧,工艺精致,是一件极具艺术效果的纺织设计作品。

 

 

02Us

 

作者:林欣指导老师:黄思文

 

 

作品介绍:事物皆由无数的点汇聚构成线,再由交织的线构成面,万物因人赋予其意义而存在。过往的种种因果,每个瞬间,构成现在的自我。个体具有独特性,却与他人具有联系。人作为感知主体,在虚无之中展现色彩又重归于虚无。由光的介入窥见双胞胎之间的联结,情绪与性格的交织构成我们当下的个人。我们流动的情感,都是未能成句的诗。把生命中的点滴串联起来构成个人,而独立的个人之间实则彼此相连。 

导师评语:作品以事物皆是独立的又互相有联系为灵感来源,以描绘和表现作者与孪生姐妹之间的情感、生活轨迹的差异性,探寻纺织品与交互性材料、装置之间的关系,作品即是一种纺织品情感的表达,又是一种与观看者之间行为互动装置,是对未来纺织品材料与技术的探索。

 

 

03茧

 

作者:陈未与指导老师:黄思文

 

点击查看视频 >>
作品介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平台成为了社交媒体中主流的存在,在给大家带来丰富的信息的同时也侵占了各类人群的时间,人们逐渐被所看到的信息吸引,在接收这些信息上花费大量时间,但即使花大量的时间去接收信息,接收到的都只是碎片化的信息,甚至是只能接收到经过大数据筛选后算法为你推荐出它认为你想看到的信息,从而建立了一个“信息茧房”,并将自己困在其中。利用“数据化”纹样与交互设计结合呈现出“信息茧房”效应,展现大数据时代信息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即是警醒自己也是提醒他人。

 

导师评语:此作品是对纺织纤维与传感材料结合的一项实验性尝试,探索金属纤维的传导性能,实现感应带动面料转动,并在面料旋转过程中形成纹样的流动的效果。将纹样、材料、感应装置三者有机结合,使纺织品工艺与技术在新材料领域中得以实现。

 

 

04蕈·境

 

作者:王博洋指导老师:王小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视频 >>
设计说明:如今,随着增强现实技术的逐步成熟,作品思考能否将增强现实技术和室内陈设去进行结合。蕈即使菌类,作品关注到菌类这一生物领域,发现菌类为隐花结构,依靠孢子来进行传播,所以菌类没有花这一结构;同时菌类给人的印象是神秘梦幻的,作品思考能否将菌类的结构进行提取设计,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呈现出菌类的花的结构形态,来展示菌类神秘、梦幻的形象。

 

导师评语:作品通过对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营造元宇宙时代的居住空间新装饰概念。设计中运用了微观的视角,从菌类的形态入手,捕捉充满灵性的生物世界。在工艺表达上尝试了3D打印技术,植绒材质、幻彩色调、参数化结构将元宇宙语境下的室内空间装饰重新定义,激发了观者对空间美学和生物形态的双重兴趣,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渴求,对未来的遐想与期待,是未来派设计的极佳展现。

 

 

05微观之境

 

作者:林佳伟指导老师:王小丁

 

作品介绍:在我们宏观的视角中,让人心旷神怡之境通常都是山清水秀、茂林修竹。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微观的视角去探索,也许可以寻觅到不一样的美丽境界。霉菌通常是我们认为食物腐败、生物污染的象征,但如果我们走近霉菌,进入霉菌的微观之境中,便可以到别样的光景。我以根霉菌的形态作为主要灵感来源,加之一些其他霉菌的形态,用纺织品设计的手法宏观的表现出微观霉菌形成的景观,并将其与交互技术相结合,最后设计出一个墙面装置,让观者能体验到霉菌的微观之境。 

导师评语:该作品聚焦于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智能家居产品的创新设计潮流,很好地展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作品从微观视角切入,捕捉根霉菌的生命力和有机美。混合纺织品工艺和独特的材料再塑造,呈现出根霉菌独特的曲线、纹理、形状、生长方式,给人一种生命的活力感。现代感应交互技术的使用,让装饰墙面能够通过触摸、感应与用户进行互动,提供给用户丰富多样的体验和功能,凸显了智能技术对家居生活体验的改变和丰富。

 

 

06浮光·空海

 

作者:陈佳琪指导老师:黄思文

 

点击查看视频 >>
作品介绍:在当今社会下,人们对科技感的产品兴趣不断提高,新设计手段不断涌现。此作品以感光的海洋生物形态为媒介,同时将感光生物的特性与发光面料相融合,呈现海底生物的美貌,以水母为例,这些发光生物就像夜晚星空中的浩瀚星河,它们没有昼夜之分的永远为黑暗的深海带来光明。这些色彩斑斓的发光生物,带给我们一个梦幻般的海底世界,使得人类对未曾深度探索的海底世界充满着无尽的遐想,通过设计令观赏者可以观赏到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得以窥看到神秘梦幻世界的一角。

 

导师评语:作品以神秘的海底世界为灵感,以光纤作为梭织的载体,通过刻纬的工艺将海底世界生物的神秘意境呈现出来,此空间装置艺术作品运用多种创新的肌理和材料的综合表现,画面层次丰富,使整个空间环境充满了温度与生机。

 

 

07星与海的乌托邦

 

作者:张家敏、朱莞尔指导老师:黄思文

 

点击查看视频 >>
作品介绍: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停探索未知,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许多有趣的科幻概念。“戴森球”概念是一种支撑高等文明在宇宙中长期存在的构想,利用足够先进的技术来进行无限能量供应。而在一些现代创意作品中会将幻想生物以海洋生物为原型,这些神秘又有趣的外形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基于这个背景,我们通过分析提取海洋生物的特征与功能,再进行替换与重组,设计幻想生物的情感行为、社交规则和特殊能力,同时也赋予了幻想生物一个故事和特定的环境背景,将生物置于一个独具有艺术色彩的宇宙概念之中,一个怪诞又奇幻的幻想生物社区在我们笔下诞生了。其次,创新地将电子绘制纹样与live2d动画技术相结合,通过制作呼吸、骨骼绑定、开合位移、物理模拟等效果,试图呈现出更加新颖的视觉效果,拓展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重新构建出一个新型的科幻概念。最后,运用沉浸式的全息互动体验丰富视听体验,试图打造科幻世界的乌托邦。

 

导师评语:作品以《星与海的乌托邦》空间场域为设计灵感,探索海洋深层、中层、浅层中不同海洋生物的形态特点与生活习性,绘制成一幅生动、奇幻的海洋生态系统图像,并利用live2d 动画技术呈现出一组沉浸式新媒体艺术装置。作品富有个性和张力,海洋生物造型细节丰富、造型多样,是对图案设计的新形式探索。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毕业展以“大脑花园”为题,视觉形象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线条与块面互相交织,锚点和路径共同勾勒出字体轮廓造型,追溯数字时代独特的的设计符号。自由生长的线条与绚丽的花朵共同构建数字花园,交错的枝干如神经网络盘根错节,在“真实”与“数字”间构思设计的维度。缤纷的色彩象征着毕业生们迸发的创意,在这场毕业盛会中展现出新生代的美学思考。 

The 2023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the School of Design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titled "Brain Garden," features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primarily composed of textual symbols. Lines and blocks intertwine, while anchor points and paths collectively outline the contours and shapes of the fonts, tracing the unique design symbols of the digital era. Free-growing lines and vibrant flowers together construct a digital garden, with interlaced branches resembling intricate neural networks, contemplating design in the dimens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digital." The profusion of colors symbolizes the graduates' bursting creativity, showcasing the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 this graduation ceremony.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