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生展 ④

发布时间:2023年6月26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957

 

本期责任导师
靳军教授、周岚教授

 

01
作者/杨书含导师组/靳军、程可槑、刘钊

作品名称/《向光而生——植物与光于空间中的动态影像》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植物的器官受光照射而引起向光而生的现象被称为向光性,该向性是它不可被磨灭的特性,展现了其生的渴望,因此向光而生是植物富有生命的象征。以向光性为类比,人类的生命中也在追求一些事物,或者是梦想,或者是自由,或者是幸福,正如同植物蓬勃地向光生长,人也在正向欲求中生长。《向光而生》为植物与光于空间中的动态影像,意图通过光影的变化和植物在光中的形态,来体现生命的蓬勃向上之美。 

02
作者/潘雯悦导师组/靳军、薛天宠、沈采

作品名称/《时间仪式》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由于工作、效率和生产变得绝对化,我们失去了一切节日和神圣时刻。仪式空间让人们再次聚集,获得新的共同体验及情感,使神圣时刻再现。把神话故事内容进行符号转换,针对三个神话分别构造不同的仪式空间内容;观众将跟随引导,按步骤完成故事中的情节仪式。在作品中通过神话内容映射从古至今,人类的本性中无法抹去的原始欲望。三种植物将分别作为神话的主要线索,隐喻着赤裸的人性,这也在侧面表明植物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角色。

运用交互影像,让观众在视频的仪式中产生互动。并在视频旁放置与视频中的神话故事所相似的真实事件内容,与视频形成形式上的对照关系。

 

03
作者/李昕璘导师组/靳军、王黎明、周岚

作品名称/《到沅水西去》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代语境下,地方性“非遗传承”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出现衰竭的迹象,地方性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丰富性正受到冲击,沅澧非遗亦是其中一员。作品使用了纪录影像与三维场景构筑相结合的方式,基于沅澧非遗所处的现实空间进行数字化场景构建,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实现数字漫游。用数字化的语言书写并构筑非遗项目的虚拟场域,在人们非遗场景的空间漫游的过程中实现对非遗本身价值呈现的崭新思考与诠释。 

“我就是在城墙下面,那片有大水的地方出生的啊。”

但愿今后人们能通过数字场域漫游,望得到沅水西去。

 

04
作者/唐一果导师组/靳军、陈卓、陈慰平

作品名称/《城市解放日志》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缝隙中生⻓的植物对人的视觉吸引往往更独特,能产生对生命力的强烈共鸣。在一些“日常生活”理论中,“日常生活”被贬低为“本真生活”的敌人,它单调而乏味,平凡沉闷而麻木不仁。而如加里·德波所说,“习惯以种种形式把现实掩盖在特权化的惯例之后,为了充分理解潜伏于日常之裂缝与皱褶中的奇观,需要一种被提高的意识。”有时候,令人惊奇的不是奇观,而是奇观竟可以如此安稳舒泰地潜伏于我们的日常中。寻找紧附于日常上的奇观,实际上是一种对日常的解放,而我将这种解放现象称之为“城市毛边”。希望通过纪实影像对隐藏在城市繁杂质感之下可能脱离秩序但蕴藏生机的“城市毛边”进行拍摄记录,利用影像流动编织繁杂城市景观,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强大生命力。 

05
作者/陈毅维导师组/靳军、陈小文、周岚

作品名称/《永恒与一瞬》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永恒与一瞬》是一部使用AIGC技术生成的实验影像作品,通过将现实影像解构提炼的方式,生成脱离原先现实叙事并游离于真实与虚幻的影像内容,从而表现生命瞬间的无限可能性,作品希望可以通过这种转换现实瞬间的形式来思考时间与生命的关系。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走向结束,但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瞬间都将可能留下印记,组成自己生命的永恒。

 

06
作者/安瑾恒导师组/靳军、王黎明、李文龙

作品名称/《沙城》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曼陀罗图案是基于曼陀罗花的形状和结构而设计的,通常呈现为一个中心点,周围环绕着各几何图形和花瓣形状的图案。这些图案的几何形态和排列方式,能够引发人们的视觉和感官体验,从而对潜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潜意识分析中,这些图案能够帮助人们识别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状态,从而有助于解决心理问题和调整自我状态。此次项目的创作意在创造一种以符号为本体的影像叙事,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观众在曼陀罗符号和梦境体验中时而具体时而抽象的剧情引导,来激发观众对于这符号叙事如何统筹现实故事与梦境的反思。 

07
作者/付梦雨导师组/周岚、姚璐、王川

作品名称/《“乐园”》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被人类筛选过的植物。它们不仅作为具体的商品来给人类提供物质价值,有时也以艺术形式来给人类提供情绪价值。而不管是哪种形式,人类都会选择让植物更接近自然,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自然界的植物也会被人类干预和改变。因此,人工和自然的边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的变化和演化,这个边界也会发生变化,并且这个变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它们之间还存在一些中间状态。

基于这一点,我尝试收集一些没有人类活动迹象却又明显带有"被人类筛选过"的植物形象,通过影像的方式来反思人类活动对于自然边界在意识上的干扰,并配合合成的手段来探索自然和人工之间的边界。

 

08
作者/周琬宁导师组/周岚、沈采、李贝壳

作品名称/《阈限回声Liminal Echoes》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苔藓植物入手,以苔藓作为自然界中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群的过渡性特征伸,进而探讨城市中地点与地点之间的过渡性空间,即阈限空间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 

阈限空间往往为城市建筑的附属空间,以最低限度的美学设计呈现出“乏味”的外观,他们的外表被建材产业链的工业标准化所决定:工业化的四壁铺装、通用的建筑材料、简洁的动线设计、标准化的人工照明。一张静止的阈限空间图片也因此使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情感投射。

 

在阈限空间中进行停留,以摄影和动态影像为媒介进行呈现,以静止的图片来重新凝视我们每天都必然经过、却从未为它停留一刻的地方。他们是每个人口中不同的地点、脑海中永远模糊的路,却是人一生都无法逃避的景色。

 

09
作者姓名/苏雨桐导师组/周岚、陈卓、李贝壳

作品名称/《寻桃源》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该动画灵感来源于我的个人生活经历,通过《荣格心理学》关于个性化发展的理论板块进行梳理,讲述了一个保护桃树物种多样性的故事,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间接表达对于个体人格多样化发展的推崇。该作品故事框架参考了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和《香料之路》中的真实案例,描述了一名青年果农在与植物桃树相处后,千方百计保护野生桃树基因,使其不被驯化物种完全替代,并为桃树物种种子安全贡献力量的故事。作品中以植物比喻人格原型“自性”,以果农、桃树研发公司等人物比喻社会他者、“超我”以及其他的外层意识结构,将人格多元化发展的故事进行情景陌生化处理,通过变形、变异的方式,让原本已人们被熟悉的事物脱离通俗语境,强化故事矛盾,从而增加观赏者对被观察物解读的难度,延长解读过程,给人以新鲜感,以此激起人们思索、解读的欲望。 

10
作者/玄惠智导师组/周岚、王川、廖柳钧

作品名称/《同化 Assimilation》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视频以植物为主题制作。首先,同化是指性格、样式、思想等不同的事物变得相同的意义。在这部作品中,人类扮演植物的角色,尽管人类和植物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如果它们相互同化,它们将展现出怎样的对话和故事。我创建了这个视频来展示这个故事。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它们展示了它们如何变化并应对每个季节带来的各种情况。通过反复播放它们持久的生活画面,视频展示了它们的持续存在。观看视频,了解它们在每个季节中经历了什么事件,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交流和处理各种情况。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