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届综合设计专业本科毕业作品 (下)|大脑花园 Brain Garden 2023

发布时间:2023年6月1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4025

综合设计承认并直面科学的复杂性,积极应对知识碎片化的挑战,积极处理复杂问题和异质领域的再定义;倡导具有融合性、非线性和反身性特点的学术学科结构;综合设计尊重本地知识作为一种特定于上下文的知识协商,指向更具个人、社会、组织、物质环境与文化语境高度互动的研究过程;综合设计目标之一是了解真实世界,弥合现代社会中从研究和决策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之间的差距,通过建立跨学科界限的联系,试图在多元环境中解释现实世界现象与阐释设计主张。

综合设计的核心理念与各专业的特色塑造,通过“主题概念设计、综合设计通识与专业创作实践”三大课程模块进行有机融合,并链接产业与社会资源,在真实的设计情境中打造日常教学、科研创作与服务社会的闭环。全面锤炼学生解读艺术经典,把握设计趋势的审美判断力;体悟日常,品味生活的社会感知力;明确学习目标、迁移知识应用的技术学习力与结合时代话语体系,系统表现专业成就的媒体表达力。着力培养具备跨专业、跨学科视野的主动型综合设计专业人才。

色彩设计

01

流 LA DUREE

作者:罗显元、汤永琪、陈仕濠

指导老师:徐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直面后现代社会生产中同质化线性时空所带来的加速主义浪潮,以思辨回应并干预过度设计造成的设计泛滥与资源浪费。从多维时空视角解剖设计过程,以“设计绵延”重新构建设计生态机制,探寻设计动态灵活可持续状态。

在设计生命中,随时空运动而承托于设计物的非同质化体验情愫,因二元时空状态而衍生的自发创作改造,由物的时空演进而沉积的时空痕迹,三者不断累加、互相交织、熔融于彼此,最终构成连绵不绝的设计状态,即“设计绵延”。以此视角切入,将未来城市状态作为思辨载体,从动态化自发性角度创作以设计虚构为核心的系列艺术作品。通过作品直观情感传达绵延设计思想,并唤醒公众对当下设计问题的反思和多维时空对话可能。

导师评语:该组通过设计绵延的理论探索,试图全面理解和认识设计的整个生态化过程。批判现代工业所强加于设计的线性时间观,并反思其带来的僵化的设计思维与模式。融合思辨设计的途径与方法,试图解释色彩设计中循环的时间作用以及其带来的设计不确定的可能性,实验性的设计实践体现了高度的设计思辨批判意识。

02

色彩杂糅作为一种方法

作者:沈嘉辰

指导老师:徐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本项目基于杂糅设计视角下的市井色彩研究,通过图式语言的归纳、提取并分析色彩,虚构一个杂糅的色彩装置,来体现后现代主义批判性态度和宣扬城市色彩精神——其认为城市应该是开放的、曲折的,而杂糅的色彩构成恰恰能体现城市、市井的精神,在兼容并蓄中发掘和开拓市井独有的属性。色彩杂糅可以被看作为是一种虚构。色彩杂糅理论模型的意义并不在于未来的设计、市井建构必须朝着这一方向实践。虚构的模型只是宣扬某一种特殊的色彩精神,为多元化发展的城市界面提供了新的思考与探索路径,并将色彩杂糅作为一种抵抗。

导师评语: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文化杂糅成为后现代主义社会常态,文化身份呈多元化趋势。以先验性文化差异为前设的跨文化设计也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作品以此作为主题,涉及到身份认同、文明互鉴、形式语言多个跨领域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为丰富色彩设计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03

IntuiMORPH 觉知转念

作者:邰明月、邹咏仪

指导老师:翟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觉知转念”(IntuiMorph)是一个自发察觉的正念感知过程。借助生理上高度敏锐的感知力使个体得以洞察内心中不断流转变换的感受脉络,实现对当下身心状态的认知与全然体验。

本设计基于通感联觉的情绪体验机制,试图通过解构释压行为,重构视听语言的方式构设作品视听逻辑,搭建出能使观者获得多层次情绪体验的释压能量场。在设计过程中,对视听语言与图色语言的有机结合进行实践探究,明确视听语言对情绪体验的影响机制,创造独特的视觉风格与感受氛围,营造沉浸式的多维感知体验,探索人获取多元视觉感受的新形式。

导师评语:这组毕业设计用视听语言和图色语言的组合,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视觉感受,使人们能够获得多元的情绪感知体验。将艺术、设计与心理学相结合,开启一种新的体验设计方式,充分体现了设计者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技术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设计者对现代社会压力与焦虑情绪的敏感把握,以及对视觉疗愈趋势的理解,使这个设计具有时代感和社会价值。值得称赞的是设计过程中对视听语言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究,以及通过解构和重构的方式构设视听逻辑,都显示出在创新实践中。

04

Unisex colors:调和界线

作者:吴芷璇、王佳宁

指导老师:徐捷

作品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性别平等观念逐渐从一种社会意识转变为社会共识,国际与国内提出多项政策呼吁性别平等,性别模糊化与多元化也逐渐成为社会趋势。项目以罗兰·巴特的中性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点,希望通过建构一种中性色彩设计语言以调和对立、消解矛盾,展现社会性别的多元性及“中性”的更多可能,为设计领域中“中性”概念的定义提供一种方法论指导。以“色彩符号”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与重点,重新对“中性色彩”进行界定,探究其独特性和内涵。本项目不过多强调设计上的实用性,而是以人文的观点和思辨的角度,从色彩的视域给予观者另一种看待性别叙事的视角,从中思考中性的存在合理性。

导师评语:罗兰巴特将中性解释为一种破除聚合关系。中性拒绝两厢对立并产生意义的二元论。并可以理解为这第三项不属于综合,而属于延续:任何事物都在返归,但却是以虚构的形式返归。该组力图探索中性空间的可能性,进而拓展中性空间的设计边界。中性的色彩语言建构思辨性地挑战现有色彩二元论,帮助丰富色彩设计的语言体系。

05

“假世界”——我从何处来

作者:王晨、朱云来

指导老师:徐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当今人们对于身份的焦虑及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人们的工作不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人们的行为没有价值合理性的支持,人们逐渐被资本主义所物化,人们缺失了精神家园——人们无法完成对于自我的补足。而人对于自我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的追求——“成为你自己”,这种追求不仅仅是主观意识上的,更是一种潜意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而比起答案,更重要的是人在追寻这个答案的过程。自我是从古至今无数领域所探讨的命题,亦是本次创作的核心主题。我们通过虚构世界观,以人对于自我的探索为出发点,聚焦在人本身,在此基础上以色彩设计为基石,运用微缩模型,图像,文字等手法,尝试跨媒体展演与综合设计。

导师评语:用微缩模型的形式虚构一个未来世界,这个世界所呈现出的人物、场景与事件,都指向着一条寻找“真我”之路。作品力图用设计体现“真实世界”背后的虚幻性,并拷问人在社会性中的多元角色论,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身份多元性与不确定性,无疑在某种程度成为丧失自我的根本原因,在这个角度上的思考与批判赋予了作品应有的深度与内涵。

06

孤独的房子

作者:成颖嘉

指导老师:翟音

 

作品介绍:我国有大量类似的从事孤独工作的工作者,鲜少被人关注到,然而他们的工作又十分重要。在对他们能做到的关怀中,色彩设计直接且有效。像防火瞭望员这样的孤独工作者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需要在山顶上观察火情并及时上报,终日与群山或草木为伴,孤寂且环境条件恶劣,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对防火瞭望塔进行色彩营造设计,可以给防火瞭望员带来一些温暖和慰藉,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专注度和安全性。

导师评语:设计实践选题以深度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注重对孤独工作者的关注和帮助,体现出了设计师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在具体设计创意中,对防火瞭望员工作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深度理解,提出提升其工作效率和幸福感的理想工作环境。

07

POLYHEDRONS多面体音乐节

作者:王楚灵

指导老师:翟音

 

 

作品介绍:探究音乐节中常见的音乐类型的历史背景以及在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变革。通过理解不同的音乐类型传达的情感以及与色彩所引发的情绪感受,可以为这些音乐类型设计一套独特的色彩谱系,并进一步延伸为属于音乐节的周边产品。

其中面具成为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其使用可以改变佩戴者的身份,同时展现佩戴者的思想和个性,契合音乐节年轻和潮流的氛围。这鞋面具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能够凸显佩戴者的思想和个性。同时,为音乐节周边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意和机会。

导师评语:毕业设计具有洞察力地探索了音乐、色彩、面具与文化认同感的交织关系。作者不仅理解了各种元素如何单独产生影响,更娴熟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组具吸引力的独特视觉形象。

设计逻辑清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通过设计各种音乐类型对应的色彩谱系,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更是通过音乐节面具的设计,将之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增强氛围和观众的参与感。对音乐与色彩关系的挖掘以及落实到面具设计中,展示了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思考。这一设计对于理解音乐、视觉艺术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为一个本科的毕业设计,这是一个颇具趣味且富有创新性的作品。

08

DREAMISLAND梦屿

作者:张子琼、康荟月

指导老师:罗小安

作品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长大之后要背负别人的期许,童年好像是人们一生中相对最无忧无虑的自由时光,而梦境则是童年后唯一仍能真正自由的空间。《DREAMISLAND梦屿》是一款虚拟空间探索游戏,将童年元素融合,创造出一个童年梦境般的岛。我们希望玩家能够在这里找到逃离现实的出口,暂时抛开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回到那个充满童趣与欢乐的时光。

导师评语:《DREAMISLAND梦屿》将多维度互动的理念与具身认知和人本主义取向疗愈方法作用相结合,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虚拟现实游戏空间,让人们能够沉浸到游戏场景中,拾回童年最真挚的梦,穿越时空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我对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创意表示赞赏,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现游戏的同时,注重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思考游戏设计能够对人类社会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09

《奥菲莉娅》

作者:张子怡、张珂尔、郭逸菲

指导老师:徐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本作品是一次探索女性视角下的空间叙事与色彩情感的尝试。以女性主义批判与命运反抗为主题,把古典话剧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这一带着悲剧色彩的形象进行重构。以视觉引导重构相互交融形成新的共生关系包括建构历史、建构群体记忆、审美体验、价值认知等等,激活观众的体验、参与、互动。悲剧艺术的底蕴活化为可观、可感、可触的共生场域。历史文本、悲剧艺术转化成带有叙事性的空间装置及视觉场景空间,使观众在主动获取信息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组,探索属于自己所理解的“真实”。

导师评语:作为女性主义与叙事方法的整合,该组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分析特定文化和特定历史语境中基于性别的各种假设对叙事形式可能产生影响,揭示文化对于性别、权利、爱情等世俗观念的规约,并试图通过当代的戏剧空间设计,体现时空交错,重置人物性格的体验式叙事,强化对于性别议题的思考与反省。

10

lovelution色愈

作者:刘芷珊、刘培妍

指导老师:翟音

 

作品介绍:近年来网络环境及现实生活对“恋爱脑”网络热词讨论争议层出不穷,我们对这一现象、人群进行调研后发现这类人群在恋爱过程中容易陷入情绪困境,对自我价值衡量感到困惑,并且对于改变现状的需求等现象。

本项目旨在探讨网络流行文化商业化的可能性,寻找小众文化与大众的连接点,完成文化认同过程,寻找新业态。以网络热词“恋爱脑”作为设计切入点,用轻松、与生活相关的色彩设计方式,搭建疗愈和宣泄情感的平台,借设计之力探究心理疗愈,帮助恋爱脑人群走出情绪困境。通过设计产生心理安抚、自我情感调解、表达和沟通、解决冲突,从而帮助这类人群找到更好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减轻压力。

导师评语:这组毕业设计聚焦了当前社会热点话题“恋爱脑”并深入探讨了这个现象背后的专注型依恋群体的情感需求,探索了从色彩设计出发来满足这些需求,通过设计文创产品加强用户体验,对他们进行心理疗愈,解决恋爱脑群体的情绪问题。

作者对设计需求、设计流程、创意设计方案的逻辑研究深入且全面,结合情感设计、色彩和心理学理论,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设计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关注,表明了作者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实践精神和市场敏感度。

整体来说,作为本科的毕业设计,最值得赞赏的是该作品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作者们希望创造设计的力量,不仅在于美学层面的创新,更在于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帮助人们解决真实的问题,展示了她们未来在设计领域的强大潜力。

11

cccolor儿童色彩美育工具包

作者:吴云天

指导老师:郭锦涌

作品简介:目前,“双减”美育等一系列政策名称在我们的教育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色彩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认知和感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色彩不仅是儿童视觉世界的重要元素,还与儿童的情感、认知和创造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在教育中有效地引导儿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建色彩的思维方式,并通过色彩获得综合能力的段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品《cccolor儿童色彩美育工具包》以色彩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为依托研发,并结合儿童整体发展的色彩认知特征,寻找到适于儿童色彩美育的课程模式,建立具有设计学科特色的工具包课程体系,进阶式地丰富儿童的色彩学习体验和艺术创造过程,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以及色彩美育更广泛地普及。

导师评语:作品“cccolor儿童色彩美育工具包”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色彩材料和工具,创造了一个有趣、互动的学习环境。该设计将色彩学涉及的内容深埋其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学习内容,而后以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认识自然色彩、人文色彩和现实生活中的色彩。通过多样的手绘、手作来感受和体验色彩带来的新意,从而认识色彩规律与效果。这种探索性的学习和创作过程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色彩美育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12

万里青2024家居流行趋势

作者:刘慧、郑林

指导老师:郭锦涌

 

作品介绍:疫情结束后的第二年,经济消费迅速增长,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流行色作为消费市场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家居流行色的演绎方式也在更新选代。而家居空间作为最能反映私人需求的场所,有着对精神更深层次的需求。对于未来家居流行趋势的色彩与情景打造,从元宇宙的概念出发,提出新的叙事演绎方式与理念创新。本次的作品主题《万里青》就是围绕2024的时间来展开探索未来家居流行色,思考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做出2024家居流行趋势的预测,并进行主题叙事演绎。

导师评语:作品“万里青”是对2024家居流行色的一次新探索,数字化、动态化、虚拟化的视觉色彩演绎。基于元宇宙的概念围绕未来家居提出主题化的色彩,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家居空间架构,从而推行“万里青”趋势流行色。此次作品是对未来家居行业发展的创新性思考,如何基于中国市场推出最符合国情的家居流行色。希望通过本次家居流行色彩趋势“万里青—2024”的发布可以弥补近两年国内家居流行趋势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创新,为未来家居品牌推出的色彩流行趋势的视觉呈现上提供些许灵感和方向。

 

13

再生

作者:谢紫燕、单洁滢

指导老师:翟音

 

作品介绍:人们对于古文中的神兽有着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历史上众多画家艺术家对于神兽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创作。但是这些都只是人为赋予其的形象,至今没有人知道神兽究竟长什么样。该作品通过对比的形式呈现出神兽本身的原型与被后人不断附加深化的样子。同时也呼吁人们发散思维“你心中的神兽是什么样子的呢?”让神兽更好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在制作纸艺神兽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纸得不到解决时,非遗再生纸工艺激发了本人利用神兽废纸再生的创新应用。

导师评语: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的产品。这组同学的毕业设计用非遗技术实践制作再生纸,并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创产业的需求,提出了将其发展成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通过再生纸工艺制作的纸张,具备独特的视觉和使用价值,作者从当代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产品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经过调研和分析,创作出集产品功能、把玩性和装饰价值的文创产品,满足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让更多人关注非遗传统造纸工艺的艺术价值。整体而言,设计探索了再生纸工艺的多方面应用,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思考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和文化传承,是很有意义的。

14

染旧作新

作者:林溯、罗悦尹

指导老师:郭锦涌

作品介绍:近年来,植物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大众的视线。它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何对其进行推广与传承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作品《染旧作新》基于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以标准拉低门槛,以实践培养兴趣”的概念,希望利用现代设计来探索植物染开发与传承的可能性。作品最终目的是通过搭建数字化的植物色彩谱系并将其运用于材料包文创产品的设计,来探索宣传与推广植物染工艺的新方式。

导师评语:作品《染旧作新》是研究现代背景下传统植物染工艺的传承与推广方式,提出“以标准拉低门槛,以实践培养兴趣”的概念,基于植物染色的基础工艺,搭建从工艺到物化再到数字化的植物色彩谱系,形成色彩符号的元语言并运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从而完成对植物染色的深入认知与实践性探索。这组同学的毕设研究成果是对植物染纺织材料的色立体实物模型、虚拟数字模型及植物染文创产品的初步探索,对传播与推广植物染工艺是有一定意义的。

15

映像·江南

作者:黎楚茵、卢丽伊

指导老师:翟音

 

作品介绍:传说的流传是在其生长的时空框架内的变异,传说人物作为真善美的象征与民众续写的美好结局流传下来,成为民众心灵史的生动展现。

数字化时代下,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拓展感官边界,电子媒介孕育生命的信息形态,数字技术使江南传说的表现性得到延展。

通过新媒体手段对江南传说进行现代诠释,古韵江南与数字江南隔空对话,作品构想了元宇宙时代电子人所看到的江南世界,借助AR、AI技术工具,在电子映像中遇见江南。

导师评语:这组同学用毕业设计探讨了元宇宙时代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再创作的可能性。运用现代科技扩展感知边界,赋予江南传说这一传统主题新的生命力。面临新技术和新媒体不断刷新的社会环境,以独特的视角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满足了当前社会对互动性和趣味性文化消费的多元化需求。

作者借鉴元宇宙的视觉风格,设计了一套江南主题的数字文创产品,她们结合AI的创作灵感和个人的绘画技法,探索了数字媒介的新表现手法。这使得传统的江南传说在现代数字文创设计领域得到创新的表现,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整体来看,毕业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将传统文化传播和现代科技融合,展现了她们拥抱创新,对新工具、新技术的把握和创新设计思维的能力。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毕业展以“大脑花园”为题,视觉形象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线条与块面互相交织,锚点和路径共同勾勒出字体轮廓造型,追溯数字时代独特的的设计符号。自由生长的线条与绚丽的花朵共同构建数字花园,交错的枝干如神经网络盘根错节,在“真实”与“数字”间构思设计的维度。缤纷的色彩象征着毕业生们迸发的创意,在这场毕业盛会中展现出新生代的美学思考。

The 2023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the School of Design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titled "Brain Garden," features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primarily composed of textual symbols. Lines and blocks intertwine, while anchor points and paths collectively outline the contours and shapes of the fonts, tracing the unique design symbols of the digital era. Free-growing lines and vibrant flowers together construct a digital garden, with interlaced branches resembling intricate neural networks, contemplating design in the dimens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digital." The profusion of colors symbolizes the graduates' bursting creativity, showcasing the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 this graduation ceremony.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