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届综合设计专业本科毕业作品 (上)|大脑花园 Brain Garden 2023

发布时间:2023年6月1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3504

综合设计承认并直面科学的复杂性,积极应对知识碎片化的挑战,积极处理复杂问题和异质领域的再定义;倡导具有融合性、非线性和反身性特点的学术学科结构;综合设计尊重本地知识作为一种特定于上下文的知识协商,指向更具个人、社会、组织、物质环境与文化语境高度互动的研究过程;综合设计目标之一是了解真实世界,弥合现代社会中从研究和决策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之间的差距,通过建立跨学科界限的联系,试图在多元环境中解释现实世界现象与阐释设计主张。

综合设计的核心理念与各专业的特色塑造,通过“主题概念设计、综合设计通识与专业创作实践”三大课程模块进行有机融合,并链接产业与社会资源,在真实的设计情境中打造日常教学、科研创作与服务社会的闭环。全面锤炼学生解读艺术经典,把握设计趋势的审美判断力;体悟日常,品味生活的社会感知力;明确学习目标、迁移知识应用的技术学习力与结合时代话语体系,系统表现专业成就的媒体表达力。着力培养具备跨专业、跨学科视野的主动型综合设计专业人才。

会展设计

 

01

文明切片

作者:高婕、潘茜茜

指导老师:郭锦涌

作品介绍:随着“元宇宙”“虚拟现实”的概念与技术的新兴,同时传统文旅面临的一些诸多困境。作品《文明切片》基于缙云在地文化基因,对缙云文旅空间进行数字化演绎,提取未来数字文旅的可行路径。

设计者对缙云景区石宕进行激光扫描,生成1:1的数字模型。制作数字人,并通过融入黄帝史料和当地的神话故事,利用虚幻引擎进行空间构建,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无重力建筑、多维度装置等超现实的数字景观对黄帝文化进行叙事,以数字形式对文旅项目进行演绎。

 

导师评语:作品“文明切片”根据缙云风景区的一处石宕空间展开,融入当地有关黄帝的神话故事,利用虚幻引擎搭建的数字化文旅项目。区别传统文旅,游客是以虚拟形象进入虚拟空间中的缙云石宕进行参观与交互。作品搭建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新兴手段,例如激光扫描、虚幻引擎、虚拟现实技术等。毕设对展陈数字化的研究与情景化叙事的探讨,对未来文旅和元宇宙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02

情绪酿造

作者:章睿、胡晗睿

指导老师:郭锦涌

作品介绍:“情绪酿造”是我们打造的拥有无限可能的鸡尾酒品牌,品牌亮点在于情绪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碰撞,使情绪、色彩与鸡尾酒调配有机结合,将产品的饮用口感、情绪等感性因素通过主视觉中RGB色值可视化以及立体变幻的主题鸡尾酒模型体现出来,并通过AIGC人工智能技术生产出色彩与情绪无限变换的鸡尾酒品,构建出庞大的鸡尾酒元宇宙。

导师评语:“情绪酿造”是这组同学用策展思维打造的一个鸡尾酒品牌。品牌标语“一客一杯酒,一酒一宇宙”也正是品牌架构的底层逻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训练生成无限变化的鸡尾酒品而构建出鸡尾酒元宇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为后疫情时代下的品牌在商业新浪潮中突破重围提供了新思路。

03

《平行杭州》

作者:朱恬莹、曾子宁

指导老师:郭锦涌

作品介绍:“平行杭州”主题的设计背景建立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主题之下,大众对于熟悉的事物,逐渐失去探索的兴趣和耐心的现状。我们尝试去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去留住杭州地标性景观的季节性、时令性的风景与景色。因此定义了一个平行的杭州城市,以数字杭州为主题,利用AR增强现实的技术、构建一个线上的虚拟杭州空间,用更加人性化与直观化的方式去展示经过提炼与抽象之后的杭州景观。选取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和太子湾三个区块来进行搭建,从人文性出发,去打造城市品牌,自景观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同时在其中融入一些文人画的意趣和审美观念,把具象的概念带入虚拟的展陈中去。

导师评语:这是一个以跨界融合的视角出发去探索传统杭州景观文旅的更新设计,作品将传统的诗画意趣和杭州城市的人文精神融入场景的搭建,通过AR增强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进行景观叙事表达设计,并以此提出一套完整的表达设计方案。在杭州选取了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数字化的搭建,增强景观之间的叙事性表达,用更加人性化与直观化的方式去展示经过提炼与抽象之后的杭州景观。

04

重返风起的山谷—吉卜力主题展

Where the water taste like wine

作者:欧阳文柯、王梦瑶、叶茗

指导老师:邵林波

作品介绍:我们的童年,是和龙猫一起穿过隧道,乘飞行器越过山脊坠进异世界的汤屋,自世界的彼岸冒险归来的灿烂旅程。风卷云去,当年躲在爆米花后偷偷看的孩子已经长大,可是冒险的旅程远没有就此结束。

本项目以吉卜力工作室为主题,极繁主义为主要风格,通过多元的展陈手法展示了其的成立、发展、核心主题变迁等,一方面补充观者的记忆,展示出一个完整的工作室,另一方面通过多样的叙事和交互手段,使观众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渐找回童真的冒险感,以孩童的好奇心去看待世界、参与展览。

导师评语:展陈以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为主题,运用aigc等多种技术,将经典动漫作品从多个维度进行还原,以不同的场域唤醒观众的冒险童心。

对于成年观众,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代表着他们记忆中一个重要的板块,吉卜力成就了他们的冒险旅程,他们也映衬了作品之中的童心。本组同学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欲望都市中的避难所,给予一个与孩童时的自己久别重逢的机会。

05

「衍·生」——双重介质

 

作者:唐湘宜、汤雨彤

指导老师:邵林波

作品介绍:传统瓷器在繁盛发展和积累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低饱和度的满江红,饱蘸着东方美学的奇幻色彩,结合意象化的线条分解、缠绕、生长。打破已有的展陈形式。传统工艺和数字媒介的“实与虚”之相互映照,“动与静”演绎共存美,以参数化、数字化形式赋予其新的视觉含义。

明清外销瓷器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融合衍生出中西文化的产物,“「衍·生」——双重介质”为丽水博物馆明清外销瓷器展第二视觉宣传展区,更体现一种文化的交融与探索、追寻与演绎。

导师评语:“「衍·生」——双重介质”以新型视觉方式来叙述明清外销瓷器,传统工艺和数字媒介的“实与虚”相互映照,“动与静”演绎共存的美,以参数化、数字化形式赋予其新的视觉含义。呈现出沉浸式新媒体影像空间,更体现一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探索、追寻与演绎。这组同学的毕设是以毕业实践丽水博物馆《华彩归来》明清外销瓷展为基础进行二次创作,是对未来数字文化遗产构建方法的初步探索,对数字时代是有一定意义的,达到预期要求。

06

花自如人

作者:盛周炜

指导老师:罗小安

作品介绍: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摩梭文化也与当代社会文化具有极大价值观差异,其中具有另类视角参考意义的内容具有展览价值,或许能够为当下的社会生活提供新视角的解读方式,借此我提取了摩梭文化中的有益方面来构建了展览空间。

作者希望通过具象化的空间语言将常人难以注意到的抽象思维传递出来,并从传统展览的材质、排版、文字方面进行创新,使其与具有当代审美节奏的新形式融合,一改传统会展教条式地输出,平铺直叙式地讲述,而增加二次创作和小说式叙事的成分,以深化展览所欲表达的主题思想。

导师评语:以文化思想为引,以空间结构为支。该作品《花自如人》描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将摩梭文化中切中人性真善美的部分提取、提纯、解构,经过学生基于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则,实现抽象—具象—抽象的转换,以二次创作和主观叙事的形式丰富了抽象思想内涵的边沿,增加它的立体度,使其变成能够被普罗大众所广泛解读的形式,将晦涩的文化思想直观地从古物、书籍中跳出,跃然于空间。整个设计过程中,作者亲身实践参与了摩梭人的日常生活,参观了当地的摩梭文化展览馆,与当地人进行采访交流,将亲眼所见所得融入进设计当中,为设计增加了人文情怀,同时拓宽了本专业叙事手法的表达形式界限。

07

如丝·如思

作者:赖邹慧

指导老师:罗小安

作品介绍:“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死亡是不可抗拒的事情,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永恒的生命似乎一直被人类追寻和探索,由此生发出的“灵魂”这个概念。

设计作品《如丝·如思》创作于我失去至亲后,对生命与死亡产生的一系列思考的时期。我通过个人对艺术,生命,死亡的及其关系的理解和思考创造出的一个艺术装置。选择蚕丝作为材料,也因为蚕这一意象在我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蚕的一生就如同人的一生有着其独特的生命秩序。

导师评语:该作品选题有意义,从作者自身经历出发,在本专业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心得体会,有其自我的世界观,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意义,立意较好。在构思和材料的运用上有比较强的独创性,层次分明,注重空间和视觉效果的融合。作品整体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作者积极听取指导老师意见,同时吸取其他艺术家前辈的经验,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来。该作品设计方向明确,与主题紧密结合,作者对于亲情和死亡的思考与表现打动人心,且能较好表现死亡与艺术之主题,同时体现作品的原创性。在制作过程中参考的元素很多,并将其巧妙灵活的运用到实际创作空间中。

08

寻色万象

作者:盛婉青、唐珮瑄

指导老师:徐捷

作品介绍:色彩作为广泛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视觉属性,承载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独特性的显著体现。藏民族的色彩呈现相比较国内内陆城市地区而言,更具多彩性,而多彩性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在地性因素无疑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们希望通过构建藏区色彩搭配组合系统,拓展社会对各民族地域的色彩认同感,了解其地域所独有的带有自己民族文化的不同色彩语言,以更加直观,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去展现出来。

导师评语:色彩学中彩度一直不及色度的研究,然而在丰富的色彩文化中,一些具有显著多彩性特征的地域,为色彩世界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色彩元素。该组与藏文化与色彩的关系作为主题,经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形成了地域文化的色彩谱系。以此作为范例,进行深入的多彩性研究,为城市色彩设计、色彩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创见与思考。

09

婺梦云归

作者:王欣、张佳怡

指导老师:邵林波

 

作品介绍:时代正在发展,新兴的数字化带来了展陈模式的多样化,如何将展览的模式变得更加突出展品本身,展陈中的展柜设计与灯光设计的运用尤为重要。

作品《婺梦云归》基于研究佛像灯光设计和组合式展柜设计在落地项目中的应用,用亚克力和密度板进行比例复原制作组合式展柜的区块模型进行展示,以及运用交互技术模拟佛像打光,让观者以一种新的方式体验灯光变化带来的可能性。

导师评语:作品《婺梦云归》是根据实地落地项目金华市地宫出土文物展的延伸成果,旨在研究以文物为导向展览的灯光、色彩体系以及展柜组合运用。将其中的文物灯光设计进行数字重构初步探索,这组同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未来丰富展厅灯光、色彩设计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10

我弥留之际

作者:李思涵、于沚玉

指导老师:罗小安

作品介绍:浸入式跨媒介作品,《我弥留之际》取自20世纪美国长篇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名,作品中每个人的性格和心态和起来就构成了一幅人类和命运搏斗的史诗画卷。将作品作为一个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行为来表现,旨在阅见世界,尔后省思自我。

以多元宇宙的永持性,传递“轻松、勇敢、自然”的感受,跨域时间,时代缩影凝固在秋天的小麦色田野,文化与身份的变迁映照在将近黄昏的森林。创造春日序曲下“精神的重地”,让理想主义的诗意在展厅的方寸之地生根、抽芽、生长,并逐渐蔓延成足以影响时代的力量,共同在新时代绽放新的活力与生命。

导师评语:此作品以《我弥留之际》为灵感源的文本构建,既有一股虚拟神秘的力量感,又有丰富情感变化。在虚拟与现实并存的同时,情感化设计,通过对情景叙事的研究,用“我弥留之际”的含义,设计出带有人物情感色彩的造景,充分表达出设计语言的准确性,既具备大气的造型感官,又有精致的细节造型聚焦视觉。为了让参观者在超越时空的环境中自由感受情景,并能够体验和获取多种经验,是对适合超经典著作的数字文化内容进行研究。作者通过对现代意义上的情景文化的重新诠释,并发展新的文化展示视觉,创造性地拓展数字视觉。以扎实的前期调研构建了“叙事内容”类型,深入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成因。进而运用造景的方法,形成多维度的时间视觉叙事。

11

华北信袋

作者:冯震东

指导老师:罗小安

 

作品简介:作品建构了虚构的人物小葛以作为从地方县城通过高考走向繁华城市的大学生群体的缩影。围绕华北小镇青年小葛从刚进入大学到毕业走向社会这一人生阶段,用“小葛写下但从未寄出的信”来还原彼时小莫的生存状态,并由此跨媒个延伸到空间设计的实验表达。

我们一起在寻找答案的路上,共勉。

导师评语:作品“华北信笺”通过建构虚构的人物小葛,创造了一个非常巧妙而有力的叙事手法。以传统的交流媒介信笺作为表达方式,还原了群体的生存状态,情感上的呈现让人深感共鸣。同时在关于主题的叙事空间设计的美学探索上,作品以诗性语言为指引,通过对符号学与象征性的深入思考,创造出一个表现语言独树一帜的叙事空间。

12

《築·夢》

作者:丁晨博、陈昱均

指导老师:罗小安

作品介绍: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形式与细节特征具有鲜明的东方地域文化风格。《築·夢》代表了对未来城市的构建与美好梦想的融合。通过探索古代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结合虚幻引擎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未来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我们希望借此项目来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试图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对未来城市景观与社会文化形态的构想。

导师评语:《築·夢》表现了对未来城市的构建和美好梦想的融合。它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展现了现代工业科技与创新的力量。作品试图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对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提供了对未来城市景观的想象与探索的契机。该作品在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展开了创新探索思考。

13

蜷缩防线

作者:邓宇涵

指导老师:罗小安

作品介绍:以人与人相处过程中缺乏边界意识为主题,设计置于情景叙事中的交互装置让观众亲身体验无边界意识的社交给他人带来的身心伤害,以此强化人们对保持独立人格的重视。在本方案中利用数字传感技术形成交互空间,主要引导参观者围绕一间被窥探着的房间,感受和体验无边界意识下的边界冒犯关系。在这个交互装置中,引导参观者进入边界身份流动性,以此提高人们对边界感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人们的教育意识,引导人们在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中多关注与尊重个体需求,思考边界关系。

导师评语:作品赋予生活内涵和艺术设计的原创精神。将设计情境叙事的演绎手法应用于作品,视觉叙事传达的感染力强。作品从作者的生活感悟中转绎成叙事设计装置,将生命中的故事以展示叙事方式呈现的很好。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毕业展以“大脑花园”为题,视觉形象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线条与块面互相交织,锚点和路径共同勾勒出字体轮廓造型,追溯数字时代独特的的设计符号。自由生长的线条与绚丽的花朵共同构建数字花园,交错的枝干如神经网络盘根错节,在“真实”与“数字”间构思设计的维度。缤纷的色彩象征着毕业生们迸发的创意,在这场毕业盛会中展现出新生代的美学思考。

The 2023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the School of Design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titled "Brain Garden," features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primarily composed of textual symbols. Lines and blocks intertwine, while anchor points and paths collectively outline the contours and shapes of the fonts, tracing the unique design symbols of the digital era. Free-growing lines and vibrant flowers together construct a digital garden, with interlaced branches resembling intricate neural networks, contemplating design in the dimens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digital." The profusion of colors symbolizes the graduates' bursting creativity, showcasing the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 this graduation ceremony.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