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届视觉传达设计系研究生毕业作品|大脑花园 Brain Garden 2023

发布时间:2023年6月2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5281

在新文科建设要求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断追索国际发展前沿,用世界的眼光、批判性的思维审视自己、审视未来,以全新的思维与方法,去迎接“大设计” 时代的挑战。

本专业取东方设计学之粹,融艺术与科学为基,立足于多维信息视觉传播,是集艺术、设计、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宽口径专业,主张以视觉人文关怀为内核,站在时代发展前沿,通过视觉可视化研究、信息传达的叙事性组织,建构图形、符号、传播语境的创新模式,探索和创造链接人、事、物的沟通关系,培养具有社会洞察力和未来国际视野,以视觉设计为核心兼具媒介表现力和独立探索精神的高素质拔尖专业人才。

01

消失的阅读

Read Slowly

作者:李立恒

指导老师:毕学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我们正面临着空间的危机,一个电传托邦正快速地吞噬着我们以往熟悉的时间和空间。我们非常关心生存环境的生物层污染,却完全忽略了速度层的污染,我们谈放射性活动而变色,然而谈到界面性活动却为之眉色飞扬。

导师评语: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所有的事物都变的快速起来,我们身处这个时代被速度冲昏,产生了混沌的状态,无法改变,唯有适应,这样的现状不由让作者进行反思,试图从中找寻原因。作品《消失的阅读》主要探索“速度”之下的信息呈现现状,作者引用维利·里奥的著作《消失的美学》中的观点作为学术支撑。作品以交互影像的形式进行呈现,以“蒲公英传播效应”作为设计切入点,将“输出的信息”“信息存在的状态”及“信息接受的环境“三个阶段予以视觉上的呈现。并以书籍设计的形式向维利·里奥《消失的美学》这一著作致敬。作品向观者提出“用慢速读取抵抗快速碎片“这一观点,选取看似脆弱、轻柔的“花絮”在量的不断累积上逐渐产生可怕的结果,以相对艺术的形式委婉的表达出线上用户如今的阅读状态,促使观者对线上碎片化信息现状产生警惕心理,唤起人们对慢阅读方式重新拾起的意识,引发人们的思辨行为。

02

游感 803 Step

作者:谭文瀚

指导老师:毕学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无论是古代亦或是当下,人们在传递信息时均以文字和图画(图像)承载,而无论是哪种方式,其传递的知觉信号均是单一片面的,这是由于传播者与接收者本身存在的信息差。接受者无法身临其境的感受描绘画面者的感受。假设能将一张高像素的照片完全描述给受众——这是理论上可以做到的,因为用以描述照片的文字,其信息量可以用比特计算,照片的每一个像素也可以用比特计算。画面的所有信息——包括触觉信息,都可以用一种数据化的方式转换。《逍遥游·北冥有鱼》以简短的803个汉字描述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生活状态。在现代的建筑丛林压抑下,我们难以共感其传达的意义。而当我们将自身置入自然,感受不同介质所带来的复杂感官体验,便能在某一瞬间体验现代版的“逍遥游”。我将在城市间步行所走过的脚下之感记录,将这种触觉化的信息提炼和归纳,转译为一种视觉化的图形符号,通过符号化的触觉文字信息,演绎带有触感的现代“逍遥游”。

导师评语:在数据时代,如何传递文本之外的感知信息?这是个具有探索性的实验和命题。作者将字体设计与触觉信号相结合,试图以不同于传统平面设计的多种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涵。《游感803Step》这件作品具有其自己独特的叙事语言,作品根据不同的地面图像进行整理和归纳,多层次的阐述“触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的联系,以“游感“而“有感”。

03

方寸之间

Between square inches

作者:王雅婷

指导老师:毕学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我们常对身边的“人”“物”“环境”和“空间”产生“习惯如此”和“自我设限”的态度,人们习惯在稳定、擅长、舒适的“方寸空间”中固步自封,但久而久之会出现“成长退化”“躺平”“摆烂”的现象。人们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似乎常被隐形的框架所围困和束缚,项目以盒子作为概念,它不仅是载体、空间,同时也是作品,反映芸芸众生在“舒适圈”中自我设限的状态。同时“人生之盒”也向一切可能与未知、理想与当下敞开。

导师评语:舒适圈是一个人的“安全区”,同时也是一个人的“限制区”。作品《方寸之间》通过“人生之盒”的概念,反映人们习惯在稳定、擅长、舒适的“方寸空间”中固步自封的现象。作品借用Touchdeigner编程技术表现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在城市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路径,体现不同身份“三点一线”或“多点一线”的路径和芸芸众生似乎也在网格框架中自我设限。作品借用“一岁一盒”“一位一盒”“一幢一盒”的三个子主题,分别喻指了城市建筑空间、工作空间和生活场域,寓意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被不同媒介的方盒所围困。“人生之盒”向一切可能与未知敞开,方盒为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筑造”的空间,同时又封存着每个人的理想,在方寸空间我们中看见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04

云的十分钟

10 minutes of cloud

作者:汪思萌

指导老师:毕学锋

 

作品介绍:作品以云为设计切口,将自身心情历程瞬间图像化,通过对“焦虑-淹没感-失踪欲-慰藉-纾解-怀抱希望”六种情绪的描绘,展现生活图景里简单事物所能带来的基本愉悦,从而每当我们从悲伤中抬起头时总能持续地体验这些经验。云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上腾,在片刻间让忽忽不乐的心绪消散,这不仅是云的十分钟,也是我的十分钟。

导师评语:作品《云的十分钟》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关于云的情绪体验上,从捕捉云卷云舒的过程中得到直接治愈,展现了作者对于周遭细微的关注与遐想。以现实普遍存在的云作为喻体,构建出一场对情绪秩序和洞察的创造。这件作品通过对云的意境与自身情绪的敏锐表现,趣味编排成一系列字体实验海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也试图激发观者重新发现自己的敏感性,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05

完美岛

The Perfect Island

作者:罗博怀

指导老师:毕学锋

作品介绍:在媒体各种形式的诱惑下、网红们的“PS美照”里,我们很容易被这些牵引,让自己陷入到他们的引力圈中,挥霍本不应有的,或穿上迷失自我的外衣而感到不舒适,“奇怪的矛盾”正悄悄蔓延开来。社交媒体带来的压力或深或浅地影响我们每个人,似乎只有完美的才是值得庆祝的,而一切压力也被美化,并且“合理”地存在。完美岛是一个由人脑演变而来的虚构岛屿,是现代网络世界的缩影。完美岛期望呈现一个线上社交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与纠缠关系。从个人叙事的角度出发,将网络生活与虚拟环境进行解构、拼贴,尝试创造具有环境特征的数字场景。

导师评语:《完美岛》聚焦于社交媒体对人生活的多角度影响。作品脱离现实世界,用“大脑”演变而来的虚构岛屿作为载体,以“美名化线上社交”的方式回应当代看似光鲜、繁荣的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压力现象。作品以“脑形地图”作为完美岛的呈现方式,结合国际主义风格与图形扁平化的设计手法,沉浸式地探讨“线上社交”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同时也是作者在网络生活的自我反观。

06

食生

Foodiary

作者:王宇航

指导老师:胡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在快节奏的当下,食物不仅仅能够饱腹,更具有愉悦心情和精神疗愈的作用。设计主题《食生》从传统食雕文化切入,梳理日常食物作为图像媒介,来理解食物的过往、今生与未来。站在未来的视角重塑日常食物,是一次开放性的尝试,从而体现“食雕——食物——食生”的核心内容。利用AIGC技术生成大量食物重塑的图像,根据其演绎的抽象程度进行划分,以系列海报呈现多信息量的食物生成,不去定义某一种特定的演变方向,而是形成多样的未来食物的可能性集合。同时,以系列食物图谱和食历来引导人们从日常食物和饮食结构中获得更敏锐的觉察。

导师评语:生活在一个食物世界中意味着什么?王宇航的毕业设计《食生》通过关注传统的食雕工艺以及当下的食物浪费问题,以信息可视化和AI图像生成等技术手段来讨论未来食物的潜在可能性。通过不同的媒介来呈现研究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想法、技术和创造性努力,以虚拟数字食物塑形,来建构日常365天的精神食物疗愈法。

07

LOOPBACK

作者:韩洁妮

指导老师:胡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循环与回环形意共生”的四季回文诗将四季轮回的诗序沉淀在变幻多样的诗文回环图式之中。作品主题取繁体字“迴”,该字由“回”和“辶”组成,分别代表回环往复的四季回文诗与趣味互动的汉字游戏性设计。《十二回》系列书籍设计分别根据十二个不同的四季回文诗回读规律,采用不同的图文编排、立体工艺、互动装置等将诗文从沉寂的古籍中拉出,十二回书籍环环相扣,如同一年四季十二月的循环往复,以趣味汉字游戏的形式,完成与读者在时空场域下的互动联结,实现中国传统回文诗在设计领域的现代演绎。

导师评语:回文诗是一种基于古典诗体上的修辞格,诗的内容和排版都婉转回环,令人回味无穷,但其大部分却封存在历史长河的文化印记中,与当代人之间的连接早已断裂。韩洁妮的毕业设计《迴》从四季回文诗中汲取灵感素材,将这些文字符号通过汉字游戏的方式去呈现,用纸张媒介进行再读和重构,来体现汉语结构的灵活性、图形感和韵律美。一步步去修复它与真实世界的链接,再现回文诗里所蕴藏的智慧与情感。

08

春祈秋报

Spring Blessing & Autumn Reward

作者:陈虹均

指导老师:胡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民间相传,土地公的圣诞和得道升天日在古时被称为“春祈”与“秋报”,源自于上古时期的社日,做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也是农家耕作的季节更替之时。春祈秋报节俗深耕于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人们在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上,诞生了“知福、祈福、种福、培福、纳福、惜福、送福、完福”的八个祈福阶段,农人在春季以祈丰收;在秋季以报神恩。这种福报思想,传达着先人通过劳作和实践以提高自身的德行和能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此广种“福田”、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虽然时代变化下,农耕不再是信息时代主要维生方式,当代群体对福报的认知,在物质生活的丰盛下,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然而,传统“春祈秋报”的民俗文化与指导思想下诞生的八个祈福阶段依然是当下人们对于福报态度的原真内核,在深入感知传统福报思想的含意下,将传统祈福的神明主体看作为是对自身的祈盼与构建,只有怀抱着像传统农耕机制一样不断种福、培福、纳福、惜福的心态,才能更好构建属于自己的“一亩福田”。

导师评语:对于传统主题来说,难点就在于如何找到当代转化的价值点,如何让年轻人读懂传统并喜爱,需要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挖掘。陈虹均通过比较浙台两地对于四时节俗的民俗活动和祈福仪式,将传统的福田思想与当代年轻人的祈福愿景相关联。《春祈秋报》主题对于她来说是一段段熟悉的典故,一幕幕理想的场景和一处处诗意的他乡。结合版画的视觉语言和表现形式,营造出一幅幅清新而又浓烈的春秋四季,体现心中的“一亩福田”。

09

畲语星说

New She Languageis Lingling

作者:张亚琴

指导老师:赵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彩带是畲族民间工艺品中最具有名族特色的工艺品之一,彩带上有红、绿、黄、蓝、白、紫等各种颜色交织成吉祥的文字或图案,畲族姑娘把彩带作为定情的信物送给心爱之人,在畲乡景宁至今流传着“一带定情”的美丽传说。黄道十二宫对应十二星座,当代年轻人追求爱情过程中,有通过星座信息了解对方的心理和方式。作品从畲族彩带作为定情之物的用意出发,结合当代年轻人的星座恋爱观和社交需求,进行传统再造,将现代星座图形融入到彩带设计中,更直观地把人们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表现出来,丰富彩带制造工艺的同时感悟畲族文化。

导师评语:视觉图形系列设计作品巧妙地融合了畲族彩带的传统意涵与现代星座恋爱观,创新性地将星座图形设计纳入彩带制造工艺中,为传统文化产品注入了现代审美情趣与创新需求。色彩斑斓的彩带、独特的星座设计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同时加深了对畲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理解。系列图形作品《畲语星说》创意视角独特、面貌特异、繁丽而不俗、优雅而不媚。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文化再创新的社会实践,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角。

10

再生的器物-淘器计划

RECYCLING RROGRAM

作者:俞贝佳

指导老师:赵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每一件旧物的回收循环使用都是一次节能减碳、环保行为的实践,可减少资源浪费。“淘器计划”意为“淘气”与“淘器”的谐音,一方面是这一设计ip角色为“淘气”的二手物品拟人角色,另一方面释义为“淘(购买)到二手器物”。以诙谐可爱的创意ip设计,将被抛弃的物品拟人化设计成几个各具性格的ip,物件们自发形成了民间旧物组织“淘器集团”,举办“淘器计划”。通过ip的设定与“器定终身”旧物的回收循环/购买/以物易物将二手物品拟人化的设计方式以更贴近年轻受众人群,传达关注环保,二手物品再利用的设计理念。

导师评语:作品从循环、绿色、可持续的社会消费角度,指出目前消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思消费主义文化下资源的浪费。视觉上主题风格鲜明,信息传达清晰,通过活泼的色彩设计,拟人化IP形象与字体的设计,同时主题的“淘器”采用了谐音的设计,更贴近网生代受众的视觉偏好。展览形式采用可持续理念下的时尚二手集市形式,将器物比拟为“淘气”的ip形象,将器物循环交换/购买的形式比拟为新主人“领养”器物,通过轻松诙谐的方式转译器物的二手循环使用,表现了万物循环,器具的循环再生的理念。作品通过无彩色描边插画的设计手段和处理形式,缓和了饱和度较高的对比色之间带来的色彩碰撞,并通过2D结合3D的技法突破了视觉感官效果,营造了更富有沉浸性、交互性的视觉感受。呼吁人们关注旧物循环、再生性的生活理念与消费理念。

11

融——宋元天目窑瓷器与竹编的创意探索

作者:简锐

指导老师:赵燕

专业方向:艺术品鉴赏与鉴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陶瓷由柔软可塑的泥料形态变得坚硬,竹艺品由坚韧的竹子形态变得柔软可塑,这两种带有温度的手工艺相互碰撞与结合,是宋元时期人民的人文文化的探究延续到现代人的生活本味的探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传承,生生不已。瓷源山涧,栩栩若画,竹生空野,荧荧于室,残缺的宋元天目窑瓷器以临安当地竹编工艺创意修补,是宋代文化于现代的传承。

导师评语:《浙江临安宋元天目窑瓷器研究》是简锐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作为设计学工艺美术学科的艺术品鉴赏与鉴定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研究以天目窑的历史溯源、瓷器类型、工艺流程、美学风格入手,对研究对象展开深入探讨。并将天目窑瓷器残件标本与窑口遗址的竹林元素融合,采用临安当地传统竹编工艺巧妙结合,汲取两种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表现方式使其衍生出一种新的形式外观,设计出一组具有现代审美的艺术作品。作品与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紧密契合,能较好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材料与工艺相配合。作品构思独特、韵味十足、象征意义明显,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与审美价值。

12

适老化社区信息服务多维设计——以小红书为例

Multi-dimensional desig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Aging community

作者:陈子晴

指导老师:赵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通过将体验思维融入情感设计,本设计研究和实践探究了情感体验的形成因素和影响因素,明确了情感设计领域中尚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具体路径。通过将社区APP的情感体验方法与心理学中情绪与情感、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相融合,深入探究社区APP情感体验的转化机制。从用户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年龄人群对情感体验需求的差异。以跨学科视角为基础,将情感体验思维融入社区APP设计研究,拓展了社区APP设计的领域,旨在提高老年人社区APP的情感体验,同时探索补充社区APP情感设计的方法,扩大情感设计的研究范围,为设计师和研究者提供全新的思路。以小红书为典型案例,笔者在探究老年人社区APP情感体验设计方面进行了设计实践。

导师评语:作品通过将体验思维介入情感设计,指出目前市场上社区APP普遍年轻化的一些问题,反思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互联网大环境下,老年人话语权的问题。作品将小红书进行适老化改版,将原本用户结构年轻化的小红书提供更多年龄层次的可能性。将情感体验思维介入到设计实践中,进行设计优化,达到最终预期目的。作品通过探寻老年人对于社区APP的综合需求,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科学调研分析方法,并结合老年人情感化设计策略模型等方法,进行多维度进行设计,可体现出作者的共情,和对适老化社区APP产品的关怀心境。

13

算法凝视

Coded Gaze

作者:吉峪

指导老师:郑朝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当算法接收到带有“数据缺口”的海量数据用于自我更迭学习时,它会在不断的推演中逐渐放大原本微小的数据偏见。当今,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可能会固化既存的社会结构,并导致女性面临性别数据缺口的问题。低收入、数字资源匮乏、数据表现不活跃的女性可能无法在数据集中得到体现。若根据算法结果制定规则,则会强化“偏差”。作品通过信息梳理及空间构建的方式呈现算法存在的隐形“偏见”,警示观者算法产生的 “自证预言”陷阱。

导师评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立足于敏锐的社会观察点:算法不仅仅是一项需要监管的新技术,它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重塑日常实践、互动以及环境。作品以思辨视角,对当下重要社会问题进行叩问:如果算法数据样本存在偏差,那么算法决策就难免有失公允,导致对不同数据主体做出误判,进而造成严重性后果。设计实践着重于信息编辑与呈现,力图引发大众重新思考和警惕算法偏差下的多重社会问题。

14

韧性加载中

In Resilient Decoding

作者:李昊旭

指导老师:郑朝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压缩饼干”是提到应对灾害人们最容易想到的物品之一,该创作以应灾过程中“压缩”与“解压”概念为核心,运用网格系统理念来结合韧性社区理论与视觉传达理论。针对社区居民于灾前、灾时、灾后的认知、行为与情感环节进行视觉再设计,帮助人们建立对应灾的认知并进行行为引导,拓展韧性社区视角下公共安全信息的可视化设计维度,从设计角度强化我国社区韧性,探索视觉设计于韧性社区建设中的更多可能性。

导师评语:作品《韧性加载中In Resilient Decoding》关注社区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环境,并结合了"韧性社区"与"视觉传达"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将理论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探索了社区韧性建设中的新可能。该作品围绕应灾过程中"压缩"与"解压"的概念,运用网格系统的理念,对韧性视角的视觉信息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通过创新的设计方法,作品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不仅对设计师具有启发,也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了应用指导。这种设计方法论具有创新意义,为社区韧性建设领域拓展了新的视觉传达思路。

15

迷因通胀

Meme Inflation

作者:徐一鸣

指导老师:郑朝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拉普拉斯信条是以万事万物都被物理法则所决定的学说,人的一切活动、行为、思想都可以被预测,迷因可以通过极低的成本入侵人的思想,人的自由意志是否被迷因裹挟?迷因是一种可复制、可模仿、可迅速变异、可批量成产的文化因子,使个人和群体的情绪表达趋向同质化。迷因语言的“通货膨胀”类似于货币的通货膨胀,如同纸币与其背后的财富不匹配而产生的通胀,语言与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的不匹配,则是语言的通货膨胀。迷因通胀将社交市场中的四个类型的“流通货币”通过符号语言表达,将这一语言现象可视化,被弱化的词语就会像任何小面值的货币都会变成废纸退出流通,而大面值的货币也不再具有客观衡量商品价值的功能,最终导致整个语言体系的“崩溃”。

导师评语:迷因通胀这件作品探究了设计与语言学、传播学和模因论之间的关系,在展望未来多元的社交符号表达时,通过设计语言探讨大众背后的隐喻思维,融会贯通的运用大众共同认知的、情感连接的符号到设计中去,把握公众的情感表达,符合当下视像时代的需求,也呈现了设计本体背后的社会矛盾、集体意识形态,对社会现象与现实问题进一步的思考,是融入社会背景与思想观念的设计。

16

身份-副本.zip 

identity-copies.zip

作者:苏钰歆

指导老师:郑朝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表达了人的行为和人格的形成,以其为核心的自我认知是由与他人传播的程度所决定的,社交是形成这一机制的主要途径。当传播越活跃时,“镜中我”就越清晰,个人对自我的把握也越客观。随着Z世代在虚拟环境中不断高频变化的身份定义,头像亦处于密集的变换之中。设计通过对现象级热点事件的提取,以时间节点为线索,将“事件”与“头像”结合,通过头像回闪,依次进行数据呈现。主题强调年轻人用身份回应社会现场,在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

导师评语:该学生的作品聚焦于Z世代群体在虚拟网络环境之中的身份认同议题,关注到头像作为其展示其自我身份和自我解读的重要载体。通过记录头像的更替,可以窥探Z世代在虚拟环境中身份认同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在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设计通过高明度的色彩呼应Z世代的群体特性,通过夸张且松弛的视觉语言,展现Z世代群体在各种制约和框架下的精神世界,构建出这一代丰富的情感表达。

——顺序按导师姓氏首字母排序——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毕业展以“大脑花园”为题,视觉形象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线条与块面互相交织,锚点和路径共同勾勒出字体轮廓造型,追溯数字时代独特的设计符号。自由生长的线条与绚丽的花朵共同构建数字花园,交错的枝干如神经网络盘根错节,在“真实”与“数字”间构思设计的维度。缤纷的色彩象征着毕业生们迸发的创意,在这场毕业盛会中展现出新生代的美学思考。

The 2023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the School of Design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titled "Brain Garden," features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primarily composed of textual symbols. Lines and blocks intertwine, while anchor points and paths collectively outline the contours and shapes of the fonts, tracing the unique design symbols of the digital era. Free-growing lines and vibrant flowers together construct a digital garden, with interlaced branches resembling intricate neural networks, contemplating design in the dimens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digital." The profusion of colors symbolizes the graduates' bursting creativity, showcasing the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 this graduation ceremony.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