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届工业设计系研究生毕业作品|大脑花园 Brain Garden 2023

发布时间:2023年6月2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5024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以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总纲,依托“A+”学科优势,以艺术学产品设计和交叉学科工业设计两个国一流专业为学科双核,以人文智性与设计智造为双轮驱动,以生活美学、数字交互、智能制造、智慧出行四大研究所为教研组织,立足长三角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以覆盖全球五大洲70个国家和地区的DIA国际大奖平台为拓展,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为途径,培养具有作者性的独立设计师、具有领导力的首席设计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打造新时代中国设计智造理论研究与前沿实践创新高地。

01

“一封家书”——面向老年用户的智能手机辅助学习系统设计研究

作者:蔡齐芳

指导老师:王菁菁

作品介绍:本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帮助老年人解决使用智能手机时所遇的障碍以及逐步引导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从设计方法上来看主要是通过“留言式的帮助方式”“针对性的解答方式”“对照式的学习方式”三大解决方案去解决“手机问题解决难”“手机问题求助难”“手机功能学习难”三大痛点。留言式的帮助方式是一种陪伴中的学习,它有利于增强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情感联系。针对性的解答方式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帮助老年人在学习中成长。对照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老年人在自主学习中进步,因为它遵循了传统学习模式,减轻了老年人的学习负担。“一封家书”记录了“数字反哺”的点点滴滴,在后续的产品迭代中,通过家庭相册、家庭日程、家庭备忘录等等功能的进一步开发,“一封家书”或许能够成为整个家庭的共享空间、情感纽带。

导师评语:蔡齐芳同学的研究方向明确,她以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遇碍问题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文献调研和用户调研,对其现存的手机问题求助难、手机问题解决难、手机功能学习难等问题予以反思。在此基础上,蔡齐芳同学通过对现有的解决策略进行调研,和对老年人关于解决手机问题的偏好性的调研问卷发现老年人通过手机APP去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提出了留言式的帮助方式、针对性的解答方式、对照式的学习方式的解决方法,让老年人在陪伴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故其提出了“老年学习机”的设计设想并进行了全新的实践。设计研究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且有所创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年人适应智能化社会,增强老年人与亲友间的情感联系,也为后续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02

面向西湖地域文化的中小学生线上研学系统设计研究——以西湖诗词文化为例

作者:石宇瑶

指导老师:王菁菁

作品介绍:针对现有线上研学存在缺少互动性、联结性、研究性、体验性、影响线上研学效果的问题。以西湖诗词文化为例进行线上研学系统设计,以交互界面承载人、事、景、诗的互动,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日常生活、历史人文、四时实景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学习趣味性。

导师评语:随着线上研学的被接受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有的线上研学设计呈现出内容缺少联结、形式缺少互动和教学模式缺少研究等问题。作者以西湖诗词文化为主线,以用户需求为考量,通过解构和调研,针对问题提出了新颖的解决方案,这包括了课程框架、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等。“西湖诗词”研学系统设计妙趣横生,其逻辑严谨,界面优雅,始终注重适配校内教育,利用新兴技术实现了以终为始、以行为知的目标。

03

石库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

作者:闵少倪

指导老师:王菁菁

作品介绍:本课题针对石库门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设计,通过分析研究中小博物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三大问题:1、产品缺乏故事性;2、文化内涵缺位;3、同质化严重。结合海派文化与石库门博物馆现状,对人群进行定量调研、定性访谈后,明确用户为高学历的中青年女性,该群体对产品的需求为具备文化内涵与实用功能。由此得出石库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机会点,分别是:1、情感体验,诉说故事;2、融合地域文化;3、系列化设计。本课题以石库门博物馆为例,为广大中小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参考意义,对上海海派文化的传播起到促进意义。

导师评语:作者以上海石库门博物馆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设计背景与消费人群,找寻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价值点,整套设计作品注重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的结合,意象丰富、造型别致且兼具实用性。同时,这套设计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征以及系列化设计原则,讲述了动人的老故事,令人遐想不已。石库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不仅为海派文化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带来了有益的借鉴。

04

宁波骨木镶嵌文创产品

作者:闻子煦

指导老师:王菁菁

作品简介:宁波骨木镶嵌作为国家级非遗之一,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等为非遗宁波骨木镶嵌工艺服务,提升了设计自由度,拓展了更多现代艺术风格的可能性,为传统宁波骨木镶嵌的数字化传承及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推动宁波骨木镶嵌传承与创新发展。

导师评语:曾几何时,骨木镶嵌失去了往日璀璨的光芒,逐渐走向了没落。作者没有局限于具体器物上,而是从工艺本身出发,通过大量试验,思考其应用的可行性,从而构建出多层面设计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紧密联结。该系列作品充分利用了新材技,它们形式优雅、用材相得益彰,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与触觉感受。作者不仅挖掘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内在联系,更让使用者体验到中国优秀的造物设计带给现代人的从容与宁静。

05

校园运动社交类软件

作者:王诗仪

指导老师:吴佩平

作品介绍:一款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运动社交类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社交场景的构建激发大学生群体对于运动的热情,扩大彼此的交际圈以形成正向积极的校园氛围,鼓励用户在完成学业之余加强体育锻炼,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开阔眼界。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优质的校园运动社交体验,丰富校园生活,探寻生命的意义,化身新时代下的校园潮流风向标。

导师评语:选题以运动类App用户留存率提升策略探究为研究对象,探讨运动类App社交模块用户留存率的提升策略,提出基于校园场景的运动社交新模式。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研究基础明确、研究意义合理,个人在研究过程中的角色较客观,体现了作者具备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掌握较全面,对技术应用的分析完整,实践到位,研究视角具有一定宏观站位,反映出一定科研能力。

06

E·Art-素质测评

作者:陈凌霄

指导老师:吴佩平

 

作品介绍:E·Art是一个面向青少年的美术素质普及教育的公益性平台,包含每日艺术、艺术课程、素质测评三个板块。E·Art-素质测评板块,从知识点掌握、欣赏能力、造型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测评青少年群体的掌握情况。其内容基于E·Art课程板块内容,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测试和评价服务,实现对学习情况的考察测评,综合反馈用户的掌握情况,提升美术素质。

导师评语:E·Art平台素质测评板块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认知和习惯,结合了课程内容和艺术特点。学生对其进行了产品框架优化、评价试题内容设计和交互设计,实践能力较强,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执行力。该板块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认知和习惯,结合课程内容和艺术特点,设计了合理的评价逻辑和视觉风格,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以更好地规划美术素质学习内容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当前美术素质教育评价的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

07

数字南泥湾

作者:田文华

指导老师:吴佩平

作品介绍:“数字南泥湾”,提供一站式桌面端红色文化虚拟现实互动体验学习平台。产品以南泥湾红色文化为代表,运用数字化手段与文化教育相融合,对红色文化的载体与用户核心体验进行创新。产品借助数字化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重构与沉浸式体验,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沉浸式、创新性的南泥湾红色文化体验。

导师评语:“数字南泥湾”的设计实践内容很有创意,体现了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设计充分利用了数字化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虚拟现实互动体验学习平台,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娱乐价值。界面设计简洁明了,交互流程顺畅自然,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和体验需求。场景叙事交互富有趣味性和故事性,能够激发用户的兴趣和参与感,记录用户的学习心得和体验报告,方便分享和二次创作。设计实践内容展示了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值得表扬和鼓励。

08

单体帆船空间设计

作者:郑菁

指导老师:严增新

作品介绍:随着科技化发展,人民对生活出行旅游诉求逐渐由“可以用”向转高标准诉求转化,在融合新兴技术改善用户驾乘体验上仍存有一定的空白。希望能从新产品中体验到当下新兴的技术的同时,更多地满足情感化诉求,跳脱传统设计带来的单一体验。本设计以单体帆船为载体,结合低轨宽带卫星技术,探寻更多航行的可能性,同时提升驾乘体验。

导师评语:该设计探讨了单体帆船空间设计,结合了低轨宽带卫星通讯技术,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学生对于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并将相关理论和知识应用到了具体的研究中。技术的发展给单体帆船的空间、形体和场景应用带来更多的改变。

09

MPV露营的可变空间设计

 

作者:张安劼

指导老师:严增新

作品介绍:在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汽车露营活动过程较繁琐、入门较难、亟待优化,更便捷、智能的汽车将改变传统的露营模式。该设计通过车内外的结构变化,让汽车可在行驶与露营场景间快速切换,快速完成空间的拓展,并配合内部空间布局的变化形成宽敞舒适的露营空间,让人们更轻松地体验露营。

导师评语:近年来汽车露营活动日趋热门,汽车的设计和功能更加注重用户的休闲娱乐需要,传统的汽车露营模式较复杂,有许多值得优化的方面,且可以通过对车的设计满足。该课题选择契合纯电汽车的发展趋势,通过调研分析汽车露营的发展和露营的需求,得出了纯电汽车露营可优化的点,并利用汽车内外结构的变形完成空间的拓展,并提出了较合理的解决方案。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露营形式,对提高露营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0

道路施工定位装置的系统性设计研究

作者:孙铭

指导老师:严增新

作品介绍:针对目前城市发展中市政道路维修所产生的安全问题以及交通组织管理问题,结合ITS等定位技术提出保证道路规划与个人出行系统一体化的设计可行方案。通过道路装置及时反馈维修路段信息,方便出行者及时调整路线,避免施工活动为行驶所带来的影响。

导师评语:随着现代城市的功能升级和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强,城市道路改造也势在必然。高速公路经常维护,道路施工势必造成交通拥挤或交通事故,如何缓解或杜绝这种现象,让施工影响降低到最低,这是现实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课题选择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具体研究与设计中,通过对城市道路施工区交通特性与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探讨了基于ITS的电子监测系统和城市占道施工区的人群组织与相关竞品,最后利用 ITS 技术对施工道路装置进行了整体系统设计。课题设计目标明确,理论研讨较为深入,设计方案对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1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站点

研究与设计

作者:陈文文

指导老师:严增新

作品介绍:近年来公共交通逐步向无人驾驶发展。本设计基于超宽带信号和测量到达时间差的车路协同定位与通信系统架构,针对站点铺设度、定位准确性、打车普适性、候车舒适度这四点需求展开设计。采用智能化设计思路,将传统出租车站台与无人驾驶技术相结合,实现自动化服务。充分考虑社会迁移变化与道路变化,提高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为未来智能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导师评语:国内无人驾驶出租车快速发展,对服务也将提出更高要求。本研究从路侧基建入手,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探究不同大众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系统的用户需求,并针对站点的大量铺设、定位准确、功能普适、候车舒适这四点需求展开设计,针对的技术背景和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未来价值,迎合了当今的社会发展。

12

中国茶叶博物馆集章类文创产品体验设计研究

作者:陈心仪

指导老师:陈斗斗

 

作品介绍:笔者建构了集章类文创产品体验设计的产品层、体验层、感受层的三层次设计策略。在产品层设计了集章类文创产品以及集章台,在体验层设计了集章的体验流程系统,在感受层设计了以集章流程作为线索,串联集章卡册与集章台两个触点的集章场景。

集章卡册的设计包含三个系列的集章卡和对应的引导地图,均能辅助观众沉浸式的观展,其中集章卡设计是对茶博内标志性文化元素进行符号提炼,使其更具纪念收藏的价值。集章台的设计包含盖章中所涉及的产品、功能与步骤,改善原有集章处的各类问题。中国茶叶博物馆集章类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涉及从开始集章到完成集章路径上的重要触点,以此完成体验设计的闭环。

导师评语:在茶博集章系列设计中,心仪基于服务设计理念,通过触点的精心布置、纹章的精美设计,运用集章过程所具有的导览性与激励性,激发游览者的好奇心,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而言,植入引导性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不失为一次富有义与价值的探索。

13

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秦兵马俑潮玩产品定制设计研究

作者:许璐伟

指导老师:陈斗斗

作品介绍:笔者提出秦俑潮玩情感化设计三层次模型:自然认知层、情绪交互层、精神共鸣层。在自然认知层推演设计 2D 和 3D 基础形象,在情绪交互层设计个性化表情与潮流元素,在精神共鸣层设计以年轻群体生活故事为主线的故事场景。为实现秦俑潮玩的个性化定制,梳理出用户定制的选择路径,建构秦俑潮玩情感化定制模型。再提出秦俑潮玩定制 App 情感化设计模型:感知体验、操作体验、历程体验,依照此模型,通过品牌设计优化 App 的历程体验,通过交互与信息设计优化 App 的操作体验,通过制定设计规范和设计组件优化 App的感知体验。

导师评语:璐伟的秦兵马俑潮玩设计,兼具继承性与创新性。从潮玩的表情、装扮、姿态,到各式生活场景,细腻、精彩且趣味十足,而又不失秦兵马俑原型的辨识度。在似与不似之间,传统与潮流之间的平衡和拉锯中,凸显作者设计思维的敏捷性、创意性与设计造型的把握力。

14

小苗苗住院笔记——儿童血液病入院宣教服务设计

作者:孙婧含

指导老师:陈斗斗

 

作品介绍:现有的医疗服务设计着重于解决儿童血液病患者家属在门诊服务流程中的问题,而较少关注住院服务流程中的问题,针对患者家属的住院服务设计存在缺口。设计优化了儿童血液病入院宣教系统和服务流程,设计了一款辅助宣教的线上入院宣教小程序,帮助儿童血液病患者家属在入院的初期系统且便捷地学习生活宣教和健康宣教的相关内容,使患者家属可以快速适应院内生活。

导师评语:通过大量的跨专业文献阅读,深入的田野调查,相关内容的梳理和系统的建构,婧含以小程序为载体,优化儿童血液病入院宣教系统和服务流程,运用清晰、便捷的程序架构,辅以温馨、明朗的设计语言,服务于医患双方,满足各自需求。这是一个以爱为底色的设计。

15

指.音Sound of Finger

作者:周梓欣

指导老师:刘征

作品介绍: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学全面扩展的今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民族乐器仍基本处于传统教学模式。如何恰当的应用智能技术提升民族乐器教学智能性以提升其市场竞争水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指.音作为一个技法辅助练习系统,旨在解决古筝初学者课后自主练习环节缺少反馈而造成的练习效率低问题。其包括了用于捕捉手部数据的硬件辅助设备和进行练习反馈信息交互的软件程序。指.音基于手势识别技术,围绕指法知识点为初学者提供辅助练习服务,弥补其课后自主练习反馈信息不足,有效提升课后练习效率。

导师评语:“指.音——古筝指法辅助练习系统”是一个非常实用和具有创新性的工具,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加高效和准确地掌握古筝指法。作品涵盖了古筝基础教学的核心要素,同时结合了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打造出了一套先进的辅助练习系统。

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极大地提高了古筝初学者的练习效率。通过系统中的实时反馈和指导,学生可以更快速地发现自己的弱点并及时进行纠正,提高了古筝练习的成效和效率。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了初学者的练习效率,同时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和高效地学习古筝的方式,同时也为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16

ETS—网络远程美术考试系统设计研究

作者:徐静静

指导老师:刘征

 

作品介绍:该系统是一个将真实考场与虚拟考场相融合的考试平台。由考场孪生体五维模型、智能监考硬件与软件共同构建一个虚实统一、实时预测的考试系统。

核心目标是为网络远程美术考试监考员与考生提供高效、智能的监考工作和考试服务。旨在运用数字孪生充分利用模型、数据并集成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辅助监考员实时监测24名考生的行为识别、实时变化的考场环境、考生身份核查、智能语音传送考试指令等;协助考生自主布置考场、语音播报,减少考试过程中不必要的流程,以此推动网络远程美术考试的专业性 ,也丰富了数字孪生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

导师评语:“网络远程美术考试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全面改善了传统美术教育和考试的不足,为广大爱好美术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先进、便捷、可信的学习和考试环境。作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用户体验,为考试院组织考试提供了一个灵活、高效、便捷的考试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术考试在疫情期间的时空限制问题。系统更具有标准化和科学性,且能实现人机互动和数据传输,极大地提高了考试的效率和精准度,为美术教育选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17

茶之沏 新式茶饮服务系统

作者:苏铮涛

指导老师:刘征

作品介绍:作品由服务机器人、新式茶饮服务场景和交互端三部分构成,服务机器人根据功能差异区分点餐与制作两个服务阶段,强化拟人化外观与结构,增强亲和力;服务场景设计采用模块化思路,场景内桌椅可隐藏,结合投影技术突出沉浸式体验;交互端分为用户 app 端和管理端,通过增加工作状态显示和出错反馈模块,提升机器人服务的可解释性和可预测性,同时提升出错后道歉的及时性,提升信任修复效率。

导师评语:服务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式茶饮服务系统,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将传统的茶饮服务与现代智能科技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服务体系。为所有服务行业的“智慧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机器人是其中核心环节,通过机器人的精准操作,帮助消费者快捷地得到高质量服务,同时,系统还具有数据信任互通的功能,让用户体验更加完美。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需求,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餐饮服务体验,同时赋予了该行业更多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毕业展以“大脑花园”为题,视觉形象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线条与块面互相交织,锚点和路径共同勾勒出字体轮廓造型,追溯数字时代独特的的设计符号。自由生长的线条与绚丽的花朵共同构建数字花园,交错的枝干如神经网络盘根错节,在“真实”与“数字”间构思设计的维度。缤纷的色彩象征着毕业生们迸发的创意,在这场毕业盛会中展现出新生代的美学思考。

The 2023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the School of Design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titled "Brain Garden," features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primarily composed of textual symbols. Lines and blocks intertwine, while anchor points and paths collectively outline the contours and shapes of the fonts, tracing the unique design symbols of the digital era. Free-growing lines and vibrant flowers together construct a digital garden, with interlaced branches resembling intricate neural networks, contemplating design in the dimens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digital." The profusion of colors symbolizes the graduates' bursting creativity, showcasing the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 this graduation ceremony.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