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艺之彦 |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2023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环境设计方向)

发布时间:2023年7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863

 

前言

 

2023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研究生15人,研究课题包括工业遗产与空间活化、传统聚落保护与民宿设计、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现代家具设计等。因为疫情,2023届学子的求学道路多了几分艰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研究和设计的进度和质量,从这15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的倾心投入和至臻求美。

 

针对艺术专硕的人才培养,我们聚焦于环境设计专业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以具体项目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项目的选择多来自于导师的研究课题和设计项目,作品更多着眼于城市和乡村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际需求,部分作品关注传统营建智慧和造物理念对于当下和未来设计价值的思考。设计项目多围绕山西地域文化和环境艺术资源来做文章,体现了本专业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良好互动。透过每一件作品,我们深切感受到学生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执着坚守和锐意创新!

 

郭宗平

2023年6月3日

 

作品展示
1
作品:多元主体利益格局下的工业遗产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以志村化工厂为例作者:苑亚敏

导师:赵慧

以山西大学城榆次志村的一座弃置化工厂为设计改造对象,分析了其场地情况,综合考虑当地政府、志村村民和租户、周边高校师生群体以及开发企业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出将其改造为一个工业风格的综合园区的构想,展现当地自然特色,延续场地地域文化,以满足政府方便治理、村民和租户公共休闲,大学城人员娱乐消费以及企业盈利的多方利益诉求。并探讨了设计理念、改造原则和具体设计方法,为志村化工厂改造提供了一个比较可行的设计方案,扩展和完善工业遗产空间改造设计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2

作品: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研究—以太原化肥厂为例

作者:闫晨辉

导师:洪霞

本次设计以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工业废弃地再生相关理论,以太原化肥厂为设计对象进行景观再生,结合太原市城市整体条件,实地调研考察分析,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化肥厂实际相结合,提出修复、空间优化、人文注入、过程模式四种设计策略。通过具体设计将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结合,以此完成适宜太原城市发展的特色工业文化空间的再生方案。

3

作品:隔·合:面向社交需求的大学公共空间校园家具设计研究

作者:王言琳

导师:郭宗平

社会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而言,社交活动既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开展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丰富精神和情感、提升校园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高校校园环境设计缺乏对学生社交需求的充分关注。高校学生群体常常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社会交往需求,而目前的校园环境及家具设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本次设计提出以面向社交需求为设计的突破口,对社交行为及社交心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注重学生在使用家具时的情感体验,最终确定了以杨·盖尔(Jan Gehl)的社交距离理论以及桢文彦的开放性思想为指导基础,设计出满足用户社交需求的校园家具方案。

4

作品:“千里江山”系列家具设计

作者:侯旭峰

导师:李艳华

系列家具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设计从材料创新的角度,运用光导纤维材料与实木材质结合的方式,完成材料的二度创作。从家具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作品利用大量的光纤丝一端链接灯带,一端从板面穿出达到装饰效果,呈现群山起伏、若隐若现的动态美感。这项实践探索不仅丰富了家具设计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为光导纤维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5

作品:自组织理论视角下晋东南乡村民居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杨威村和虒亭村为例

作者:马奋强

导师:李艳华

晋东南乡村地区大量民居面临着空置、废弃甚至被拆毁等问题,村落的人群结构也发生着改变,改造升级是乡村民居的出路之一,本文在自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乡村实际,对晋东南乡村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在将晋东南地区所有乡村分别看做一个开放系统的前提下,为该系统内的设计活动归纳出了四条原则,即地域性原则、人本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社交性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特性的认识,从功能、文化和经济三个层面提出了五条设计策略,分别是功能层面的灵活式存续、无定式更新;文化层面的交替式渗透、适度式弱化;经济层面的匹配式生长。为验证方案策略的可行性,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完全不同的两个村落进行设计探索。

👆 概念生成图
6

作品:基于社区互动需求的城市居住区户外家具设计研究

作者:韩笑

导师:郭宗平

本课题以社区户外家具对于实现公共空间共享与互动的价值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选取中小城市居住社区作为设计对象,针对其户外家具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家具与社区公共空间整体关系入手展开系统化设计,关注社区居民对户外家具的功能和情感需求,提出考虑社区公共空间整体人居品质的系统设计、可调节使用方式的功能设计、满足人们使用需求与互动交流的情感设计等设计策略,并通过系列户外家具设计实践,论证理论与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中家具对于营造空间氛围、促进居民互动交流、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品质的作用和价值。针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行户外家具设计研究,通过对户外家具功能的改良、造型及细节的优化设计,使居民利用户外家具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加情感的沟通。

7

作品:传统村落保护与赋能的路径探索 ——以良户村民宿室内设计为例

作者:杨澜

导师:崔娟玲

推广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村落的一种途径,在乡村旅游中,民宿利用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装修风格,为游客创造美好的旅居条件,延续当地地域文化的生命,形成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以此带动村落保护的良性循环。良户村自然风光美好,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很多,旅游资源丰富。

两个民宿分别设置了共13间客房、接待大厅、会客室、厨房、麻将房、公共卫生间和楼梯间,运用良户村的本土材料和传统文化等,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设计风格。

8

作品:随“变”——可成长性儿童家具设计

作者:王佳丽

导师:郭宗平

随“变”系列儿童家具运用可成长性设计手法,家具可以随着儿童成长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延长了家具的使用周期。此系列包含四件家具产品,分别为书桌、椅子、画架与储物柜,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将动物的造型与家具相结合,具有趣味性。通过变换家具的尺寸、功能与装饰,家具可以陪伴孩子从幼年到成年,在孩子长大的同时家具也因他们的成长而“成长”。

9

作品:趣意

作者:韩哲

导师:李艳华

学龄前儿童与自身所处环境的关系与可供性理论中所倡导的人与所处环境的自然交互的关系不谋而合。个体环境下:设计了三件家具产品的设计实践:针对书桌的设计,通过桌面小桌板、桌面洞洞板、可翻转桌板功能用于实现培养儿童的感知、认知与动作行为特征;摇摇椅的设计,通过弧形木板与支撑座椅主体的两种连接方式,保证既可以作为正常座椅使用,也可以组成一个可爱的摇摇椅,能够很好的锻炼儿童的平衡能力;多功能书柜通过洞洞板、小黑板、绘本架和可拆卸储物盒等功能,锻炼儿童的认知与动作行为特征;群体环境下:设计了运用榫卯的传统组合方式的座椅,设计出需要两个及以上小朋友才可以完成的家具产品,提高学龄前儿童与朋友之间的合作性。

10

作品:身体·空间·游戏——都市个人主义背景下的游戏性空间设计研究

作者:刘文娟

导师:张珏

“身体”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联一直以来都是空间设计领域的热点课题。本课题基于知觉现象学、具身设计等理论,以都市个人主义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剖析,主要针对现代城市空间垄断性的设计模式,以游戏性的空间设计模式试图为此提出一个尝试性的解决方案。设计定位为休闲性质的城市书吧,总面积1405平方米,设计目的在于创造出身体与空间的各种特定的关系,力求为现代人提供一个自然悠闲地精神“栖息地”。

11

作品:基于共生理念的山西国际金融中心商业空间景观设计

作者:周鑫蔚

导师:张珏

项目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国际金融中心,设计为整体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其中分区有:天幕廊道、邻里空间、餐饮休闲区、儿童娱乐区、喷泉休闲区、树阵广场、步行廊道和下沉步行街组成。共生理念的引用能促进多种事物和谐共生,引用该理论能好的使人、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未来的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资源,将人类活动融入到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之中,搭建一种和谐的、共生的城市建筑空间。把共生理念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了人们对于生存空间和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感受,为城市商业空间景观设计提供空间规划上的新思路。

12

作品:捶草印花元素在特色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田格凡

导师:赵慧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需求越来越大,软装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室内装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工艺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新型室内软装饰材料,并为当代室内软装饰设计,提供一种全新设计思路。

捶草印花以天然植物为印染媒介,其图案色彩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喜爱。本文通过捶草印花这种传统印染艺术与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设计艺术研究,提出基于捶草印花图案进行室内软装饰设计应用。通过民宿改造案例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打造个性化民宿,从文旅融合切入,将游学体验、捶草印花展示与消费相结合,促进游客、非遗传承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3

作品: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应县图书馆室内改造设计

作者:董红叶

导师:赵慧

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环境行为学至今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人与人周围的各种尺度与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领域涉及范围较广,本文主要研究其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应用,打造功能和视觉效果更加完善的图书馆,帮助读者改善“碎片化”和“快餐式”的阅读状态,为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加适宜的平台。本次设计依托环境行为学的应县图书馆室内改造设计为人们提供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在更新建筑功能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栖息地。

14

作品:B5电竞馆设计

作者:幸嘉莉

导师:李艳华

本方案从性别差异化视角下对新型娱乐空间进行优化设计,从不同性别消费者的生理、情感、心理及审美等需求出发,结合男女在娱乐活动中的需求和喜好,针对不同性别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B5电竞馆项目总面积约744平方米,其主要功能分区包括:竞技区(男)、竞技区(女)、休息区、双人包间区、三人包间区、比赛区、豪华包间、餐饮区和接待区。色彩搭配活泼、丰富,大胆地运用对比色呼应竞技对抗的设计理念,符合多数中青年顾客的审美。

15

作品:《纪念碑谷》主题儿童活动空间室内设计

作者:郭政

导师:崔娟玲

本方案创意来源是一款益智游戏《纪念碑谷》,此游戏有着大胆鲜艳的色调、多样的几何元素和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该设计将《纪念碑谷》游戏中的视觉元素整合并符号化,再搭配游戏本身富有的视觉效果、色彩秩序、空间布局和故事主题,为儿童和父母创造一个集寓教于乐、情感互动、教育引导于一体的多功能儿童活动空间。在这种空间里混沌到有序的转变过程中,通过空间的开放与封闭的对比来体现。以提升空间流动感,采取开放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秩序,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流动又贯通、隔而不离的空间秩序。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通过控制空间的组合排列方式,使得混沌的空间走向秩序化。使用者每走一条路都会接触到一种新的空间,激发用户的探索欲。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