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艺之彦|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作品展/景观设计方向

发布时间:2023年7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3898

 

前言

毕业季总是如此匆忙,展厅里人头攒动的日子一眨眼过去了,校园里扎堆拍毕业照的情景也接近尾声,2023届毕业生们的身影,随着你们追逐梦想的脚步离开了校园。

打开手机,借着聊天记录和平时照片勾陈回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一次次讨论依然历历在目,这些回忆都刻在了你们的毕业作品之中。外人看到的作品是你们学习的结果,而在老师眼中,是你们的求学经历。这些经历难能可贵,这些回忆永不褪色。线下展览结束之后,通过线上展览永久地留存作品,储存回忆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将作品呈现给无暇参加线下展览的朋友,也展示给关心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社会各界!

本届环境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共展出62名本科生优秀作品,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三个方向。较之以往,今年的环境设计专业作品更多体现了对日常生活的设计关照和对传统人居环境未来发展的思考。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学生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热爱和执着!

 

 

庞冠男

2023.5.25

 

 

 

 

 

 

 

 

影脉——基于乡土主义的沉浸式主题

乡村度假民宿规划设计

学生|  李德承

指导老师| 糜永刚

 

场地坐落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马头水乡依山而建的一个村落中,村中有着传统的晋派民居与历史文化遗产“龙松”。设计从“新乡土主义”的视角出发进行设计和创作,在改建场地时,结合自然保护和生态设计的手法,通过引入“脉”的理念,将树脉、水脉、山脉等元素意向化,并将其融入整体场地设计之中,以龙松树的树根为元素,从根部解决,从源头解决,来恢复马头水乡的山地风貌的景色。以绿色生机为主色调期望振兴,激活生命,来唤醒人民来对马头水村的印象,让其了解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最后达到人与乡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在乡村度假生态观景民宿规划设计中,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和环境,促进当地文化、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滑动查看更多

 

 

织·驿

学生| 王泽鑫

指导老师| 洪霞

 

织------场所记忆

铁路,贯穿人类社会进步的整个历程,如同一个梭子串联着近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场所记忆是人与场所进行交互的一系列感知行为,废旧铁路所代表的亦是如此。

驿------遗产廊道

铁路,做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心脏”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古代人们设置驿站,为运输做以便利,在铁路废旧后所形成的线性景观,如同动脉一般遍布在城市之中,将其重新整合利用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

设计以“场所记忆”与“遗产廊道”所意象化的“织”“驿”为灵感。连接,伸展,生长策略,串联场地,缝合城市,构建多维景观将城市废旧铁路的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理念落实到废旧铁路遗产更新之中。

滑动查看更多

 

 

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翁山营地

景观规划设计

学生|  王辰昕 肖雨新

指导老师| 糜永刚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该项目着眼于因乡村振兴建设而被人忽略的空间,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低影响设计激活废弃空间,并探索将其转化为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绿色活动空间。

本方案位于晋中市昔阳县皋落镇翁山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旁,本次设计目的是将可持续设计理念和模块化设计用到郊野露营地规划设计实践之中,重建生态环境作为居民生活核心的身份。通过涵养保育、景观区疗愈等渐进式生态策略聚焦生态恢复;通过活力唤醒,共建共享的人文策略聚焦自然教育,将人们的活动行为将与自然生态的恢复紧紧交织在一起,使人们成为恢复生态环境的协同者,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滑动查看更多

 

 

林下经济的运用

——阳泉郊区苗圃环境提升方案

学生| 康津睿

指导老师| 庞冠男

 

本课题针对当下国家林下经济相关政策导向,旨在建立成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国有苗圃。林下经济对推动巩固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功有特殊的意义。林下经济可通过建立优质的生态环境,进行林下中药材,林下畜禽产品的生产,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又实现经济效益的新型模式。实现山,水,田,林的综合治理,提高林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及资金利用率,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人休闲观光,森林生态康养等需求。

针对阳泉郊区园林局苗圃现状着手,针对苗圃原有面积及功能缺乏的角度上,旨在解决苗圃功能不全,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在原有的基础林之上重新规划及构建功能分区,加入符合当下林下经济政策的部分职能,丰富苗圃功能,实现林下经济与国有苗圃的良性结合。

滑动查看更多

 

 

基于儿童空间多意化视角下的吕梁上海实验

幼儿园景观设计

学生| 赵泽琳

指导老师| 庞冠男

 

本次设计是对吕梁上海实验幼儿园园区内的景观空间进行升级改造设计,目的是通过与吕梁传统文化及红色长征文化相结合,潜移默化中增强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树立坚定的民族情感和道德价值。

同时与自然相结合,打造独特的主题式园区,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设置丰富有趣的活动场地,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线将其串联起来,启发孩子们创造想象力,动手力,将课堂搬到户外中去,使孩子们真正身临其境,更加亲近自然,回归童年本真。同时,在景观设计中结合当地历史文脉,让孩子们体验红色长征文化以及巍巍吕梁精神和各种传统文遗。对于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与吕梁地方文脉历史的结合做出一些探索,为当地适龄儿童打造一个安全,舒适,有趣的幼儿园园区。

 

 

基于乡村生态资源现状下的康养旅游规划设计——以王常甫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学生| 杜映欣

指导老师| 洪霞

 

在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两大政策背景下,乡村康养旅游方兴未艾,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突然到来,导致人们更加向往自然风景区、自然田园乡村等返璞归真、健康养生之所,生态康养旅游逐渐成为乡村康养新风尚。本次设计基于“自然为基,田水为本,农耕为魂”的理念。并将“人,林,水,田,耕”五大元素进行串联,以此形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融入农业景观。形成“城市→乡村→自然生态”的景观特色,以农业景观去丰富康养旅游体验,促进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从而达到以土养绿,以绿养水,以水养人的设计目的。让乡村成为众多人梦想的“诗和远方”使其成为廊坊新地标。助游人康养身心,促乡土文脉得以传承。

滑动查看更多

 

 

“针灸”理论下的乡村闲置空间更新设计

——以山西平遥县郝洞村为例

学生| 崔扬

指导老师| 洪霞

 

郝洞村位于山西省平遥县的城东北方位,郝洞村人文资源丰富,有五代建筑镇国寺,村内闲置空间居多,有些房屋倒塌没有修缮,有些房屋没有集体的规划整改,还有很多房屋无人居住且年久失修,影响观感且造成国土资源浪费。通过调查分析和案例分析,找准了郝洞村的“病灶”以及“针法”,实现闲置空间更新设计还需找准“穴位”,疏通“经络”,闲置空间更新设计沿着村庄原有的主街展开,于主轴线设计“起—赏—联—承—闲”五部分,在保留街道空间尺度与风貌的前提下,合理衔接有节奏的落地化改造,对不同要素、主体的带动与统合,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性操作,形成有效精准性干预,建立有机微更新系统。

 

 

后疫情时代下疗愈景观更新

——以运城市人民公园为例

学生| 秦佳圆

指导老师| 洪霞

 

本次项目基于后疫情时代这个节点,在充分将理解康复紧观理念、目的以及康复景观实施方法,并且充分调研场地后,以运城市人民公园西北角为对象,进行疫情后疫情时代城市绿地康复性更新。以康复身心、治愈城市以及群体心理危机为目的,牢牢把握构建恢复性景观,培植亲生物性,亲建立安全社交空间以及无障碍设计的方法,最终将场地规划成为以下几个功能区,包括芳香植物单元、听觉景观单元、园意疗愈单元、教育科普单元、运动康养单元、露营帐篷单元和湖边漫步区。

滑动查看更多

 

后疫情时代下疗愈景观更新

——以运城市人民公园为例

 

 

基于活力再生视角的景观设计

——以日照市文心广场景观设计为例

学生| 赵育禾

指导老师| 张珏

 

本设计基于活力再生视角对城市广场进行重新设计,目的在于将公共活动缺失、活力不足、濒临衰退的广场进行设计更新以重新激发其活力。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们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和情感,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为人们交往活动提供条件,使广场满足人的多样化行为需求 ,吸引更多的人群去使用空间,从而使城市广场得到较高的使用效率,促进城市生活的积极发展。促使场所中产生更多的行为活动,满足人的多样化行为需求,从而使城市广场得到较高的使用效率,促进城市生活与地域文化的积极发展。

滑动查看更多

 

 

万物生

——自然交互理念下的露营地规划与景观设计

学生| 苗乐

指导老师| 糜永刚

 

以人与自然的互动为设计亮点,可以与自然植物生物进行互动的景观设计在不破坏本土植物前提下,加入公共艺术和景观互动艺术装置,赋予它们除了观赏以外的功能,跟自然户外教育结合在一起,在休闲旅游的同时,人走入自然,自然被人唤醒。就是这样一个双向的自然唤醒计划,更能增强户外露营的趣味性和互动体验感。自然生万物,万物生自然。自然互动体验区分为雨水花园,荧光草地,互动装置体验区,生态花园,水上步道,该区域为本设计的重点设计区,以互动体验和自然教育为主,利用景观小品、装置艺术设计实现与游客的互动。

滑动查看更多

 

后疫情时代下疗愈景观更新

——以运城市人民公园为例

 

 

健康城市理念下滨河绿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古交市汾河公园设计为例

学生| 杨月

指导老师| 张珏

 

在经济与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境遇,城市居民对健康的关注度也有所提升,并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本课题设计针对健康城市背景下的公共空间滨河绿道景观进行创新设计,目的是构建健康导向下“以滨河绿道为载体的公共健康活动体系”将城市滨河景观与人文关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景观空间和功能设计之中,研究切实可行的健康人文化滨河景观设计的方法,引导健康行为的公共景观。 遵循清如明镜,生生不息,与水共生,与城共荣的设计愿景,将金牛山、汾河水、滨河城三种设计元素结合.本次主要完成以下设计:设计慢行主题,用科学手段实现慢行交通环境的优化;滨水景观设计,既要重视人文需求,也要兼顾生态效益;特色主题设计,以综合活动广场为中心,东西各设计特别的亲水活动场所,特色观景台与活力沙滩。将城市滨河景观与人文关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景观空间和功能设计之中,研究切实可行的健康人文化滨河景观设计的方法,引导健康行为的公共景观。

滑动查看更多

 

 

 

新型城镇化政策下的社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运城市新绛县新纺社区为例

学生| 赵若一

指导老师| 张珏

 

设计范围为该社区一广场,北侧有一主街道,主要功能为商铺,南侧与一幼儿园相邻,东侧为居民区,约五栋单元楼,西侧与街道相邻,街道西侧为另一片住宅区域,广场位于社区中心,承担着附近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场地长90.35米,宽48.5米,面积为4381.975平方米,主要居住人群为老年人和儿童,设计方案活动场地包括入口广场,中心广场,草坪,停车场,水景和儿童活动区等,满足居民日常需求,旨在改善社区环境。

滑动查看更多

 

 

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景观设计

学生| 朱锦涛

指导老师| 张珏

 

本次方案设计是基于对石家庄的历史文化视角对平安公园进行改造,使得历史文化与当今现代的景观更好融合。石家庄平安公园是基于日本侵华万人坑与集中营的基础上建造而成,“集中营”的历史值得人们铭记,时刻提醒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珍惜当下。

 

 

轻·境——基于轻介入、微建造设计理念的

露营地规划设计

学生| 李振勇

指导老师| 糜永刚

 

“轻介入”理念是一种注重环保、最小化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设计理念。在本次精灵山谷营地设计中,旨在 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营地环境,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环境,提高营地的可持续性。通过采用低影响度的建造方式、使用环保材料、适应昔阳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最小化能源消耗、对游客进行宣传教育和维护生态系统等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些措施,使得翁山精灵山谷营地可以成为一个美丽、可持续、环保、值得游客前来探访的好去处。

滑动查看更多

 

 

 

基于林下经济结合体验式旅游模式的

公益苗圃改造探索

—— 阳泉郊区苗圃改造设计方案

学生| 阴金辉

指导老师| 庞冠男

 

国风是一种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艺术相结合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的风格,它体现了中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同时,展示了中国的现代风采和创新力。国风在各个领域中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形成了独居魅力的艺术表达形式。

本次设计按照不同的年龄以及爱好划分人群,根据需求设计不同的活动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对该场地的需求。

 

 

杨家堡——南片区设计改造

学生| 巩宣辰

指导老师| 庞冠男

 

该站点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杨家堡。位于山西太原最繁华的地段,场地周围有许多年轻的写字楼,有大量的就业机会。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场地拆除中断。然后,政府和开发商之间没有谈判,使该网站处于废弃状态。没有收到拆迁资金的居民开始住在废弃的建筑物中。此外,一些废弃的建筑物已成为无家可归者的家园。

在 1980 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和 2020 年的三孩政策下,中国的家庭结构处于“4-2-3”模式。也就是说,两个中年人需要养活七个家庭成员。家庭压力过大,使家庭中的生产者不得不增加工作时间,导致忽视家庭成员,尤其是老年人的陪伴。相应地,老年人也处于孤独的恐慌中,遗弃,这是中国老年人自杀率高的原因。

现场的住宅楼是典型的赫鲁晓夫大厦,共六层。为了增加场地的公共活动面积,对建筑的三层进行了改造,并与廊桥相连,在垂直空间中创造了一个新的活动空间。由于老年人和年轻人在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上的差异,他们的居住空间也是纵向划分的,下层为老年人,上层为年轻人。

此外,公共活动空间放置在垂直空间的中间,可以增加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年轻人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如孤独,可以得到缓解。

 

 

 

太原长风商务区新媒体视域下

沉浸式交互景观设计

学生| 郝颖

指导老师| 张珏

 

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期望发生了变化,沉浸式体验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课题在沉浸式体验的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针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式装置等技术手段等问题,从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参与感,提升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活力的角度,探讨通过融入新媒体技术和互动性,创造一种全方位、身临其境的体验,提供丰富多样的参与方式和感官刺激,以满足人们对于参与性、个性化和娱乐性的需求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沉浸式体验的核心要素和设计策略,讨论沉浸式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对于社交互动、文化传承和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影响。

 

 

尧舜文化视阙下纪念性公共景观设计

学生| 陈时雨

指导老师| 张珏

 

该基地北邻临汾市烈士陵园,南邻临汾市人文景观尧庙与华门,一边是尧舜文化的斑驳掠影;一边是近代抗争的峥嵘岁月,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光,故此设计想着重表达的就是在尧舜文化视阙下具有纪念性的公共景观设计。

 

 

乡庐怡陌——自然主义与乡土文脉相融合的

乡村民宿景观设计

学生| 牛世媛

指导老师| 糜永刚

 

该设计理念是坐落在青山绿野间,少一些城市喧嚣,多一份返璞归真,面对地块独特的自然资源,希望可以达到:一与现代生活品质需求相匹配,不失城市舒适的居住体验感和高品质完成度,二与当地环境契合相生,营造乡野的居住体验。以“生态”和“乡土”为基点,以无拘束为主题来着手景观设计,主要从生态集水,植被营造,生态景观等来进行改造,给人们营造一种田园自然之感,传承乡土文化下的乡村民宿景观,通过提升景观来改变原有的环境,促进乡村生态宜居,通过实现环境的经济价值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使人们感受自然,享受自然。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