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生展⑩

发布时间:2023年7月14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3359

309400 309400 #3771bb; min-width: 10%; max-width: 100%; flex: 0 0 auto; height: auto; padding: 0px 10px; align-self: flex-end; box-sizing: border-box;">

本期责任导师

张凡副教授、陈慰平副教授

 

01

作者/崔曼菲

导师组/张凡、张欣荣、石韵媛

作品/《远方是什么 Willow Leaf from Afar》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借鉴古代人“折柳寄情”的情怀与当代人运用快递寄情的形式,力求建立一种古今对话的联系可能。“柳”音同“留”,古人用柳叶作为寄托传达想念给在远方或即将去远方的亲友。而在现在,快递盒子承托了分隔两地的人最实体的期待和想念。快递上的信息已然成为现代凝聚情感文化的信息符号。作品整体在可持续的语境下构建而来,使用具有可持续属性(再生纸、回收金属)的材料,通过可持续材料在“折柳寄情”和快递的意象氛围中探讨人在当下环境中情感上的可持续。

最终作品的呈现以作者本人为圆心作辐射去建立有关快递承载的寄情物的档案馆,从而追溯和尝试发现于作者本人而言的“远方是什么”,并构建一个共创下的微小信息系统,让首饰实体(胸针)化作一片片“柳叶”承载当下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通过将快递为形式语言的解析和再造,来对“折柳寄情”这一古老浪漫的东方意象作现代化的解读。如同当代女作家三毛在她的诗《远方》中写道:“远方是一生最渴望的东西,自由。”除了自由,远方也会有最思念的人,最期待的物,有最浓烈的情感。

02

作者姓名/刘永豪

导师组/张凡、刘骁、封帅

作品/《林 间》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以“竹林”为场域,力求通过首饰作品与装置艺术营造一种如呼吸一般自在的律动状态。借《齐物论》中庄子凭借风吹树洞,人演奏乐器这两个景象寓意人籁、地籁、天籁三个层级。运用金属工艺、珐琅工艺和物理运动将中国古人通过呼吸与植物的律动关系视觉化,形成多维度的自在状态。

 

人籁——《编织的心》:一片竹林中不仅有竹,土壤,石头,虫鸟,同时也有人。生活在竹林的人们以竹作为材料,编织出器具用于生活,生产,在编织的竹片上刻画来传承知识。从竹林走出来的人们无论今在何处,内心深处都会存留着这样“织物”。

 

天籁——《平衡的律动》:当风吹入竹林时,粗细,长短不一的竹,都会产生各自的律动。但一片竹林可能只是由一根或几根竹的根系生长而来,粗壮高大的和新生细小的竹都被同一根脉相连。似乎就是这样一股平衡的力量将竹各自的律动联系了起来。

 

地籁——《轮回的土壤》:竹的根系其寿命是80年,但最古老的竹林却至少存活了一万五千年,其中竹在年限将至时开花结果,将种子洒落大地,来年得以重生。竹林中每一寸土壤,在过去现在将来都可能会有一根竹在此诞生,成长,衰亡。

 

03

作者/李汶霏

导师组/张凡、王子源、余一萌

作品/《连理》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的班固在《白虎通 • 封禅》载:“德至草木,则朱草生,木连理。”异根草木,枝干连生,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的征兆,昭示着君王德行高尚、治理天下有方,是典型的“昭德”意象。作品以“木连理”作为首饰艺术创作的切入视角,通过分析连理植物作为昭德文化载体存在的形态、意义和发展演变过程,探究古时与现代昭德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的表现和存在方式。

玉——是中国“德”的象征,以玉为材质运用数字四维雕刻技术,结合汉代画像砖中提取出的木连理植物穿插结构,用数字技术的特长展现玉的当代新表达。

04

作者/薛源

导师组/张凡、刘骁、廖柳钧

作品/《柿 · 纹影》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宇宙图式中天穹之花的的柿蒂纹展开,探索传统文化中宇宙观、五行观与当代数字技术的结合。运用3D打印材质和雕刻电镀技术,并以投影交互技术综合交互呈现。当观展者站在印有“柿 · 纹”的地毯上,投影机会将对应的影像动画投射至墙上对应的柿蒂纹转化的首饰表面,完成首饰与观者之间,虚拟与实物之间的双重互动。将宇宙天穹与五行属性透过首饰与人形成交互感应

05

作者/赵筱灵龙

导师组/张凡、王子源、李贝壳

作品/《隅》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材料:大漆、银、树脂、综合材料

漆文化是亚洲全域共有、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它深深扎根于人们心底,孕育出了浪漫的情怀。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流淌着漆的温润气息。我寻找漆这种自然材料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共鸣,触碰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感性。从家乡本十漆光的视角观察从小生活的街区--羊市街,愈发感到记忆中路过的一幢幢水泥方格中有如此丰富的色彩。那些独特的生命力仿佛漆树中涌动的汁液,在时间中沉默、酝酿,从局促与闭塞中流淌出自由的色泽。作品通过大漆这种与时间契合度极高的材料从羊市街的五个情景片段中,重拾回忆中模糊的一隅,寻找首饰、自然材料、记忆、与市井生活间的微妙共鸣。

06

作者/凌波儿

导师组/张凡、刘治治、何浩

作品/《Hook_:苍耳所勾住的》

我走在野地里,身上勾着几只苍耳……

苍耳的钩赋予了其能动性,使人与植物这两个独立个体间产生了微妙的佩戴关系。

作为植物意象——苍耳的钩隐喻着世间的好奇心与诱惑力。这组首饰作品就像一枚枚苍耳钩,用挑衅的姿态勾住观者的视线,正如鱼和鱼钩一般。为了让聪明的鱼吞下锋利的钩,我的首饰需要有多变的吸引力。 作品题目中“Hook(钩)”的多重词义启发了我,其后的下划线“_”预示着展开Hook这一命题的所有组合可能性。作品中的每一件首饰都由Hook的词义衍生而来,分别代表了一个人所经历的小状况。每件作品会引发不同的人对苍耳意象的多重解读,同时也给大家留下寻找自己心中的“苍耳”的空间。

07
作者/张雅琪导师组/陈慰平、沈采、吴帆

作品/《时空维度的演绎》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大棚种植”是一项利用传感器对植物不同区域的探测和反馈来达到整体调控生长周期的技术。作品将这种组合不同区域的方式应用于文学文本,重新组织其中不同时间下的空间场景,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揭示文本中隐藏的时空关系。 

作品从弗吉尼亚 ·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中节选了一些场景,在三维空间中重新组织这些场景后形成一条叙事线。在叙事视频播放的同时,亚克力雕塑上的灯光将会同步照亮对应的场景单元。通过同时展示视频和实物中场景单元的变化,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学文本中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作品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从文本到三维叙事线,再到空间结构实物的转译和对应,呈现出时间和空间的互相演绎。

 

08
作者/陈香凝导师组/陈慰平、吴帆、李贝壳

作品/《1.25×1.25 —— 信息可视化中的数据失真》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用地范围不断扩张,城市景观也随之不断变化。行道树被人工种植在1.25米乘以1.25米的树池里,成为一种被规划的自然元素。这些树木不再是单纯的植物,而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因此失去了自然的本来面貌,是一种失真的自然。 

我的毕业设计将通过实地调研、记录和图像转化等方法,以城市生活中常见的行道树为切入点,采用客观严谨的考察方法,以四个尺度(公里、米、厘米和像素)去观察一棵行道树,探索其在不同尺度下的失真演变过程,从而将一棵真实的树转化成为一棵形式上的树。通过探索数据失真与信息可视化中的艺术表现,寻找数据外表下真实表达的可能性。

 

09
作者/贺莘霁导师组/陈慰平、韩涛、吴帆

作品/《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Body》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对人类形象的认知常常通过数字影像、视频等媒介展现。然而,这些影像经过媒介解构,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数字化的世界里,社交变得不稳定、身体不再确定、性别不再对应、身体不再立体。人体表达方式逐渐演变为数字化图像,传统肉体秩序被打破。我以这些"不"为基础,通过电子媒介的方式对人体进行了解构,探讨了解构后人体的存在形式。我的毕业设计旨在通过系统地可视化身体在大数据媒介中的形象,促使人们思考在大数据时代下身体图示与技术的关系。书中展示了一些超出合理数据范围而产生的身体异化图像,旨在鼓励人们在接受新技术时持有谨慎和审慎的态度。同时,该设计也为"身体图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庆祝人类身体的神奇多样性。 

10
作者/李卓然导师组/陈慰平、何君、封帅

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受到博尔赫斯关于时间映射概念的启发,我将回忆中的色彩元素进行解构,并转化成一个鲜活的花园图像。在实现这个设计的过程中,我将自己想象成置身于一个湿润而充满生机的花园中。这个花园里有看不见的人,他们隐藏在时间和色彩之中是不同时间里我的化身,并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记忆场域。 

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设计方法:解构和转译—来探索色彩在设计中带来的新叙事方式。通过编织逆向、聚合、并行的时间,构成一个不断扩展、复杂深邃的可能性网络。我将这些元素以艺术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塑造出我内心的记忆花园。

 

11
作者/文赞美 MOONCHANMEE导师组/陈慰平、王川、孙子唯

作品/《BLOOMING MIND 心花盛开》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植物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微小且缓慢,以至于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它们。随着四季变换的植物色彩以及大自然形态所蕴含的活力,成为创作作品的无限宝库作为参考。通过内心试图在每个植物器官的图像中找到各其意义,并进行直观塑造。生命之气由内而发,以生生不息之力永恒的变化、变型。通过将植物生长比喻为塑造自我的工厂、以花朵盛开的隐喻形式将意识水平视觉化设计的方式,展示我们经历的体验和与不同世界互动的过程转化为认识自我的不同途径和过程,也是心灵百花盛开以及对世界更阔理解的体现。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