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2023届毕业生作品展——包装与文创设计方向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3年8月4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4599
指导教师 / 刘印
“滩南如琼冠,川崎落沙上,浪珀蓝缥缈,荫绿皖天边。”作品选定鲁迅美术学院、发现王国、鲁能希尔顿、金石滩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十里黄金海岸以及金石滩文化博览广场等六大块景点进行主观处理。将景点形象进行重点提炼,运用2.5D的手法创作处理,二次创作绘制并排列在大卷轴中,在打造《大话金石滩》的卷轴世界的框架之上搭配古风小人游玩之景。古今融合将诙谐有趣之情展现到极致。用古人在金石滩的游玩志向人们展示着这一国家五A景区的独立地域魅力。愿这一块承载了我们独特情感土地的优秀文旅得以宣扬,也力表传统文化图案对现代文旅文创发展的独特意义。
《触》
作 者 / 全文希、崔新悦
指导教师 / 刘印
我国目前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据统计数据显示,将近有50%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从门诊量来看,出现睡眠障碍的年轻病人正在持续增加,而在这其中,90后、00后的年轻人占比最大。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工作和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在高竞争、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承受着来自学业、工作、生活的多方压力,加之很多年轻人存在不健康的睡眠习惯,睡眠障碍问题群体呈“年轻化”趋势。精神压力及焦虑情绪成为影响睡眠的罪魁祸首。
我们以睡眠为引,剖析当代年轻人的压力,通过作品让人们关注自我,正视睡眠障碍问题,希望社会多些理解和宽容,并为失眠患者提供一个情绪释放的窗口,改善睡眠质量。
指导教师 / 刘印
指导教师 / 刘印
指导教师 / 刘印
《28℃》
作 者 / 欧阳湘悦、周思颖
指导教师 / 刘印
人们对他人的了解往往止于表面,而表面往往并不是最真实的个体。我们小组使用了温感材料,通过与观者的触摸互动,去体现人的复合个体。我们用黑色的温感涂层展现外在,用彩色的图形展现内在。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他们所在意的事情,然后将其转化为具象的符号,形成了现在的内部元素。该设计意在展现真实的个体和他人观测到的个体的差异,以及这其中所形成的错位感。同时说明人需要互相接触,这样才能了解到个体的内在。我们手工制作了可触摸的温感人物模型,人物身上贴了代表其印象的元素贴纸,;再用温感漆覆盖整个表面。触摸过的地方可以显示元素贴纸,意为通过接触,加深了对人内在的了解。人物的模型和贴纸元素可以自由组合,通过DIY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温感小人。此外,28℃为手部表面的最佳温度,这时候皮肤的感知神经元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候皮肤的触碰神经最为活跃。皮肤与皮肤的触碰,它是物理上的温度传递,也能表达人与人直接的情感传递和主题十分契合。所以我们将这套作品起名为《28℃》,意为触碰的温度。
《得意之作》
作 者 / 申博宇、王艺蒙、苏慧滢
指导教师 / 王炜丽
现今,大连共拥有192项市级及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希望用文创设计思维为大连非遗注入新的活力。经过调研和筛选,我们最终选用其中的14项非遗作为该作品的根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非遗文化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融入较少,于是我们以中小学生作业本为主要载体,对大连现有的作业本进行再设计,使用美观的几何化的图形元素和丰富的色彩对非遗项目进行插图设计,修改了目前市面上作业本的几大问题——格线颜色严重影响书写和阅读、装订口不方便摊开书写、缺少设计美感等问题。同时,我们也开发设计了具有非遗文化元素的多种文具和文化用品,如扑克、铅笔、橡皮、文件夹等产品。
指导教师 / 王炜丽
花馍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种多样而命名。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花馍面临技术失传、年轻人对花馍文化的抵触等现实阻碍,因此,我们立志用现代设计思维将花馍进行创新,做成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来达到宣传花馍技艺的目的。
我们为产品命名为“好事多馍”,暗示花馍具有独特的吉祥寓意。产品的转化思路是将花馍单一的食品属性扩展到生活用品、家居用品、玩具等。例如,将传统的蛇盘兔花馍做成蛇盘兔帽子,俗话说“蛇盘兔,辈辈富”,用蛇形围巾围住帽子来模拟传统蛇盘兔花馍的形态。
除此以外还有寿桃暖手宝玩偶、面燕手偶、枣花馒头靠枕、囫囵花馍改造的囫囵颈枕等。同时,我们也为非遗花馍设计了新式包装,让二者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指导教师 / 王炜丽
本次设计创作以湖南江永女书文化为灵感来源,设计了“喜乐无忧”香水包装,又在当代女性的性格特质中提取了——“恋爱脑”“玻璃心”“蝴蝶梦”“金刚躯”四个类型,将其意义与香水瓶各部分造型结合,其中香水瓶盖造型意指恋爱脑,玻璃瓶身意指玻璃心,蝴蝶女书造型意指蝴蝶梦,未来感的金属材质意指金刚躯。除此以外,我们围绕这个主题设计了美甲图案、纹身贴、抓发夹等一系列美妆用品。这个主题切合当代女性审美需求,传达了女书文化中“自尊、自强、自信”的文化内核,并与当代女性文化中“美丽、多样、独立”的追求相符合。我们希望在赋予女书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能让更多人接触到极具独特个性的女书文化,使之华丽绽放,获得新的生机。
指导教师 / 王炜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我们以2023年最新姓氏统计中人口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占全国总人口数84.55%)作为创作内容,结合矛盾空间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字体创意,将之应用在具有私人文创定制的场景中,期待以这种形式引发人们对中国姓氏文化的挖掘寻根。
指导教师 / 王炜丽
毕设主题“十二星次·篆”是将大连市非遗项目“金州鸟虫篆”与十二星次概念相结合的跨界尝试。在东方占星学中,黄道十二星次表示太阳在一个回归年所经过的黄道带十二个天区,对应四方四象,配属不同星宿,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用金州鸟虫篆的书写方式设计了十二星次的文字,应用在饰品以及饰品的包装盒底,使得包装盒成为篆刻的载体。鸟虫篆精致秀丽,星空浩瀚而神秘,二者凝结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引发人们探寻中国文化图腾的兴趣。
指导教师 / 王炜丽
禁毒宣传一直是我国禁毒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宣传目的是让人们了解毒品的危害,增强远离毒品的意识,从而禁止与毒品相关的违法行为。毒品的危害在多年的宣传中已经深入人心,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毒品已经不以常规的白色粉末、颗粒等形态出现,而是伪装成各式各样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躲过稽查,诱导人误食。为了让人们警惕这些毒品伪装,我选取了16种常见的伪装物件,将其设计成警示牌的图标样式。这些图标样式可以应用在购物袋、标识牌等载体上,不仅可作为装饰图形,还能时刻提醒人们提高警惕。同时我还将警示图标与相关文字,制成文创香皂,有清扫毒物,洁净身心的寓意。
作 者 / 高颖、高开来
指导教师 / 宗诚
网络就是一个集群,每个人都相互联结,不同的声音就成为了谣言的温床。所谓的“真相”就是那些自诩正义的施暴者戴着面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愤世嫉俗,其余的旁观者凭借着无知者无畏与之同流合污,而网络暴力的本质就是偏见者的狂欢。作品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方式让大众更加深入的了解网络暴力,拒绝网络暴力。
作 者 / 宋铭涵
指导教师 / 宗诚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的迅猛推进,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我们的环境与健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负担和危害。目前,科学领域已证实植物具有修复污染和指示污染的能力,可以利用植物特性去解决棘手的污染问题。未来,将科技融合植物,赋予植物以新的能力和特性,植物有望成为更能应对多元污染、拥有前所未有功能的生命体。作品收集针对不同污染具有修复与指示性的植物进行基因重组,探究未来融合植物的可能性并提出猜想。植物与科技的融合将引发一场守卫地球的“新物种”革命,未来融合植物是否能够将人类带往更可持续的未来?
作 者 / 陈汀雨、陈晚宁
指导教师 / 宗诚
月崇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古时人们吟诵描绘月亮的诗歌来寄托情感。如今我们通过太空漫游者的眼睛去遥望月球精准的机械仪器让探月充满无限可能相较于通俗的神话故事,晦涩的科研数据不易大众所广泛接受,将大量繁琐的信息经过合理的视觉方法解构和梳理,形成于易于被大众所理解和传播的图像,使文字里的意象被赋予新的艺术价值和形式美感。
作 者 / 东雪、袁玉润
指导教师 / 宗诚
从人与植物共生的角度出发,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人与植物之间的奇妙连结。从而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人与植物共栖、共生、共存的大环境之中、情感之间,由此来唤醒人与植物之间的情感羁绊。我们从人与植物的故事的采访出发,在这个过程中去收集植物,并将其颜色、形态、纹理进行重构。以明胶版画为媒介来进行大量视觉实验,并把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人与植物之间或温馨、或神奇的故事进行结合,来做视觉化转译设计。希望最终作品的呈现能够让人们认识到植物不是粗糙的、野蛮的东西,而是温和的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是与人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 者 / 徐源、周洪鹏
指导教师 / 宗诚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中国拥有湿地面积6600多万公顷,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居世界第四位。该设计信息以中国湿地系统为源,深入探索人类生活与湿地生态之间的互动关联,以信息可视化设计等表达手段展示中国湿地的风采,描绘湿地视界中丰富多彩的生灵元素,畅享人与湿地如何和谐共生。用准确真实的信息数据,带给观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以线条描绘出湿地特有的野生动物,给予人们警醒与关注,用设计的语言展示出湿地的样貌,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传递人与湿地和谐共存的深意。
作 者 / 华政鸣、王梓浩
指导教师 / 宗诚
此次的毕业作品“东北十八游记”系列插画针对东北民间风俗和城市进行数字插画设计,应用现代感十足的造型来传达东北地区独特民俗的含义,再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典色彩、纹样相结合将被遗忘了的东北民俗文化故事娓娓道来。“新十八游记”整体的插画设计以字母作为画面的基础框架进行,在东北三省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八座城市,并对各个城市的特点进行总结及提炼,以“现代”的中心设计思路为出发点,同时融入各城市的人文景观、地标性建筑等元素增加画面的地域识别度。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东北民俗文化并且喜欢东北民俗文化!
作 者 / 董喆楚
指导教师 / 宗诚
海洋回塑是企图用白色污染物装拼成不同的海洋生物,以平面海报的形式展现出来,以达到呼吁人类保护海洋减塑的目的。
《寻傩》
作 者 / 王宇涵、马嘉临、耿佳慧
指导教师 / 阎明
在非遗文化日渐凋零的现代社会,傩戏文化几度面临失传,“寻傩”品牌致力于发展非遗文化,将傩戏文化用现代潮流方式进行传播,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傩戏文化。傩是一种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可以说是经久未衰,逐渐渗透到了中国各地区的民风民俗中,其中贵州傩文化最为出名,而后当代人越来越注重精神价值的存在,人们习惯性的从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千人千面,每个人性格不同、思考方式不同,表达给人的视觉感受就不同,“傩”文化便成为了传递精神的绝佳载体,“寻傩”品牌采用傩文化视觉表现最强的面具作为视觉载体,与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潮流相结合,做到古今融合,将新中式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同的面具不同的穿衣风格,展示当代年轻人个性的态度,摘下面具才是真实的我吗?或者说面具是我想自己成为的样子,每个人内心中都会有自己恐惧的东西,傩又是逐鬼,戴上面具成为我想成为的样子,将自己恐惧的事进行驱逐。
END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