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21级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III课程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3年9月19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3090
2022-2023春季学期风景园林建筑设计III课程终期评图于2023年6月16日下午13:30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A座13层垂花门中庭举行。
课程概况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III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必修),是建筑系列设计课程的高阶部分。本次设计题目为游客中心,场地选址为建议为长城脚下的公社俱乐部地段,总建筑面积为 2000㎡(上下可浮动10%),建筑层数3层以下,建筑高度需控制在15米。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处理功能技术比较复杂、造型艺术要求较高的大中型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方法;巩固和发展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观念;关注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培养建筑设计的创意能力。
评图嘉宾 许懋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系前系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范西莲 连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法国注册建筑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客座教授。
董璁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学生设计作品及嘉宾点评
1
姓名:关致颖
指导老师:郦大方
作品简介:
“青山云驻”游客服务中心位于北京市延庆区长城脚下的公社,四面均为高山,南部由长城穿过。该建筑承载了接待服务,餐饮服务,康乐与娱乐服务等,既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同时又满足附近居民以及公社会员的需求。该建筑分为两层空间分布与外在形态都完美融合于此处的山地之间。该建筑名为“青山云驻”,意为雪白的建筑如同一片浮云停驻在青山之间,表现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糅。
嘉宾点评:
该建筑方案概念大胆,形态优美。如果可以将内部的柱网分布与建筑内部功能更好的结合来营造更美好的空间。如果想让一层二层的曲面顶可以上人还需要更加完善细节。且曲面顶的形态可以和面前的大水面结合。
作品展示:
2
姓名:许舒晗
指导老师:郦大方
作品简介:
项目位于两山间的峡谷地带,利用架空的手法模拟出山洞的形态,在游客中心长廊可以向北望见长城。建筑采用长条的体块,尽可能模拟长城的形态;但跨越形成的洞穴空间则代表山间的一道门,与长城的隔断恰恰相反,在精神上象征着中国文化向世界敞开大门。
嘉宾点评:
在设计时有考虑到山地的因素,但融合的方式和空间的秩序仍需推敲,在功能布局上应当充分考虑建筑周边的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建筑造型很有特点,但可以将连廊下的柱子去掉,用桁架结构支撑,更加突出“桥”的形态。
作品展示:
3
姓名:黄昊天
指导老师:郦大方
作品简介:
因为设计地块与场地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因此设计中并没有针对设计主题进行高概念的解构。设计的核心概念来自对原始地形核心冲沟的解决,运用斜坡形式多层退台的小坡度长斜坡消解地形的大斜坡,获得较为积极的南部景观面。斜坡体兼具交通空间和功能空间结构,因此在动线组织上斜坡协助建筑体块消解了高度分割。使得任意两空间均有直达路径,从外部空间进入也非常方便。满足了游客服务综合体这一设计需求。木斜即是对斜坡交织这一设计核心理念的提炼。
嘉宾点评:
空间的逻辑组织不明确。在动线设置上仍然显得比较独立,最好能够考虑两个体块除了主入口以外的其他路径联系。在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性和美观程度上有所欠缺。
作品展示:
1
姓名:管安平
指导教师:段威
作品简介:
以内嵌中庭的回型box为原型,用落地的坡屋顶使建筑贴入地形空间。沿主观景方向—南北方向—打通一条逐渐抬高的通道,同时根据平台高度下沉局部室内空间。不同功能空间串联。图纸以绿金配色为主,平面图和轴侧图通过用橙黄色高亮贯穿建筑的通道来突出表现空间结构特征与特色。
嘉宾点评:
1.图纸艺术性不错
2.流线引导设计不够
3.生成思路不是从场地和地形出发的
4.建筑过于内向、封闭
作品展示:
2
姓名:李思成
指导教师:段威
作品简介:
为适应场地缓慢抬升的地形变化,作品横向切割成了五个错位的体块,以创造出契合地形的高差,同时不失交互与趣味性。在形态上,建筑提取山脉连绵错落的轮廓作为基本形态,整体色彩以白色为主,配合大面积的落地窗赋予建筑轻盈、通透、高洁的气质。
内部空间分配较为简单,结构上以总-分-总的形式构建出放松与紧缩、交汇与分隔的空间。
嘉宾点评:
总体上建筑比较有特色,水景的使用也有惊艳之处,并且也有考虑到地形,但是与场地地形的结合仍然有些生硬,需要注重环境;二楼会议室开放的设计不合理,同时空间上浪费较多;墙体可以创造更为有趣的延申,以增强和外界环境的联系。
作品展示:
3
姓名:刘宇
指导教师:段威
作品简介:
作品期望将“山”与长城城墙的“凹凸”概念提取,并与地形融合,期望将地形融入到建筑当中,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建筑的场所,最终以“凸”的下半部分为建筑,上半部分为山体,并延伸至建筑内,与建筑相融合。
嘉宾点评:
建筑是一个硬朗的方盒子,在与自然环境融合方面不足,与地形融合过于生硬,需注意自然地形的起伏变化,建筑规划太过于重视对称,可使其更加灵动,富于变化,设计完成度较高。
作品展示:
4
姓名:张梓洋
指导老师:段威
作品简介:
长城脚下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内部空间的生成是出自长城的拼音首字母由五个形状各异的“C”组合而成。“C”可巧妙的使建筑形成许多内院空间,让游客服务中心几乎没有灰空间,采光充足。因为地处山地,本次设计采用台地式的方式依地形而建,建筑的交错抬升与山脉的连绵起伏,相辅相依。外表皮进行悬挑设计,延长了纵深感,加强了与外部空间的互动,并且让游客有充分的远眺和观景空间。
嘉宾点评:
这次的游客服务中心位于山地,身为风景园林的学生与其他专业考虑的不同就在于需要与实际场地地形谐和,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在这方面很下功夫,是充分考虑的了。大悬挑下的柱子影响总体感觉,悬挑延伸可以更突出,一层二层的卫生间楼梯间布局二层更值得侧重。
作品展示:
5
姓名:曾齐益
指导老师:段威
作品简介:
该设计为长城脚下别墅群的游客中心,为访客提供短暂休憩的空间。本设计为形似弯折向上梯子的环形建筑设计。建筑的东部有一部分嵌入山体之中。与地形相结合。在一层顶部为一个开放空间。二层为大型落地窗,增加采光和视野
嘉宾点评:
整体设计与图纸表现较为清晰和完善。与山地地形的结合并不够充分,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做的不够完整。内部游线设计仍需改善。大面积斜向窗的设计在场地环境下可能产生积灰,落地性不够强。
作品展示:
6
姓名:庞博
指导老师:段威
作品简介:
本设计从“地景”的角度切入,希望打造一个与场地融合、从场地生长出的建筑。建筑群如同蜿蜒的山峦,又如同飞驰的列车。三个内院将建筑联系起来,同时解决了采光与消防问题,从而保证了建筑群的整体性。
嘉宾点评:
该生的造型能力很强,建筑群形态优美,流动感强,具有风景建筑的特征。三个内院与两个建筑的位置关系布置得较有创新性。
不足的是与地形结合较弱;平面排布过于规矩;建筑外广场的尺度有点破坏原有的氛围。
作品展示:
7
姓名:皮可欣
指导老师:段威
作品简介:
该设计灵感来源于长城脚下公社建筑群中的“红房子”,它质朴却余音绕梁。我为“红房子”能在不十分宽广的空间中创造出辽阔境界折服,效仿了一些布置手法。
“白房子”从立方体的堆叠、挖空、串联、分割中推敲起来的。它的顶层连接着山体,登顶可以望远也可继续前行。二层有镂空的楼板,从廊道上能看见大堂。广阔的空间有大厅、餐馆、庭院,紧凑的空间有过道、展廊……造型的几何体互相穿插着,有意营造虚实交错,稳步异景的空间效果。它能否带来几分像“红房子”一样的空间震撼呢?
嘉宾点评:
该设计应更加注重与场地的结合,设计形态的推敲也应该更加注重“长城脚下公社”这一主题,因地制宜,建议将平屋顶做成坡屋顶或其他更具特色的设计。
作品展示:
1
姓名:何佳成
指导教师:丁立南
作品简介:
长城,即是山间岛屿上的灯塔,它历经雕琢,水恒不灭,是中国人心中的一盏明灯。
本次游客中心的建筑设计中,介于其在“长城脚下的公社”的特殊性,于是将"长城"抽象为"山间岛屿上的灯塔",用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与外表皮的弯曲处理去表达“山体”与“岛屿”的部分,结合西侧景观面有长城的最好的角度,设置了一处"灯塔"的大方灯作为建筑的地标属性的装置,作为文化承载与网红打卡效应的地点。
本次建筑设计在两千平的大尺度空间布置中,也要考虑到功能,流线,观景效果,也完成了与长城文化的融合,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结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嘉宾点评:
整体建筑的意境效果是很到位的,同时考虑到了外部观景的效果和长城观景面。灯塔的设置也让建筑变得灵动,加入了文化的内涵,空间虚实的布局也很有趣。内部空间的功能流线的划分考虑到了员工和游客的区分,运用两个中庭的筒也让空间变得灵活,对于平面布局的考虑是很成熟的。但是整体设计上,外部的表皮处理略显冗余。灯塔上的十字架也应该在继续考量一下,在这样一个具有中华文化图腾的地方设置十字架是否合适。总体来说游客中心的平面布局、造型设计、出图效果,都体现出来同学的设计巧思以及设计热情,是很值得肯定的设计。
作品展示:
2
姓名:赵光远
指导教师:丁立南
作品简介:
本次长城脚下公社的设计中我因长城联想到明月,所以选取“月”为核心意象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并由明月联想到“水”与“影”,将这些要素穿插组合成为平面设计和造景手法选择的基础。同时,结合山地地形特征,采用架空与埋入相结合的契合地形的山地建筑形式。建筑风格选用新中式建筑,希望打造“琼楼玉宇”般的空中楼阁,形成古典与现代的碰撞,表达长城本身雄壮苍凉的特点与杯中明月闲适豁达的心境的耦合。
嘉宾点评:
中国风的制图效果较好地体现了主题所表达的意境。平面设计布局流畅、绘制规范,流线的处理细腻,空间的开合关系处理较为得宜。建议建筑与地形的关系还可以更紧密,加强对长城景色的利用。缺点是立面图、剖面图及一些效果图的绘制风格显得不够清晰,给人云里雾里的感觉。
作品展示:
1
姓名:王鹏斐
指导教师:翟玉琨
作品简介: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取植物破土而出之势试图创造一种无限适应环境,以自身序列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的单元体块并由此发展。单元体的不断延伸变化表现生灵自由肆意的生命力量,无序的自然暗藏玄机,冥冥中的力量悄然维系着这股韧性,以模块化建筑的形式形成光影、虚实、韵律的融合。
嘉宾评语:
设计很好地体现出了指导老师的特点,建筑生成逻辑清晰明确,“拱”的形式塑造的很成功,建筑体量和平面大小尺度感舒适恰当,效果图美观。生成内容建构化,考虑到了辅助功能的布置,但管线等设施应融合进较小空间内。另外,平面图剖切位置过高,柱的存在感过于强烈,建议调整平面图剖切位置。
作品展示:
2
姓名:杨大珩
指导教师:翟玉琨
作品简介:
如山——像山一样。本意为一座能够融入山川景观的游客中心。通过层峦起伏的坡屋顶营造三座山的意向,配合西南边缘的水镜形成中国古典园林里“一池三山”的意境,更能在这充满国外现代主义的建筑群落之中彰显中国的传统文化。山朝向西方,使得其在主景观观赏面能够很好的欣赏西方远处的群山与长城。
嘉宾点评:
建筑整体造型优美,体量合适。单元演变过程有趣,很好地运用了老师课上传授的建筑模块化理论。对于内部的梁柱结构与支撑可以有更深的探索。缺点在于建筑内部空间尺度把握不到位,楼梯太宽导致大量室内空间被挤压,且图纸方面有待加强。
作品展示:
来源:园林学院建筑系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