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生展 ⑮

发布时间:2023年9月2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4165

309400 309400 #3771bb; min-width: 10%; flex: 0 0 auto; height: auto; 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align-self: flex-end;">

本期责任导师

刘骁老师、谢梦荻老师、张文超老师

01

作者/侯心悦

导师组/刘骁、周岚、薛天宠

作品/《拿弯》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受制作盆景的过程启发,在看到追求美观对植物形态进行弯曲、定型这些被外力塑造的盆景的形态,仿佛是限制之力的具象化产物,由此引发思考对于首饰好像也并不仅仅是为了美,不管是彰显权力还是按照自己认同的风格来打扮自己,我们无都可避免地置于充满边界的环境当中。在数字时代这样的特点更隐匿,个人与群体发生了变化,电子产品系统直接处理的对象并非个人而是围绕个人的环境,直接对个人行为模式施加影响,由此带来的变化甚至具现化到心理与身体,将此过程与意向进行探索。

02

作者/王一婷

导师组/刘骁、张凡、李贝壳

作品/《波姆BOOM》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选取西兰花为对象,结合自己的经历模拟出流行文化传播的特性,意图给观者带来视觉的新鲜感与心理的满足感,将西兰花的符号置于具有传播概念的放射或流动的金属形中,展现对流行文化传播现象的剖析。

 

03

作者/王辰溪

导师组/刘骁、马志强、王捷

作品/《火生植物—dayspring》

有研究表明,一些植物不得不通过自身基因的改变使其生理生态的特性发生改变来适应适应发生频繁火烧的森林环境,这类植物被称为防火植物。一般会从植物叶片的的燃烧性、抗火性和耐火性这三个方面来评估树种的防火性能。具体来说就是防火植物的叶片着火较难,叶片对火的抵御能力较强以及叶片遭受火烧时的承受能力较强。火,这个对所有植物而言是毁灭性打击的因素居然无法对防火植物进行牵制,于是我介入火,对防火植物一探究竟,找到抵御自己身上那团“火”的方法。作品将火烧精神品牌化呈现并予以传递,让大家共同感受火焰灼烧在身体上的语境。

04

作者/周煜桐

导师组/刘骁、何浩、陈小文

作品/《植物奇美拉》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依据现有技术,我尝试对未来有机生命和人工生命的融合及其相互依存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人类从嫁接入手规训植物,同时对于自身器官机能进行新的改造来代替本身的代偿功能,去维持身体机能的平衡。人类的欲望不仅仅满足于改造植物以及人类自身,同时驱动着现代自然科学不断提供新的功能性以及创新,从而为人类的福祉提供改善。

作品以植物嫁接为角度切入,反观人类社会,设想构建了未来植物与人类相互依附嫁接生长的数字化穿戴关系。根据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最优特性,人类身体用作砧木,植物特征用作接穗,在过程中将植物规训,每一个画面中描述了植物与人双方共存的新形式。作品希望通过描述人类中心主义下人类的欲望蔓延突破局限改造植物的未来景象,让观众重新审视自身与生态的关系。

05

作者/刘洋

导师组/刘骁、石韵媛、余一萌

作品/《荀应》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以叙事性首饰为载体,深入探讨人与植物、与自然间的关系。是对植物疗愈属性的拓展,同时也为佩戴者提供精神层面的慰籍。作品以经典的绘画心理测试“房树人”为基础,选取景德镇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参与到测试中来,透过画面试图捕捉人们平时不被察觉的感受与心声。材料部分参考传统草木灰制作方式,尝试用多肉枯叶制釉,赋予死去多肉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最终凝结成胸针。

06

作者/杨敏

导师组/谢梦荻、吕越、王成良

作品/《舞 舞 舞》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通过实验在创作初期制作了很多可全降解的植物面料,例如有:干花面料、柠檬皮面料、柚子皮面料等。但是在最后的成衣作品中使用的是废弃的咖啡渣面料,因为原材料咖啡渣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所以我想尝试将其转化为生物面料,以此尝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植物的不息之舞。身体是流动的,去有机化的,一种无固定组织的身体,试图通过植物的感知来唤醒人们的身体意识,舒展闭塞的身体知觉。

07

作者/周亦非

导师组/谢梦荻、李宁、刘骁

作品/《疼痛提醒》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存在数亿年,掌握了时间的植物作为沉默而被动的存在,被认为无意识更无痛觉。我希望从“疼痛”一词出发,建立起人对于植物痛感的认知。作品探讨人与植物间对于“疼痛”的共情与联结,可穿戴装置在作品中作为和语言同等重要的交流工具,通过植物生长的有机形态与人体皮肤产生的直接碰撞,在人与植物之间形成新的交流媒介,重新解释“疼痛”,使隐没于时间而无法言说的疼痛变得清晰可见。

 

09

作者/杨程岚

导师组/谢梦荻、刘骁、张凡

作品/《Hychain舒缚》

轻松愉悦的表象之下是占有禁锢的欲望纠缠,从植物隐喻所背负的人类欲望到无可避免的未来植物与人类的融合,研究探讨人类纪元之外的未来植物姿态。作品对植物枝叶多样且无法预知的生长方式进行模拟,在随机的数据化生成中得到整体形态的建构。将虚拟佩戴作为身体的表达界面,构建与植物的虚拟融合。在未来,身体被祛魅了,肉身被信息掠夺,变为流动和跨界的,自然与人造、物态与非物态的边界被打破,植物的欲望,就像人类过往对植物的所作所为,会呈现沟壑般的扩张蔓延于皮肤、血肉甚至思想,植物不再是独立个体,而是作为器官与人类达成物种的融合。

08

作者/夏晗

导师组/谢梦荻、程书馨、薛天宠

作品/《忒修斯商店》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忒修斯商店旨在寻找全新服装可持续方式,以整合产业链为切入点进行创作,在对现阶段国内旧衣回收产业链、可持续消费者进行一二手调研后,忒修斯商店将旧衣打碎、重组为全新产品,并初步构想了新型可持续产业链,包括其上游供应链、生产时所造成的碳排放以及水资源浪费等。

09

作者/郑洁

导师组/张文超、费俊、李世奇

作品/《退入》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穿越代表着时间深度的地层,退入过去,参与者的意念将与重新生长的石炭二叠纪古植物,通过影像装置的形式进行交互。

物即物自体,自然之物本属自然之物。煤炭就是历经上亿年地球变化的远古植物遗骸。可今日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被利用或被丢弃,它们的物属性开始变得不再中性,趋向负面,与工业、与污染、与破坏相关联。紧黏着“毁灭”的标签。但事实上作为自然之物的煤本身,只是漫漫时间长河的见证物而已,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创作使参与者感知到上亿年间地层深度之下的生命力量,在漫长的时间周期之中,还有生命和自然之涌现。参与者将来到影像装置前,佩戴EEG脑电检测头环,在文字提醒下开始关注装置中的煤尘,随着参与者的意念发生变化,风扇转动所带来的风吹动着煤尘,远古植物不再维持死寂的状态,风随人的意念被吹起,细小的煤尘颗粒缓缓浮动,古植物的余下灰烬在煤尘空间中被重新唤醒。与此同时,数字重建的地层也开始松动,依照着现在仍然存在的同科属的问荆草复原出的芦木幻影渐渐从野煤层中重新生长,随风影动

10

作者/蔡宜霏

导师组/张文超、陈小文、沈采

作品/《预支花期》

在咖啡厅打工的经历促使我思考消费主义造成的过剩资源,如果城市作为一种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并⻓期存在,其中栖息的植物也会走向另一条进化之路。我设计了这些以城市作为原生境的特有种植物,它们从废气、垃圾、光污染等城市运转的过剩能量中获取生机,并搭建了这个虚构景观,通过校外咖啡厅的真实消费数据控制这些城市植物的运作。分隔两地的因与果就像我们在消费时不能感知自己的行为会导向怎样的未来,希望观众通过虚拟景观的运作重新审视自己现实的消费行为。

11

作者/马希敏

作品/《写下空白·Shape The Blank With Your Wishes》

导师组/张文超、封帅、李世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毕设作品聚焦两个许愿系统,麦积山石窟的传统许愿系统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许愿系统,并试图用图表、实体搭建、现场互动等方式,探讨二者在时空推移与技术变迁的前提下,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

文本是许愿行为最常见的呈现形式,麦积山现存的洞窟题记中,真正用来写愿望的只占7.54%,且内容宽泛;而社交媒体平台的许愿文本,则构成了这个系统的本体,具有高度细节化的特点。

两个系统在多种信息中各有取舍,在不同的层面留白,某种意义上也是在互相补充,我在图表的部分强调二者叠加之后呈现的状态。

秩序是行为的结果,在麦积山的许愿系统中,栈道是许愿行为的叠加与接力,它是供养人开窟造像的脚手架,在这里,人们通过脚手架把愿望刻在山墙上,而愿望也是社会生活的脚手架,用今天的愿望构建未来。

麦积山石窟建于一阙垂直于水平面的奇山绝壁,植物也难以下脚,信众借此向佛祖显示自己的诚心,这样进行了千余年,以木石为材料,愿望为体系,留下了一片人造自然,它提供给我们的是:愿望系统在有限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可能形成的结构,我希望能借此呈现当今人们实时愿望的共同体形态,组成关于愿望的数据叙事。它可能是离散的,可能是凝聚的,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摇曳。

12

作者/曹漧亚

导师组/张文超、王成良、廖柳钧

作品/《雾与霾 (Fog Projection)》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雾与霾(Fog Projection)"是一种利用人造雾和激光投影仪的交互式艺术装置。此作品将中国各地的实时天气、风、PM2.5、PM10数据进行可视化,并为观众提供体验式展示。各数据以光线再现,观众可以直接参与和体验,以深入理解这些数据。此作品超越了传统媒体艺术的范畴,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促进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通过使用雾投影、激光和投影仪产生独特且迷人的视觉效果,观众在数据投射到空间的过程中将感受到艺术价值和美感。

13

作者/洪侑利

导师组/张文超、程可槑、沈采

作品/《越坎》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植物终究也是怀念故乡的,植物更换土壤无法生存下去,那么没有地方可以扎根的“他乡人“呢?我自己也是留学了十年,为寻找立脚之地彷徨过的他乡人。受植物情感启发,我进行了对乡愁的一场剖析。作品表现关于故乡,乡愁的记忆与经验;分为实验影像,照片,二维动画三大部分。记录自己所探访过的各处实景的实验影像,通过涂鸦表达表现足迹与记忆重叠的照片,表达内心感受与哲学思考沉淀的二维动画汇聚在一起构成一个小角落,希望这一处角落能够成为稍作休憩的地方,安慰与自己有共同经验的”他乡人“的地方。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