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生展⑯
发布时间:2023年9月2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4369
本期责任导师
程书馨老师、景斯阳老师、封帅老师
作者/檀松冶
导师组/程书馨、景斯阳、李世奇
作品/《绿幕Green Screen》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绿幕Green Screen”希望完成一次植物与人类共同作为主体的集体叙事,并连结全球社区的参与者在地图上重新点亮21世纪以来我们在全球卫星图像上失去的1亿平方公顷森林覆盖面积的绿色像素。期望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观察自然变化与社会生产的关系的行动当中,引发人们重新思考社会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绿幕的缘起是由于21世纪以来,卫星地图上逐渐消失的绿色,通过视觉技术的基本单位——像素,来观察失去的绿色面积。整个行动分为四个部分,像素化空间分割、像素私有化、虚拟植被的生产、绿色像素的回归。希望通过设计手段将全球的像素分割、交易、转化再到最后的绿色回归,完成缺失绿色的异地观察和补充。 “绿幕Green Screen”行动的最终愿景是希望在各地区参与者的共同行动下重新点亮21世纪以来我们在卫星地图上失去的绿色像素,并引发更多的参与者重新思考社会发展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邢馨心
导师组/程书馨、王子源、王成良
作品/《1 centare》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创造力的世界中,灵感就像是一颗种子,在思维的土壤中孕育并生发。人与种子通过耕种的行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而这种耕种行为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个要素:场域、介质和工具。重新定义这三个要素,将固定的场域转化为能够与人主动互动的移动装置;将单一的土地介质拓展为更丰富多样的材料;将传统的耕种工具多元化,提供更多创造的方式。
在作品中,创建了一平方米的移动试验田,作为创意发生的实验场所,以主动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并在美术馆内巡回移动。观众可以使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创作,探索创意发生的无限可能性。
作者/张晓萌
导师组/程书馨、海军、李玉峰
作品/《再塑·创造力(Reconstruction creativity)》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植物共生⻆度,引发对组织生态的思考。在工作岗位紧缺的今天,创造力逐渐纳入了各行业的用人标准。对于创意型毕业生而言,保持大脑创造活力必不可少。创意激发系列工具,旨在通过情绪罗盘、创意发散等方式,使用户寻找适合的方式保持创意活力。
作者/柳思缘
导师组/程书馨、徐彤、王成良
作品/《乘风而行:强风天气下的人类生存猜想》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树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柱,为数百万物种提供栖息地和食物。BGCI发布的《世界树木状况》(The State of the World's Trees)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近30%的树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如果没有森林,风速将会增加60%-80%,数以亿计的人将毁于风灾。在如此极端的气候下,人类将如何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挑战?我为未来人类的出行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
在1.0版本的方案中,疾风将颠覆人类以往的居住习惯以及出行方式。地面上将不再有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而拥挤的地下城市也无法容纳地铁系统。如此,强风天气催生出新型的交通方式,让人类在强风天中保持平衡成为了安全出行的首要条件。我从沙漠中的植物——风滚草的轻盈和开放的球状结构中获得了灵感。因此,我设计了一种新的形似风滚草的交通工具,其“三轴平衡结构”保证了乘客的平稳舒适的乘坐体验。这种出行工具使用绿色清洁的风能作为新能源,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汽油或电力驱动系统,使其能够前进到目的地。
而在2.0版本的方案中,我从张拉整体(Tensegrity)的建筑结构中汲取灵感,让形似风滚草的出行工具能够在强风环境中维持其形态。在该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我通过增加外部辅助结构和模块化的插件等创新设计,让这种出行工具能够保持平稳运行。
作者/冯洁熙
作品/《TeegardenB智慧植物文明》
导师组/程书馨、李卫、孙子唯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存在一个由植物主导的星球,那么这个星球/这些植物会是怎样的?本作品将探索这一可能性,将“植物具有能动性和智能”作为一个前提假设,展开一场科学幻想与设计实验,并就此进行想象和情境叙事。 本作品以已知地球植物为想象蓝本,探索植物的感知、反应,植物与环境和其它生物的互动,植物的思想文化、群体关系甚至它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为我们提供认识世界的全新视⻆与相对陌生的观点。
作者/杜豪德
导师组/程书馨、傅爱臣、王倩男
作品/《DENG包快闪店》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DENGBag有两个主要功能:首先,作为包,DENGBag可以用来携带你的东⻄,如电脑、平板电脑、书籍和其他;第二,DENGBag可以完全展开,变成一个舒适的、完全平坦的工作台面。
DengBag是由软木皮、羊毛毡和磁铁制成的,磁铁用于关闭和打开袋子。此外,由于采用了创新的磁铁系统,DENGBag提供了大量的额外配件选择,可以添加到袋子里。
DENGBag提供各种配件,如手柄、肩带、口袋、太阳镜罩、笔架和大量细致的颜色选择。DENGBag是为那些喜欢在咖啡馆、图书馆、开放空间或类似地方工作的人设计的。
作者/胡瀚宇
导师组/景斯阳、蒋华、李玉峰
作品/《树幕》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树”表示了发生事件的起因主体,而“幕”代表了因其改变的人与空间之间的叙事性故事。 在设计前期我对于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中所呈现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并结合福柯的《权利与规训》总结社会背景的三层解读:规训社会与功绩社会的一体两面、不得不参与资本所造成的倦怠原因、无发摆脱的新自由主义游戏。接着我通过对库哈斯毕设作品的设计方法的学习——巨构式设计的视角,作为意识形态和矛盾冲突的设计案例总结与归纳,对于景与人在理论方法上的概念性表达开始探索。 而对于巨构式设计边界的主体我将目标聚焦到树木,树木作为人类文明兴衰的见证者,其历史意义和个体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面的隐喻。正如人类将城市中的树木变成纯粹的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而不是“维持文化叙事或本土宇宙学的场所”,其作为社会生物的某种感知和能动性被城市所剥离,造成了城市中树木的孤独与生命的短暂。而这与现代社会中人的倦怠不谋而合。因此树木的巨构式主体个体自身拥有“自然与人类”的冲突的自然隐喻,主体造成的社会也同时表现了“规训与功绩”冲突的社会隐喻。
作者/吴雯萱
导师组/景斯阳、李世奇、王成良
作品/《红·图腾》
该项目提供了一种仿真红树林生理特征的温变皮肤设备,通过重新映射人与红树的身体关系,使穿戴者能够具身地体验红树的身体中,如红树树皮剥开变红、叶片分泌盐颗粒等变化。设备通过借助身体与红树枝干重合的经验,影响使用者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与共情能力,从而激发使用者自然保护的能动性。
作者/崔晴晴
导师组/封帅、景斯阳、沈采
作品/《“硅”胄》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硅”胄》胄的本义是头盔,引申为铠甲。概念主要是从植物硅藻的外壳二氧化硅研究开始,完整了解硅藻中的硅如何形成保护铠甲,以及硅藻生命的起始过程,比如硅藻死亡后会变成沙子,再将沙子提炼溶解成芯片。为了满足利益生存需求,人们从芯片中回收提炼黄金,所以硅藻中的硅与电子回收产业链息息相关。以硅为中心,它连接自然生态、人类贸易、生命健康这几方的关系。
最后是深入调研硅屿电子回收产业,研究硅是如何反作用人类,通过宏观实验,仿生搭建人造可生长的二氧化硅薄膜。从被加害者儿童身上提取残留的加害物质硅,培育一套专属被加害者的“硅胄”,保护他们不再受到硅的伤害。“硅胄”像自然界硅藻壁一样,以一个保护者的身份,防止由于人类过度的利益欲望而产生的加害物质硅,再次伤害被加害者,展示生命所宣制的主权。
作者/唐婉真
导师组/封帅、马志强、李玉峰
作品/《种与种》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焦虑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情绪问题之一,现如今,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便于利用不断的信息比较来寻求一种主观上的情绪稳定,这种行为本是一种不断内化自省的过程,但与此同时也为整个群体带来了未能被正视的焦虑问题。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通过流媒体影像与文本等综合性叙事媒介作为装置,参考情绪考古、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等方式,将焦虑解构为具体九种意向,意在为观众例证,焦虑情绪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产物可能以怎样被忽略的形式呈现并与人共存,进而引发观众对于自身经历的思考。同时我也在交叠摆放的手册内容中用一种荒诞幽默的语言阐述了当焦虑产生时,我们又如何能以较为轻松平和的态度去面对而不是与之强硬对抗,错落分布的手册有些合上有些则被打开摆放,通过阅读碎片化的文本信息,也能够发现其内容对应了影像中表露的情形的思辨与解答。
作者/黄妮塔
导师组/封帅、陈卓、何浩
作品/《位》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位”是一个关于空间的概念但也是一种身份,“位”以介于空间与身份之间的介入方式用以构建叙事,我从父位缺失出发思考“父位”的意义与社会问题家庭构架,讲述关于“父性”的社会母题,在场与不在场在空间与身份两种语境之下完成对于形象缺失下父身份的想象与构建。
作品应用了喷漆木艺,空间设计,影像拍摄,投影,3d动画等创作方式探讨爱、血缘与家庭位置之间的联系。
通对过“位”的再表达,展现思考血缘与家庭身份的范畴界定这一议题。
作者/周海琳
导师组/封帅、徐彤、王钰雯
作品/《边界森林》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树冠羞避现象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之间留有边界和空间的自然现象,它的存在像一种现代社会中人们更愿意追求的新型社交模式。本作以此为引,借用了乔治·戴德《自我边界》中“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的自我边界定义,聚焦于当前社会语境下新型的个体社交需求。如今,社会运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体与外界的联系逐渐不再依托于传统互助型的社交模式,而是与他人的社交行为更加倾向于一种有合理距离感的社交关系,人们更加注重和保护自我边界,从而在于他人交流时会产生一定的界限。然而,侵犯他人自我边界的“越界”行为无处不在,比如经常能在网络上看见“讨厌没有边界感的人”这种网络热语,许多网友在网络上抒发对于过分关注和入侵他人生活的行为的不满,又例如我们在聊天或谈话时,手机广告会时时监听我们的对话并推送广告,过分入侵用户的私人生活。在这个时代,个体的心理界限或多或少都有过被“打破”的时候。因此,本作试图构建了一个心灵上的自我并在现实生活中具象化,将各种不同的自我进行了解析和重组,试图以模型的方式构建一个新型社交模式的理想状态,以表达我对这种能够拥有自我的模式的憧憬和向往。
作者/郭怡敏
导师组/封帅、费俊、韩涛
作品/《Te》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对家乡武夷山岩茶的调研,从种、采、炒三个方面了解茶叶从一个纯粹的植物,在人类的干预与异化下,变成了一个饱含经济价值的商业符号;在这套生产链的背后,茶业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绿色且生态,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种植更多的茶树,人类开垦山林、破坏自然生态,在过于繁密的种植下,土地的酸化也越发严重…… 作品以武夷山岩茶种植园为样本,搭建了一个人工生态模拟系统,借用武夷山茶叶的实时股市数据,根据其涨或跌来控制茶树的生长环境——光照的强弱、花洒的开关、温度的高低,股市涨幅越大则环境越舒适,更适合茶叶生长,以此隐喻茶业背后的经济生态。
作者/马绍志
导师组/封帅、陈小文、刘治治
作品/《MEME!GARDEN》
MEME GARDEN是一款融合模因文化的游戏作品,采用在场的娱乐形式探讨信息时代下模因文化对于传统的话语体系和注意力的再分配,直面社会中人们因信息大量囤积、交流方式的“抽象化”所引发的其交流模式的干涉与剥夺,并以此为背景对网络模因进行游戏化的再创作。以失“语”者的救赎为主题,将网络热“梗”与“抽象话”作为游戏的画面元素,建构出一个荒诞的虚拟空间,以游戏内的调侃等方式来表达对与网络模因内涵的思考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模因文化发展增添新的可能性。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