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生展 ⑰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4529

309400 309400 #3771bb; min-width: 10%; flex: 0 0 auto; height: auto; 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align-self: flex-end;">

本期责任导师

石韵媛老师、余一萌老师、王舒同老师

01

作者/张思艺

导师组/石韵媛、潘镜如、李贝壳

作品/《重现原风景》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原风景”是一个人脑海中的原始景观。它往往来自于童年的生活环境,伴随着怀旧的感情。它也可以是一个精神景观,而不一定是真实的景观。“原风景”可以对个人的思维和感受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本人基于北京老城区大杂院居民对其的儿时生活场所的描述,通过图像、模型等的形式对“原风景”进行重现。调研中,大杂院中的大杨树是几代人心中共同的“原风景”,由此作为灵感,探讨植物与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拼插式模型的方式重现人们对儿时生活空间的记忆。

02

作者/ 裴炫珉

导师组/石韵缓、张欣荣、景斯阳

作品/《 x x 市 x x 区 x x 街 》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21世纪,随全球化与商业化而来的陌生人社会。不知不觉都住在高楼里,有人说城市越大,朋友越少。我们在城市,区,街想建筑物一样硬邦邦地生活,但花儿却在建筑内柔和地绽放。植物们各自喜爱不同的颜色光。玫瑰喜欢红色的光,向日葵则喜欢黄色的光。在坚硬的建筑物内,植物反而越发茂盛。希望现代人也能像花儿那样拥有柔软的心灵,过上幸福的生活。

03

作者/孙奕睿

导师组/余一萌、李宁、吕越

作品/《愈敏共感》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着眼于当下植物与人类的共性关系,以含羞草为关联媒介,通过学习其叶片触发闭合的自我保护机制来试图为当下高敏感人群的“自救”提供解决方案。基于“自救”需求语境,作者以物理交互为手段、以感官服装为媒介,进行了针对高敏感人群的情绪感控服装设计,以达到高敏人群的“自救”,同时向外传达主体的感官情绪。

作品以含羞草触发机制的能动性为原型,对高敏人群的两种感官体验进行干预,分别为延迟情绪反应和对不安情绪的治愈。通过传感器对穿戴者的心电,脑电波等数据进行捕捉,以ANS多指标多变量方式对高敏情绪进行科学客观的判断,并同步通过实时的动态物理反馈为高敏人群按下情绪的缓冲键或暂停键,实现疗愈作用。

04

作者/冯墨涵

导师组/余一萌、李宁、强勇

作品/《the same clothes》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演化是没有方向的变化,可以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也可以是由复杂到简单的退化。作品从植物的演化展开研究,试图分析环境变化中繁与简的相互转化从中得到规律性的启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服装作为身体穿戴物,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THE SAME CLOTHES》基于演化的规律,将视角聚焦于数字技术发展之下的可预测未来,来探讨服装的未来演化。随着3D裸眼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服装中“繁”的视觉与审美需求将由虚拟服装替代执行,而服装中“简”的生理与功能需求将由实体服装继续承担。当“繁”与“简”完成进化,在未来的某个情景下,现实中的我们可能都穿着同样至“简”的服装。作者以思辨的方式探索了数字技术介入下的服装脉络演化可能,并找到服装做为象征作用与植物象征隐喻的类似关系,在文化身份的主题下,对植物形态与具体版型的研究呈现了对于“繁”的探索。

05

作者/黄凯怡

导师组/余一萌、刘治治、李宁

作品/《菌丝体——互利共生的微生物染色》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印染作为时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往往带来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本项目致力于创新印染方式,探索环境友好、可持续共生的微生物染色模式。通过对不同菌种的研究最终本项目锁定在菌丝体:植物与植物之间沟通与传输营养媒介。不同于传统的数码印花与扎染等附着图案的染色方式,菌丝体作为一种能够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反向吸取面料中植物染的水分作为生长基质,在自然生长蔓延的同时以负形剥夺的方式进行独一无二的生态印染,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用水量并规避污染,同时还可以循环利用或回归原环境生长。

研究过程中,作者同时通过数字建模方式模拟菌丝体生长路径便于观察菌丝体生长机制的同时,为未来与数字科技协作精准预设图案做准备;虽目前为止还无法达到精准预设图案,但或许这就是自然给予的馈赠,隐喻了人与植物自然在未来的协作关系。

研究最终以归档的方式记录每一份菌丝体生长的独特数据,以零浪费一片布剪裁的方式提供成衣制作模版,以最大化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属性,闭环整个微生物染色服装的生命周期。

06

作者/张进

导师组/余一萌、王捷、景斯阳

作品/《Suit the edge》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互联网时代下,更多的话题词/叠加堆积/形成流量的中心,那么我们该如何描述那些留在边缘、出现更少量的话题词?

我选择了当下文化语境中代表着标准、规则、中心的正装作为中心参考,对于当下的时尚边缘进行描述。站在服装的视角来描述边缘,使用三种服装表现的形式:语言、图像、实体来描述边缘,让边缘从一条线,经由语言和身份的两方面进行扩写。

我试图寻找一种描述边缘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服装的流行性,时尚审美的大众与小众,同时也提醒了设计师该如何看待群体性风格的传播与设计。在现实世界中,从来不存在真正的线,而时尚的边缘线又为什么不能是一个区域呢。

07

作者/伊莎贝尔

导师组/余一萌、李贝壳、李宁

作品/《瓶苗FLASK》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瓶苗是培育兰花幼苗的一种方式,将在无菌条件下人工培育的兰花幼苗,用培养基养在透明的塑料瓶(Flask)中。作者从幼苗被塑料瓶包裹的形态出发,使用塑料和兰花制作了这件时装作品,以自然与时尚的矛盾关系为切入点,讨论女性所面临的无形束缚,寓意女性能有着如兰花般鲜活的生命力,冲破禁锢的力量和对于自由生长的强烈愿望。

展场中既有塑料兰花也有真正的兰花,作者希望赋予展场一种时间属性,真的兰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老死亡,假的则会一直绽放。作者希望以此展现出对女性所谓“花期”的看法:所有女性都不必惧怕衰老和美丽消逝,女性可以有瑕疵“不完美”,老去和死亡是所有人类的终点,所有女性都有权力活得自由而鲜活。

08

作者/陈逸童

导师组/王舒同、冯东升、王倩男

作品/《Li-vtol垂直起降飞行器》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设计项目Li Auto vertical take-off and lading aircraft concept基于理想汽车以家庭为核心的品牌理念,并结合“向植物学习”的毕业设计主题,以衍生式设计作为设计方法,借助不局限于特定使用环境的垂直起降飞行器作为出行创新的媒介,将“漂浮之家”作为项目目标,致力于为近景末来的家庭用户,创造一个更便捷、更舒适的移动空间,构建未来家庭的可持续移动空间,以契合理想汽车“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的品牌理念。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