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生展 ⑱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6801
本期责任导师
薛天宠老师、沈采老师、王倩男老师、冯东升老师
作者/李鑫儿
导师组/薛天宠、李玉峰、李贝壳
作品/《#395B3C》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设想在未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不得不将野生动物迁移进动物园以保证其能够正常生存。人们发现水族馆中的海豚由于长期被圈养而患上了一种可遗传的先天性心理疾病,人类通过将植物合成类囊体的相关基因整合到海豚的受精卵中来培育一种血液中含有类囊体的绿色海豚,这种海豚可以通过血液中类囊体受光刺激进行光反应产生ATP和NADPH的特性来治愈其心理疾病,但这些实验诞生的绿海豚自身也受到了不可逆的影响。作品以思辨设计为载体来批判当下人类生态伦理观的异化及讽刺人类对于技术改造未来的盲目乐观与依赖心理,并对人类发出“正是人类这些自作聪明的行为正在使海豚趋向于绿色”的警告,同时试图引发观者的思考:未来的生态系统将会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看待伦理的争议?
作者/吴佳宜
导师组/薛天宠、徐彤、李玉峰
作品/《我碎片化存在》
在现代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社群已经成为当代社交避不开的一个领域。其逐渐成为用户记忆,情感,态度的载体。用户的交互行为令场景内产生区分于现实存在的碎片化本体。各个平台内的个人画像都根据场景内体验的差异性而有所不同,但却都是“我”,是自我的表达与延伸。作品阐述的理念主要分为两部分:在空间的维度中不同的“我”组成了社群,在时间的维度中在不同社群中 的“我”组成了我自己。作品主要从空间维度方面的圈式社群,链式社群,和时间维度的社群个体片段三个方面去进行个人化阐述,由观众去扮演这个碎片的集合进行影像交互。
作者/阎映西
导师组/薛天宠、潘镜如、沈采
作品/《珊瑚海Coral sea》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珊瑚海,代表着一种奉献与传承关系,教导我们应该对海洋充满热爱与尊重。从珊瑚本身自然属性的特点和人类社会的效益链接进行新的分类,它像人类社会一样,每一环节各司其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作品从横向的历史轴线出发,寻找珊瑚自然属性中的作用,对应人类社会中的大价值观念(美学、生态、经济、医疗、保护、科学),将珊瑚转化为人造物这一产业价值链关系呈现于网络终端,使得“珊瑚海”成为一个总导览话题,同时,将地区人文纳入检索范围,以独特的地理特征作为切入角度,重新链接人类自身与海洋一隅的纽带。
作者/王悦嘉
导师组/薛天宠、何君、王钰雯
作品/《南橘北枳》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以“橘子”作为讲述线索,营造100个不同的语境场景,来展示“橘子”在人类社会与社交关系中的身份转变。作品将南橘北枳的抽象概念进行提取,根据文本转译与人工智能采集信息的方式制作图像,并利用撕拉片的形式实现人工智能向人类视角的转化。通过赋予“橘子”新的身份和语义,来突破传统认知框架与重构差异性场域转换之间的认知关系,呈现出一个非常规阅读模式的识别系统。
作者/郑璐瑶
导师组/薛天宠、潘镜如、韩涛
作品/《一方之间》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场落地于成都市双流区郑家院子的开放型展览,以《陶冶图说》中记载的瓷器包装方式“束草装桶”为切入点。并基于人的亲生命性特征,将水稻秸秆作为原料进行二次创作。是对已然成为非生命物质的秸秆的生命延续,并通过人类“亲生命”心理及秸秆材料生命属性重新链接人与植物的关系。展览阐释了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材料的介入手段,重构乡村展览的空间叙事,进而延伸至现代语境中对替代材料、社群关系和精神指向之间的关系建构的尝试性探讨。
作者/林靖璇
导师组/王倩男、王选政、冯东升
作品/《漠旅SandQuest》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沙漠向来以一种神秘的姿态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因其的广阔壮丽、寂寥未知。人们希望暂时脱离都市的繁华喧嚣,置身沙漠自由地感受沙漠,却又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我希望能够有一种二元平衡处于这之间,使游者既能自由地感受沙漠,又能有足够的操纵感以减缓对未知的恐惧。 因此我希望构成 “一个人与一个载具相伴穿梭在一个陌生的生态系统中” 的场景形态。通过调研分析,选定动力三角翼作为陪伴游者穿梭沙漠的移动空间原型,辅以三角翼的折叠形态变化,实现空间资源的整合构成两种模式:探险模式与守护模式,即飞行模式与驻扎模式。项目以个体本身的体验感作为主要关注对象,结合智慧移动空间设计提升旅游产业活力,最终输出概念性设计方案。
作者/侯允添
导师组/冯东升、王选政、王舒同
作品/《Pangaea Supercontinent 基础设施挂载平台》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提升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高质化和均等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要求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而中国存在大量体量不足以配备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小型村庄。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乡村人口密度远低于城市人口密度,传统固定式基础设施在乡村的服务人口基数很少,在乡村普及基础设施费效比很低。所以现有的基础设施数量主要集中在城镇,乡村的居民在使用时往往距离远响应慢,种类也少很多。
Pangaea Supercontinent基础设施挂载平台通过机动化的方式增加服务范围以解决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客观条件若无法缩短基础设施与使用者的空间距离,那么就缩短使用者和基础设施的时间距离。我将基础设施的部分职能解耦出来,以模块化的形式放置在村内闲置的基础设施放置点,通过无人驾驶的龙门架式底盘根据用户指令自行寻找和安装对应组件,并完成相应职能。
Pangaea Supercontinent基础设施挂载平台目前拥有6种不同的模块,分别对应辅助运输、消防救援、教育通勤、务农机械、紧急医疗、公共交通。以解决乡村社会性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作者/李沅澄
导师组/冯东升、王选政、王舒同
作品/《AQUILA移动智慧空间在乡村振兴中的设计研究》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数字游牧”现象带来的乡村发展现象,梳理并讨论“市民下乡”带来的乡村振兴路径与发展机遇。并进一步讨论“数字游牧”、“市民下乡”影响下的新型乡村社区的自组织营建所呈现出来的新乡村建筑与社区样式。研究由“数字游牧”与“市民下乡”带来的新型城乡关系,以及在连通城乡交通过程中移动空间作为独立于城乡两个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的存在样态。具有非独立性的移动第三空间,它通过与不同的生活场景进行时空衔接与融合,以帮助使用者更好的在不同生活模式之间切换,实现空间、场景连续性。在创作中通过场景流研究,尝试对智慧移动空间进行定义。 通过模块化设计方式,拆解与重构具有交通工具属性的智能移动空间,使其在满足基本的交通出行需求的同时能够与城、乡生活空间进行物理层面的融合。通过交通工具“车-电梯”角色双向切换,实现移动空间与建筑空间流动的持续性,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进而在生产制造与使用场景双层面重新定义出行工具。同时衍生到尝试构建由由“数字游牧”与“市民下乡”带来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停车位、停车场的建筑、社区空间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