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改造与更新》课程总结回顾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2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848

|前言





|课程代表性成果展示


小组成员:陈思博、黄贞贞、王清、余子扬
指导老师:沈康、董书音
设计说明及点评:该组聚焦于德政中路西侧老旧小区地块,小组关注到小区内居民对于“剩余”场所的灵活转化运用,并尝试将此观念贯彻于街区内公共空间的改造与增设。该小组调研细致认真,对现有广州老城区住区问题的切入较为准确。在多次讨论后明确了以“渗透”为线索的城市策略,并能明确有效的运用于较为复杂的街区内部。通过对现场地形与已有建筑的深入探究,“挖掘”了高密度城区中的潜力空间,并将其转化为公共空间。方案设计选点具有典型意义,类型多样,与居民在地需求联系紧密,一些空间思路稍显稚嫩,但总体来说能与旧城的复杂空间相嵌合,并产生新的具有积极性的公共场所。
最终文本中,图纸齐全,分析图与渲染图绘制较为细致,部分建筑材料还有可推敲空间,但整体较佳。


点评:本小组在调研初期锁定了广州90年形成的住宅社区,其空间特征、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遍性,此设计方向对于广州城市更新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在设计方面,本小组清醒地理解了在高密度老城社区进行改造的尺度感,谨慎细致地对场地中首层空间信息进行观察与记录;将居民公共生活中重要而普遍的需求进行整理;采用轻微、精准地介入态度,运用清晰的系统性形式操作,适度地调整了现有建筑之间各种场所的公共性层级与场所调性,包括连续性界面、层次与节奏、高差处理、遮阳与光照、休憩与活动设施、适老化设计等等内容。试图用一种系统性的设计语言将复杂多样的矛盾与需求整合其中,但最终不止于功能性的回答,而是在此之上对场所氛围抑或精神性的塑造作出了一定的尝试。在设计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缺憾,对场地内树木位置和大小的缺乏敏感性,在某些设计上过渡地改变了现有树木及场地的感受。






|2020环艺1班
1. 《大塘街区垃圾站改造项目》








小组成员:巫瑾祺、彭柏霖、张展翼、卢俊毅
指导老师:肖毅志
设计说明:此次“改造与更新”我们的选址为长堤大马路与沿江路一带,自广州开埠以来长堤一带就是商家云集之地,在广东有如上海外滩一般的地位,因此在广州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经过02年“酒吧街”与12年“金融街”两次失败的改造后,对于长堤路的改造与更新陷入了长久的僵局,至今许多历史建筑被野蛮生长的电子商城侵蚀。经过多次实地的考察,我们发现了长堤地区的历史建筑独具的艺术气息与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提升大众对艺术与精神的需求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粤海关大厦,邮政博览馆,南方大厦三栋极具代表性与历史意义的建筑作为我们的设计重心。我们使用一条醒目的红色廊道将这三栋历史建筑的二层打通并串联起来,并分别赋予展览空间,演出空间,办公空间与交易空间等功能。除此之外,临近项目重点建筑的周边配套环境我们也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我们希望可以由此创造出一个二层艺术社区,用艺术社区引入新的业态,并以它为中心逐步影响并改变周边的业态,最后达到该区域主要业态高端化,艺术化的目的。
点评:长堤作为曾经的广州对外城市标志地,现存的问题突出而复杂。本组作业针对场地作了比较细致认真的调研思考,同时在发展应对策略和设计概念上有比较创新性的思考;面对复杂的城市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需求之中创造性的利用了空间运营和营造的方法创造出了一种“新长堤”的发展可能性。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调研-发现问题-策略-设计概念-设计表达”的课程要求,成果较完整的呈现了设计概念,但在空间实施落地和技术图纸表达上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2020环艺3班
1. 《广州电厂的改造与更新》


小组成员:吴明泽、陈羽童、余海诗、谭祥贤、杨埼
指导老师:王擎
设计说明:这次的更新改造的选址位于广州荔湾的广州粤电电厂,通过收集数据、走访和观察,我们发现人、空间和新与旧的“边界”和“矛盾”是最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的设计聚焦在如何弱化甚至消除人与空间、人与人、空间与空间、新与旧的矛盾边界上。在首开区,我们将释放居住区的一楼空间,利用屋顶平台弥补,让一层成为公共共享的社区活动空间,屋顶平台成为空中花园。围墙全部拆除,打破原先封闭孤独的现状。在荒废的电厂周边景观,我们采用覆土建筑、景观和商业结合,目的在于让本来广阔无用的空地能改善生态和提高经济价值。电厂本身是不同空间的过渡带,我们保留电厂带给人们壮观震撼的尺度感,用一条畅通的动线贯穿首尾,再用一条动线连通居民区和电厂内部,两侧分别根据前期调研的数据安置合适的功能空间。设计有趣的地形、丰富的植被和舒适的漫步道让滨海景观更贴近人们生活,改善电厂与自然、人与电厂的关系。整体材料上,主要以木材、石材和混凝土搭配,希望在不失原先工业感的同时又能让人们感到自然与舒适。
点评:本设计基于一个市中心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突出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周边城市“拼贴式”状况突出。同学面对一个显而易见但情况复杂的现状,较为机智地提出一个灵活性的发展策略,从最贴近居民生活的西南侧地块入手。在保持原有煤棚尺度感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设计手法。包括:1)覆土和分层分人流的手法局部打开居民社区;2)“街区化”手法激活煤棚前端的公共空间;3)同时在水平和立体方向上把街道性一直延伸到临江的开阔空间。此外在业态上综合考虑社区居民,游客以及新办公人群的需求,在空间上形成“起-承-转-合”序列节奏,使设计重点区域成为新社区的融合器,以及从城市内部到滨江空间的新轴线。整体图面表达优秀,技术图纸较完整。
2. 《新旧建筑边界的故事》


小组成员:杨昕琪逸、陈怡霖、廉欣、王瑜
指导老师:王擎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我们选取了大塘街道作为我们的场地 在我们前期走访场地时我们发现场地内有许多的红色建筑以及红色文化 但是整体街区的红色文化氛围感不强烈。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场地内的红色建筑联动再结合片区改造从而达到一个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到场地的效果 我们选择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周边作为我们的节点片区进行设计改造 通过对省立图书馆和鲁迅纪念馆的前期调研我们发现 这几个建筑与周边的关系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一个构筑物能够将这几栋建筑做一个联动 从空间上也从文化上 在拆除外边的围墙打破边界从而实现内部文化的传播 让建筑文化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密 同时也是建筑与建筑之间不同时空的一个对话 更是传统 现在与未来的碰撞。
点评:本设计选址在一个肃穆的、成熟的而且生活氛围比较浓厚的街区和公共建筑之间。相对于许多城市更新在处理显性的公共空间,建筑立面或者对某栋建筑室内空间大规模的改造,本设计以“四两拨千斤”的姿态,微妙地处理现存的问题。通过清晰的设计目标,对传统建筑入口和街区之间的空间引导性,对不破坏原有室内功能提升局部空间的再利用(包括中庭空间作为多种空间的共享及分隔策略),以及对近代、当代和未来落成的建筑之间的新连接空间,实施了精准的设计策略和应用方法。技术图纸完整,图面表达采取黑白叙事风格,新颖又内敛。
1. 《人民南历史街区改造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