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DESIGN》杂志2023全国百校工业设计毕业作品展作品展示 (一)交通出行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2日 分类:工业产品作品 浏览量:2283

在当下这个高度竞争的时代,工业设计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优秀的设计不仅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还能带给人们更美好的生活体验。因此,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为全面展示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成果,提高毕业设计作品的实践水平,《设计DESIGN》联合教育部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筹办了本次“2023全国百校工业设计毕业作品展/专刊”,汇聚全国(含澳门、台湾地区)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为同学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互相学习、交流、启发灵感的平台,同时向业界及社会展示未来设计师的创造力。

根据不同的设计方向,本刊将作品按交通出行(4辑)、产业装备(4辑)、信息交互(1辑)、健康医疗(4辑)、生活日用(3辑)、文化创意(2辑)几大类归类,分成18辑陆续展示。

交通出行

图片
清华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工业设计系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经历了室内装饰、建筑装饰、工业美术等一系列历史沿革后,于1984年正式更名为工业设计系。学科和教学体系细分发展后,扩充为产品设计专业、展示设计专业、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三大方向,由一批高质量的师资以身作则,践行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传统,走在设计研究和实践的前沿。专业课程以模块设置,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以产业化实践和全球化创新为基础,鼓励学生扎实手头本领的同时跨学科交流,不断更新自己。设计实验室里永远有学生在忙碌着画图、做模型、做视频,设备与材料满目琳琅,讨论与思辨畅所欲言。图片

INSIDEOUT材质感官下的滑雪主题汽车内饰设计

设计者:郑若男 
指导老师:张雷
院校:清华大学

作者阐述:英文滑雪单词“ski”源于古挪威语“skith”,指窄木舟似的雪鞋,是极端自然气候孕育出的户外竞技运动,移动,才让生活充满无限可能。本设计探索了年轻一代在出行方式变迁语境下对内饰空间材质的感官体验追求,研究融入新材料与交互,创造多感官多通道的空间,实现“从嵌入材料的知识”到“嵌入知识的材料”。

汽车内饰是材质的载体,是在有限空间内求解氛围搭配及场景切换的设计问题。传统材质的选择往往会考虑耐磨、色牢度、老化等性能,保证物理使用功能,但是随着智能座舱与科技生态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内饰材料越来越注重智能化体验,在材料的特性上也开始增加触控、透光、虚拟显示等附加特性。鉴于这类表面材料在内饰设计中的交互和体验潜力,本次毕业设计的亮点在于通过柔性可交互材料的案例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车内饰如何通过材质创新、质感体验,树立符合当前新能源汽车最显著的环保低碳、科技化、互动感的品牌形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张雷
张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智能产品创新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工业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实践领域极具经验,著作与成果丰厚。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汽车内饰是以材料为载体的多维空间的创造,“质感”一词——产品肌理与质地为“质”,感受感情及感官体验为“感”。材质意象是设计物化的基础,许多材质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味都植根于思想文化。为响应国家对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新能源汽车及环保材质行业均发展迅猛,为了适应新的审美需求与交互体验要素,该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希望探索新能源汽车内饰作为用户体验空间的主体,在网联化、共享化、环保化等剧烈变革语境中的设计机会。
设计具有两个重要的职责:一是面对当下,解决问题与建构意义;二是面向未来,提出可持续未来的愿景。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考虑到驾驶空间的交互模式变迁完成了文化意义上由“机器”向“居室”的概念转变,选取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出行环保理念下,整车的舒适性意义又多了一层关注环境的共同责任感。关注内饰设计的物质要素,以材料创新和循环的切入点去总结归纳汽车概念设计案例。参考国内外行业资讯,引入可交互智能材料(ICS Material)的新兴概念框架去归纳智能交互解决方案,最终提出汽车内饰感官体验设计的三大趋势:移动出行新布置、新硬件、新氛围,并逐一剖析各细分方向案例,为新能源汽车向“出行起居空间”转型提供材质感官角度的设计研究和趋势预测。
在工业设计中,设计决定了对物体的理解和交流。现代科技的涌现正在逐步消解被动的人车互动关系,全场景式的体验设计将是内饰进化的必然方向。在设计研究的基础上,该毕业作品的作者选取了滑雪这一新兴出行与消费方式作为设计场景,将理论付诸实践,探讨如何以案例去诠释“从嵌入材料的知识到嵌入知识的材料”,将交互材料的运用整合到全车内饰的体验设计。与其让用户去学习使用,体验设计更关注一种直觉化的“沟通”,产生自然语音的交互,即让产品去“读懂人”。由此,材料与人的行为逻辑产生联系,促使设计概念从“驾驶”主题向“多场景”转化。愿本次以感官材质为起点的设计实践作品,能启发汽车内饰设计走向更环保的设计方向和更广阔的设计语境。
图片
深圳技术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立足深圳和国家创意设计人才需求,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深圳“设计之都”资源优势,培养一流应用型创意设计人才。工业设计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秉承“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的办学理念,本着科学严谨、强化特色、丰富内涵、稳步发展的原则,突出“工匠特色”,侧重深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培养适应未来数字化、国际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新设计人才。强化体验实践、学用结合、带着问题学习的教学体制,构建跨界融合、相互支撑的教学专业体系。师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以及红点、IF等国内外重要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提供高质量人才资源,为全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改革创新探索新路。图片

“天马”概念跑车

设计者:黄振东
指导老师:杜鹤民
院校:深圳技术大学

作者阐述:本作品以马为设计灵感来源,完成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概念跑车设计。马作为古代乘坐的交通工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品通过将中国马文化融入概念跑车设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有机融合。设计从中国汉代马文化传统图案与造型入手,将马的姿态曲线有机融入跑车的车身线条设计,使其呈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文化内涵。为了体现跑车的运动属性,设计在保持车身流畅性的同时,通过运用传统文化中的“马纹”塑造了跑车的肌肉感,尤其尾灯部分的细节设计充分融入了中国汉字“马”的笔画结构。作品整体以柔美大曲面的设计体现概念跑车的未来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设计巧妙结合,展现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和理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杜鹤民
杜鹤民,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澳门城市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用户体验分会理事、中国人类工效学会设计工效学分会委员、丝绸之路创新设计联盟理事、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理事、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理事、深圳市龙岗区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等。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近年来,在反全球化以及本土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产品创新设计成为一种潮流,同时,绿色、环保发展趋势下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车设计快速发展。黄振东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基于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基因,结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工业、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全球重要领导者的时代背景,开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跑车设计。
马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和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中有“午马”,有“马背上得天下”“马到成功”“天马行空”“一马当先”等说法。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与现代的跑车作用和地位相当。同时,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将中国传统马文化有机融入现代跑车设计,可以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的结合。
该作品从中国汉代马文化传统图案与造型入手,将马的姿态曲线融合于跑车的车身线条设计,使其呈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文化内涵。同时,充分考虑跑车的运动属性,设计中保持了车身的流畅性和传统文化中“马纹”塑造所体现的肌肉感,尾灯部分细节设计充分运用中国汉字“马”的笔画结构特征,体现了丰富的马文化特征。作品整体以柔美大曲面的设计来体现概念跑车的未来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设计有机结合,展现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和理念。通过此作品,作者希望能够为跑车设计带来更多文化元素的融入和运用,为跑车设计创新提供可行的设计思路。
图片
山东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工业设计学科始建于1995年,2003年获批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点,2013年开始招收工业设计二级学科博士,2021年产品设计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具有本博直读、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培养机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山东大学综合类院校的优势,组建跨学科特色教学团队,形成了以智能装备、智慧康养、智慧出行和数字文化创意为核心的科研与教学方向。近年来,山东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在创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奖励: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5项。图片

Kia camper起亚汽车suv外饰设计

设计者:韩佳栋
指导老师:解孝峰
院校:山东大学

作者阐述:设计以2030年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为背景,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大变革,其中“微度假”作为一种短时间的周边地区旅游方式,极大满足了人们在这一时期的需求,演变为一种火热的旅行方式,而露营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深受年轻人推崇。

该设计以未来人们可能面对的问题为讨论点,试图探索一种能将“微度假”露营生活、“Z世代”人群和“汽车设计”三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计使人们在短期度假中收获最丰富且最难忘的经历,打造一种适用于“微度假”环境的出行体验。设计以起亚品牌作为基础,在探究起亚汽车家族造型设计语言的同时,拓展起亚汽车的造型语言,开拓全新的造型趋势,将车辆功能与外饰交互进行结合,设计一款2030年的中大型概念SUV。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解孝峰
解孝峰,教师,清华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国内访问学者,美国普度大学国外访问学者,山东大学博士在读,任教于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研究方向: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智能驾驶交互设计研究等。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今年我校交通工具设计的毕设课题采用了校企合作的形式,课题全程依托起亚汽车研发中心(烟台)展开。依据起亚的要求,本次设计需要对人们未来的出行方式或未来智能汽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以Z世代年轻人为目标人群,结合他们的爱好、心理、消费习惯等因素,设计一款2030年的概念车。概念项目与量产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概念项目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将时代背景局限在现有的交通工具框架内,需要在项目中体现更加具有前瞻性的出行方式。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充分理解运用起亚品牌的家族设计语言,更要突破传统交通工具框架,将新的出行体验、汽车功能进行融合,大胆创新得出更加超前的出行方式。
该作者选择了用于精致露营的中大型SUV外饰设计作为设计课题,结合对未来的辩证性思考,提取了后疫情时代这一设计背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同领域典型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市场中面向未来的微度假和精致露营生活的产品存在短缺问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以如何满足目标用户群体的情感需求和探索旅游出行新方式为设计创意原点。以新能源车型作为动力总成进行布置,将该车的动力设定为纯电动力总成,这种总布置形式可以最大程度缩减原本发动机占据的空间,使机械空间缩小,乘客操作空间增大。
设计过程以命题定义、造型推敲和交互形式探索三大主要板块构成。作者首先以“以户外作为灵感导向的移动”,对命题本身进行外延,以特定环境和场景下人们可能发生和面对的事情进行分析,从中得到塑造体验的方式,将露营人群聚焦在一个小点上,构建起设计需要启发用户并引导用户去进行露营的设计目标。在造型推敲中,作者对“绑带卡扣”这一意象进行发散,将收集到的意向图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中大型SUV的比例特征,对造型进行了发展。在交互形式探索上,作者细致探讨了车的侧箱和门板对于未来的用户具有哪些可能性,让用户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同时得到反馈。在设计过程中,作者灵活运用电脑软件作为辅助,将本科期间的全部学科知识灵活运用,使作品在设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能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
办学特色:工业设计专业在我校创办较早的院校之一。始终坚持以国家、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逐渐形成了 逐渐形成了以教学、科研及设计实践相结合的鲜明教学特色。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目标和理念,形成了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学科发展构架以及教学、科研与设计开发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了“综合教育”与“个性培养”结合并进的育人模式和推进具有学科特点的学分制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实验室教学为纽带,理论、实训、实验与实习(社会实践)教学形成互动、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与课程体系。本专业一贯倡导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社会的结合。本专业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多个,其中,“天津—踏浪实践教学基地”被教育部授予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称号。经市政府“十一五”“十二五”综合投资,学院建设了运转良好的校园网和两个市级优秀实验室,本学科在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成果突出,走在了全国前列。图片

EDEN·E年轻群体自动驾驶汽车内外饰设计

设计者:马天宇
指导老师:兰玉琪
院校:天津美术学院

作者阐述:灵感来自年轻群体的生活空间。人们最放松的状态是在自己的起居生活空间中,客厅作为沟通的桥梁,连接着人们的感情,在此空间中的人们最为活跃与和谐。汽车在人们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状态下,就发挥着客厅的作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使汽车在空间布局上有更多可变性,以此为基础打造车内“第三生活空间”。新能源的发展也导致年轻群体的购车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以极致的运动感、奢华感为主要追求,舒适、安静、休闲成为当今年轻群体购车的主要方向。为提升车内驾乘空间,营造舒适驾乘感受,本设计采用“方中有曲,曲中见方”为主要设计要素,在造型上突出简约化、未来感,带给人一种未来生机无限的活力与不拘一格的特殊感受。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兰玉琪
兰玉琪,天津美术学院产品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天天津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创新与应用相结合”教学指导思想,强化与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实现使学生及早与社会发生零距离接触的教学目标。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今年我校产品设计主题为“为你而设计”,作者将目光锁定在年轻群体的未来出行工具上,关注自动驾驶时代未来汽车内外饰设计的实践与应用。
该交通工具设计是关于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演变下的出行行为的创新设计。通过对年轻群体的出行方式、出行需求、兴趣爱好进行调研研究,推演总结出未来交通工具设计内饰的新需求,外饰的新形态。使未来出行不再居于单一的内饰布局。可以在车内实现娱乐、办公、休息、会议、聚餐等场景。该设计除了满足未来出行属性以外,还增强了社交和娱乐体验,也为未来出行提供一种新方案。
同时利用自动驾驶技术的强大优势,实现智能化,比如更方便停车,更灵巧的操控,稳定的车身,凭着其独特的形式,帮助用户在城市中享受更安全、更高效的出行体验。
在设计过程中,该作品主要从车内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内饰布局设计以及外饰形态推演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考虑。作品探讨如何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如车内多场景的使用功能,给予乘客更多的选择模式,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和服务水平。
设计中也使用智能化设计,中控主驾驶方向盘部分采用伸缩调节结构,以满足未来高度自动驾驶技术下仍对驾驶有着极致兴趣的部分群体。同时在驻车或车内休息娱乐时,收回中控部分,以此来扩展车内空间,达到车内空间最大化利用。自动驾驶技术也让驾驶者解放双手,可在行驶途中体验工作与休闲的双倍快乐。
该设计从年轻群体的购车、用车需求入手,分析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内外饰设计趋势。从用户调研和设计趋势推演等方面对其进行特征总结与设计实践。这也突出“为你而设计”这一毕业设计主题,为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发展提出前瞻性实践方案。
图片
北京服装学院
办学特色:我校产品设计专业,聚焦“设计创造用户美好生活”的核心理念,开展用户生活方式研究,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市场、消费者等多维度进行数据整理和研究,为教学提供学术支持。以艺术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工业设计北京市特色专业为依托,以现代社会发展、现代设计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特征为导向,发挥我校学科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艺工交叉融合的设计教学体系。通过学习,学生将具备国际化视野、系统设计方法与创新思维、综合设计解决与设计管理能力,具备从设计趋势研究、用户研究、协同创新设计到设计实施、交互设计、产品品牌策划全流程设计能力以及时尚趋势与CMF综合应用、可持续设计、服务设计等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前端设计研究能力。图片

YANG02高原旅行移动空间

设计者:郭鸿阳
指导老师:苏艺
院校:北京服装学院

作者阐述:在中国后改革时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拥有独特地理环境的高原成为众多旅行爱好者的选择之一。然而高原病作为高原环境下的常见病增加了游客的出行负担,降低了游客的高原旅行质量。YANG02高原旅行移动空间是应用于高原旅行场景的未来旅行移动空间,从出行角度解决急性高原病敏感人群的高原旅行问题,以满足急性高原病敏感人群的高原旅行需求为设计目标,以高原旅行场景空间为设计切入点,基于空气增压泵和弥散制氧机等充氧气技术为用户提供自由度、舒适度最大化的出行。两只氧气罐悬挂在底盘两侧,制氧机设置在车身左侧,车身右侧则设置翻折临时座椅方便用户离车吹风或赏景时休息。本移动空间相较于已有的高原增氧急救车提高了灵活度,相较于目标人群当前的普通出行方式提高了舒适度,对标高原租车公司,为自驾游用户提供服务。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苏艺
苏艺,北京服装学院工业设计教学部教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硕士、博士,硕士研究方向为交通工具设计。曾为各类国际知名企业、国内科研院所、央企及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与设计服务。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该同学的研究方向是针对解决高原病易感人群适应高原环境的新路径、高原旅游服务体验提升设计的流程方法。本设计的实践意义为拟解决高原旅游普遍存在恐惧心理问题、急性高原病易感人群无时间适应高原环境的问题、老年人及体弱者不能去往高原旅游的问题,开辟高原旅游新途径,用设计和技术改善旅行体验,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如何提升用户的体验感是本设计的重点,该同学针对高原环境场景可能涉及的产品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用户访谈,得到了大量的一手照片和数据,为产品定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同学使用空气增压泵与弥散制氧机等新型制氧技术来解决用户的高原缺氧问题,外饰提取了越野车元素,结合高原旅行车部分特点,设计安全性、美观性、驾驶性能皆符合高原旅行特点的移动空间外饰,满足高原出行硬件需求及特定用户应急需求。内饰基于气态空间设计理念,为用户提供最大自由化空间,以便于用户旅行活动以及高原病患者休息。高原旅行移动空间总共需携带四项必需设备:氧气罐、弥散制氧机、内置医疗急救设备、外置户外应急设备,此外还有众多非必要设备协助提升旅行体验。该移动空间使用纯电动新能源,混合太阳能进行生活用品供电。底盘悬架部分经过考虑后选用偏向于操控的电磁悬架,离地间隙为0.55个车轮。考虑到高原出行的种种风险,外饰设计以安全性为中心,同时完善其美观性及特殊设备携带功能,两只氧气罐悬挂在底盘两侧,弥散制氧机设置在车身左侧,车身右侧则设置翻折临时座椅;考虑到旅行移动空间需要增强用户的旅行体验,在越野车一般车窗大小的基础上适当加大车窗面积。为给内饰及供氧设备提供更大空间,该移动空间的车窗开在前面,并在两侧设有脚踏板;考虑到用户的吸氧需求,内饰空间将采用无驾驶活动属性布局,即以自动驾驶为主的空间布局,并分为两个区域:外部较大空间贯彻气态空间理念,在并无复杂功能的前提下,使用户得到最大化的车内活动自由度,起到内部空间开关门时控制空间内气压的过渡作用以节省能源。此空间内氧气及气压密度较低,主要起到协助用户过渡气压,帮助其逐步适应高原环境的作用。内部小空间贯彻液态空间理念,以便用户进行高原病急救操作,主要起到急性高原病发作后的急救作用,空间内氧气及气压密度较大,且配备独立吸氧设备,形成旅行微循环移动空间系统。
图片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办学特色:我校立足深圳和国家创意设计人才需求,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深圳“设计之都”资源优势,培养一流应用型创意设计人才。工业设计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秉承“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的办学理念,本着科学严谨、强化特色、丰富内涵、稳步发展的原则,突出“工匠特色”,侧重深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培养适应未来数字化、国际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新设计人才。强化体验实践、学用结合、带着问题学习的教学体制,构建跨界融合、相互支撑的教学专业体系。师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以及红点、IF等国内外重要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提供高质量人才资源,为全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改革创新探索新路。图片

绿色氢能源智能汽车设计

设计者:柳苗苗
指导老师:谢良辰 
院校: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作者阐述:此次设计以绿色氢能源智能汽车的外观美感和品牌识别度作为设计亮点。设计师考虑城市年轻人热爱方便停车的小型车辆。因此,在整体比例、流线型外形以及细节部分的设计上整体缩小空间,装饰线条和绿色LED灯带展现出科技感和环保特征。此次设计考虑了乘客舒适性和空间利用效率。内部空间的设计提供了舒适的座椅布局、合理的储物空间和良好的人机智能交互界面。此外,还运用了可持续的材料,如环保塑料、可回收材料等,突出了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材料的质量和耐久性也是考虑因素,以确保车辆的安全性和寿命。绿色氢能源智能汽车内部有一个直观、易用的操作界面,方便驾驶员使用各种功能。此次汽车内饰设计运用了人机交互设计,触摸屏、控制按钮、语音控制等功能模块体现,以提高用户体验和安全性。照明系统在绿色氢能源智能汽车的工业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汽车使用节能LED照明系统,同时注重照明氛围效果和安全性,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良好的照明体验。以提供更加安静和舒适的驾乘体验。绿色氢能源智能汽车的工业设计中,还考虑到维护和保养的便利性,设计易于拆卸和更换的零部件,提供方便的检修和维护通道,减少车辆维护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谢良辰
谢良辰,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师范与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在《设计》杂志,《包装工程》杂志,AHCI索引杂志《art and design》发表相关论文。获2021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等 。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绿色氢能源智能汽车设计》作品的选题着眼于新能源汽车设计与制造,紧密结合专业焦点问题,深挖新能源汽车背景下高校发展设计力量为企业提供赋能的机会,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紧扣我院今年毕业设计“设计向未来”的主题,设计团队提出全新解决方案:通过使用环保新材料、绿色氢能源驱动系统、智能科技和舒适安全性设计等特点,旨在给年轻人提供独特、高效、环保的出行体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汽车设计产业。
该作品聚焦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体系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将目光锁定在氢能源家用汽车设计领域的建设热潮,关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氢能源汽车设计的建构与应用。
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并解决了传统燃油汽车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能源依赖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应用绿色氢能源和环保新材料,选择氢燃料电池技术作为主要能源供应方式,这种前瞻性的选择使车辆实现零排放,显著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轻量化技术的应用,如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铝合金,降低车辆重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从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到制造与生产、测试与验证,每个阶段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在材料选择上,注重环保意识,选择了可再生材料,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运用了多种前沿技术,如能源管理和优化技术、智能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等,为车辆的高效能源利用、驾驶安全性和智能化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体而言,《绿色氢能源智能汽车设计》将设计创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为推动汽车设计行业绿色发展提出一份前瞻性的可行性方案。
图片
湖南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智慧出行模块是面向国家“双一流”学科和“新工科”建设,开设的六大设计教学与研究模块之一。模块围绕出行装备与未来技术趋势,聚焦智能座舱创新设计与出行用户体验、汽车造型和交互设计的教育与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设计人才,研究智能网联时代以自动驾驶汽车、轨道交通(高铁)为代表的智能运载工具设计理论与方法,构建多样化出行情境下的“安全、舒适、愉悦”智慧出行服务系统,参与全球标志性产品设计与研发,基于出行与运载大数据,开发面向运载工具的智能设计系统、工具与软件。图片

云起|概念智慧座舱静息化设计

设计者:李志扬 
指导老师:赵丹华
院校:湖南大学

作者阐述:本方案是在未来人机互联高度发展环境下,探索未来电动汽车作为可移动第三空间的人车互联方式与体验。方案核心是以能量的储存与转化为设计概念的人车联动智慧睡眠座舱。随着汽车开始从油车时代逐渐转向电车时代,纯电车则是将能量积蓄在车内,然后慢慢向外流淌,同样,电车的驱动方式也赋予了汽车智能用户体验第三空间以及能量储存与转化的角色。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座舱将拥有更高度的人机结合、更高效的人机信息交流。高密度的人机信息传递和结合度会带给用户更迅速的交互反馈以及更智能的交互体验,智慧座舱将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未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赵丹华
赵丹华,博士,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智慧出行方向负责人,教授。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造型部负责人,湖南省交通工具工业设计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设计研究的范式建构、情感设计和交通工具领域知识研究。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持续发展,汽车也逐渐从过去的汽油车转变成为了以电能驱动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的更迭和转型之下,汽车的造型语言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本方案的核心之一便是在未来视角下探索汽车向新能源汽油车转型的可能性。另外,随着多种交互技术的发展与更迭,汽车座舱在未来将拥有更多的使用场景和适用人群。方案通过用户洞察、技术应用、时空动作蓝图等方式对造型语言以及交互进行层层梳理、细化,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智慧座舱设计。在用户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研以及用户访谈来收束目标问题和目标场景,通过对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明确了解需决的问题集中在用户上下班通勤。通过收集数据和调研,他们发现在交通拥堵、长时间的车程和缺乏休息等情况下,用户的通勤体验往往不理想。在设计问题阶段,筛选和评估各种创意设计问题,以确定哪些设计问题具有可行性和潜在的市场需求。采用了评估矩阵和SWOT分析等工具,对各个方案进行深入的评估和比较。明确了设计问题以及设计目标,确定了设计的大方向。针对需要补充精力的用户,提供一个可以随时满足他们睡眠以及精力补充的高度人机互联的可移动第三空间,即用户的需求是理性的放松的空间以及感性的内心放松和修复的睡眠体验。接下来,通过交互原型测试实验对第一阶段的设计产出进行了还原实验,对交互流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与分析,过程中发现了不同姿势(坐姿、躺姿)的用户视觉中心以及交互重心发生了变化,这对于交互流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本方案引入了时空动作蓝图的设计方法,基于空间、角色和动作,通过绘制时空动线图以及实验用户访谈,最终完善了用户在座舱内部体验的人物动线规律以及整个座舱体验的流程合理性、流程性以及体验感。通过实验评估得出了能够较好满足用户在车内通过脑电波等生物信息传递,来实时监测和反馈车内环境氛围,从而帮助用户在车内进行睡眠和休息。
图片
新疆艺术学院
办学特色:我校定位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一流设计学院,在设计教育领域完整准确地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刻把握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以设计教育创新持续推动“文化润疆”战略部署落地,以设计教育成果深度提升国家战略的在地发展,为新疆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展需求的总纲进行制定,立足新疆大地,以设计为新疆经济社会建设赋能、以设计为新疆产业发展赋能、以设计为新疆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以设计为新疆乡村振兴赋能。为新疆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传播产业培养优秀人才。图片

新疆达里雅布依赛事-E

设计者:周超
指导老师:王选政
院校:新疆艺术学院

作者阐述:将新型赛事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达里雅布依当地深度贫困,文旅产业薄弱,通过调研得知当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势优势,举办拉力赛甚至不需要过多赛道建设,因此我将当地作为赛事选址。

 

新型赛事名为XJ YBY-MISSION-E。赛事系统设计:赛事分为夏季赛与冬季赛,时间选在新疆旅游业旺季,同时路线规划为在达里雅布依新旧村往返,总长约为220公里。最后设计出在赛事的影响下未来新村的系统规划样貌。赛车设计:在应对不同赛季的环境气候条件下,不同品牌选取模块化换取可以发挥出整车最高性能的车身,车子采用电力驱动,减小对当地的污染。这里以MG品牌为例,在夏季赛中,面对泥泞颠簸的路面,选取拥有宽大轮包的车身,为整车提供更高的平稳性;冬季赛面对暴风雪极端天气,则选取能有效降低风阻的车身出战。

 

新型赛事促进当地文旅发展的同时,也可提升就业,更加吸引和满足游客情绪体验,促进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促进乡村振兴。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王选政
王选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干部)。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访问学者。是设计教育、产业创新和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者,主导了与全球近百家知名企业、研究机构和国际高校间的产学协同创新机制。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 今年毕设的主题是从新疆的发展建设出发,设计服务新疆的产品。该作品以拉力赛事和新疆文旅产业,以及乡村振兴作为出发点,主要服务新疆一些不为人知的贫困乡村,突出当地特有优势与产业融合,从而达到乡村振兴目的。
新型汽车赛事设计与新疆达里雅布依乡村文旅产业相融合后所促进的相关产业发展。首先,对新疆达里雅布依进行了赛事开发研究,得知当地贫困,文旅弱需要开发,同时当地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美不胜收的克里亚河流沿岸风景,为拉力赛举的办创造了条件。其次,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分析得出,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而欧美日等汽车大国丰富的赛事文化均是在各自汽车工业鼎盛时期诞生的。同时,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汽车产业又是国民经济支柱第一产业,因此我想把汽车产业融入乡村振兴。通过对勒芒24小时耐力赛、纽伯格林赛道等案例分析,得出汽车赛事与文旅结合,将为当地带去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商业等发展机遇。同时,赛事可以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达里雅布依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机会。最后得出概念设计——YBY MISSION-E新型汽车赛事与乡村文旅产业设计研究,对该地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影响。
赛车设计部分,所有赛车基于同一基础内车,动力方面采取电力驱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做到乡村振兴政策中的生态宜居,电池模块则在车底,电机以及基本参数技术由各个品牌自主提供,安装到内车固定的对应位置。同时采用模块化换取车身,针对不同赛季不同环境路线情况,选取可以发挥整车最大性能的车身。轮胎部分选用中性沙石轮胎设计,胎面宽大可以有效减小单个轮子对沙子的压强,从而减少陷车可能性。此外,沙石轮胎还有很多凹凸的胎纹,可以保证车轮抓地性,加大摩擦力从而提高车辆前进的动力,且胎纹间距较大,更容易排沙。
希望该作品内容让您也对新疆达里雅布依产生了一定的印象,希望不久的将来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游客领略当地风采。随着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相信新疆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
办学特色:我校工业设计系以面向社会需求、人文责任、后工业三要素为学科建设方向,以面向新材料、新工艺、新理论、新产业、新领域、新问题为专业研究特色,横跨文、理、工三大学科门类,培养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相关领域的设计与研究人才。工业设计系根植于东方设计核心理念,立足于国际视野和时代前沿,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艺术设计科学规律,以美的本土生活方式为源泉,以跨界协同为途径,以文化创意为内驱力,以科技集成为手段,以产业转化与服务为关键,活化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营造与智造并重,打造中国工业设计专业的本土化系统创新模式,建立传统拓新与科技集成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努力营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设计新形象。图片

“1+∞”新丝路旅行者

设计者:贺豫龙 董思成 全国庆
指导老师:武奕陈  王菲  卫巍
院校:中国美术学院

作者阐述:以2035新丝绸之路探索出行为背景,构想未来年轻人跨国考察交流的移动场景,构建了由基地车(辰宿),个人载具(Valentines),以及无人机(辰星)三部分构成的新型载具系统。

 

单人载具设计理念贯穿“1+∞”,针对未来新丝绸之路中“Z世代”的户外旅途探险载具,让驾驶者在长距离自然探险中来去自如。载具呈双腔造型,人与货物并行排列为使用者在旅途中提供足够的安全与物资保障;基地车作为丝绸之路的锚点,为单人载具提供供能与维修。这些锚点将编织新时代青年探索未知和畅行大地的梦;无人机分散在沿途为车辆提供紧急供能与道路勘测,所构成的出行系统贴合户外探险的需要,探索未来户外旅游新的可能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武奕陈/王菲/卫巍
武奕陈,米兰理工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副主任。卫巍,艺术学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副教授。王菲,柏林艺术大学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贸易路线之一,连接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如今,作为当代的重要文化交流通道,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再次将丝绸之路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同时,多元文化与自我价值发现形成了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随着新时代青年对于自我探索和寻找真我需求的增加,更多的年轻人爱好贴近自然、感受异域文化。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与投资成本之间的矛盾,形成了阻碍文化探索与地区发展的壁垒。该项目针对未来15年后,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与未来发展状况,对于小型载具的能源补给和维修服务进行深入研究与可能性探索。青年设计师认为,以古丝绸之路区域为例的偏远地区,车辆能源补给和维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设计作品是中国美术学院与起亚汽车联合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聚焦中国价值,探讨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新一轮经济文化交流进程中,未来海外车企行业如何发挥积极作用。今年毕设聚焦新一代的“Z世代”青年,从自身出发,即是设计师也是消费者,作为未来主流消费者。设计师们将定义属于未来中国的“价值”,从“Z世代”本身行为出发,理解该人群的追求和梦想。
以2035新丝绸之路探索出行为背景,面向未来年轻人跨国考察交流的移动场景需求,青年设计师构建了由无人基站、个人载具,以及应急救援装备三部分构成的新型载具系统,功能构架合理,造型新锐,具有较高的创新设计表达能力。
从小型载具出发,设计师畅想未来年轻人跨国考察交流的移动场景,以“1+∞”理念贯穿设计,设计为驾驶者提供足够的安全与储备物资,并在驾驶者离开载具后还可以为其进一步探险提供支持,贴合户外探险的需要。结合基地车所构成的充电补能维修模块,为新能源车辆在偏远地区行车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最后以无人机作为应急救援装备部分,以自动巡航为基本技术,为新丝绸之路上的来往载具提供监测与紧急补助等功能,并于基站形成一定的链接,从而成为整体系统中的常态与动态环节,功能与形式兼具,富有未来气质。
该系统最终形成“父子”锚点关系,为“Z世代”的丝绸之路之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锚点编织了新时代青年探索未知和畅行大地的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Z时代”新青年将会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土地,在自然中探索内心,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和中国价值。
图片
河南工业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产品设计专业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以“交通出行工具及行为方式”为教学及研究对象,探索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车辆外饰造型设计、内饰造型设计、汽车色彩与面料、数字模型、油泥模型等汽车行业亟需的人才。我校产品设计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汽车产业分会理事单位,中国微型电动汽车标准参与制定单位。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和河南省工业设计中心省级科研平台,建成国内一流交通工具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图片

明珠

设计者:翟冰冰  
指导老师:佗卫涛
院校:河南工业大学

作者阐述:上海是一座东西方文化融合度很高的城市,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逐步形成上海 特有的文化特征——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既有江南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我的作品是一款以海派旗袍为灵感的汽车外饰设计。海派旗袍是上海特有的一种文化服饰,它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和风格,既保留了旗袍的优雅和端庄,又增添了时尚与个性的元素。我想通过这种设计来表达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敬意,也想展示一种新颖和独特的汽车美学。整体是由内外饰组合,但更偏重于外饰设计。车身的色彩灵感来源于上海的地标建筑东方明珠: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照亮上海,与上海的城市气息相呼应。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佗卫涛
佗卫涛,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助理,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产业政策中心主任,河南工业大学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副主任,交通工具工作室骨干教师,先后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项,并完成企业产品开发设计20余项。近五年来,导师团队多次被评为“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先进工作者”“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等。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明珠”把设计切入聚焦在上海的海派旗袍上。随着中国汽车设计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和电动化趋势的来临,汽车设计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新能源的大背景下,设计语言也在不断的快速进化。该课题以此为基础,积极探寻上海文化,重点研究上海的城市文化对豪华车外饰造型设计产生的影响。
上海作为国内的先锋城市,具备许多中国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特色文化及历史。海派旗袍作为上海特色文化之一,是一个非常能代表上海特色的文化产物。它不仅是中国女性的典雅服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完美融合的体现,在世界服装文化领域广受赞誉及尊重。旗袍既有东方内敛的优雅,又有西方张扬的西洋气质妩魅,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美感,与人们对于上海的印象非常契合。
民国时期的女性穿着旗袍更多的是想展现旗袍的柔美,但是一百年后的2035年,不仅仅是柔美的体现,它应该承载更多的精神内涵,比如新时代下的上海女性独立自强,自信骄傲。
“明珠”从旗袍的设计元素中寻找孕育造型意向,比如旗袍衣襟的不对称 元素,旗袍的开缝和绲边,以及旗袍优雅的曲线,婀娜的纹饰…… 当民国时期的名媛穿越到2035年,横跨沧桑一百年,她会希望乘坐什么样 的交通工具?从设计师的角度看,着旗袍无疑是女性最自信、最有魅力的时刻。 “明珠”可以给未来出行提供一种优雅且自信的力量。
图片
中国海洋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工业设计专业于2003年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设立,学科培养基于“重设计,强创新,显特色”的原则,践行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备优秀创新设计与表现能力,扎实工业工程基础和具备海洋特色背景设计人才的道路;以崇尚创新、尊重个性为基石,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助力他们成为未来工业设计领域的领军者,展现中国海洋大学独具特色的教育魅力。专业教学计划设计上,将教学体系分为设计基础理论、设计表达、产品设计、产品工程技术和其他相关设计等五大模块,多维度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及技术实现能力。在开放积极的教学氛围中,专业课上总能看到学生与老师积极讨论;专业教室、实验室里常常灯火通明,总能看到同学们忙碌的身影。图片

流动空间——共享座舱概念设计

设计者:钱思瑾 
指导老师:褚俊洁
院校: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阐述:城市化进程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停车位紧张、道路拥堵、公共交通资源不足、交通事故频发等。此外,城市扩张导致城市由中心向外围延伸,从而使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增加。自动驾驶和共享经济是解决未来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自动驾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车辆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慢慢变成人类城市生活的第三空间。驾驶员的注意力被释放,车内场景变得多元化。基于此,畅想了一种基于L4级别自动驾驶条件下共享座舱概念设计,采用座舱与滑板式底盘结合的分体式设计,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会极大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同一款底盘搭配不同的座舱,可以满足多样的出行需求,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预约车辆,高效利用出行时间的同时释放了道路空间,使未来出行更加便捷、绿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褚俊洁
褚俊洁,中国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中国海洋大学创意设计研发中心成员,中国用户体验专业协会青岛区理事,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了国家专利50余项。曾主持两项教学研究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1项、横向项目2项,发表中英文论文合计10余篇,其中EI检索论文6篇。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本次毕业设计是基于出行即服务理论(Maas)的未来城市出行场景共享座舱概念设计,主题是“流动空间——2030共享座舱概念设计”,其中“流动空间”指本次设计实践会基于Maas理论和共享模式,打造城市生活第三空间;“2030”指以L4为背景,构建多种服务一体的未来出行场景;“共享座舱”区别于“共享汽车”,旨在基于汽车电动化的特点及优势,做分体式设计,底盘与座舱分离,同一个底盘上可以搭载不同功能的空间,使城市交通更高效、更便捷。
互联网时代下,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获取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同时,互联网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让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人和事物,人们的思维更加开放,有着更广泛多元的爱好,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的年轻新生代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与追求,对新鲜事物也有着更高的接受度,追求品质的同时也追求更加个性化的体验。此外,随着用户体验理念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比起以往对传统燃油车性能上的需求,如今的用户在选车时关注的内容更加全面广泛,更在意整个驾驶过程中的舒适体验。随着消费升级和出行需求变化,人们对出行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个性化需求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更加注重效率,自动驾驶技术可以降低驾车的时间,提供更为高效的出行方式。综上,20-30岁的年轻新生代将会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年轻群体思维更加开放,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并且更有个性。因此,该作品一方面要更多地考虑年轻人的需求特征,打造更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大胆地创新,满足更多人个性化的需求。
本设计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交通压力入手,分析了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和共享经济将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不二之选。接下来从用户研究和设计趋势两方面对未来城市出行场景的用户需求以及未来汽车外观设计和内部空间设计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其中外观设计趋势是“轻量车身、轻盈简约、动感前卫”,内部空间设计趋势是“布局多元化、简约高级的设计语言、沉浸舒适的场景布置”。此外,作者从技术变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对未来汽车结构的影响。最后完成从设计草图、建模、渲染等一系列设计工作。
图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特色:我校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是国家“双高”校高水平专业群之一,专业群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产品设计等相关知识和数字化设计相关技术技能,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生活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智能制造产业的智能、数字、健康、绿色等产业高端发展需要,面向生活、文化娱乐行业的产品艺术设计职业群,能够从事产品设计策划、产品创意策划、品牌推广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图片

“小卫”牌老人出行智能车

设计者:罗浩
指导老师:叶永平
院 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阐述:为关注老年人的幸福,便利老年人出行、购物、社交,设计了一款可以陪伴老人出行的智能车。设计特点:智行车搭载语音控制系统,更加便利老人的操作,肉类、食物等用品进行存储与携带,带有四个主要功能:1. 跟随功能:可以跟随老人行走,传感器实时监测老人身体行为,如有摔倒,及时发送信息到家人的手机上进行提醒,同时会检测后方来车,给予老人语音提醒,避免悲剧发生,以此促进老人外出活动;2. 辅助功能:辅助老人搀扶的行走功能,减轻疲劳,搭载的红绿灯监测,过马路时给予老人提醒。行走过程中,车身的灯光会进行闪烁,给予夜间行人提醒;3. 导航功能:可以设定导航路径,指引老人出行,减少迷路,识别路上障碍物,避免摔伤;4. 运载功能:智行车带有存储仓,可以在老人采购蔬菜、食品时进行储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叶永平
叶永平,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国家“双高”校高水平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负责人,广东省一流高职校高水平专业负责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广东省艺术设计教学团队负责人。教改项目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阐述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我国老龄化和高龄化、独居老人的数量日益增多,生活问题日渐突出,由于相应措施尚未健全,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
国办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在政策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在数字化时代,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舒心、便捷,需要鼓励和引导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共同营造信息无障碍的良好氛围。
今年毕业设计的主题围绕“智-行”展开。当今的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诸多行业中,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设计并不常见,更多的设计师把关注的目光投入到了时尚的表层,只是针对年轻人的审美特点而设计一些外观时尚的产品,并没有把各种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放在设计工作的首位,从而也就忽略了老年人对于产品功能特点诉求。此外,社会整体的商业环境也会受到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而逐渐发生重心的改变。这是一个和设计领域互动而产生效果的过程,只有在设计师的观念突破现有的设计倾向以后,真正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群的特点上去考虑设计的形式,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引导商家的经营重点转移,从而引领社会的关注角度,以便真正做到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全体社会都能够积极应对。
本次“智-行”主题重点围绕老年群体在出行过程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摔倒、迷路,提供语音提醒、辅助行走等功能,增强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意识,社会服务能力和关爱他人的精神。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对老年群体的生活细节,尤其是出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充分应用智能物联技术实时监控、提醒老年人的行为和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地进行帮助和救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图片
西南交通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创办于1998年,是为改善当时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设计落后的状况而设立,现已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专业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2022年的软科评级为A。专业立足于学校的百年交通特色和多学科交叉优势,面向我国制造业创新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行业,定位于建成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国内一流产品设计专业。专业特色:1.行业影响力突出。“政产学研用”相贯通,以设计提升企业产品国内外竞争力,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和谐号、复兴号、京张奥运高铁等项目的研发设计;2.轨道交通领域优势显著,服务交通强国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3.对西部地区装备研发贡献显著。与川渝地区的企业互动紧密,通过设计服务和输送人才有效提升企业设计质量。图片

天府神韵——融合天府文化的地铁列车外观设计

设计者:孙明汉 
指导老师:向泽锐
院校: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阐述:通过对天府文化的外在表达及深层内涵进行发掘与思考,以地铁列车为载体,实现传统地域文化与工业产品的融合,借助地铁列车外观设计,传达出天府文化的神韵。在造型设计层面,车灯形态与商周大金面具的眼部形态相匹配,侧窗造型与耳部形态相匹配,特征线与整体轮廓相匹配,使整体造型生动细腻的同时富有文化特征;在涂装设计层面,将太阳神鸟的纹样进行抽象转化,与盲窗涂装形态、车身花纹相融合,展现出太阳神鸟流畅、动感的姿态;在色彩设计层面,选取富有天府文化特征的金黄色调,使设计更具活力,也让车体造型更加醒目且精致,传达出天府文化的精美与历史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向泽锐
向泽锐,博士,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载工具工业设计,设计中的人因评估,文化产品设计。具有石油装备和电子设备研发设计的企业工作经验,先后参加研制了20余款产品。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60余篇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与教育部、四川省社科规划等多个项目,形成了以“运载工具设计与评估 ”为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城市轨道列车是城市居民通勤的载体,同时也是目标运营城市和线路彰显文化、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借助城市轨道列车展现城市和线路文化,传递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各型城市轨道列车设计时无法回避的问题。天府文化是成都文化的放大,凸显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的特质与优长,有助于构建成都城市文化新形象,是提升成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面对成都目前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需求,该选题以成都地铁为设计对象,研究能够高度体现天府文化的列车设计方法,开展设计实践,形成能够高度体现成都典型地域特色的地铁列车设计方案,为塑造成都城市名片提供参考案例。
该方案为2021年度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设计视角下的成都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城市轨道列车为例”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聚焦将天府文化的形态特征、纹样特征、色彩特征与地铁列车的外观造型、涂装形态、涂装色彩相融合,设计一款体现天府文化元素特征的地铁列车外观方案。
在外观造型方面,车灯形态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大金面具眼部形态相匹配,侧窗造型与大金面具的耳部形态相匹配,车头整体结构线条与大金面具的整体轮廓相匹配,并且增加条形灯带对结构特征线条进行修饰与强调。通过将天府文化元素与地铁列车外观的诸多特征进行融合,使列车整体造型在传达出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时更流畅且富有层次感。
在外观涂装形态方面,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纹样进行抽象转化,与盲窗涂装形态、车身花纹相融合。通过涂装形态设计传达出太阳神鸟的纹样特征,也展现出其流畅、动感的姿态。同时。对盲窗造型进行优化,将车身侧面的盲窗与车身前面的涂装分色相连,使涂装形态更有助于修饰列车的造型特征线,营造流畅且富速度感的视觉观感。
在外观涂装色彩方面,选取太阳神鸟金饰的黄金色作为装饰色彩,搭配大面积白色与黑色,使涂装整体更具视觉冲击力,也使灵动流畅的车体造型更加凸显,通过涂装色彩也传达出历史厚重的天府文化特征。
图片
华东交通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产品设计以培养相关产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创新务实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与学校“大交通”学科群的粘合度,交通环境设计专业方向省内独有,特色鲜明。产品设计专业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师生在全国美术作品展、德国红点奖、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级专业展览获奖200多项。专业培养了大量具备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图片

基于未来火星移民情境的系统化创新设计

设计者:金煜 
指导老师:张文
院校:华东交通大学

作者阐述:本设计系统构建是基于火星环境,对未来火星移民情境进行以趋势研究为主要内容建立可实现性的创造构想,以相关趋势和研究划定目标用户。在基地整合火星科研、火星居住、火星体验等系列,用于极小规模的服务和体验设计。系统内附属产品“阏伯号”是以中国古代传说的火神之一——“阏伯”来命名的一辆以火星移民情境为背景的子母式多功能整合的火星车,其采用太阳能和氢能源双清洁动力驱动,使用麦克纳姆轮打造全方位移动性能,极大程度地适应火星环境。车辆构件均使用模块化设计,有利于对车辆完成运输、组装、维修等一系列使用情境。车辆驾驶实现以HUD数字显示的交互模式。车辆整合火星漫游、火星探测、火星科研等功能,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提供实体产品支持。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张文
张文,博士,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一流专业学科带头人。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西省设计学教指委委员,华东交通大学优秀主讲教师。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深入,未来火星移民具有可预期的实现性,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课题,以火星移民为方向的调研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视线逐渐投向外星空间。目前美国、中国、欧洲有关部门均有相关成果。科学家们的研究方向也逐渐由火星探测转向火星移民。埃隆·马斯克也曾提出火星移民计划的筹备。旨在火星探测基础之上,建立起火星基地。基地整合火星科研、火星居住、火星体验等系列以用于极小规模的服务和体验,该设计针对计划内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构建,以达到相对理论上的体验感。根据荷兰组织“火星一号”招募“火星移民”事件的相关内容。本设计将火星移民情境目标用户归类为六大类,分别为科研类人员;技术型人员;冒险家;投资者;政府人员;普通公众。由于普通公众定义范围较广和宽泛,加之此类用户体验火星生活尚有一定距离,在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还不能解决,所以本设计目标用户限定为五大类:科研类人员、技术型人员、冒险家、投资者、政府官员。经过研究总结出火星移民情境目标用户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需要个人的独立空间;(2)喜欢社交,渴望有与人交流、分享的情感空间;(3)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需要符合内心的生活体验状态;(4)注重精神需求,追求优质的物质和精神体验;(5)怀揣梦想,渴望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认同。作为一个未来概念的火星系统。YANBO系统是以一种成长迭代性质存在并逐渐降低其成本,扩大其收入的系统设计。虽然它依靠社会多方面支持的要素很多,但是一旦其实现火星的第一次登陆,并成功探测和开发火星资源。则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福祉是具有非常深远意义的。YANBO号火星车技术主要使用了麦克纳姆轮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全方位移动方式,它基于有许多位于机轮周边的轮轴的中心轮原理。使用量子通信技术,是一种使用量子力学原理实现的通信方式,利用量子叠加态和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提供无法被窃听和计算的安全通信。使用燃料电池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又称电化学发电器。它是继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全车使用航空铝、特种刚性材料以及纳米科技材料,保证了车辆的刚度和韧性。综上,以YANBO系统的设计是存在一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创新性的。
图片
武汉理工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于1987年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先后获批全国最早的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中南地区首个设计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规划教材等。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工业设计专业立足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强调以海工、汽车、智能制造等行业特色为指导思想,建设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精专业、跨学科重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交通工具设计方向重点强化造型、内饰、数字化和前瞻研究,智能设计方向重点强化智能技术、智能工具、智能方法。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对未来出行、旅游、生活形态的构想能力。图片

荧惑号火星旅行飞船

设计者:徐鹏凯  
指导老师:吕杰锋 
院校: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阐述:设计创新不仅表现于满足人们现时需求,解决当今时代问题,亦可体现在以未来思维,通过设计的方法手段,对未来的产品、体验等进行畅想和勾勒,以美好愿景来反思现实世界,帮助人们向着更合意的未来不断迭代前行。本设计以太空探索为主题,通过未来学理论,对将来时态予以推测和描绘:随着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和新元素的发现,人类有能力展开太阳系内探索,外星资源开采、太空产业发展、星际移民……太空科研为人类带来福祉,又进一步促进了太空探索,社会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本设计聚焦太空旅游这个新兴服务产业,以航天飞船的设计实践为切入点,畅想太空美景环游和失重娱乐体验,以普通人视角去直观感受未来时代的交互综合体。本设计以人为本,构建了技术导向下的设计方向,探讨未来科技、社会、设计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预想未来生活形态,激发吾辈思考今日之设计,推进构建美好明天。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吕杰锋
吕杰锋,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设计特色专业责任教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主持工信部重大专项“邮轮美学设计技术研究”子课题,出版教材6本,获3551光谷人才计划,任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秘书长。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随着“蓝色起源”“SpaceX”等商业太空公司的商业太空旅行项目的成功实施,普通人去往太空旅行成为了可能,而随着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探索的步伐将抵达深空。在未来,太空旅行将“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可以体验的活动,太空旅行产业将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该设计以用户视角为主要切入点,对航天飞船的功能、总布置和内饰进行探讨,聚焦“人的体验”,以小见大,探究太空时代对于普通人的意义。科技、设计应该始终以人为本,技术的发展、设计的效率最终指向普通人群,让更多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而太空旅游飞船是其中一项直观体现。
在设计中,首先宏观上需要完整的科技社会背景和太空旅游体系作为支撑,然后去发现设计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飞船运行和太空生活的基本技术条件、太空旅行的核心体验内容、用户在太空中的适应性和个性化需求等,最后基于以上理论路线去开展分析研究和设计实践。(一)构建未来太空旅游愿景:未来人们可以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从太空港口搭载飞船前往火星旅游并返程,期间将在太空城停留和游玩,于飞船行进时观景、娱乐和生活,包括火星轨道上观景游览,乘穿梭机去往星际景点和火星城市观光,度过难忘的太空之旅。(二)参考以上目标落实飞船总体设计:为规避陨石,需减小前进方向截面面积;为保证高刚性和轻量化,需将截面设置为圆形,总体造型因而确定为圆柱体;从安全层面考虑,将飞船分隔为多个具有独立气密性的舱室;再根据技术研究,确定外部区块分为陨石护盾、穿梭机坪、引擎、燃料仓等;再根据用户的太空生活需求进行内部舱室功能定义,含生活区如起居室、餐厅、疗养室、休眠室等,以及娱乐区如失重泳池、太空球室、观景区、酒吧、异星花园、实景影院等;(三)整理分析不同功能区块之间的关系,调整飞船的总布置,最后在此基础上实施外形和内饰的可视化设计表达。
未来设计可以将不确定的将来呈现为一种具有确定性的场景片段,提供了一种直观的信息可视化路径,帮助人们提前预判、评估和改进各种技术应用,同时也能在回环迭代的优化上升过程中反思设计的工具、手段、流程,引起对当前设计方法的反思。未来设计的启发意义在于,有意识地通过概念创意和形式创新,不断推动社会资源向更有发掘潜力的方向整合。
图片
吉林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是从原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学科的工业造型设计(汽车车身)专业发展起来的,依托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培养兼具工程与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工业设计,特别是车身工程学科基础理论,胜任汽车及相关工业产品的造型与结构设计、性能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创新性和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是工业设计与车辆工程的交叉结合专业,具有汽车造型和车身设计两个方向,包括汽车造型方向,部分学生可直接进入设计学、工业设计工程等专业继续深造。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厚深入,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图片

“赛博简约朋克”空中轨道座舱

设计者:魏子阳 
指导老师:苏畅
院校:吉林大学

作者阐述:目前年轻上班族面临通勤与休闲的时间压力,本设计的目的是将通勤、工作、休闲与娱乐融合于一体,应对城市生活压力,为年轻人创造更多个人或家庭时光。

本设计为空中轨道交通工具,其造型设计结合现代简约与赛博朋克风格,引入智能座舱概念,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能满足通勤期间的活动需求,还能适应家庭或团体活动,丰富城市生活。结构设计采用分体式设计,将动力部分纳入公共轨道,与私人座舱连接。内饰采用了现代简约风格与赛博朋克风格的融合,不仅满足年轻人对科技与新鲜感的追求,也具有审美价值。座舱主要运行于城市或相邻城市上空,实现城际间高效通行。

设计运用到了高反光材质和霓虹灯效,以及简约的细节处理与色彩公式等多种元素,将赛博与简约风格相互融合。座舱多功能性的实现依赖于自动驾驶,将人从驾驶座位解放出来。具体体现在座舱进入公共轨道后,将由AI接管驾驶权,根据乘客需求进行路径规划与调度,乘客随时能接管车辆,通过屏幕交互取代了传统驾驶。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苏畅
苏畅,博士,吉林大学副教授。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前往日本千叶大学开展为期3年的博士后研究。指导学生曾获国内外汽车设计一等奖、金奖、最佳年度设计等。研究方向:交通工具设计、移动工具色彩设计、感性工学评价。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本次毕业设计是以年轻的“上班族”为关注对象,通过分析其通勤、工作、休闲、娱乐的生活形态特征,基于自动驾驶技术原理,引入朋克设计风格,完成了一款能够满足年轻人日常通勤、提供家庭成员共同出行,以及多人同时共享的智能移动座舱造型设计。
该设计方案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未来年轻“上班族”在通勤、休闲等生活形态中“时间不充裕”的问题。经过对上班族需求的分析,明确了设计对象应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有独特的朋克风格,能满足多功能需求等特征,以此解决年轻“上班族”在娱乐、休憩、工作、交通等过程中的智能移动问题。
在草图设计阶段,采用了空中轨道交通模式,确定了座舱的外观效果应具有较高的通透感,增强驾乘体验。
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座舱被划分为内饰、外饰和动力系统结构三个主体部分,可实现座舱和公共轨道的对接与分离。重点关注了座舱的体积问题,对空间的利用率进行了优化与调整。 
内饰结构设计保持共享公共空间,其内部结构被定义为“舱中舱”,方块式造型设计为乘客提供了足够的乘坐和生活空间。内饰造型设计运用了赛博朋克风格元素,并将简约风格和色彩融入其中,展现了别具一格的简约赛博朋克风格。
利用自动驾驶的技术优势,借鉴太空电梯的概念构建了移动智能座舱的空中移动场景。连接结构的设计主要考虑运动机构以及变形方案。与太空电梯的差异是本次设计的钢索并非一直垂直于地面,其动力装置与主体相对位置状态和旋转状态不固定,可进行实时调整。
基于该单独模块的设计还可呈现多种舱体组合方式,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通过定制化的方式,进行适宜的搭配,增强乘客自主设计的可能性。
设计中使用智能化技术,包括自动驾驶和AI路径规划,以满足城际高效移动需求。自动驾驶技术让使用者从驾驶座位解放出来,可在行驶途中体验工作与休闲的双重愉悦,AI路径规划则可以根据实时路况为乘客制定最优出行路线。
采用高通透性的材料作为智能座舱的材质,构造出通透的空间效果,使乘客在舱内尽可能地感受到与外部环境的连通。运用绚丽的灯光效果强调简约赛博朋克风格,使其具有更强的未来感和科技感。索道的材料与太空电梯别无二致,充满技术幻想。
图片
上海理工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产品设计专业依于上海理工大学的理工科环境,立足于机器智能、 医疗康复等行业背景,形成了围绕先进制造和智能交互技术,以智能装备、健康医疗设备设计及地域文化产品设计为主要方向的专业特色。专业教学强调设计思维与新场景、新技术的融合;问题解构与智能化设计方法的配合;制造工艺与新材料、新结构的结合,旨在培养具备国际创新视野和传统文化底蕴;具有现代设计知识和设计洞察能力,能从事现代化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并参与未来高技术环境和复杂系统下的社会创新的新型设计人才。图片

民航智慧客舱设计

设计者:徐孜波 
指导老师:黄颖捷
院校:上海理工大学

作者阐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模式逐渐走向智能化道路,智能化已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民航业的竞争力也和数字化技术、智能化创新等发展紧密联系着。

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能够极大提升民航服务水平。鉴于此,基于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民航智慧客舱设计,在优化现有的用户痛点与服务的同时,思考并探索了未来客机舱内发展的一些可能性,为乘客带来全新的智慧出行体验。

本课题主要从机上交互系统的设计、舱内座椅等硬件设计以及座舱布局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在机上交互系统的设计方面,将探讨如何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的服务,如机上娱乐、点餐、购物等。在舱内座椅等硬件设计方面,将思考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提升座椅的舒适度和功能性,如座椅的调节、娱乐等。在座舱布局设计方面,着重优化座舱的布局和空间利用,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黄颖捷
黄颖捷,上海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专任教师,毕业于湖南大学,获设计学博士学位。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载人工具与大型装备设计。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随着民航业的不断发展,乘客对于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务和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著名民用飞机设计研发公司——中国商飞积极地探索着如何给乘客更好的航行体验。本设计研究正是依托于上理工与中国商飞的战略合作大背景以及上理工业设计与商飞开展的先进人机交互合作项目,通过获取其中专业性的指导与建议为中国飞机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开展设计研究后发现,传统民航客舱的用户体验被很多因素影响制约着,例如安全性、商业利润、成本、用户舒适度等,这些因素影响了乘客的出行体验,也导致了不同等级座舱出行感受的两极分化。因此,本毕业设计的主题是民航智慧客舱设计,旨在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模糊舱位等级的界限,给予乘客更多的选择模式,并在其中获得量身定制且更舒适的个性化体验。 
本设计关注的人群是乘坐民航的乘客,特别是那些对于出行体验和服务有较高要求的人群。通过对乘客的需求和痛点进行深入分析,在用户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机上服务不够个性化,座位空间狭小,座椅舒适度不够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设计采用了智能化技术手段,如机上交互系统、智能座椅等,来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和服务水平。
在设计过程中,本设计主要从机上交互系统的设计、舱内座椅等硬件设计以及座舱布局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在机上交互系统的设计方面,本设计将探讨如何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的服务,如机上娱乐、点餐、购物等。在舱内座椅等硬件设计方面,本设计将思考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提升座椅的舒适度和功能性,如座椅的调节、娱乐等。在座舱布局设计方面,本设计着重优化座舱的布局和空间利用,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其中应用的技术和材料包括机上交互系统、柔性显示屏幕、智能座椅、舱内信息显示系统等。将为乘客带来更加智慧化、便捷化的出行体验,提升民航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本毕业设计的主题是民航智慧客舱设计,旨在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模糊整个座舱等级的界限,并且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和服务水平。本设计关注的人群是对于出行体验和服务有较高要求的乘客,通过对乘客的需求和痛点进行深入分析,本设计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采用了智能化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本设计应用的技术和材料,包括机上交互系统、智能空间布局、舱内信息显示系统等,将为乘客带来更加智慧化、便捷化的出行体验,提升民航服务水平。
图片
华东理工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工业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以及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掌握现代设计理念,具备创新精神、设计方法、市场意识和团队协作的高级设计人才,培养具有工业产品设计、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业设计教育、研究、设计、企业和管理等单位从事工业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图片

基于提升驾驶安全性的智能外卖电动车优化设计

设计者:侯雨杭  
指导老师:郭琪
院校:华东理工大学

作者阐述:近年来,经过高速发展的外卖市场日渐成熟。外卖员最常用的载具就是电动车,因为不需要驾照,操作门槛低,并且轻巧灵活,通行便利,能够很好地迎合外卖市场对于配送时间的高要求。但也正是外卖行业对于速度的追求,使外卖电动车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近两年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占总事故量的30%,而涉及电动自行车的死亡人数总数更是占到了40% ,但由于电动车属于非机动车,所以相关的交通法规并没有机动车完备。而外卖电动车由于过度追求送达时间的准时,更容易违反交通规则,增加危险驾驶的概率。所以本设计旨在利用人机工程学与交互设计,优化外卖电动车的外观构造与智能化配置,提高外卖电动车的驾驶安全性,使外卖电动车兼具效率与安全。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郭琪
郭琪,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2015年本硕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2020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工业设计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视觉认知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复杂信息界面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可视化界面信息视觉感知量化机制研究、设计工效学。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提升驾驶安全性的智能电动车优化设计。主要灵感来源于生活中观察到的外卖骑手骑行路上的千姿百态。外卖几乎是我们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很少关注外卖骑手的辛苦。本课题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外卖行业以及电动车行业的现状,结合观察骑手的送餐的行为以及行程轨迹中的痛点,并实地访谈外卖骑手,了解其需求,从而得出相应需求点。同时调查电动车相关人机尺寸以及现有智能化电动车相关技术,对外卖电动车进行优化设计。
关于本设计的智能化部分,主要使用了整车控制系统、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毫米波雷达等技术,其中毫米波雷达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在此设计中使用是因为人的正常视线角度为180度,但由于佩戴头盔,视线会被遮挡变窄为150度左右,并且后视镜中也会有盲区出现,而毫米波雷达可以覆盖到这些盲区,帮助骑手更好地探测潜在的危险,并进行警示和保护。
外观造型的主要亮点在于后尾箱处的设计。本车为了使储物空间最大化,在车身的前、中、后都设置了储物空间,前部的置物篮、车身脚踏板上的储物箱、车后尾箱这些储物空间在现有电动车中都较为常见,但是本设计在后尾箱下增设了可折叠的储物边包,在送货高峰期可搭载更多的物品,提高外卖骑手工作效率,而在不使用时折叠后,处于后尾箱下部,也不会占用空间,或影响骑行。
本设计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具有落地性,符合一线城市对于中国电动车国标的要求,并适用于禁摩的城市,对于没有摩托车牌照但也想从事外卖行业的骑手十分友好,降低入行门槛。实现外卖车智能化,符合电动车发展趋势。现在高端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中智能化的运用较多,但中低端电动自行车中也应逐步加入智能化模块,而且外卖骑手其实更需要加入个别智能化模块。通过对电动车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升外卖送餐效率,也可以提高外卖骑手的安全保障。其后尾箱下部折叠储物空间的设计极具创新性,造型新颖且可以增加普通外卖电动车一倍的储物量,为现有外卖电动车的设计带来了新思路。
图片
苏州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工业设计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涵盖非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与开发、儿童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等。主要开设的核心课程有设计表达,材料运用,设计文化的继承与表达,产品系统设计,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服务设计,可持续性设计,知识产权法等相关内容。本专业配备有基础造型实验室,模型工作室,印染试验室,多媒体机房等完善的教学实验设施,师资力量雄厚,并与企业联合建设校企研发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同时结合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的学科优势为非遗产品创新行业,儿童产品制造行业,老龄人生活产业,智能纺织行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注入新鲜力量。图片

ALLT 智能电动车

设计者:张杨浩  
指导老师:张欣
院校:苏州大学

作者阐述:ALLT智能电动车可以在城市出行、短途休闲、定点通勤等短途出行场景中使用,为使用者提供更智能、便捷、安全的出行方式。在出行过程中,智能电动车可以通过智能导航、实时路况信息等功能,帮助用户规划最优路径,避开拥堵路段。ALLT智能电动车会拥有诸多新功能来提升出行体验,如车身搭配的测距模块与配套算法,当使用者所驾驶的车辆检测到后方驶来的车辆具有更快的车速时,会在前面板发出提醒注意的信号,让驾驶者获得警示并提升心理预警;当驾驶者想要超越前方车辆时,ALLT智能电动车将结合自身的车速,对前方交通工具的车速进行计算,若可以以正常安全标准下的速度进行超越,则不会进行反馈。若超越有风险,则会在前面板发出警示,并同时限制车速。在休闲旅行中,ALLT智能电动车可以提供导游服务、旅游路线规划等功能,帮助用户享受更舒适的出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张欣
张欣,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二系副教授,国家三级级创新工程师,国际MTRIZ三级 。研究方向:系统设计方法。主要研究背景:1.根据TRIZ(发明问题解决方法)理论,进行产品设计创新,和专利战略研究。并与企业合作很多产品设计项目,获得专利并进行应用。博士论文为《基于TRIZ进化趋势理论的LED照明产品设计研究》,通过功效矩阵、TRIZ技术进化法则、进化树,以及TRIZ技术成熟度预测等方法,梳理LED产品的进化路径,预测未来LED产品的进化方向,并进行实证验证。2.对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养老领域进行研究,特别注重养老院及家庭中重度失能老人护理、康复器械和辅助产品的研究。与相关国内企业进行项目合作,获得发明专利,并批量化生产。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轻量化交通领域的研究是未来交通领域研究不可避免的内容,加大轻量化交通工具在运行交通工具中的比重,可以较为合理地解决很多现有的交通问题及交通运输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轻量化交通工具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开发,就必须从现阶段社会存在一些问题进行入手。现阶段的交通领域中,包含以下4个重点方问题: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与交通安全。
近年来,随着对环境可持续性、城市拥堵和能源效率的关注不断上升,轻型交通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日益增长的兴趣导致了旨在促进轻型交通替代方案的各种政策和举措的制定和实施。全球各国政府一直在投资轻质材料的研发,例如铝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显著减轻车辆重量,从而减少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例如,欧盟的 Horizon 2020 计划资助了许多专注于推进轻型交通技术的项目。研究轻量化交通与智能交互,基于现有的经济发展结构和科技发展重心,本质上来说是在研究有关未来的轻量化交通工具与智能交通网络。智能交互系统与科技硬件的加入,会让轻量交通工具给驾驶者提供一种更安全、更舒适的短途出行方式。而对社会层面来说,如果把轻量化交通工具与智能交互的融合设计做到符合消费者的预期,那么就能让更多的交通参与者在短途出行上选择轻量化交通工具,对于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缓解效果。产品的研究目的,就是在对当下的交通工具产业背景、设计现况、技术分析等领域进行研究后,阐述出更具普适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轻量化交通与智能交互的融合方法,为未来的轻量化交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理解作为参考。
研究轻量化交通工具对于智能交互技术的应用,以及未来的交通出行发展有比较重要的引导作用。解决轻量化交通工具在出行效率、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的不足,旨在提高市中交通工具的轻量化交通工具的占比,为政策提倡的绿色出行方案提供物质基础。
图片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办学特色:我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院校专业群专业、上海市一流专业。重点关注生活、艺术、商业之间的关系,专业涵盖交通工具设计、家电设计、家具设计、日用品设计、时尚文化商品设计、玩具设计和展示设计等多个领域,培养学生产品设计的艺术性、实用性、原创性特征。可胜任产品设计公司的相关岗位,包括用户体验、产品外形创意、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策划与市场分析、产品数据化处理和产品手板模型制作等。图片

CITY 1空间“魔术师”——城市两轮电动车外形设计

设计者:龙圣文  杨佳佳   庞业龙 
指导老师:向进武  张渺  金一歌 
院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作者阐述经过小组调研,以及从企业方得到的车架模型及参数数据,我们将设计对象定位为年轻男性,为其设计一款用作日常通勤、走街串巷的交通工具。

整体外观采用多边形几何形态;色彩选用当下较为流行的黑、白、灰、红、深红、黄铁矿绿,坐垫以及尾箱靠背颜色采用棕灰色;车身材质为ABS工程塑料,尾箱靠背为搪塑材质,坐垫用高弹度发泡海绵填充,外表为PU材料;表面处理工艺覆盖件为金属漆;龙头为非裸把设计;仪表采用类HUD反射显示方式提升使用体验。

储物空间为座桶、尾箱、前储物兜以及脚踏空间。前部的储物空间可轻松放下两瓶矿泉水,储物兜上保留了车架原有钩子的设计,满足下班买菜、购物的生活场景;预留USB-C接口,可为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快速充电,或加入PD快充。

尾灯为全LED光源的设计,LED灯带的设计在保持夜间高识别度的前提下也更加柔和,对后车驾驶员的眩目影响较小。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向进武/张渺/金一歌
向进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从事交通工具、医疗器械及文创产品设计等方向。张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从事文创产品、首饰设计等方向。金一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从事文创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方向。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本课题是“产教融合”真题项目,设计服务对象为浙江台州某知名电动车企业。设计作品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并获得上海市“汇创青春”产品设计类金奖。
作品以青年男性为目标用户,在对该类用户消费行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提供的基础数据展开设计。作品的外观设计方面,采用符合男性气质的多边几何元素,以呈现硬朗大气与科技感;表面色彩处理上采用符合目标人群审美的多色系时尚流行色。
在功能方面,通过挖掘车身储物功能,提升空间利用率,解决收纳头盔及随车日用品的问题,预留手机等行动设备的快速充电装置;尾灯采用LED光源,提升安全性能,减小尾灯的眩目问题。设计也充分考虑了生产成本和生产工艺,车身外壳采用ABS工程塑料;螺丝孔堵头利用橡胶材质,可以达到隔绝空气,氧化保护螺丝的作用;尾箱靠背采用搪塑材质,坐垫采用高弹度发泡海绵填充,外表为PU材质包裹以达到防水作用;表面处理工艺利用金属漆,而驾驶员经常接触到的部分才用磨砂黑色滚花表面处理工艺,以达到耐脏、耐磨损的目的。
该项目依据企业的设计流程,突出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提升设计技能,为学生全面适应企业的设计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
内蒙古科技大学
办学特色:我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在20年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产品设计与文化创新、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交互与体验设计三个专业方向,近几年立足学校属地特色及设计类专业可与多领域协同创新的属性,重点围绕内蒙古地区文化传承与认同需教育先行、文化资源利用与转化需设计创新、文化产业发展需培养专业人才、专业建设需依托地区优势、人才培养需探索创新模式等五点问题,展开实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图片

沙漠景区双螺旋结构代步工具设计

设计者:田尚鑫 
指导老师:李志春
院校:内蒙古科技大学

作者阐述: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的旅游需求已从基本的观光休闲游转向追求个性化、体验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如何将旅游体验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以满足游客需求,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用户研究和功能法设计了一款基于双螺旋结构的沙漠代步工具,该工具可以改善沙漠景区内部交通不便捷、游客不能进行多次滑沙项目的现象。有代步需求和多次体验滑沙项目的父母可以将自己的孩子放置在后面的沙橇上,驾驶过程中促使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体验感,双螺旋代步车可以在沙丘之间来回穿梭无需耗费过多体力,游客只需要将底部的滑沙板拆卸下来就可以多次体验滑沙项目。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李志春
李志春,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负责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入选包头市社科院专家信息人才库、包头市政协智库、包头市优秀教师。主持完成各级纵向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2部、授权专利11项、设计作品参展获奖10余项等。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今年的毕业设计主题是沙漠景区代步工具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关注的人群是沙漠景区的游客和管理者。通过用户访谈发现,在沙漠景区中,游客的代步和景区的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传统交通工具在沙漠地形中行驶困难,而景区管理费用较高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我们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种专门针对沙漠景区的代步工具,既能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又能节省景区管理费用。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研究了沙漠地形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通过调研和用户反馈,我们发现双螺旋机构可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和稳定性,适合在沙漠景区使用。基于这一观察,我们设计了BIkE代步工具,采用双螺旋机构,并配备了一个载具供孩子们乘坐。为了实现双螺旋机构的设计,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材料。通过精确的计算和模拟,我们确定了双螺旋机构的参数和结构,以保证其在沙漠地形中的性能表现。另外,我们选用了轻量化材料,以提高代步工具的操控性和耐久性。我们的毕业设计作品旨在为沙漠景区的游客提供一种便捷、舒适且适应性强的代步工具。通过BIkE系统App的租赁服务,用户可以轻松租用双螺旋代步车,无需担心费用问题。这不仅方便了用户的出行,还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降低景区管理费用。双螺旋机构的设计使用户能够轻松穿越沙漠,享受滑沙项目,而无需担心过度疲劳。同时,配备的载具为孩子们提供了与父母互动的机会,共同探索沙漠的奥秘。这项创新的代步工具将为沙漠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贡献,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图片
鲁迅美术学院
办学特色: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工业设计)始建于1979年,是我国高校最早成立同类专业的院系之一。历经40余载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教学内涵,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教学、科研、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专业下设的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家具设计等四个专业方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迭代优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生了良性互动的集成效应,推动了专业的整体发展。多年以来,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工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产品设计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交通工具设计》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产品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图片

基于用户体验的房车驿站设计

设计者:方竹秀 
指导老师:薛文凯
院校:鲁迅美术学院

作者阐述:近年来国内房车文化热度上升、房车保有量增加,政府不断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全国各地选择房车旅游的人数日渐上涨。

目前国内已建成房车营地的质量良萎不齐,在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房车营地设计模式未结合市场需求,导致众多房车营地经营亏损,对后续房车营地建设发展与房车旅游推广造成了极大阻碍。因此,方案从探索用户体验的房车驿站设计课题出发,提出模块化房车驿站的概念。基于房车与用户之间、房车与房车营地之间的双向优化视角,提出探索更加契合多维用户体验的房车驿站设计课题。以形成兼具产品化、未来性、数字化、智能化、安全性、易用性、适用性、可持续性原则的房车驿站设计方案。基于用户体验的房车驿站设计成就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更好地满足年轻一代中国家庭“携亲伴而行”“聚山水而居”的出行体验需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导老师:薛文凯
薛文凯,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工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工业设计教学研究与设计实践工作。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沈阳市工业设计协会会长、辽宁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等。
图片
图片
导师点评:本作品是为了满足中国家庭“携亲伴而行”“聚山水而居”的度假体验需求而设计。在未来,高品质、多模态、精服务、尽所能的房车驿站,将会伴随用户体验的持续深化不断升级,这也肯定了房车驿站设计势必成为长久倾注人文情怀的研究课题。此款房车驿站产品主要定位是70后至00后的年龄段人群。他们热爱房车旅行,热爱与自然环境近距离接触,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
对市场现有产品调研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当今房车驿站类产品未能充分融入用户体验理念,全国房车营地所配备的休息区房型过于单一,几乎形成惯常套路。无法摆脱房车内部空间的局促性与外部设施的有限性,也因此导致房车内部空间局促,装修风格单一。与旅行者驾驶的房车内部空间其实并无太大区别。方案设计过程中对房车与房车驿站相关现状做了深入调研,根据案例分析明确国内外现有类似产品的优势与不足,梳理用户体验设计的概念与原则,以用户体验设计原则为着眼点设置并发放问卷,分析目标用户需求并划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针对用户心理预期提出解决方案,结合安全性、易用性、适用性、耐用性的用户体验基本原则,指导房车驿站设计的形态推演与最终方案。在最终方案中,房车驿站以富有未来感的天外飞碟造型设计形式呈现,太阳能和风能这些清洁能源的使用,应对照明、制冷与供暖系统需求。多样化的模块组合搭配满足用户差异化经济使用的功能,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满足了用户行为使用需求。在初步方案形成之后进入概念草图阶段,针对房车驿站的单体模块进行形制、布局、结构、材质、配色设计。以长宽为5米,高为3米的椭球体为基础型,四面以直线切割安装磨砂玻璃,使外表规整,多个单体拼接后也可以拥有宽敞的活动空间。整个驿站包括但不限于住宿模块、卫生间模块、售卖模块、公共服务模块等。风力发电系统会与光伏发电系统结合,房车驿站单体顶部配备独立的太阳能供电系统,进行风光互补式发电,满足驿站的用电需求。本设计方案力求打造一个共享经济下的模块化设计与生态可持续设计的高品质房车营地,以此满足青年人户外旅行,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房车旅游愿望。

相关:

《设计DESIGN》杂志2023全国百校工业设计毕业作品展征集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