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级景观、公共、室内、参数化研究生《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课程展示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3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696
展览时间 | 2023年11月12 日-11月19日
参与学生 | 2022级景观/室内/公共/参数化 全体研二学生
指导教师 | 刘谯 教授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这门课程时长为9周,由刘谯教授授课。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景观、室内、公共、参数化的全体研二学生结合空间生成的法则,探索绿色空间的可行性方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建构、材料、结构、可持续性等方面为起点,生成多元、生态的绿色空间。
刘老师给学生们传授新的空间理论知识,并讲解相关案例,针对新的课题布置相应的课题研究。同学们在严谨又欢快的课堂中汲取新知识,每周按照要求完成,并在下一周课堂中进行汇报演示。刘老师在针对每份作业进行点评后,也会让学生们发表观点,课题作业点评或质疑。
7个空间课题分别为《空间的涵义》、《体积法》、《结构法》、《数理空间法》、《空间的剖切/延伸/折叠》、《绿色空间思维》、《空间可持续设计》,以单人作业与小组作业轮流更替的形式呈现。这7个课题让学生们在由理论到实践、由结构到空间、由设想到完成的过程中得到了思维的跨越与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加深入的探索了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的意义。
《空间的含义》
The Meaning of Space
《体积法》
Volumetric method
在《体积法》这一课题中,刘老师在课前让学生们提前阅读了葛明老师关于体积法的论文,并在课上将文章的要点提取,分别从背景、概念、房间、布置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们认识到体积法是从对空间的一种认识开始的,它强调“房间一样的空间”,通过理解房间并扩展房间的定义,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空间认识。体积法还注重房间和房子之间的构成关系,从而促使对身体行为的思考。此外,体积法还以“经济”的姿态对待环境,从而促使房子内外关系的构建。所有这些,使体积法产生了广泛的运用可能。
《结构法》
Structure method
在《结构法》这一课题中,刘老师结合葛明老师的理论分别对结构法的概念、作为空间构成中介的结构、作为要素呈现的结构、作为意义解放的结构、作为物体存在的结构五个方面进行讲解,强调结构法是从思考空间构成开始的。它避开了通常从空间特征开始思考结构对于空间的作用,强调了一种“特别”的抽象方法,以去除结构的固有意义,从而加入到空间构成之中。
《数理空间法》
Mathematical Space Method
在《数理空间法》这一课题中,刘老师带领学生们探讨了几何的概念,分别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非欧几何、黎曼几何、解析几何、射影几何、仿射几何、代数几何、微分几何、计算几何、拓扑学等方面结合案例进行思维的延展。
举例说明(小组课题作业):
从数学中得来的空间
(小建筑:景观建筑、数学展厅、数理视觉呈现的公共空间)
要求:
1、从任何一个数学公式或几何学原理中推理而来的设计,需要列出数学原公式,并讲解出其数学原理,展现从数理到形态的推演生成过程。
2、空间形态需具备形态上与视觉上的数理之美。
模型材质:
金属/木质/纸质/亚克力或综合材质。
尺寸:
300mmX600mm 或符合此模数
图版要求:
按模板,有主标题、设计说明;平、立面需标注尺寸,具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图,整体表达表达的逻辑性。
《空间的剖切/延伸/折叠》
Cutting/extending/folding of space
在《空间的剖切/延伸/折叠》这一课题中,刘老师用大量的案例为学生们全面呈现概念与设计所在,在体积法、结构法与数理空间法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们的设计思维能力。
《绿色空间思维》
Green Space Thinking
在《绿色空间思维》这一课题中,刘老师分别从“绿色空间”的定义、绿色空间与健康、测量绿色空间中的使用行为、研究热点这四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讲解,并带学生们参观了《马群计划——城市边缘节点更新研究》的课程展示。
《空间可持续设计》
Sustainable Space Design
《空间可持续设计》,刘老师将南京园博园、合肥园博园以及刘老师设计的实际真实案例进行解析,帮助同学们建立对理论到实践的认知,并重新上升到理论状态,最后回顾之前所学习到的《体积法》、《结构法》、《数理空间法》、《空间的剖切/延伸/折叠》、《绿色空间思维》的空间理论知识。总结经验,并对最后一门课题作业提出相应的建议。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课堂上,刘老师会拿着上一届的实体模型给学生们讲解相应的空间理论知识,并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提问与解惑。课堂下,刘老师会在设计方案的探讨、制作材料的选择、模型板块的搭建等方面给与学生们建议与帮助。课程展览前,刘老师更是多次召开会议,依次对学生们的作业进行完善、雕琢。
Student interaction
平日里,学生们在模型教室相互探讨与学习,商量模型材料的选择与购买。小组作业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配合与情谊。每当上课前,学生们抬着形态各异的模型走进教室,都会引起所有人的围观与讨论。大家向他人成果“取经”的同时,也会在下一次作业中绞尽脑汁。布展时,同学们更是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将最好的呈现而出。
▼
《互动网格》
周佩玉、姚鸣晓、潘雯雯
设计说明:
罗尔德·达尔斯广场是一个兼具历史和艺术文化的广场。同时,它也是当地人和游客一起工作的公共场所。我们结合广场现有的景观建筑元素,植入城市家具,以促进居民互动,形成富有活力的绿色社区空间。我们在该社区植入三处不同的城市家具,分别为树阵、伞阵、BEES展览互动区,树阵和伞阵供人临时休憩闲谈,BEES展厅作为社区盒子为当地居民提供文化艺术活动观赏。
同时我们为该社区创建专属APP——“beehive”,为居民提供实时的活动信息变更。这种多变的公共空间“互动网格”为场地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的组合。各种互动形式也为激发场地的活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游“木”都市》
杨宇航、黄凯鹏、柳瑞康
设计说明:
以模块化方式建造环的形式,以此来搭建可移动的社区凝聚“器”(容器)。将半径为20cm的圆弧细分为8个同心模块,每个模块采用木框架的设计,方便安装与拆卸,通过实施轻型与便携式的模块来重新思考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这些单个模块家具可以同时具备多种功能,游走、展览、市集、洽谈交流,形成一个适应多种形式的公民占用的岛屿,分布在社区各地,共同构成了社区盒子的周边循环。人们游走其中,如同在林中漫步,有“游木”之意。
走道用木材与行人分隔开,同时就与广场上的路人产生新的互动水平,于是成为一个大型的,具有流动性的周边长凳,城市中的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游木”体验。在这个方便出入的大空间中,绿色空间、动态信息、文化交织在一起,界定了社区盒子成为忙碌的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从而促进新的社交互动模式和延续可持续设计的理念。
▼
《在罅隙间》
姜芷雨、林哲娜、乔苏妍
设计说明:
将折叠空间的概念引入社区环境,构建灵活,可拆卸,可回收,能随意组合的空间体系,以适用不同的场地尺度,促进社区内互动。同时着眼于有机增长,在部分模块之间加入易手折叠收纳的可展结构作为社交催化剂,使它们能够随着时问和需求的变化而适应和扩展,执行包括商业活动、文化展演、餐饮、艺术市集、休闲学习、市民活动等功能的置换,以激活部门经济,完善服务业态,推动社群关系,增强开放空间流动性。
▼
《社区猫爬架》
向欢、姚璐华
设计说明:
猫作为一种慵懒且灵活的动物在每天长时间睡眠的同时仍保留了原始的运动需求,猫爬架的出现很好地实现了猫的多种生活需要,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家庭小型装置也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启示。
本次空间装置设计尝试从猫爬架的概念与原理出发进行思考,首先将常见的猫爬架形态简化为几何图形,然后根据不同空间的功能定位拼接组合,最后添加楼梯、过道等建筑元素丰富局部细节。装置的功能定位为公园及住宅区附近的城市家具,通过设计休憩、社交、通道等不同区域串联起不同的人群需求,纵向衍生的爬梯设计进一步丰富了装置的可玩性,以此构建出一个多功能的公共城市家具。
▼
《映山回廊》
王嘉伟、郑业明、施惠雯
设计说明:
本设计希望在城市空间中置入一个可供聚集的休憩空间,通过参数化生成三条可调的余弦曲线,起伏的曲线形态映射着自然中的山形。漫步装置之中,帮助人们在充斥着几何理性的城市空间获得旷野穿行的独特体验。环绕内部轴线楼板进行极限的下沉,幽暗、迭起带来独特的洞穴体验,使得空间产生庇护所的性质,吸引人群参与其中。曲折的楼板上铺设了大量的绿色地被,带来更多的空间可亲性,给单调的城市空间注入更多的温暖与活力。
▼
《游牧集会》
杨雨、马崔洁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基于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的构造原理,以一个正三角形为初始图形,每次将正三角形分割成4个边长为原来一半的小三角形,并通过迭代、递进的手法,在水平与垂直方向进行三角形自相似的数理变化。通过三角单元为一个组块,模拟社区形态,中心为可移动的廊架解构,在不同节日选择展开或折叠。两侧为核心筒建筑,集教育、公共休闲、医疗的功能。设计旨在以数理的逻辑,构建舒适、融合的社区环境。
▼
《桁架之间》
刘盼、陈子康、魏晶昭
设计说明:
工业遗址的桁架是一种特殊建筑结构,桁架杆件主要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从而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在跨度较大时可比实腹梁节省材料,减轻自重和增大刚度。桁架之间依靠本身的结构形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空间系统,轻钢结构可应用大跨度空间体块向错觉空间致敬,在空间的连接处桁架既可作为建筑结构,也可作为建筑的修饰。在桁架之间希望将这种跨度放大,可以将空间切分,用结构的距离感塑造空间的层次。桁架结构将建筑承载力向下转移,完成基本的骨架支撑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建筑形式的表现。
▼
《入若耶溪》
孙涵文、赵鹏、王源
设计说明:
二维·憩居画卷
设一幅二维长卷,只有东西纵向,人在其中,亦如入住画卷,虽为屏障,实为避世之所,东西又分阴阳,心情好向西走向开阔,饮茶对弈。心情不好向东走向独处,卧榻酣眠。
三维·云游廊亭
园林中有假山,假山是五岳的缩影,鸟笼分四个象限,是一台剧本的缩影。里面有启,承,转,合。以廊道相接,从高处的笼向下观瞧,城市中的人的活动在各自的象限形成不同的故事情节,人在其中有多种走法,倒叙,插叙,即串联成几个完全不同的剧本,情节完全由自己拟定。
四维·行走时间
以切片的形式来模拟时间维度,身处于三维世界的我们可能根本就没有见过我们的世界,。当我们从四维空间看三维空间时,物体的一部分消失但是物体本身并没有损坏,我们可以任意穿越而不被阻挡,视野也可以看到任意物体内部而不被阻挡,我们在时间里行走而不被束缚。
▼
《自然方块》
朱晨灵、岳腾
设计说明:
在当今城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作为城市栖息者,我们不得不对城市的未来面貌进行重新思考,以寻求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的和谐统一。将空间中引入绿色与自然的元素,结合不同社交需求,设置不同功能与区域的空间区分,通过促进有益健康的行为,进而影响参与绿色空间中活动的人群健康。
为了满足社区活动向绿色健康发展,“盒子”的概念让使用者极易感受空间环境,建筑的形式语言与其所建立的空间功能相辅相成。同时,积极运用可持续材料进行设计,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增加人体的舒适性和可持续的环境。
▼
《骑行驿站》
潘泓宇、滕冬月、王雅雯
设计说明:
骑行驿站着眼于契合未来生活方式与空间特征的“骑行运动”,作为体验未来生活态的空间体验节点而设计。未来生活态与绿色城市建设的低碳体系的全方面覆盖是未来景观设计的目标之一。作为骑行的庇护小站与城市家具服务系统节点之一,骑行驿站的结构体系从一开始就以钢木结构来降低碳的排放量。从主要材料的生产加工、材料设备运输、建造过程以及建筑运营考虑低碳绿色建造。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建筑能适应需要微更新的城市,在现场条件限制下,以最轻的介入与场地结合。骑行驿站以竹木结构为主体的装配式建造,并通过下料优化和构件重复利用提高材料利用率。在本设计中,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构筑物更加牢固结实。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起到类似“橱柜”的作用,不仅可以使骑行的车辆停摆,也可供人们游憩参观。
▼
《维镜》
顾韫洁、吴佳倩、陈绘羽
设计说明:
本建筑作品名为“维境”,“维”是多维世界、多维空间,“境”是非凡意境。本方案是围绕“结构法”为主题,将作为物体存在的结构与莫比乌斯环相结合,“作为物体存在的结构”它表明已经从建筑中抽象出来,具有了一种独立的状态。我们用红色的柱子框出建筑框架暗示房子与空房子,暗示地基线与地平线,并且解构“莫比乌斯环”可以在同样平面面积中通过不同角度的“空间扭曲”而让原有的空间在不同方向得以“延伸”,从而获得更多的可用空间。通过这样的设计手法贯通了展览动线与猎奇动线,不仅是对场地进一步回溯与解读,也是提供了特别的体验。
▼
《与鸟平行》
武文惠、刘晓玲、黄娴
设计说明:
树屋是大自然的象征,也是一种潜在的建筑形式,该设计设想的生态方式是成为一个服务周边社区的树屋公园,将自然融入城市生活,充分利用了现代建筑技术,使其与所在环境和谐共存,介于自然与人的互动之间。旨在创造一个多功能的栖身地,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享受绿色的假日,并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成为面向未来且可持续,绿色化和可达成生态实践的设计。
▲ 展览现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学生课程感想: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就是最简单最朴素的空间观,然而要做好一个空间,除了要‘凿户牖’之外,应当要有一个‘着力点’,刘老师的这门课首先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找这一个着力点,是运用‘体积法’‘结构法’还是微观到乐器的剖切?另一个让我收益匪浅的是刘老师带着我们思考如何让‘凿户牖’从电脑落实到现 实中,每个零件的搭接,材料的选择与搭配,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我想,这些所得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继续指导我们的设计,指导我们‘凿’出更与众不同的‘户牖’。”
——孙涵文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的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空间设计的复杂性与深度。体积法、结构法、剖切、推拉和数理等设计方法,这些方法不仅令设计更有逻辑性,也增加了美感。这门课程不仅提升了我的设计技能,还激发了我的创造力,让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这是一门充实而富有挑战性的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设计的魅力和无限可能。”
——姚鸣晓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课程随着最后一次的小组作业走向了尾声。整个过程,收获良多,趣味满满,还有一如以往的高强度吸收与实践。从对理论知识、建构方法、古今作品的学习到设计思考、模型制作、最后效果的呈现都让我对空间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也学到了一些能真正运用的方法论。“绿色”、“可持续”的考虑也让我更加觉得设计是一门综合科学,需要不断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拥有将抽象思维具体化的能力。”
——刘晓玲
“这门课程让我深入了解了空间元素的构成和设计原则。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体积法、结构法、数理空间法、空间的剖切、空间的延伸、空间折叠、绿色空间思维、空间可持续设计来创造出美观且功能性强的空间。课程注重培养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现有建筑作品,提升了我的审美品味和设计思维。通过实际项目与团队合作,我学到了如何在群体中协调和合作,实现共同的设计目标。这门课程让我更加专业地规划和组织空间。我期待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为创造出令人赞叹的空间做出自己的贡献。”
——陈绘羽
“通过学习【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这门课程,我和小组成员学习到了关于空间的多样性,对于绿色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葛明老师提出的“体积法”让我们从三维空间出发探讨物质存在的结构与耦合。数理公式空间打开与跨学科交融的探索,对于迭代、拓扑几何、分形几何等有更多的可能性。一些新型的绿色材料接触与模型的搭建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可持续性 空间的实践意义,刘谯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我们对建筑结构与形式不再是空想,而是建造。”
——潘雯雯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这门课重新燃起了我们对于设计的热情,无论是个人作业还是小组作业都收获良多。刘谯老师不仅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且项目实践经验也毫不逊色,课上教授我们的方法论和布置的课业题目都很有意思。我想这种对设计的热情是可以传达的,从刘老师传给了我们。同样的,我的同学们的设计和想法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从他们闪烁而兴奋的目光中我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的来说,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对于现今大环境来说是先锋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实验性的。很高兴有这么多同行者和一位优秀的指路人,大家一起走才能走的更远。”
——马崔洁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对空间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与电脑建模到手工模型的呈现上,甚至于对空间的定位都需要考虑到许多细节的问题,同时也在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对于空间设计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启示,这也对我未来的设计创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向欢
“本次课程通过好几个作业向我们讲解了空间的设计方法,比如体积、结构、数理、剖切等。通过这些方法让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富有系统性与创新性,与本科的设计思维不太一样,从盒子中跳脱出来。刘老师上课讲到“空间的表情”,围合、渗透这些表达都会影响,同时也会与人的情绪和感受相关。课程不仅需要设计好需要进行模型的实际建造,将我们的思维从抽象到具象落地,更具有实际价值。最后一次大作业的设计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空间与身体性需求的重要性,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完整和系统。”
——姜芷雨
“这次关于【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主题的课程主要介绍了空间体积构造等理论设计知识,并命题不同的课程设计,在这些理论框架下我们完成了个人及小组作业,使理论完整的结合了实践,也激励每一个人不断创新,从不同角度寻求新的方法和创意。在团队小组的合作中我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一次次的配合时既考虑了从概念起草到模型制作到每一个环节的细节,也让我们在一次次的作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使我受益良多。”
——刘盼
“与以往的课程不同,在短短的几周内做出了一些个人作品和小组作品,极大地锻炼了建模能力、做图能力、手工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学到了不只是在探索各种形式、材料的可能性,更需要去思考在现实中能否实现、为什么这样做、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和逻辑是什么。除了有感性的天马行空,也需要结合有依据的支撑、符合实际情况的理性思考。当然,更不能忽视人的使用,作品是为了什么而建造的,符合不符合人的尺寸大小,人使用之后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等。除了要具备审视自己作品的能力,还需要有对其他作品的思考与判断能力,能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很重要。”
——朱晨灵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这门课程,每节课都设置了不同的主题,让我们学到了不同的设计方法,探寻了不同的设计形式,创造了不一样的感官氛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但利用设计软件探索概念性空间,还通过搭建实体模型,用实践检验设计的可行性。通过灵动的思维和多样的设计手段让空间承载更加多元的功能与情感,完成人与空间的对话。”
——施惠雯
“在这门课上,我们深入学习了可持续设计的原则,每次作业都促使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培养了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积极参与多个实际景观设计项目,每堂课都要完成一个实际作品,都紧扣着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不仅加强了我们的实践技能,也为职业生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亲身经历设计项目的全过程,我们不仅学到更多,还锻炼了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我们更加强烈地关注社会和环境责任,激发了我们为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动力。”
——李天锫
“历经刘谯老师关于空间相关课题的授课,我们掌握到相较以往更具理性及逻辑结构的空间设计方法(体积法、结构法、数理空间法);同时,其亦使我们考量到如果对空间做出剖切、折叠、延伸等拟人态的设计方法其关于空间形态呈现的丰富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刘老师所强调的绿色空间思维和空间可持续设计,深刻强调了环境和社会责任。这种全面的视野让我们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美观和实用,还要考虑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另外,感谢刘谯老师这几周的陪伴与付出,您是良师,更是益友,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收获到的知识将会贯穿我们的学习生涯,再次感谢刘谯老师。”
——黄凯鹏
“刘老师的课使我理解了更深层次的空间理论知识,让天马行空的创新基于理论逻辑之上而建立。作为班长,除了听课和作业,课前准备、课后沟通和记录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公众号推文撰写,到课程海报设计,再到展厅陈列等等,布展的繁复也在多方面锻炼了我。感谢刘老师,感恩所遇!”
——周佩玉
教师课程结语: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是研究生课程中深入研究空间与环境设计的实践课,需要学生将知识体系结合动手实践来达到研究的目的。
课程名称的调整也更接近现实社会对于生态与可持续性设计的关注,课程目标希望融合此观念,在学生的认知里,指导他们在未来的设计生涯中保持可持续性与生态的理念。
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们具备“思考”的能力;包括研究生学习期间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思辨”能力的培养。9周的课程,以多个课题为线索,串联成一个个可练习、可操作、可思辨、可深耕的实验。
这一届的学生,他们好学、热忱,在他们闪烁着光彩的目光里,我得到了真诚的回应。教学相长,这是我孜孜不倦的动力所在。
——刘谯 2023.11.06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