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21级环境设计室内2班《材料与构造》课程
发布时间:2024年1月20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307
课程
《材料与构造》
参与学生
2021级设计学院环境设计室内2班
指导教师
郭鹏宇
课程时间
2023年11月27日-1月8日(共三周)
PART1
课程简介
《材料与构造》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六周课程。课程目的为突破材料与构造的基础物性,理解和研究城市建筑更新视角下材料、构造与结构理论。课程方法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其中,理论学习基于经典结构力学与建筑学相关材料与构造理论,引入艺术学视角的观察;实践部分突破局部材料与构造技术学习,以南艺设计学院车间改造为真实案例,进行设计实践。
材料、构造以及结构构成了物质形态从质料到形式的一般路径,在建筑学、艺术学以及结构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形成了差异的知识话语;另一方面,材料、构造与结构有被简单划约为物质层面构成的倾向,忽略了物质如何将文化内化,文化又如何将物质社会化;另有,材料与构造有被等同于节点的尺度倾向,实际应为不同尺度上空间实现的结果。本课程将穿越各学科知识话语,以广泛的视野理解和实践材料结构为物质的设计过程。
课程的理论部分5个模块:结构工程、构造技术、建构文化、艺术学实验中的材料与物性、以硅酸盐材料为例的夯砼材料制备工艺。
课程实践部分为设计学院车间改造设计。课程评图于1月8日在设计学院图书馆中庭开展,校内外评图教师就四个主题下的八个方案展开讨论,肯定了三年级六周作业的工作量与设计成果。
设计及其表达遵循三层逻辑:设计概念从抽象到具体、赋形过程从结构到物质、整体逻辑可视到再现。课程成果聚焦三张图、两个模型和一张表,即反应创造空间的结构体图(无尺度)、具备空间信息的1:200平立剖、反应空间关系的轴测图、1:500空间关系模型、1:100结构模型和设计成果统计表。
▲展陈现场
▲课程结业合影
▲评图现场
PART2
课程实践展示
南艺设计学院车间为本世纪初崔愷院士设计作品,经十多年的使用,其空间逐渐难以满足手工艺与公共艺术专业发展的空间需求,同时也暴露了消防、设备、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本课题的实践部分同时也将作为车间改造的设计研究,为未来提供可行性参考。
车间位于设计学院与球场之间,四个立面或面对狭窄的道路,或成为看台,呈现出“隐藏”与场地的状态。如何让“隐藏”的车间再次显现和如何显现,成为课题的重要内容。基于物质形态与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本课程发展了4个主题与8个方案,分别基于城市、空间权力、单元与整体以及巴洛克的混合这几个基本主题进行设计。
▲卫星航拍
▲隐藏的车间
主题1:城市性
Urbanity
城市性主题的基本逻辑是将隐藏的车间公共性在其内部显现,让车间内部成为设计学院乃至南艺的一个核心,为城市事件提供发生的场所。
▼
气候调节广场
作者:袁文清、王子怡、王紫妍
关键词:广场、气候适应性、室内空间室外化
设计学院车间中庭的改造体现了内外关系的转化,将原本被忽视与废弃的空间重新定义为整个学院的核心。这个概念源自于对中庭潜力的发掘以及对设计期望与现实之间矛盾空间的思考。通过改造,中庭成为了气候调节的通道,同时也是展览和交流的广场。
▲结构体
▲轴测图
▲模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第二地坪
作者:谢柏卉、吴梓萌、朱倩、周海昱
关键词:第二地坪、城市界面
作品以挪威建筑师费恩的第二地坪理论为依据,同时对各专业进行图谱分析,得出以公共艺术为核心的专业共享布置,建构了变化标高的第二地坪,为专业的交流提供场所。各专业与公共交流区通过城市游廊的形式串联,整体性的界面将结构转变为一个外部迷你校园,欢迎学生、教师和公众进入其覆盖的交流空间。
▲结构体
▲轴测图
▲平立剖(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模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主题2:空间权属
Spatial ownership
当空间完成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生产关系也存在着除了顺从之外的抗争。空间权属就是权利制衡的产物。
▼
作为理念模型的反监督剧场
作者:唐祯琦、王玥、谭佳妮
关键词:日常生活、剧场、理念模型、排练、演出、观众
舞台剧一般分为前台,后台,与观众席。人们会在前台呈现给他人更容易接受和更为普遍意义上的形象,然而人们在后台却不同,后台属于压抑的现实,人们可以在后台做前台无法做的事。前台与后台并没有固定的的地点,前后台之间可以进行互换。(戈夫曼,1989)
设计之提出全新的反监督舞台空间概念,进行空间的再创造、再设计。在建筑中,运用楼梯与廊道划分不同专业空间,将教室的划分与建筑空间融合,引导流线的同时也使得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限更加明确。不同的教室以“口”、“一”、“十”、“田”的形态作为建立空间的基本秩序。
在对建筑整体空间氛围进行设计时,为了取消原有空间中开放型教室的弊端,“反监督”的设计概念被提出,如何强化教室的专业性、隐私性成为了空间再创作过程中的设计重点,利用不同平台之间的高差形成基于楼梯的错层平台,为不同专业区域提供储藏空间的同时实现了空间的去表演化,用错层的方式否定了平面的监督。空间中公共展区的设置串联起各自独立的专业区域,实现不同专业间的相互交融,营造既独立有开放的建筑氛围。“反监督”的设计概念贯穿空间始终,是改造固有空间的核心,也是对建筑空间进行再描绘的全新阐释。
▲结构体
▲轴测图
▲平立剖(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模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网格与路径:去等级与平均化
作者:吴文康 黎欢渝
关键词:算法、网格、空间权利、去等级与去平均化
基于原网格体系的均质与极权特征,作品以空间去等级化和去平均化为核心,运用羊毛计算法设置吸引力与出口两个参数,形成最优的路径,突破网格,进一步生成功能空间。路径的反向空间中,矩形形态空间为固定的功能空间,其外部非矩形空间为可变空间。
▲羊毛算法生成路径
▲路径矩阵
▲结构体
▲轴测图
▲平立剖(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模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主题3:单元与整体
Units and Wholeness
单元与整体是建筑学隐藏的普遍问题,也是空间组织或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
南艺拥挤与内化针的球
作者:张恒(71)、 王康玮、张皓雯
关键词:拥挤文化、象征
拥挤是南艺车间的特征,但车间又是隐藏的,似乎是无特征的。《癫狂的纽约》提出表述象征的“针”与内容拥挤的“球”,似乎是一个完美的解答。在车间,针与球都存在问题。因此,作品在首层排除公共空间,完全贴近,直接疏散向外,二层释放公共空间,将南艺拥挤转述为成为“内化针的球”。
针与球是两个在几何学中经常被提及的基本概念。“空间针”不再仅仅是三维空间中的线段,而成为了一种艺术和创新的象征。这些“针”可能是各专业的特色空间,也可能是学生的制作过程,或者是师生的创意作品。它们在整个车间这个大空间中,以各自的方式刺入人们的视线,成为车间的一部分。而“球”在这里则代表了包容和多样性。车间为“球”,内里包容了公共、陶瓷、玻璃、漆艺、金工、首饰若干个专业。体现了“球”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结构体
▲轴测图
▲平立剖(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模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单元拓扑
作者:徐明一、徐凌晨、杨宇浩
关键词:单元、整体、相互塑形
本方案采用单元拓扑的思想,将空间视为若干个不同单元共同组织形成的网络,回归建筑本身空间与路径的需求,探讨单元与整体的关系,营造出去中心化的空间秩序,以实现空间路径与功能分布的优化调整。
▲结构体
▲轴测图
▲平立剖(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模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主题4:边界—巴洛克开启的矛盾并置
Border from Baroque
吉迪翁提出,基于无限透视与曲线墙的形式再生,凡尔赛宫第一次将宫殿建造在自然与城市之间,享有有机自然与城市纪念性的双向需求,随后的英国巴斯资产阶级住宅以及柯布西耶的阿尔及尔住宅以曲线为边界满足了住宅的双向需求。东京制造呈现了当代的混合。回到车间,我们也看到了矛盾重重的混合,体现为相互厌弃的艺术创作与运动场,可为艺术学院校独特的混合。
▼
梳理边界
作者:张恒、周宇航、李莉
关键词: 混合、边界
作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梳理现存问题,从现有的基础上,做微改造。
▲结构体
▲轴测图
▲模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艺创+运动
作者:万依豪、陶斌鑫、林胜勇、王哲诚
关键词:混合、边界
南艺车间现有两层,西侧为陶瓷、玻璃、漆艺、金工、首饰、纤维专业以及公共教师工作室,东侧以公共专业为主。现整体空间存在许多狭窄的小区域,空间布局不合理。《东京制造》中放弃建筑学的条条框框,直击建筑本身从而破壳而出的案例给予我们灵感,让我们尝试打破车间的常规,进行回应东京制造的南艺制造。
▲结构体
▲轴测图
▲平立剖(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模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陈现场
评图时间
2024.1.8
校外结构工程授课与指导教师
李清朋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校外专业评图教师:
陈军仕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设计一所所长 一级注册建筑师
冷斌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周苏宁 米思建筑创始合伙人 一级注册建筑师
校内专业评图教师
朱轶灵、汤子馨、张骐跃
校内使用方代表评图教师
金工、首饰、玻璃、陶瓷、漆艺与公共艺术专业教师
参与学生名单
王紫妍、王子怡、吴梓萌、谢柏卉、林胜勇、万依豪、陶斌鑫、王哲诚、谭佳妮、唐祯琦、王玥、张恒(70)、周宇航、张皓雯、张恒(71)、朱倩、周海昱、徐凌晨、徐明一、杨宇浩、黎欢渝、李莉、袁文清、王康玮、吴文康
参考文献
[1]. 史永高.建筑理论与设计. 建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2]. Forty,Context. A. Words and Buildings: A Vocabula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M]. 2004.(参见中文翻译版本,见《词语与建筑物:现代建筑的语汇》)
[3].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Rossi. A, Ghirardo D, Ockman J, et al.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M].(英文翻译版)
[5]. 巫鸿(编著).艺术与物性 美术理论[M].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
设计史论
[6]. 吉迪恩.王锦堂, 孙全文(译). 空间・时间・建筑 : 一个新传统的成长 : Space, time & architecture: the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7]. 陈德如. 建築的七盏明灯:浅谈罗斯金的建筑思维[M].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