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WKCD·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三年级项目制教学·社会叙事方向
发布时间:2024年2月19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937
{展览现场 Exhibition Display}
Meta-WKCD以元宇宙的方式将2009年OMA关于香港西九文化区(WKCD,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的设计提案重新演绎。在Meta-WKCD中,原设计方案中的四个空间场域——剧场村、中村、M+以及公共绿地——将成为混合叙事发生的地点,而与之对应,形成四种叙事的内容,包括实验性建筑、自发性建筑、虚构/香港电影、事实/香港史,建构出一种虚实、真幻交织的叙事网络。
在Meta-WKCD中,实验性建筑以互文的方式并置在虚拟的OMA设计提案之中。M+作为一种复合的文化艺术空间,成为Meta-WKCD中一个面向未来艺术的维度,而这个未来也是相对于2009年提案发生的一种可能的“未来”。在以英国前卫建筑团体Archigram为代表的六七十年代实验性建筑中,体现了建筑师面对未来人们生活在一种逐渐加密的城市的处境的思考,“稍纵即逝”的空间形态来成为应对“稍纵即逝”的信息与空间环境的一种策略。香港正式这种极端化城市形态的一种代表,而OMA的提案,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脉络中形成的一种设计思考以及在建筑史意义上的回应。
OMA的设计提案中,中村一方面戏仿了香港高楼林立的天际线,同时也呼应了“村”的本土性。香港特殊的空间局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拥挤”文化,这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自发性空间形态,如城中村。除了在M+引用的实验性建筑,这种本土的自发性建筑也在中村里被大量引用,诸如九龙城寨、重庆大厦、大排档、等独具香港特征和景观化的空间形态也在自发性的层面上与OMA的原始方案形成高度的互文关系。
在Meta-WKCD中,香港日常生活史也并置其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在。设定中三个来自香港真实社会的人物原型形成虚拟空间中的重要叙事线索:有出生在油麻地,并经历了香港经济飞速发展的1950年代的“西九艇户”;有经历了社会变迁和体制转型的“香港警察”;有经历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茶水姐”;也有来自不同领域和社会阶层的NPC。
香港电影素有“东方好莱坞”之誉,曾是东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大众电影产业。到了80年代初,香港进入电影的黄金时期,开始类型化,成为既现代又本土的大众文化,成为华语世界的一种共同记忆。在Meta-WKCD中,香港电影成为虚拟空间中具有虚构性的叙事脉络,但这些虚构性内容又具有普遍的社会记忆和历史认同。在Meta-WKCD的剧场村,你可以看到诸如《旺角卡门》《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精武门》《无间道》《2046》《东邪西毒》等黄金时期的经典电影。通过《无间道》中的“天台对峙”场景可以与中村的某个天台实现时空传送;《2046》中白玲在2046号房间梳妆的场景与中村的一处出租屋实现时空传送等等。
项目成员:
郑洁 蒋佳宏 吕楚涵
曹欣怡 范文韬 张博圆
陈晓聪 缪嘉乐 黄鹤元
版式设计:童子杨
编辑 :徐虹欣
责编 :郭 星 王肖肖 刘梓晴
审核 :谭 彬
投稿邮箱 :sjnews@caa.edu.cn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