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360°年度毕业设计奖2023年度最佳毕业设计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8日 分类:工业产品作品视觉传达作品 浏览量:3220

Graduate360° 2023邀请了杜潇、蒋茜、廖波峰、佐佐木俊、Shin Shin、王敏、Nod Young等七组海内外知名设计师组成专业评审团,在211件入选作品中评选出年度毕设100,并从中选出10件表现最为优秀的作品,作为2023年度最佳毕业设计。

本篇将为大家揭晓10件年度最佳毕设获奖作品,与大家分享每件作品的设计理念及导师对其的评语。在此恭贺所有Graduate360°2023获奖者,也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出色的毕业设计作品。

*按作品名的拼音首字母排序*

 

 

每个人生下来就是独特的,无需过度用力地彰显个性,每一个不起眼的选择或动作,都能造就独一无二的自己。创作者留意到手写字体与步行动作是人们个性的无意识流露,于是便以「人」字与人紧密的联系作为切入点,收集每个人手写的「人」字,用于代表他们自身,并提取他们走路的姿势,制作一套独一无二的「人」字动态系统,与其行走的步伐对应。

 

最后,创作者希望这些字体以人类站立的形态呈现,于是将这些字体做成立体化实体,与书写者建立更为紧密及统一的关系。作品给予人们一个新的视角,发现并重新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品用了「四两拨千金」的转化方式,以小见大。它看似简单,却无比丰富;它看似轻松,却讲述着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它的形式是笨拙的,但又非常细腻。创作者将眼前走过的朋友、同学和路人,通过文字的滤镜「加工」成形态各异的符号,明明都是「人」,为何那么不同?这个作品从日常细微而直接的主题切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人」的字形、色彩、动作,赋予其丰富多样的的个性,观众不需要太多解释便能轻松地理解和感受这个作品,这是一件令人愉悦而感动的作品。

 

 

学生:陈紫昕、易嘉汶

 

我们收集了由百位不同的人手写的「人」字,这些字都独一无二。我们没有对它们进行过多的干预,保留其最原始的形态。在收集完「人」字实样后,我们想用更有趣的方式展现这些字与书写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开始着手制作影像。

我们分别拍摄每一位书写者行走时特有的动态,以此作为原型基础,让「人」字模拟他们自身的步伐行走起来,并将「人」字动效与真人的行走轨迹相联结,配以同频的音效节奏,创作了一段具有实验性的视频。考虑到最终的观展体验,我们将这些平面的字做成了立体模型,让观者从不同角度感受这些独特的「人」字结构。

 

 

导师:宋倩、史春生、黄启帆 、蔡燕

 

这是一个完全依靠真实记录作为基础的设计,它不仅重新划定了「字如其人」的内涵,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个体生命的新视角。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件基于「参与」而形成的作品,真实观察和行动因素远大于设计的介入和演绎因素。因此,《(步)相似》看似温和,但本质上是一种抵抗,它能够引发人们对大众文化中「标签化」的现象和个体关照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思考。

 

 

 

 

创作者通过登月深入探讨了离开地球飞往月球的意义。这件毕设作品涵盖一本「地球之书」、一本「月亮之书」、一个动态影像,以及一本调研手册。「地球之书」讲述了宇航员爱德华·怀特在太空行走时被地球吸引的故事。「月亮之书」则描绘了宇航员吉姆·洛弗尔两次飞往月球的经历。

 

动态影像由双子座 4 号、阿波罗 8 号和 13 号任务的档案照片构成,照片序列会按照任务原始录音的节奏播放,以增强叙事效果。调研手册详细记录了所有的调研过程以及与月球相关的随笔。

 

这个毕设创作以一个远距离且具有陌生感的星球为切入角度,创作者围绕「月球」主题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图案,为观者创造了令人着迷的图像语言。平面设计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超越信息组织的功能性本身,向观者直观地传递设计本身的形式和美感。这个作品让人看到了「少数人的浪漫」,这不是指月球这个主题是浪漫的,也不是指设计的形式语言,而是当创作者把目光投向月球的那刻,他选择用非常多的地球串成「项鍊」,这个梦境的营造是非常成功的。两本书、影像、调研手册、 随笔插画、装置等体现了作品非常高的完整度和成熟度。

 

 

学生:李海润

 

宇宙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去人性化」。任何人类引起的纷争在宇宙层面都失去意义。宇宙的「客观」与「无情」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从思索社会矛盾的思绪中解脱。然而随着我对登月档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我发现正是宇宙的「无情」,才衬托出「人性的闪耀」。

「回月球」的主体是月亮之书和地球之书,分别记载了两位宇航员关于月球和地球的故事。当你阅读完这两个故事,你会发现这是两个被人遗忘的、「失败」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并没有获得世俗上的成功,但正是这种「不完美」削弱了他们的「英雄」气质,让他们的视角带着一丝「平庸」,让观众更加切身地从他们的视角重新端详月亮与地球,体会地球的伟大与渺小。

 

 

导师:Ken Hollings

 

我认为李海润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学生,他致力于探讨出版物的本质及其更多可能性。随着媒介、技术以及经验的迭代,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传达设计的本质和潜质是至关重要的。海润自主意识很强,他认识到平面设计师必须重新思考他们的角色和技术。

平面设计师的工作越来越强调构建叙事性,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构建连贯性。《回月球》是一件具有连贯叙事的作品——所有元素都以最简单的方式相互作用。要做到这点,海润必须学会专注于他的选题,并有效地运用手头可用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回月球》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当人听音乐时,会产生视觉的联想。这些视觉联想随着音乐的进行,在大脑里生长、变化,象是某种植物。这件毕设作品选定经典爵士乐作品So What 为对象,创作者捕捉自己听这首音乐时大脑中看到的形状和动态,并根据音乐感受,运用三维和动态技术去虚构各种植物,形成具有音乐感的画面。

 

抽象的音乐很巧妙地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视觉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有一种可以生长的美感,一种生命体的颤动,让人很是着迷。这件作品在呈现上很轻盈,有着流畅、舒适的观赏性,称得上一件好设计。对学生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作品,创作者把技术成分巧妙地隐藏在其美丽的外表之下,他不强调技术本身,而是使用技术呈现出美观的视觉效果,使得作品显得格外有趣。

 

 

学生:李志颖

 

我很喜欢音乐可视化的作品。我之前看到大西景太的作品,感到非常震撼。在考虑毕设选题时,我想让它和音乐视觉相关,问题在于用什么把声音和视觉联系起来。我在前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用抽象的几何形态来表现音乐,这是一种常用的表现音乐的方法。后来和导师进行交流,想到为何不用一些更加具象的东西来表现音乐。我觉得植物就是一种很合适的媒介,随着音乐的出现、变化产生的视觉联想,很像植物的生长过程。

 

 

导师:周岳

 

这个毕设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图像和声音的联觉关系,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给观者带来更丰富的情绪体验。这件作品之所以成功,一方面在于自然主题的成功运用。现代人类的审美经验是经过亿万年的生物演化而逐渐形成的。另一方面,作品将音乐律动与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巧妙地结合,以及独特的造型处理方式也是成功的关键。

 

 

 

 

一个纸箱、两把椅子在家中成为儿童的秘密空间,儿童的本性使得秘密空间成为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人格发展至关重要。这种成长需求通常在三至六岁时期开始显现。我们专注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设计了一款集玩乐、学习、应用为一体的模块化可变空间,旨在为儿童创造全新的活动空间和「秘密基地」体验,以促进他们对美的认知和图形理解能力的提升。

 

在儿童自主地玩乐过程中,他们通过对图形的联想和重构,创造属于自己的「秘密基地」。在这个空间里,儿童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自我的成长,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除了心理层面,孩子可以具象化这个空间,它可以是「公主的城堡」,也可以是「等待我来拯救世界的决斗场」,通过角色、环境、对话等元素,孩子用想象力逐渐填充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学生:孙明珠、葛佩文、袁泉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不知不觉地搭建属于自己的「秘密基地」,就像拿枕头把自己围起来、躲在雨伞下、钻进大纸箱里等等……这些童趣时刻成了我们的灵感来源。我们也想要通过这个作品去探讨「秘密基地」表象下所隐藏的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它是一个儿童自我意识成长与发展独立人格的需要,是对内在的自我认识,形成自我熟悉感,带来自我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心理、心灵上的一个重要空间,对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导师:石建航、毕学锋

 

这件作品希望激发儿童对图形和空间的想象力和美的认识。作品通过平面三维化、空间平面化、空间的内外互补关系,让儿童可以不断组合变化,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秘密基地」。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作品,是展览现场互动特别强,参与人数最多的作品。

 

 

 

这件毕设作品的选题来源于中文语境中特有的现象:母语羞涩,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在 Z 世代的中文母语者群体中尤为突出。创作者用编程的方式去创作了一种文字与图像互译的视觉系统,最终的呈现形式是一本书和一张CD。书中包含了 40 张源于被研究群体的单色照片,一行行代码以最理性和克制的方式去除了所有的情感,陈述性的表达在每张图片中慢慢扩张,不断地将原始图片重构为一种新的语言,CD 则储存了这一视觉程序。

 

 

学生:雷鸣

 

作品的选题来源于中文语境下的特有现象:母语羞涩,并且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更是在 Z 世代的中文母语者群体中尤为突出。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当今西方语境下的文化对撞,这种难以言说的矛盾感与剥离感成为了我研究的主题。

 

 

学生:Cathy Gale, Tao Lin

 

整体而言,《我们隐匿情感》真挚而深刻地探索着现代中国文化背景下被压抑的情感表达。它弥合了历史传统与 Z 世代不断演变的心理之间的差距,为这种鲜少被讨论的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雷鸣同学对「母语羞涩」这个主题的探讨,让我从社会文化层面的思考来理解语言和情感。选择使用单色照片来传达被隐藏的情感的复杂性,非常有震撼力。这种媒介让选题更加有张力、有重量感。透明纸上的文字时而模糊,时而清晰,隐喻而美妙地捕捉了被压抑的情感的本质。

 

 

 

 

科幻小说《平面国》中有两个贯穿始终的问题:

1 )能否描述出「立体」是什么形状?

2)能否指出「向上,而不是向北」是什么方向?

 

在立体世界里 , 创作者替书中主人公完成了他想要做出的回答。在反复回答的过程中,这两个问题似乎与当下的现实产生着对应和关联。在屏显媒介泛滥的当下,正发生着的是被不断生产的图像、逃遁进图像的人、被扁平化的社会。当二维与三维、扁平与立体、真实与虚假都无从分辨的时候,「立体」又是什么形状?「向上」的方向究竟在哪?我们又会在何时不知觉中陷入「平面国」的处境。

 

 

学生:童佳奇

 

生活中一些突兀甚至不真实的部分会非常吸引我,我偏爱使用实物去创作,实感的动手过程非常有体验感,也更容易让我发散想象力。我选择了「纸」这种既立体又平面的媒介,以及一些有方圆特征的日常物品去表达,想呈现介于二维与三维、真实与虚假之间的模糊状态。通过这些媒介,我想对《平面国》这部小说贾穿始终的两个虚构问题进行解答:「向上,而不是向北是什么方向?」以及「立体是什么形状?」,并由此分享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去发现与提出问题。

 

 

导师:何君、宋协伟、程书馨

 

童佳奇同学的毕设延续了他一直以来对于图像作为扁平的形式与载体的研究。当今我们生活在这种屏幕时代,所有的东西都图像化,二维与三维、扁平与立体、真实与虚假等等这些问题是现在人们都比较关注的。他的毕设由经典的《平面国》入手,通过创新再造,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创造一些新的图像,这些物品在手中变得充满了魔力,帮助他完成视觉讲述,继而解答他所提出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立体」又是什么形状?「向上」的方向究竟在哪?

 

 

 

 

受到博尔赫斯关于「时间映射」概念的启发,创作者将回忆中的色彩元素进行解构,并转化成一个鲜活的花园图像。在实现设计的过程中,她想象成自己置身于一个湿润而充满生机的花园中。这个花园里有看不见的人,这些隐藏在时间和色彩之中的是不同纬度里创作者的化身,并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记忆场域。通过编织逆向、聚合、并行的时间,构成一个不断扩展、复杂深邃的可能性网络。创作者将这些元素以艺术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内心的记忆花园。

 

这个作品是一种对抽象色彩的解剖,以及对自我感知的理性分析与梳理。粉色的基调映入眼帘,观者立刻被作者想要表达的趣味与情绪所影响,悄悄地走进她的私人世界里。作品把很多不同的媒介混合在一起,比如海报、地毯、照片、书籍等,却不让人觉得突兀。创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世界,无论广度,还是细节,都刻画得非常具体。总体而言,这件作品的表达非常统一,画面很有质感,气泡的巧妙运用是一个很有趣的隐喻,粉色的色彩传递了一种浪漫脆弱的情感,是一件完整而细腻的作品。

 

 

学生:李卓然

 

探索色彩在设计中带来的新叙事方式,是我在本科阶段一直很感兴趣的议题。色彩是生活中最直观的视觉要素,承载了人们日常遵循却毫无感知的禁忌、偏见。颜色里存在的隐含意味,影响着我们的周遭环境、行为举止、语言、想象。我将色彩隐喻的解构和转译作为设计方法,对粉色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进行具体解析,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探讨如何通过色彩叙事揭示记忆与时间的独特关系。

 

 

导师:陈慰平、何君

 

李卓然同学在前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了色彩和图像之间关系的调研和分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后续创作提供了坚实支持。在创作过程中,她不断挑战自我,尝试创新的设计手法、材料和媒介,还运用 AIGC 辅助设计,巧妙地以编织地毯的形式呈现了概念,并通过影棚拍摄增强了作品的叙事性。作品高度完整,可谓是她艺术道路上的里程碑之作,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件作品以收录网络词汇的纸本字典为主体,通过装置将词库回归于网络,意图结合书页、立体造型等综合媒介与形式,让观者不仅能感受到网络词汇的便捷性、有效性及易掌握性所带来的乐趣,也能在交互体验中认识到网络词汇演化的当下性,以及社会个体在演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网络词汇是汉语言文字系统的创造性补充,其演化与嬗变既反映出新型通讯方式与社交方式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的写照。因此,作品对网络词汇发展的观察与记录,也是对中国迈入信息时代以来,社会发展变迁的语言学角度研究。

 

这是一个「机智」的选题,社会热词本身具有话题性。这是一本谁都能看懂的书,有着很强的共情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创作者以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语言为切入点,并把这些语言组建成一本「新」字典,同时以多种材料制作出互动装置,生动地诠释着网络语言的意思和语境,比如谐音、新词等。创作者以一种清晰、直观且美丽的方式,解释关于新与旧、物质与非物质、概念与语言的复杂关系。

 

 

学生:肖垚

 

有次爸爸听到一些网络词汇,他问我,「YYDS」是什么意思。当时我觉得意外,这些他们每天在新闻、网络上接触到的词,甚至我们年轻一代在生活中常用的网络用语,他们都不明白其意思。他们担心孩子觉得自己过时,常常一笑带过。

那时我突然察觉到:网络词汇的语言体系、种类迅速扩张,在拉近现代人的网络距离的同时,却疏远了一些代际距离。于是我把这个观察带到了创作中,开始了解与研究网络词汇。我在创作中也试图结合多元媒介与形式,让观众在交互体验中感受到网络词汇的乐趣,以及社会个体在网络词汇演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导师:占研、程辰

 

肖垚同学深入研究了《新华字典》的历史和编纂方法,结合了最新的数字化编纂和排版技术,创作了一个全新的《新华字典》,收录新出现的网络词汇和外来词。他还按照传统《新华字典》的检索和查询方式进行排版,使得用户可以快捷地查找网络新字和新词,增加了作品的新奇感和趣味性。我很欣赏肖垚同学对于网络文化的敏感和对传统认知工具(字典)的创新思考。肖垚同学不仅保留了传统字典的形式和功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词条,这也是文化不断生长的一种表现。

 

 

 

 

为了改善纽约市老龄化人口的出行体验,友盈座专门为老年人设计了一个公共交通候车系统。友盈座旨在在现有候车区内创造一个宜人的等候空间,以便老年市民可以一同等待,形成一个微型等候社区。该系统的座位高度按照老年人的人体工学和需求进行设计,以提供更加舒适的位置。友盈座模块化候车系统可以安装在纽约市各种公交车站和地铁站台上,从而为老年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

 

这是一个关爱老人的项目,创作者的出发点是友善的,其对社会需求有着敏锐的观察。创作者从小处着手,提出了一个让人很容易理解的解决方案。有时老年人腿脚不方便,他们在等红绿灯时无法站立太久,所以会乱穿马路,这个产品或许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从大量的效果图、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方式来看,能感受到这个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当然有些国家已经有类似的产品在商业化生产和使用了,但作品的出发点、调研过程和最终呈现是值得鼓励的。

 

 

学生:杨海闻

 

从我的外婆说起,她患有阿兹海默症已经近十年了。我一直在考虑为老年群体设计一些真正有益的事物。在成功老龄化的理论中,我了解到处在第三阶段的人需要满足心理和社交方面的需求。年长的人更加依赖公共交通工具,然而公共交通空间却普遍缺乏适合老年人的设计。我的目标是通过这个毕设作品,唤起人们对于老年群体在公共空间中,可能面临与其他年龄段人不同的需求的认识。这也使得公共环境有了更紧迫的理由去变得更加包容和适应老龄化的社会。

 

 

导师:Dr. Alexander Schweder

 

这件毕设作品不仅是一个深思熟虑、美观且严谨的结果,海闻还找到了一种获取新知识的研究过程,其中听取受众的意见是其成功的要素。作为一名教育者,我的经验告诉我,当学生及其作品被评为优秀,这意味着他们更能在其领域中成为佼佼者。因此,在优秀的作品中,我特别乐意看到的是学生开始发掘和表现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创作者把纸看作一种材料,结合其想要表达的内容及特点,研究「纸」本身所带有的信息。纸所具有长纤维、强韧性的特点,创作者充分运用这个特点,展开了在纸原料里加入各种各样素材的抄纸实验。这件作品主要将生活中的「垃圾」作为素材,比如铅笔屑、塑胶或猫毛等,制作具有全新感觉的纸张。普遍用作承载信息的媒介的「纸」,变得本身也具备了足够丰富的信息。通过纸张在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层面的表现,得到的「带有信息的纸张」可以运用在各样的设计中。

 

这是一件朴素的作品,但它是一种实验性的、充满美感的尝试。学生们总倾向于在毕业设计中制作海报和书,但这个作品转而「制作纸张」,这个新鲜的手法让人惊奇。纸张的纹理和材质非常突出,创作者使用了大多数设计师都能够感受到的语言,作品所呈现的气质让人很喜欢。物质的「生产」是非常迷人的。任何物质,在初始形态下,都是朴素的,哪怕是钻石和金子,在没有经过切割和锻造前,都是一副安静而美好的样子。

 

 

学生:邵璇

 

我一直对纸所带有的特性、纹理和质感很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纸张一般用来绘画或者印刷,作为信息的载体被广泛使用。利用和纸「纤维长」且具有「强韧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我根据想要传达的感官信息来选取素材,设计出即使未经书写和印刷也带有丰富信息的纸张。混入素材的纸不再只是平面的存在,而是可以在视觉、嗅觉和触觉等五感上带给人更丰富、立体的感受。

 

 

导师:高田唯

 

邵璇两年来进行着反覆的调查和实验,最终成果非常出色。我的角色更象是一位默默的观察者。有次,她想着运用图形设计来创作,但我建议她把精力集中在纸张本身的表现上。我认为她的创作态度和幽默感都完美地体现在作品中。

 

 

 

以上10件年度最佳毕设作品的创作理念、学生、导师专访均收收录于《Graduate360°2023年度毕业设计年鉴》中,同时还有评委的点评。年鉴还收录了年度毕设100、年度入选毕设共200+件作品,呈现毕设创作的多元性和可能性。

《Graduate360°2023年度毕业设计年鉴》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